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中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的圖書
《中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 16200
《中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作者:党明放 
出版社:蘭臺網路
出版日期:2024-06-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3360頁 / 19 x 26 x 23.7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博客來 博客來 - 中國歷史  - 來源網頁  
圖書介紹看圖書介紹
文化
文化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中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十冊。

  這是一套涵蓋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政治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叢書,由蘭臺出版社出版。這套書共十冊,每一冊都深入探討了一個特定領域的議題,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視角。

  1.《中國古代陵墓研究》 由党明放撰寫,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陵墓的歷史發展、建築風格及其文化意涵。黨明放作為鄭板橋資深研究專家,其研究細緻入微,揭示了古代陵墓所蘊含的社會和宗教資訊。書中涵蓋了從早期陵墓到唐代皇陵的演變過程,並詳細討論了陵墓建造背後的政治和宗教動因。

  2.《唐代陵廟模式研究》 由鄭茂良和陳濱合著,探索了唐代陵廟的設計模式和其背後的政治、宗教意義。兩位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為學界提供了唐代陵墓建築的新視角,書中對唐代陵廟的獨特設計和其象徵意義進行了深入剖析。

  3.《西漢城市體系的空間演化》 由肖愛玲撰寫,討論了西漢時期城市體系的形成與演變,揭示了城市規劃和發展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力。肖愛玲結合地理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對西漢城市結構的形成和變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豐富了對西漢社會經濟環境的理解。

  4.《中國古代郡望研究》 由韋明鏵撰寫,分析了中國古代郡望的形成與發展,並探討其在社會和政治中的影響。韋明鏵通過大量歷史資料,詳細描述了郡望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影響,為理解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提供了重要見解。

  5.《唐代狀元研究》 由許友根撰寫,探討了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文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許友根深入研究了狀元的選拔過程和其在唐代社會中的地位,揭示了狀元在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並對其對後世的影響進行了評析。

  6.《清朝文官制度研究》 由艾永明撰寫,深入分析了清朝文官制度的運作機制和其對政治權力的影響。艾永明的研究揭示了清朝官僚體系的複雜性和其歷史意義,詳細介紹了文官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其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

  7.《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 由傅紹良撰寫,探討了唐代諫議制度及其對文人的影響,揭示了文人在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傅紹良通過對唐代政治制度和文學的研究,為理解唐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文人如何通過諫議制度參與政治生活。

  8.《楚文化與秦漢社會》 由王勇撰寫,分析了楚文化在秦漢時期的傳播和影響,揭示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王勇的研究豐富了對秦漢社會文化的理解,書中詳細討論了楚文化對秦漢社會各方面的深遠影響。

  9.《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 由李憲堂撰寫,探討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專制主義精神及其歷史影響。李憲堂通過對先秦儒家經典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中的專制主義傾向,並探討了這種思想在歷史發展中的表現和影響。

  10.《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 由雷戈撰寫,分析了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和皇權主義,揭示了政治思想與實踐之間的互動。雷戈的研究對秦漢時期的政治變遷進行了深入探討,書中揭示了皇權主義思想在秦漢政治中的具體表現和作用。

  總編纂党明放先生集結了眾多學術專家,整編出這套高水準的學術叢書。這套書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研究,也是對當代文化學者的重要貢獻。每一冊書籍都以其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資料,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途徑。這套叢書的出版,必將在學界和文化界引起廣泛關注,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是一套內容豐富、視角獨特的學術著作,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党明放


  鄭板橋資深研究專家。兼治唐代宮廷史及陵寢史。1958年生,陜西蒲城人。曾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師從著名學者丁家桐先生致力於板橋研究。歷任北京朗朗書房出版公司編審、世界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任揚州大學揚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員、揚州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臺灣蘭臺出版社駐北京總編輯、江蘇省興化市鄭板橋紀念館名譽館長、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板橋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唐史學會、清代揚州畫派研究會及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鄭板橋》、《鄭板橋年譜》、《聆聽唐朝》、《唐陵石刻遺存圖集》、《陵寢文化》、《唐玄宗傳》等二十餘種,其中《鄭板橋》,2018年獲江蘇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政府獎及日文版權貿易獎,《陵寢文化》,2020年獲第九屆陶風圖書獎。

鄭茂良

  陜西蒲城人,中國唐史學會會員、陜西年鑑編輯部主任。年近不惑方悟讀書之樂,秉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理念,在讀書之餘,十年間徜徉在歷史古蹟之間,友人、學識、閱歷等收獲皆豐。

陳濱

  浙江義烏人,戊戌春日,陳濱首來宋陵,神道前端詳片刻,一句「石刻體量雖大,但氣勢遜唐幾分」,讓吾刮目。其夫鄭茂良,夫妻兩人先後在《乾陵文化研究》上發表〈唐朝對其帝陵建設的探索及完善〉、〈大唐皇帝的葬禮〉、〈淺說唐陵石獅〉等文章,另有〈百年來唐陵地表文物變遷略錄〉收入三秦出版社出版《陜西帝王陵墓誌》書中。

肖愛玲

  歷史學博士。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古都學會秘書長。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曾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習。任日本學習院大學客座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史城市地理學、歷史政治地理學、中國古都學及遺產保護。著有《西漢城市體系的空間演化》、《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歷史文本研究》、《絲綢之路起點:西漢長安城》、《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城市地理卷》等。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市社科基金項目5項。榮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陜西高校人文社科、西安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

韋明鏵

  揚州,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鑒真佛教學院特聘教授,揚州市政協原常委、曾任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出版著作七十餘種,主要有:《揚州文化談片》、《揚州瘦馬》、《兩淮鹽商》、《維揚優伶》、《聽唱新翻楊柳枝:中國古代時尚文化》、《閑敲棋子落燈花:中國古代遊戲文化》、《把欄杆拍遍:韋明鏵曲藝論文集》、《將柳腰款擺:韋明鏵戲曲論文集》、《江湖百相叢談初編》、《江湖百相叢談續編》、《江湖百相叢談補編》、《揚州傳》等。作品榮獲國家圖書獎、華東圖書獎、華東田漢戲劇理論獎、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理論獎。

許友根

  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教育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等教育管理、中國科舉制度,出版《武舉制度史略》、《唐代狀元研究》、《《登科記考補正》考補》等,發表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先後被評為鹽城師範學院教學成果特等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艾永明

  1957年生,江蘇常熟人。1982年畢業於江蘇師範學院政教系。蘇州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法律史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法律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歷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蘇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出版《清朝文官制度》等數種,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國內雜誌和境外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清史》「按察使表」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其研究成果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首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傅紹良

  1962年生,湖南澧縣人。現為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在唐代文化與文學、唐代政治制度與文學方面用功較多,出版了《唐代文化精神與詩人格》、《唐代禪宗文化與詩佛王維》、《唐代諫議制度與文學》等專著。發表〈盛唐氣象的誤讀與重讀〉、〈唐人「厭直」、「違直」現象中政治情懷〉等學術論文。承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唐人朝事詩與唐代政治生態研究》等。

王勇

  歷史學博士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主要從事秦漢史、農史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出版有《東周秦漢關中農業變遷研究》、《楚文化與秦漢社會》、《中國古代農官制度》等5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李憲堂

  歷史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後,山東安丘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心教授、社會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經濟思想史,代表作有《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對話新儒家》、《大一統的迷境:中國傳統天下觀研究》、《聆聽萬物的歌唱:《詩經.國風》十八講》以及《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譯)等。

雷戈

  1962年生,河南洛寧人。史家,詩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出版著作十餘部。代表性著作有《哲學主義的歷史》、《沒有歷史的歷史學》、《第三種歷史》、《道術為天子合》、《史學在思想》、《民間記憶的體制建構》、《歷史與意義》、《史學理念與史家生存》、《家天下的家族世界》等。
 

目錄

1.《中國古代陵墓研究》
總  序   V
引  言   IX
第一章   陵墓風水   1
第一節   風水文化   2
第二節   龍脈文化   6
第三節   天人合一   15
第二章   陵墓名號   16
第一節   廟號   17
第二節   諡號   18
第三節   陵號   23
第四節   追尊陵號   27
第三章   陵墓格局   31
第一節   殷周時期   31
第二節   秦漢時期   34
第三節   唐宋時期   40
第四節   明清時期   51
第四章   陵墓形制   68
第一節   黃腸題湊   68
第二節   陵旁興邑   73
第三節   因山為陵   77
第四節   同塋異穴   80
第五節   陵旁置寺   81
第六節   前朝後寢   82
第五章   陵墓建築   84
第一節   兩漢時期   84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85
第三節   唐宋時期   88
第六章   陵墓隨葬   102
第一節   夏商周時期   102
第二節   秦漢時期   107
第三節   兩晉時期   117
第四節   南朝時期   121
第五節   隋唐時期   123
第六節   宋元時期   127
第七節   明清時期   130
第七章   陵墓殉葬   135
第一節   商周時期   135
第二節   秦漢魏晉時期   139
第三節   隋唐時期   142
第四節   明清時期   144
第八章   陵墓陪葬   151
第一節   漢唐時期   151
第二節   明清時期   161
第九章   陵墓石刻   165
第一節   漢魏時期   165
第二節   唐宋時期   170
第三節   明清時期   195
第十章   陵墓祭祀   199
第一節   祭祀典禮   199
第二節   七廟之制   203
第三節   祔廟之禮   207
第四節   帝王謁陵   208
第五節   公卿巡陵   214
第六節   祭祀樂舞   219
第十一章   盜墓種種   224
第一節   官盜   226
第二節   私盜   231
徵引圖目與出處   236
後  記   241

2.《唐代陵廟模式研究》
《中國學術研究叢書》出版總序   V
唐代陵廟模式研究序   IX
前 言   XX
第一章 先祖陵廟模式   1
第一節 宣皇帝李熙之建初陵和光皇帝李天賜之啟運陵   2
第二節 景皇帝李虎之永康陵   7
第三節 元皇帝李昺之興寧陵   12
第四節 唐代先祖陵廟模式小結    14
第二章 皇帝陵廟模式   20
第一節 高祖李淵之獻陵   20
第二節 太宗李世民之昭陵   29
第三節 高宗李治之乾陵   47
第四節 中宗李顯之定陵   57
第五節 睿宗李旦之橋陵   64
第六節 玄宗李隆基之泰陵   73
第七節 肅宗李亨之建陵   82
第八節 代宗李豫之元陵   95
第九節 德宗李適之崇陵   109
第十節 順宗李誦之豐陵   118
第十一節 憲宗李純之景陵   126
第十二節 穆宗李恆之光陵   135
第十三節 敬宗李湛之莊陵   141
第十四節 文宗李昂之章陵   147
第十五節 武宗李炎之端陵   153
第十六節 宣宗李忱之貞陵   157
第十七節 懿宗李漼之簡陵   163
第十八節 僖宗李儇之靖陵   169
第十九節 昭宗李曄之和陵   172
第二十節 唐代皇帝陵廟模式小結   174
第三章 皇后陵廟模式   197
第一節 玄宗貞順皇后武氏之敬陵   199
第二節 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之莊陵   201
第三節 福陵、慶陵、壽陵和安陵   202
第四節 唐代皇后陵廟模式小結   205
第四章 追謚皇帝陵廟模式   208
第一節 孝敬皇帝李弘之恭陵   208
第二節 殤皇帝李重茂陵   213
第三節 讓皇帝李憲之惠陵   215
第四節 奉天皇帝李琮之齊陵   217
第五節 承天皇帝李倓之順陵   218
第六節 追謚皇帝陵廟模式小結   219
第五章 太子陵廟模式   224
第一節 李建成之隱太子陵   224
第二節 李賢之章懷太子陵   226
第三節 李重潤之懿德太子陵   228
第四節 李重俊之節湣太子陵   230
第五節 李捴之惠莊太子陵   232
第六節 李範之惠文太子陵   233
第七節 李業之惠宣太子陵   235
第八節 李琬之靖恭太子陵   235
第九節 李佋之恭懿太子陵   236
第十節 李邈之昭靖太子陵   237
第十一節 李謜之文敬太子陵   238
第十二節 李寧之惠昭太子陵   238
第十三節 李普之悼懷太子陵   240
第十四節 李湊之懷懿太子陵   240
第十五節 李永之莊恪太子陵   241
第十六節 李漢之靖懷太子陵   241
第十七節 李倚之恭哀太子陵   242
第十八節 太子陵廟模式小結   242
第六章 公主陵廟模式   247
第一節 新城公主墓   247
第二節 長樂公主墓   249
第三節 公主陵廟模式小結   252
第七章 外戚陵廟模式   255
第一節 武士彠之昊陵   256
第二節 武則天母楊氏之順陵   258
第三節 韋玄貞之榮先陵   261
第四節 外戚陵廟模式小結   263
附錄 唐代陵廟大事記   266
後記   346

3.《西漢城市體系的空間演化》
總  序   V
序  一   IX
序  二   X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相關研究成果   3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框架   7
第三節   關鍵詞闡釋及說明    12
第二章   西漢城市發展的時空特徵研究   26
第一節   郡級城市發展的時空特徵   27
第二節   縣級城市(侯國城市)發展的時空特徵研究(上)   50
第三節   縣級城市(縣邑道城)發展的時空特徵研究(下)   101
第四節   西漢城市發展的空間演化特徵   119
第三章   西漢城市的性質與職能研究   138
第一節   西漢城市的性質   139
第二節   西漢城市的職能類型   147
第三節   西漢城市職能特徵分析   173
第四章   西漢城市等級研究   177
第一節   西漢城址規模等級分析   177
第二節   西漢前期城市等級劃分──張家山漢簡研究   191
第三節   西漢後期城市等級劃分──尹灣漢簡研究   201
第五章   西漢城市空間發展模式研究   213
第一節   諸侯王國區城市發展模式探索──以齊地為例   213
第二節   漢郡區城市發展模式探析──以關中地區城市為例   244
第三節   新拓展區城市的空間推進方式   257
第六章   西漢時期空間認識與國家控制──西漢城市發展演變機制   266
第一節   西漢時期的空間認識及國家控制思想   267
第二節   西漢時期國家控制實踐及結果   271
第三節   漢初國家空間戰略部署實例分析   277
第四節   結 語   279
主要參考文獻   282
附錄1   西漢政區圖示   291
附錄2   西漢侯國城市統計(一組)   311
附錄3   考古所見西漢城址一覽   361
後 記   382
再版補記   385

4.《中國古代郡望研究》
總序    V
序    IX
一  清河張氏    1
二  南陽仇氏    13
三  博陵崔氏    18
四  彭城劉氏    25
五  太原王氏    32
六  江夏孟氏    41
七  濟南林氏    47
八  隴西李氏    55
九  吳興姚氏    65
十  廣陵高氏    71
十一  鳳陽朱氏    78
十二  滎陽鄭氏    84
十三  晉昌唐氏    92
十四  譙郡戴氏    97
十五  渤海石氏    102
十六  潁川陳氏    108
十七  濟陽丁氏    119
十八  東海徐氏    124
十九  泗水雎氏    130
二十  梁國喬氏    135
二一  天水趙氏    143
二二  中山湯氏    149
二三  京兆韋氏    154
二四  陳留孫氏    162
二五  延陵吳氏    169
二六  上黨樊氏    174
二七  南陽姬氏    181
二八  咸陽嬴氏    186
二九  蘭陵蕭氏    192
三十  弘農楊氏    200
三一  下邳錢氏    208
三二  扶風馬氏    215
三三  東萊蔣氏    223
三四  濟陽江氏    233
三五  平原東方氏    240
三六  梁郡西門氏    248
三七  河內司馬氏    254
三八  趙郡宇文氏    261
三九  長白完顏氏    268
四十  雁門拓跋氏    276
四一  漆水耶律氏    282
四二  滿洲愛新覺羅氏    287
主要參考書目    292

5.《唐代狀元研究》
總  序   V
序  言   IX
上  篇   2
第一章   唐代進士科舉子資格研究   3
第二章   唐代進士科考試時間探析   14
第三章   唐代科舉科目考述   24
第四章   唐代科舉舞弊原因初探    34
中  篇   53
第五章   唐代前期進士科狀元考辨   54
第六章   唐代中期進士科狀元考辨   98
第七章   唐代後期進士科狀元考辨   152
第八章   今人著述中誤載之唐代狀元   215
下  篇   235
第九章   唐代狀元的分布   236
第十章   唐代狀元題材的戲劇    259
第十一章   唐代狀元的文學成就   283
第十二章   唐代狀元的趣聞軼事   294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307
附錄二   唐代狀元音序、編號、姓名對應表   315
後  記   317
修訂版後記   319

6.《清朝文官制度研究》
總  序   V
導  論   1
一、中國古代文官制度之沿革   1
二、清朝為什麽特別重視文官制度   4
三、清朝文官制度之法律淵源   6
第一章   文官之選拔   8
一、入仕途徑和出仕之限制   19
二、科舉   13
三、貢生、監生、蔭生   33
四、捐納與吏員入仕   39
五、清朝選官制度的特點和評價   43
第二章   文官之任用   50
一、候用人員的分類和排序   50
二、任命形式和文官任用權的結構   53
三、吏部銓選   59
四、試任   70
五、任用制度的特點   74
第三章   文官之權利和義務   89
一、文官之權利   89
二、文官之義務   102
三、幾點分析   115
第四章   文官之行政獎勵和處分   118
一、文官之議敘   118
二、文官之行政處分   122
第五章   文官之監督   146
一、文官之考績   147
二、文官之監察   168
第六章   文官之休致   190
一、休致的原因和方式   190
二、休致後的待遇   195
三、休致後的復用問題   199
第七章   清朝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則   200
一、公正原則   200
二、效率原則   210
三、皇權至上原則   222
四、國家本位原則   235
五、家族主義原則   248
第八章   清朝文官制度之宏觀評析   256
一、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特點   256
二、清朝建立高度完備的文官制度的原因   264
三、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合理因素   266
四、清朝文官制度的主要弊端   271
主要參考文獻   275
後  記   278
附  記   280

7.《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
總  序   V
緒  論   1
第一章   唐代諫官制度與文人政治地位的確立   39
第一節   唐代諫官體系的設置與運作   39
第二節   唐代政治意義上的文學   53
第二節   唐代諫官任職資格中的文學因素   63
第二章   唐代諫官中的文學家   73
第一節   唐代低級諫官中的文學家   73
第二節   唐代高級諫官中的文學家   84
第三節   唐代諫諍風氣與文學家諫官的命運   97
第三章   唐代的儒學與諫官   114
第一節   唐朝開國時期的諫官與王通的儒學   114
第二節   唐代的經學家與諫官   132
第三節   儒家諫政意識與唐代君臣之學   148
第四章   唐代文學家諫官中的道隱角色   163
第一節   道家的政治道德與諫諍意識   163
第二節   唐代道教的政治理性   175
第三節   唐代的道隱與諫官   186
第四節   唐代文學家諫官與道隱特徵   192
第五章   唐代文人的諫臣意識與文學意識   202
第一節   貞觀時期諫官的文學設計   202
第二節   陳子昂的諫臣意識與唐詩的自我確認   214
第三節   中唐文學家的諫臣意識與詩文革新思潮   226
主要參考文獻   244
後 記   256

8.《楚文化與秦漢社會》
總  序   V
緒  論   1
第一章   楚文化與秦王朝的統治   4
第一節   秦楚文化差異的比較分析   4
第二節   秦對楚地的文化控制   12
第三節   文化衝突與楚人反秦   24
第四節   秦漢之際的楚法統   36
第二章   楚文化與漢王朝的統治   50
第一節   楚文化與漢初的制度建設   50
第二節   楚文化與漢代的執政思想   64
第三節   楚地王國問題的文化分析   88
第四節   楚文化獨立形態的消失   104
第三章   楚文化與秦漢社會的信仰世界   119
第一節   巫術崇拜   119
第二節   神仙信仰   138
第三節   讖緯神學   156
第四節   道教信仰   171
第四章   楚文化與秦漢社會的生活世界   187
第一節   日常生活   187
第二節   婚姻喪葬   205
第三節   精神面貌   218
第五章   楚文化與秦漢社會的文藝世界   233
第一節   文學   233
第二節   歌舞   245
第三節   美術   256

9.《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
總  序   V
緒  論   1
一、新儒家的儒學:一個虛構的神話   2
二、學術史回顧   8
三、方法與框架思路說明    15
第一章   概念分析:專制的內涵與外延   20
第一節   專制是什麼   20
第二節   專制不是什麼   30
第二章   朝聖的旅程:儒學的歷史與邏輯   37
第一節   孔子:人間秩序的重建者   38
第二節   思孟學派與《易傳》:通向絕對者之路   47
第三節   荀學:專制王權的入世宣言   55
第四節   董仲舒:儒學的意識形態化   57
第五節   宋明理學:最後的獻祭   60
第三章   向絕對者的投誠──儒家的價值取向   66
第一節   被給予的尊嚴──道德主義的實質   67
第二節   吞噬星光的黑洞──真善美的統一   75
第三節   皈依與獻祭:仁義禮智信   78
第四章   絕對者的話語:儒家的語境、語法、詞根與修辭   94
第一節   沒有縫隙的世界──大一統宇宙圖式   96
第二節   主動的被動:儒家的語法   115
第三節   權力的詞根:「中」、「和」觀念的實質   123
第四節   對象化的技術:儒家的修辭   137
第五章   真理的生產與權力的生產   142
第一節   事君以道:交易者與合夥人   143
第二節   志道與弘道:權力資本(真理)的生產與維護   149
第三節   學以致道:戰鬥的陣地與秩序的生產   160
第六章   禮樂教化與以民為本:專制秩序的建構與修飾   181
第一節   禮:專制王權的解碼器   181
第二節   樂:專制王權的催眠術   192
第三節   專制王權的程序設計機制   209
第四節   民本與君本   218    
第七章   自我主體的淪喪   229
第一節   類人:個體的消彌   229
第二節   關係中的存在:自我的確立與沉淪   240
第三節   被統籌的存在   250
第八章   語言清洗與意識過濾──專制權力的營衛功能   256
第一節   語言清洗   256
第二節   意識過濾   266
第九章   綜論   296
一、儒學發生的初始條件和文化心理根源   297
二、儒學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中發揮的作用   299
三、儒學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可能性   302
參考文獻   312
第一版後記   329
再版後記   335

10.《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
總  序   V
緒  論   學術史的梳理與論題的構思   1
一、作為思想史範疇的後戰國時代   1
二、後戰國時代思想史研究現狀的基本評估   7
三、皇權主義:舊問題與新視野   11
四、皇權主義與王權主義的概念辨析   13
五、制度分析之依據與技術分析之內涵   17
六、觀念–實踐:思想史的共識基礎   20
七、天高皇帝近:皇權主義秩序之生成    23
第一章   時代格局與思想特性   28
第一節   後戰國時代格局   28
第二節   後戰國時代的思想史性質與價值   50
第二章   皇權主義核心價值的初步型構:以皇帝觀念為中心   59
第一節   皇帝誕生的思想意義   59
第二節   皇帝出身的觀念轉換   71
第三節   皇帝觀念的個體原型──始皇帝的觀念解析   94
第四節   皇帝身體的政治想像   101
第五節   皇帝作為的類型分析   108
第六節   皇帝權力的思想認同   113
第七節   皇帝職責的自我省思   123
第八節   皇帝專制的理性邏輯   130
第三章   皇權主義普遍規範的逐漸確立:以官僚意識、士人共識、國家理念為中心   139
第一節   官僚意識的思想史分析   139
第二節   權力遊戲與官場規則中的政治共識   171
第三節   早熟型民族–國家的意識生成   210
第四節   帝國秩序的觀念實踐   230
第四章   皇權主義基本模式的複雜塑造:以意識形態為中心   237
第一節   意識形態在後戰國時代確立之條件   237
第二節   意識形態在後戰國時代確立之論證   250
第三節   博士官的制度設置與價值設定   264
第四節   意識形態思想控制的體制性權力──焚書與坑儒   276
第五節   意識形態對知識形態的區分與控制──解讀「焚書令」   291
第六節   意識形態對後戰國諸子的整合與規範   305
第五章   皇權主義本質精神的直觀體現:以部分禮制、儀式、建築為中心   317
第一節   「太上皇」──皇權政體的理性設計   317
第二節   廷議程序與君臣秩序   322
第三節   燕禮儀式與尊君意識   331
第四節   皇權主義的儀式呈現   346
第五節   皇權主義的空間造型   391
申論   思想之後的繼續思考   410
一、推演論題   410
二、審視問題   414
三、考量方法   416
參考文獻   420
一、古典   420
二、現代   424
三、西學   432
後記   436
臺版後記   439
 

《中國文化研究叢書》出版總序

党明放


  國學,初指國立學校,明置中都國子學,掌國學諸生訓導政令。後改稱中都國子監,國子監設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國學,廣義指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狹義指以儒學為主的中國傳統學說,根據文獻內容屬性,國學分經、史、子、集四類,各有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一脈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並存各派學說。

  學術,指系統而專門的學問,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問,學識和問難,《周易》:「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而自成系統的觀點、主張和理論,即為學說,章炳麟《文略》:「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無論是學術、學問、學說,皆建立在以文化為主體之上。

  「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olere,本義開發、開化。最早將其作為專門術語加以運用的是英國文化人類學創始人愛德華.泰勒(Edward. B. Tylor 1832—1917),他在《原始文化》書中寫道:「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個人通過學習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

  人類社會可劃分為政治部分、文化部分和經濟部分。一個國家,有其政治制度、文化面貌和經濟結構;一個民族,有其政治關係、文化傳統和經濟生活。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是「源」,文明是「流」。文化存異,文明求同。

  文化是產生於人類自身的一種社會現象。《周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東漢史學家荀悅《申鑒》云:「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南齊文學家王融〈曲水詩序〉云:「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

  文化是人類的內在精神和這種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文化具有多方的資源、特質、滯距,以及不同的選擇、衝突和創新。

  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不僅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考古學,以及心理學中作為重要內涵,而且在政治學、歷史學、藝術學、經濟學、倫理學、教育學,以及文學、哲學、法學等領域的核心價值。

  文化資源包括各種文化成果和形態。比如語言、文字、圖畫、概念、遺存、精神,以及組織、習俗等。其特性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源的精神性、多樣性、層次性、區域性、集群性、共享性、變異性、稀缺性、潛在性以及遞增性。

  歷史文化資源作為人類文化傳統和精神成就的載體,構成了一個獨立的文化主體,並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價值,可分為自然文化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自然文化資源依靠文化提升品味,依靠時間形成魅力;社會文化資源包括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

  民族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融合性和創新性,包括有形的文化資源和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諸如:民俗節慶、遊藝文化、生活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工藝文化以及信仰文化等。

  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伊斯蘭教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類宗教和宗教派別形成了寶貴的宗教文化資源。宗教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幾乎囊括了從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到建築、繪畫、雕塑等方面的所有內容,並且具有很大的旅遊需求和開發價值。

  文化資源具有社會功能和產業功能。社會功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可變性、擴張性、商品性、潛在性,以及滯後性,主要體現在促進文化傳播、加強文化積累、展現國民風貌、振奮民族精神、鼓舞民眾士氣和推動文明建設等方面。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集中體現。人類文化的交往,一種是垂直式的,稱之為文化傳遞;一種是水平式的,稱之為文化傳播。垂直式的文化交往屬於文化積累,或稱文化擴散,能引發「量」的變化;水平式的文化交往屬於文化融合,或稱文化采借,能引發「質」的變化。一切文化最終將積澱為社會人群的內涵與價值觀,群體價值觀建築在利它,厚生,良善上,這族群的意識模式便影響了行為模式,有了利它,厚生為基礎的思維模式,文化出路便往利它,厚生,豐盛溫潤社會便因之形成。這個群體因有了優質文化而有了安定繁盛的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可以快樂幸福。

  東漢王符《潛夫論》云:「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歷代學人為了文化進程,著手文獻整理,進行編纂,輯佚,審校,註釋,專研等,「存亡繼絕」整校出版文化傳承工作。

  蘭臺出版社擬踵繼前人步伐,為推動時代文化巨輪貢獻禺人之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略盡固本培元,守正創新,傳佈當代學界學人,對構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成果,將之整理各類叢書出版,除冀望將之藏諸名山,傳諸百代之外,也將為學人努力成果傳佈,影響更多人,建立更好的優質文化內涵。並將此整校編纂出版的重責大任,視其為出版者的神聖使命,期盼學界學人共襄盛舉!

  蘭臺出版社致力於中國文化文獻著作的整理出版,首部《中國藝術研究叢書第一輯》後,接續按研究主題分類,邀約海內外文化領域裡的研究專家,以不同的研究成果呈現給不同的文化學者,將之整理成叢書出版,除冀望將之藏諸名山,傳諸百代之外,也將為學人努力成果傳布,影響更多人,建立更好的優質文化內涵。

  清人張潮《幽夢影》云:「著得一部新書,便是千秋大業;注得一部古書,允為萬世宏功。」人類著述之根本在於人文關懷。叢書所邀作者皆清遠其行,浩博其學;學以辯疑,文以決滯;所邀書稿皆宏富博大,窮源竟委;張弛有度,機辯有序。

  文搜百代遺漏,嘉惠四方至學。《中國文化研究叢書》開啟宏觀視覺,追溯本紀之源,呈現豐贍有趣的文化圖景。雖非字字典要,然殊多博辯,堪為文軌,必將為世所寶。

  瑞琴君問序於余,鄙人不才,輒就所知,手此一記,罔顧辭飾淺陋,可資通人借鑒焉。

壬寅端月識於問字庵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664399
  • 叢書系列:中國文化研究叢刊
  • 規格:精裝 / 3360頁 / 19 x 26 x 2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叛逆玩家 01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 25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PASSION(3)
作者:KangJak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30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尋找安全的家:結構技師蔡榮根教你選好宅
作者:蔡榮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 35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繫鈴於狼(01)
作者:中原亞矢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漫畫)
出版日期:2024-12-18
$ 9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超簡單!東京排行程:7大區域x 37條路線x230+食購遊宿一次串聯!1日行程讓新手或玩家都能輕鬆自由行
作者:墨刻編輯部
出版社:墨刻
出版日期:2024-11-30
$ 29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