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穿越時空的相學
世人對於相學,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相學是無稽之說,睇相先生只不過是見人見得多,用心留意不同人物的相貌特徵,把他們的性格、職業、六親緣分、人生際遇、健康狀況等等一一記下來,得了一個大概,再憑着三寸不爛之舌,把一切說得頭頭是道,就可以打正旗號做大師,為客人「指點迷津」。但說到底,這只是他們的經驗之談罷了。
亦有人甚至覺得,相學毫無科學根據,根本只是一套用作欺騙婦孺、愚弄客人、鼓吹迷信的說辭而已。例如,肥胖被說成是有福氣,是發達之相;瘦削被說成是辛苦命,難得富貴。可是,君不見不少容光煥發的瘦富人、精神萎靡的胖窮漢?
又有一些擁有很高的學歷的人,他們並不一定因遇煩惱而求相,而是純粹出於好奇,覺得好玩而已;又或者他們的確有疑難,不介意花些金錢去聽取一個有學問、有閱歷且有專業知識的第三者意見。這類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並不會全盤接受相學家之言,而是抱着姑且聽之的心態,作為解決問題的參考。
另一方面,有人將相學作為致富工具,一些自稱國師、居士的術士,利用學員五官和面部形態掌握對方心理,抬高自己身價,從而獲利;他們更會開辦學生會,讓學生參加義工活動,為組織添加慈悲為懷的色彩。甚至有人未足四十歲已自稱擁有三十多年玄學經驗,他們認為,只要令人相信自己具有高人一等的相學「大師」身份,一切都可以隨心所欲。
以上大概代表了大部分人對相學的看法:有人絕不認同,有人半信半疑,有人信到十足。由此可知,相學仍然是一門被不少人誤解及用作騙財的學問。
然而,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時空,這是不容置疑。事實上,識人術從古至今歷久不衰,可見它是真實存在,並擁有崇高價值。
相學智慧亙古不滅
歷史上有不少傳頌千古的識人術故事。李悝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史記.魏世家》中記載了一段故事:魏文侯想從魏成子和翟璜中選出一人為相,但因二人才幹相若,不知應該如何取捨,便詢問重臣李悝的意見。李悝向魏文侯提出了「識人五法」:「一曰,居視其所親;二曰,富視其所與;三曰,達視其所舉;四曰,窘視其所不為;五曰,貧視其所不取。」魏文侯根據李悝提供的標準,最後錄用魏成子為相。李悝將「識人五法」運用於處理政事中,廣攬天下人才,為魏國主持變法,實行盡地力、平糴法,大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司馬遷說:「魏用李克(悝)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許李悝「富國強兵」。
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諸葛亮選擇效力劉備而非劉表,乃因他觀察出劉表好謀少決、優柔寡斷、空有聲名而不會用人,為人重私情而捨大義,終不能守住荊州;至於當時依附在荊州、駐防新野的落魄皇叔劉備,年近半百,為人自謙,事業無成卻是聞名天下的英雄。諸葛亮認為劉備能以德足服人,才能足以擔當大任,故答允輔佐對方成就大業。諸葛孔明以神機妙算聞名於世,擅長運籌帷幄,無論是在尋找主公、行軍打仗,還是處理國事時,都能起用大量人才,全因他擁有一套識人術。他在《知人性》一文中提到「觀人七法」:「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他興辦洋務運動,組建湘軍,幕僚裏人才濟濟,獨撐晚清危局。傳說曾國藩能廣結各路豪傑,成就一代偉業,全因他具有高明的識人術。關於他精於相人的故事甚多,俞樾在《春在堂筆記》評論曾國藩:「湘鄉出入將相,手定東南,勳勞之盛,一時無兩,而尤善相士,其所識拔者,名臣名將,指不勝屈。」曾國藩認為,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他與李鴻章有師徒關係,一次李率領三人求見曾聽候差遣,曾在庭外散步時瞥見三人後向李表示不用傳見,李問原因,曾答:「一人俯首不敢仰視,此謹厚之人也,可任保管之責;一人值余面則正視不苟,背余面則左右探視,乃陽奉陰違之人,不可任事;另一怒目注視,始終挺立
不懈,此人功名事業,將來不在你我之下,可寄以重任。」後來三人果真如曾國藩所言,而可寄以重任者,便是淮軍第一名將劉銘傳。此事一出,海內之士,盡皆信服曾氏之善於觀人。後世評價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功,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擅長觀察細節,尤其是在飯桌上觀察別人,因為往往最生活化的時刻,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性。
縱觀歷史,善於識人者比比皆是,除以上幾位,還有周文王渭水河畔識得姜太公,呂叔平選得劉邦為婿等等。從各個歷史人物事跡,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相學是一門知人的學問,而且起源於實際用途。由於生活上、工作上有知人的需要,所以才產生了識人之術—相學。出生於二十世紀、已故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過:「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其中不乏好人、壞人、善人、惡人、君子、小人,可以說甚麼人都有。但是我們一時看不出哪一個人究竟是屬於哪一種人,必須要有一些因緣、境界,才能觀察得出其人的操守、精神、度量、心境。」
由此可見,兩千多年以來,相學都是從日常生活出發的,存在價值極高。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曾高度評價相學:「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着其未來的命運。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外相與內相
然而,談到相學,大部分人尤其一些自稱國師、居士的玄學家,都只會聯想到五官面相,其實相學包括掌面相與體相,當中體相又包含了靜相和動相。掌紋、五官在外,體相在內,彼此相輔相成相配,才有完美的判斷。先賢寫下了傳頌千古的相人事跡,也歸納了多種識人之術。《呂氏春秋》中的「八觀」,就是依據人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來識才:「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論語》中三句識人口訣:「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巧言令色,鮮矣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莊子》也記載了「八驗」的觀人方法:「遠使之以觀其忠,近使之以觀其敬,煩使之以觀其能,猝問之以觀其智,急與期以觀其信,醉以酒以觀其性,雜以處以觀其色,示以利以觀其廉。」司馬光《資治通鑑》:「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不論是李悝的「識人五法」、諸葛亮的「觀人七法」、曾國藩的識人之術、「八觀」、孔子相人訣、「八驗」,都跳出了五官面相的框框,而是從行為舉止以論人善惡智愚,在這之前則要辯人之身體形態,如肩腰背胸臍腹臀四肢等等,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可惜,現今術家論相,只注重五官表現,鮮少提到內相的重要,辜負了前人遺留下來的寶庫。筆者行走術數江湖四十多年,年事漸高,本想在往後歲月專心授學,但有鑑於習相者日眾,希望他們能學得完整而正確的相法,便決定執筆編寫一系列「相學識人術」,將半生相法心得傳承後世,一方面填補相學領域缺少的關鍵板塊——內相,另一方面向先賢致敬。
相學的真義
相由心生,「形神不相離,未有有諸內而不形諸外者」,心有善惡,亦有厚薄,面相、體相的吉凶好壞與此息息相關,如影隨形。相學就是相心。
相的義理,在理而不在術。相學從來都不是單純預測禍福吉凶或教人如何致富,也不是生財工具,更不是單方面論說人生既定歷程的術數,而是一門生命教育,不僅教育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如何為人,上下求索生活上所遇問題的根源。「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一個人的性格乃由心出發,一個人的行為反映命運順逆;性格或行為偏歪或有缺失者若能夠遇上人生導師,接受導師教育為人之道,必能轉凶為吉,為自己重寫命運。
有別於一般著書者,將古籍胡亂編輯分拆成書,然後自許為國師、居士,自抬身價,混騙謀生,愚弄世人,實非真聖;筆者半生從事生命教育,不管是為客人論相、課堂上授學或著書傳世,目的都是希望客人、學生和讀者能知人惜命,啟迪智慧、認識生命、了解自我、捨惡揚善,從而為自己作出最佳選擇,規劃美好的人生,實踐終極的趨吉避凶。
若本書能為後學者提供管道吸取精華,福澤後世,余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