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劉再復
三月間,李昕兄告訴我,他正在寫作一部回憶錄,追憶的是自己的編輯歷程。還說寫成之後希望我為他的新書作一序文。他的「希望」不帶任何「世故」之思,即沒想到由我這個海外遊子作序會不會帶來什麼不利影響。我答應作序也不帶任何「世故」之念,即完全沒想到李昕可是中國一流人文出版社三聯的總編等等。只是想到,我的寫作生涯與李昕兄的編輯生涯太密切、太息息相關了,我可以講講自己的感受。歷史的經驗固然值得注意,但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卻最可靠。我的經驗和感受告訴我:李昕可真是好編輯呀!
李昕編輯生涯的三個主要段落(北京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時期;香港擔任三聯副總編和總編時期;北京擔任三聯副總編和總編時期)都和我關係密切,具體地說,都支持過我,幫助過我,甚至是「啟動」了我。
使用「啟動」這個詞,絕非故作驚人之語。我可以告訴朋友們:如果不是二〇〇二年春的那一天,李昕和舒非(詩人,三聯編輯)一起到城市大學教師宿舍找我並鄭重地向我約稿,我可能不會寫出《紅樓四書》,也不可能寫出《雙典批判》等,我「返回古典」並燃燒起書寫古典的熱情,完全是那一天他們給點燃的。那一天,李昕以香港三聯負責人的身份看望我,知道我在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鄭培凱主持)正在講解《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就立即作出約稿的決斷。他用斬釘截然的語言對我說:「您的《紅樓夢》講稿,我們可以出版。您什麼時候交稿,我們就什麼時候進入編輯過程。」他講得一點也不含糊,一點也不猶豫。其赤熱的口吻,其堅定的態度,讓我立即感受到信賴與真誠,也感受到鼓舞。不管怎麼說,香港三聯是大陸官方背景的出版社,我作為一個海外遊子,已經多年沒有在這種出版機構出過書了。那個瞬間,我完全沒想到他如此大膽,如此坦率,如此「毫無畏懼」。在李昕與舒非的「感召」之下,我當時就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好,抓緊整理,整理好了就交給你們。大約努力了一年,我終於把《紅樓夢悟》整理出來了,舒非作為責任編輯很快就推出《紅樓夢悟》。沒想到,二〇〇四年,李昕兄調到北京三聯擔任副總編。離開香港前夕,他又告訴我:「《紅樓夢悟》,不僅要在香港出,我到北京後,也要在北京出簡體版。」這又給我一個意外的驚喜,使我信心百倍。於是,我又着手寫了《共悟紅樓》、《紅樓人三十種解讀》、《紅樓哲學筆記》。李昕兄指定曾誠、劉蓉林、徐國強等為責任編輯,於是《紅樓四書》就這樣在香港與北京先後問世了。見到「四書」的樣本,我和許多朋友說:「你知道這套書的第一原動力是誰嗎?是李昕!」
李昕在北京主持三聯編輯業務的九年裏(二〇〇五至二〇一四),我也開始了一段「回歸故國」的心事浩茫的歷程。從「返回古典」到「返回北京」,這純屬偶然。在這偶然裏,有一重要因素,便是一個名為「李昕」的人。因為他,我在三聯一鼓作氣出了將近二十部書籍,除了《紅樓四書》外,還有《賈寶玉論》(李昕退休後在北京三聯出版)、《李澤厚美學概論》、《雙典批判》(責任編輯朱競梅)、《隨心集》(責任編輯朱競梅),還有由鄭勇兄擔任責任編輯(後提升為副總編)、由白燁編選的《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師友紀事》、《人性諸相》、《世界遊思》、《檻外評說》、《漂泊心緒》、《八方序跋》、《兩地書寫》、《天涯寄語》、《散文詩華》、《審美筆記》等)。在三聯的「敢為天下先」精神的影響下,也由於周青豐兄的推動,福建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也紛紛推出我的舊作與新作共六十種左右。幾年間,我的名字又重新走上祖國的大地和祖國的心靈,真的「復活」了。所以說李昕兄不僅幫助了我,而且「啟動」了我,並非虛言。
其實,在香港之前李昕的北京十四年(一九八二至一九九六)時期,我的文學生涯與李昕的編輯生涯就奇妙地聯結上了。他於一九八二年從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到了一九八五年,他也只能算是工作之初。而我剛就任文學研究所所長,也是初弄潮流,很需要國家的金牌出版社支持。那時,我借助手中權力,想做一番打破「蘇式教條」的改革事業。一方面,我自己提出兩大理論:一是提出「性格組合論」,想以人性論打破階級論;二是提出〈論文學主體性〉,想以「主體論」哲學基點取代「反映論」哲學基點。當時我把「蘇式教條」當作「大風車」,把自己當作唐・吉訶德,真的是想衝撞搏鬥一番。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刻,我和李昕相逢了。他支持我,要出版我的〈論文學主體性〉,但篇幅不夠,於是,我又選了一些相關的文章,編成一部《文學的反思》。李昕說,此書是「重頭戲」,書前要放張照片。我說,能否放一張我和愛人陳菲亞的合影,她為我抄寫稿子很辛苦。李昕滿口答應:「沒問題!」這張照片的刊登,讓菲亞高興了好久,說了幾遍「小李真不同凡響」。沒想到,書籍出版後,我的一位師長竟然給出版社提了意見,說:「把妻子的照片也放上去,太過分了。」因為這本書,我才知道李昕這位剛出茅廬的年輕編輯非同一般,做事不拘一格。我喜歡這種敢擔當、有作為的人才。李昕還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我在「大戰風車」時,主編一套《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也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為了戰勝風車,我借用各種武器,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的新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進而我又在文學所開設一個新的研究室,命名為「新學科研究室」,請我的好友董乃斌和程廣林(程麻)當正副主任。新學科室的建立引起了非議。當時副院長汝信提醒我:文藝新學科名字太彰顯,有人不贊成。為了證明新學科的合理性與可能性,我策劃這套叢書,自己擔任主編。在這一「緊要關頭」,我請三位出版界朋友幫忙,一是文聯出版社的鄭榮來兄;二是中國社科出版社的白燁兄;三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李昕兄。沒想到,李昕兄又是滿口答應。他的支持真的鼓舞了我。於是,書籍一本一本問世。如果不是那場政治風波,這一番事業應當會給共和國的文化臉面增色。李昕對這套叢書的支持,讓我從內心深處把他當作「自己人」。儘管我從未有過「山頭」意識和「圈子」意識,但在無意中卻真把他當作八十年代「大戰風車」的同伴,「唐・吉訶德傻子王國」的兄弟了。因此,十幾年後在香港重逢,也算是「他鄉遇故知」。
在北京和李昕相識時,我只想到他是「年輕才俊」,可以助我這個「弄潮兒」一臂之力,並沒有想到他以後會是國家出版事業的真脊樑等等,直到他退休,我才恍然悟到,這麼年青,怎麼就退休了。那一瞬間我先是意識到自己老了,之後,便意識到,這個李昕真能幹。不僅有「識」,而且有「膽」,可謂學膽識兼備,他不僅善於「策劃」,而且有「策略」,做事比我穩當多了。不像我那麼「唐・吉訶德」,那樣老戰風車,也是在那個瞬間,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無「話語權力」了。只是今天讀了他的這本回憶錄,更明白自己對他的一切感受都沒錯。他真的默默地做了許多好事,包括出版《鄧小平時代》這樣的特大好事,為國家為他人默默地做了許多「嫁衣裳」。而我此刻在美國洛磯山下閱讀他的回憶錄,除了回應「默默的敬意」之外,什麼也沒有。
美國科羅拉多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