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三國志人物故事集的圖書 |
![]() |
$ 205 ~ 234 | 三國志人物故事集
作者:陳壽/原著;秦漢唐 出版社:文經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4 ![]() |
|
東漢末年,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宮伯玉之亂、黑山軍起義、王芬謀廢靈帝、張舉張純叛亂、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動盪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發黃巾之亂:1。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1。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長官演變為獨立軍閥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昌。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6-21。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地被司馬氏掌控。237年公孫淵反叛曹魏,于遼東一度建國,國號「燕」,但曇花一現,在238年魏滅燕之戰中滅亡。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22-27。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391。
維基百科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一部熱雪忠義的傳奇
《三國志》是晉朝陳壽所著。他是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公元二三三年),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
陳壽從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古代歷史名著。他在同郡的著名史學家譙周的指導下,研讀了《尚書》、《春秋三傳》、《漢書》、《史記》……等史書,同時學習撰寫史書的方法。
公元二六三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兩年之後,司馬炎奪取魏國政權,建立晉王朝。公元二八○年,晉朝滅掉吳國。自漢末以來,朝綱盡失,各地豪強并起,軍閥割據,漢朝的一統江山分崩離析,魏、蜀、吳三國鼎峙,前後約九十年,至此復舊統一。
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烽火在多災多難的九州大地上熊熊燃燒,多少人物叱吒風雲,指點江山,馳騁沙場,多少戰爭此起彼伏,鬥智鬥勇,你死我活,又留下多少故事令後人思索、回味和傳頌。陳壽從動盪的生活中走過來,深感修史明志的重要性。就在晉朝滅掉吳國後不久,他就開始廣泛搜集史料,為撰寫《三國志》做準備。
當時,魏史、吳史已有了各種官修和私撰的著作,官修的有王沈的《魏書》、韋昭的《吳書》,私撰的有魚豢的《魏略》。蜀國由於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記錄史料,所以可供參考的資料不多。陳壽以《魏書》、《魏略》、《吳書》為基礎,又特地專程到蜀地搜集採訪蜀國史料,終於寫出了六十五卷本的《魏書》、《蜀書》、《吳書》,合在一起稱為《三國志》。
《三國志》原本是獨立成書的,到北宋刻印時,合為一部。《三國志》一寫出來,就引起很大轟動,後來有人把陳壽和《史記》的司馬遷、作《漢書》的班固相提並論,甚至還有的人在看過陳壽的《三國志》之後,就把自己正在撰寫的三國史書付之一炬。
陳壽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書給皇帝,稱讚陳壽的《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請求派人去採錄。於是皇帝派人到陳壽家抄寫了這部書。《三國志》與以前的史書如《史記》、《漢書》比起來,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它根據三國歷史的特殊情況,分敘同一時期內的三個國家的歷史,屬於紀傳體分國史,在斷代史上堪稱別具一格。
全書行文簡潔,文筆明快,人物的音容,時躍紙上,事件的起伏跌宕,多見行間,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由於歷史的局限,陳壽身為晉朝治書侍御史,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的事件的分析、三國歷史資料的取捨,難免要從當時統治階層的立場出發,反應晉朝的觀點。
晉朝脫胎於魏國,《三國志》自然要以魏國為正統,稱魏國的君主為帝,敘入「紀」中,而對蜀、吳的君主則稱主,做入「傳」中。三書中《魏書》的內容最為豐富,有三十卷;《蜀書》最為簡略,有十五卷;《吳書》適中,有二十卷。後人指出,《魏書》的內容雖然豐富,卻偶有失實之處,特別是對後來成為晉朝的統治階層的那些人,時有隱惡溢美之辭。
三書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記人敘事中過於簡略,部份能反映細節的許多史料常被忽略了。為此,南宋時的宋文帝特命裴松之為陳壽原書作注釋。
裴松之博引群書,廣集史料,據清人統計,注文超出原著三倍。由於過分繁複,被人批評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餘」。儘管如此,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的注釋,在史學的研究和史料的保存上都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三國志》成書於晉朝初年,記人敘事都是典型的文言文,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說,或許有些艱澀難懂。為幫助青年朋友們了解《三國志》這部史書,編者從《三國志》原著中精選出了二百餘個故事,以白話、故事的方式重新演繹,並對故事的主人公加以簡略介紹,以加深對故事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