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自明朝羅貫中寫就之後,即成為華人最喜愛的讀物。
努爾哈赤對《三國演義》有很高的評價,此書對清朝的開國之祖,想必提供了不少戰爭策略、用人思維及外交手腕。
《三國演義》在日本戰國時代常被當作是軍事政策的指南, 舉個例子:在三方原之戰,德川家康也效法諸葛亮的【空城計】 讓武田信玄中計。要知道德川家康、武田信玄都是日本歷史上割據一方的英雄,《三國演義》竟成了他們實戰的教材。
三國:魏、蜀、吳。十二帝:(一).曹操及其子孫.(二).劉備及其子.(三).孫策及其弟與子孫。
三國因十二帝而高潮迭起,戰爭詭譎、外交爾虞我詐、取賢任智、殘狡攬權、寡眾智取…,“正史”與“演義”有許多不相同之處,本書作者精闢比較,以生動的筆觸寫出正史所承載之真意;演義以貼近民心所變化之趣,讀者讀完本書可以更深入了解三國人物性格、三國戰爭原委、三國國勢興衰影響。
作者簡介:
張大可
‧1940年生,重慶長壽人。
‧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致力古典文獻專業。
‧曾任中國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
‧現任中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長務理事。
‧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研究。已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論著10餘部。
‧曾出版《三國史研究》、《三國史》、《三國人物新傳》、《話說三國》、《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史記研究》等多部著作。
章節試閱
【內文摘錄之一】
﹝曹操的功過是非﹞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西元二二○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當年曹丕篡漢,建立了魏國。
蓋棺論定,如何評價曹操的功過是非,歷來頗有爭議。
曹操之功。毋庸置疑,曹操是三國時代第一號英雄人物。具體說,他的政治生涯可分為青年、中年、晚年三個階段。
曹操二十至三十五歲的十五年為第一階段。此時是曹操建立功名,欲作漢家忠臣,拼命廁身於世家大族行列的青年時期。
曹操三十六至五十五歲的二十年為第二階段。這是曹操大有作為的中年時期,在軍閥混戰中統一了北方,對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
曹操五十六至六十六歲最後整十年為第三階段。曹操赤壁敗還,眼見統一無望,於是一步步逼向帝宮,步入他的晚年。
曹操的一生,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的一生。曹操文武兼資,他比所有的對手都要謀勝一籌,毋庸置疑是三國時代最頂尖的英雄人物。
曹操生值戰亂之世,一生主要在戰場上度過。他親自參加過大小近五十次戰役,征戰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他很會用兵打仗,「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在戰爭中,他不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幹,還善於採納眾人之謀,正確分析敵我形勢,制定戰略戰術,變被動為主動,以弱勝強,取得了官渡之戰、柳城之戰、渭南之戰等很多戰役的勝利,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的傑出軍事家。
曹操注重研究古代兵法,學習古人的戰爭經驗。整理注釋了《孫子》十三篇。他寫了大量軍事著作,「自作兵書十餘萬言」,對古代軍事理論做出了貢獻。可惜他的兵書亡佚殆盡。
在從政和征戰過程中,曹操抑制豪強,移風易俗,澄清吏治,革除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益於社會的措施,不失為中國封建社會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特別是在用人上,他大膽革新,一反東漢重名節的原則,主張「唯才是舉」。他三次下令求賢,提出「舉賢勿拘品行」,「取士勿廢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應當加以起用。有的人出身微賤,或者「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但只要有才,他就予以提拔用其所長。因而吸引了一大批智士猛將,成就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三國志‧荀彧傳》注引《彧別傳》)。他「登高必賦」,開一代詩風,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
曹操還善於察納雅言,不斷改正自己的過失。曹操採納了荀彧之計,迎獻帝都許。又採納了棗祗、韓浩的建議,始興屯田,著手恢復經濟。曹操平河北,先後發佈了減收田租令,整齊風俗令,大封功臣令,這對於鞏固和穩定北方的社會秩序具有積極的意義。
概略地說,曹操的成功之路,即他的過人之處,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審時度勢,謀勝一籌;其二,知人善任,人才雲集;其三,賞罰分明,人樂為用;其四,察納雅言,從善如流;其五,迎獻帝都許,號令天下;其六,屯田積糧,恢復經濟。
曹操之過。曹操既是英雄,又是權奸。
作為權奸,曹操抓住政權不放,殘忍暴虐,濫殺無辜,犯了許多錯誤。曹操用兵,屠了許多城邑,他頒佈「圍而後降者殺無赦」,就是一條違反人性的軍令,使許多無辜士民死於非命。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皇帝當傀儡,不能不遭到劉氏皇室勢力的反抗,但每一次反抗都被他毫不留情地鎮壓下去了。國舅董承等人受獻帝衣帶密詔,誅殺曹操。曹操發覺後,殺董承等人,並「夷三族」。董承之女為皇妃,有身孕,獻帝再三請求免死,結果也遭殘殺。伏皇后「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董妃)之狀,令密圖之」(《資治通鑒》卷六十七)。後來事情敗露,伏后及所生二皇子均被處死,並累及兄弟宗族一百多人被殺。
曹操不聽謀臣勸諫,冒險發動赤壁之戰,葬送了統一天下的大好形勢,這是曹操所犯過失中最大的過錯。曹操冒進赤壁,想一鼓作氣下江南,建立蓋世之功,實現他的帝王夢,正是這一不可告人的私心,自個鎖住了英雄的腳步。
曹操晚年,儘管他仍鞍馬征勞,但已失去了吞天下的銳氣。他西併關隴尚可稱述外,其他征戰無功績可言
一方面是孫、劉已經壯大,地形地利也起了作用,這是客觀條件。另一方面,曹操主要精力放在逼宮上,他無暇顧及統一天下,只好限於統一北方而全力完成篡漢的準備,含恨而做周文王,扮演了權奸的角色,這是主觀因素。於是曹操恰如時人所評,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垂名汗青。
作為一代奸雄的曹操,奸險詐偽之術登峰造極。曹操之奸,是指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史稱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
曹操之「險」,是指他心性險惡,翻臉不認人,如殺呂伯奢一家,逼死荀彧之類。
曹操之「詐」,是指他巧設機關,害人之命,飾己之偽,如割發代首,借倉官人頭,棒殺寵姬等。
曹操之「偽」,是指他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如下《明志令》試探並掩其代漢之奸心。曹操的奸險詐偽,獨步當時。
。
曹操奸險詐偽的典型事例,略述幾樁。
荀彧替曹操出謀獻策,共事二十餘年,親密無間。荀彧為智囊團領袖,經常與曹操一起講論治亂之道。荀彧不僅在曹操微時投歸,竭誠相輔,屢出奇計渡過危難,而且還給曹操引薦了一大批人才。鍾繇比喻荀彧為顏淵,司馬懿推重荀彧是幾百年才出現的奇才。曹操也十分倚重荀彧,兩人結為兒女親家。如此特殊關係,只因荀彧對曹操的篡漢行為表示了一點不滿,曹操就毫不遲疑地逼死荀彧。
【內文摘錄之二】
﹝曹丕爭位太子﹞
曹操有二十五個兒子,長子曹昂,字子修,劉夫人所生。曹昂年二十舉孝廉,隨曹操四方爭伐。建安二年,西元一九二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曹昂死於軍中。
曹丕次子,卞夫人所生。曹昂死後,曹丕成了長子。卞夫人雖出身倡家,生性儉約,不尚華麗,慈愛善良,得到曹操寵愛。
卞氏太后,生養了四個兒子,長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曹植與曹丕為同胞兄弟。曹操文武兼資,是著名的詩人。曹丕、曹植也擅長文學,與其父曹操並稱「三曹」,指的是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齊名,是建安時期的代表作家。曹植思維敏捷,他的詩文最為有名,為三曹之冠,也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他為「建安之傑」,因此,曹操非常喜愛他。
曹植喜歡讀書,十多歲的時候就誦讀了詩歌、論文和辭賦幾十萬字,而且能下筆成文,寫得很好。曹操感到驚奇,懷疑曹植請人代筆,不相信他十幾歲就寫出好文章。曹植對曹操說:「我能口占成文,請當面考試。」當時鄴城銅雀臺剛剛落成,曹操把兒子們都召集到臺上參觀,命他們各自作賦。曹植提筆,一氣呵成,非常漂亮,曹操稱奇,從此,更加寵愛。
曹操立嗣,曹丕是太子,按宗法是當然的嗣子。建安十六年嗣子之位已經確立。
這時曹植名聲大起,年二十歲,封平原侯,曹操寵愛有加,論私情,曹操更喜歡曹植。於是曹植產生了奪嫡的野心。兄弟二人,暗中鬥爭,各自樹黨。丁儀、丁廙、楊修等人為曹植羽翼。楊修任丞相主簿,在曹操身邊,與曹植暗通資訊,出謀劃策。
曹丕結納吳質、賈詡等人為謀主。賈詡說張繡投曹操,深得曹操尊重,表請賈詡為執金吾,留參司空軍事,也是身邊的謀士。
曹丕、曹植兩黨勢均力敵。楊修、賈詡都是智能之士,曹丕、曹植都是優秀的兒子,傷了哪一個曹操都捨不得,猶疑不決,下不了決心。
曹植恃才傲物,少有心計,憑著性子做事,不會韜晦,加上好飲酒的缺點,被曹丕利用。曹植曾經乘車開司馬門出,行走在專供皇帝行走的馳道中,這是犯禁行為。曹操大怒,殺了公車令,並由這事件引發頒佈了嚴厲的科禁,曹操開始疏遠曹植。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曹仁在襄樊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代理征虜將軍,領兵去救援曹仁。這是給曹植立功的一個信號,曹操還特地囑託了曹植一番。曹植粗心大意,沒放在心上。曹丕聞聽消息,特地來向曹植送行勸酒,把曹植灌醉,不省人事,無法與軍隊一起行動,曹操只好親自帶兵出征。這件事讓曹操傷透了心,認為曹植不堪任囑大事,於是不廢太子曹丕。
曹操時常出些問題考核曹丕、曹植,看哪一個能幹。楊修透露題目,又備下多種答案給曹植,曹植每每回答得天衣無縫,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曹操又出了一個難題來考驗兩個兒子,也考驗楊修。曹操讓曹丕、曹植從不同的洛陽城門出城,暗中事先告誡守門人阻擋曹丕、曹植出門,觀察兩人辦事的權宜能力。曹丕受到阻攔,沒有出城回了宮。曹植聽了楊修的主意,殺了阻擋的守門人出了城。曹操認為曹植沒有這樣的決斷能力,知道是楊修所教。曹操擔心,他死後兩子爭位,楊修難以控制,就找藉口殺了楊修,讓曹植回到自己的封邑上去。
曹丕即位,懷恨曹植,又指使人誣告曹植醉酒,辱罵使者,蔑視朝廷。當時曹植任臨淄侯。曹丕宣召曹植入京治罪。
曹植害怕,把隨從留在後面,自己只帶了兩三個貼身警衛,穿便衣先行入朝,托姐姐清河長公主去向曹丕求情。皇太后得知,對著曹丕當面哭泣,不允許皇帝殺害曹植。
這時曹植效法漢朝梁孝王向漢景帝請罪的故事,光著頭、赤著腳,背上刑具到宮門請罪,給曹丕一個臺階下,皇太后和曹丕都很高興。但曹丕見了曹植仍然面無表情,非常嚴肅,也不發話讓曹植戴上帽子。曹植伏地哭求,皇太后很不高興。曹丕這才發話赦免曹植的罪過,要他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寫不出仍然要治罪。曹植出口成章,作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歷史上流傳的七步詩。曹丕有所感悟,為了皇太后,赦了曹植的死罪,貶爵為安鄉侯。並下詔書說:「曹植是我的同母弟弟。朕對於天下蒼生都能寬容,何況親弟弟呢!至親骨肉,免了死罪,降爵臨淄侯改封為安鄉侯。
【內文摘錄之三】
﹝劉備夷陵敗北﹞
夷陵之戰劉備是以弱抗強,他想借復仇與正統地位的激勵僥倖取勝,完全是一次喪失理智的冒險行動。
蜀方兵力。蜀國兵力,不過十五、六萬,四方守境,最大集中也就十萬左右。劉備親征,也正是傾巢出動。總計約十萬,趙雲統兵二萬駐江州為後援,入峽蜀軍約八萬。
蜀軍部署以白帝城為大本營,沿三峽推進,蜀軍部署沿三峽成一字長蛇陣,從白帝城算起至夷道,緣山逶迤長達七百里。
吳方兵力。陸遜督兵五萬人,這指的僅僅是第一線兵力。孫吳部署有諸葛瑾屯公安的第二線,孫權屯武昌的第三線,總兵力顯然超過蜀軍,最保守的估計也有十五、六萬。孫權用兵,總是自統大眾,這既是孫權持重的表現,也是他「性多嫌忌」的反映,不肯弄險。
劉備從秭歸繼續推進,沿江建行營於猇亭,布前鋒於夷道,置黃權於江北,連營數百里護衛後方,所統中軍的機動兵力不足四萬,少於陸遜之兵。當然劉備也懂得集中兵力的意義,所以把水軍也拉到陸上集中,由此可見蜀兵寡少,劉備捉襟見肘。
劉備所用之將,多為川將,經歷戰陣較少,不是吳將對手。蜀國的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無一人在陣,關、張、馬、黃皆亡。蜀漢謀臣,法正已亡,諸葛亮監國,劉備東出,無良弼在旁。因此,劉備連營七百里,犯兵家之忌,也無人指出。
吳國方面,國力盛於蜀漢,兵力多於蜀漢,已述於前。再看領兵之將,大大超出蜀漢。不僅陸遜多智,而且所統多是功臣宿將。嶄露頭角的青年將領,如孫桓,二十五歲,能得士眾心,他駐防夷道,牽制了蜀軍的前鋒。反攻後奮勇向前,斷蜀軍歸路打阻擊戰,迫使劉備「逾山越險,僅乃得免」。劉備忿恚歎息說:「我當初到京口,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歸師勿迫,乃兵家之忌。孫桓初生牛犢,敢斷劉備歸師,足見吳兵作戰驍勇。論兵論將,孫吳之師強於蜀漢。
但是,蜀軍也有一定優勢。首先是復仇之師,哀兵必勝,討伐孫權背義襲盟,全軍同仇敵愾,有一股不可阻擋的銳氣。其次,劉備剛登皇帝大位,將士受封受賞,正是立功報效之時。加之劉備親征,將士激動,士氣旺盛。
,
吳軍雖強,卻有弱點。政治上,劉備已稱帝,打著興漢的正統旗號,具有很大的號召力。何況又是討伐背盟叛逆者,加之荊州的民心向背,吳軍處於被動。其次,陸遜資望較淺,不為功臣宿將所服,若處理不當,有分崩之勢。
可惜劉備寡謀,未能抓住戰機,利用吳軍弱點採納黃權善計,作迅猛推進。隨著相持階段來臨,吳軍掌握了主動,劉備或作相持,或見好就收,也不至於慘敗,輸光老本。
綜合上述,就吳蜀雙方之長短而言,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雙方都有勝機和敗著,這一形勢決定了此役雙方誰都不可能取得速戰速決的勝利,所以拖了十五個月。這一場持久的鬥智鬥力的大戰役,誰能堅持到最後,誰的謀略優,誰就能取得勝利。劉備謀短而又未能堅持到最後,兩條都輸了,遭到慘敗,這是在情理之中的。
西元二二二年二月,劉備親自指揮蜀軍發起的進攻。將軍黃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劉備不從,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拒陸遜於夷陵,並防魏師。
劉備欲誘吳軍主力決戰,令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伏兵八千於山谷,吳諸將皆欲進擊,陸遜以軍法制約,堅守不出。劉備見機關已被識破,引伏兵從山谷中出,撤水軍於岸上結營,從巫縣、秭歸至夷陵,連營樹柵四、五百里。劉備的這一部署,欲固守已得的峽谷高地,持久以待時變,顧不得犯兵家之忌。劉備出此險著,他低估了對手陸遜。
西元二二二年閏六月至八月,吳軍反攻,經過三次圍攻戰,全殲入峽蜀軍八萬,大獲全勝。
第一戰,陸遜用火攻,夾擊蜀軍。
第二戰是涿鄉殲滅戰,包圍劉備所統中軍。直插蜀軍之後,切斷蜀軍歸路。劉備慌忙撤軍,吳軍潘璋等猛將緊緊咬住追擊,圍殲蜀軍劉備所統主力於深鄉(在江北夷陵以西)。
第三戰是馬鞍山之戰。劉備率殘部與黃權江北軍靠攏,升馬鞍山據高守險,陸遜督諸將四面圍攻,蜀軍土崩瓦解。劉備退入秭歸,欲收合殘部。陸遜哪裡肯讓劉備喘息。孫桓插入夔道斷劉備歸路。劉備聞訊,逾山越險,棄軍而逃。劉備命驛人燒軍資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就這樣,蜀軍全軍覆沒,舟船器械,一時略盡。
六十三歲的劉備,慘敗於二十九歲的陸遜之手,還差點成了二十五歲的孫桓的俘虜,悔恨交加,不久就病死了。此役,蜀國元氣大傷,基本決定了隆中路線的夭折,因此劉備也成了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
【內文摘錄之四】
﹝吳國會稽王孫亮﹞
孫亮字子明,是孫權的第七子,也是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生於赤烏六年(西元二四三年),當時孫權已六十一歲。晚年添子,疼愛有加。
孫和、孫霸爭立太子,導致吳國政局動盪,孫權心力交瘁。孫和太子被廢,與孫權長女全公主魯班有牽連。全公主黨附孫霸,在孫權耳邊說孫和及其母親王夫人的壞話。
有一次孫權病了,孫和到祖廟禱告,請祖宗保佑孫權。孫和夫人張氏的叔父住在宗廟的附近。孫和趁便去拜訪。全公主抓住機會到孫權耳邊打小報告,說孫和不是真心到祖廟祭祀,是借機到老婆娘家去密謀。又說孫和母親王夫人見皇上有病,面露喜色,高興得不得了。孫權患病,心情本來就煩躁,聽了女兒的這番話,勃然大怒,責備王夫人,疏遠孫和。王夫人膽戰心驚,憂愁病死,孫和更加孤單。全公主魯班又發動夫家的人,全寄、楊竺等人為魯王孫霸的黨羽,在外朝發動攻勢,一時流言四起,孫權耳邊聽到的儘是孫和的壞話。
赤烏十三年(西元二五○年),孫和被廢,流放到故障。太元元年(西元二五一年),孫亮被立為太子。太元二年(西元二五二年),孫權病危,封廢太子孫和為南陽王。不久孫權病死,孫亮即位,諸葛恪、孫峻等人受遺詔輔政。這時孫亮年僅十歲。
太平二年(西元五五八年),孫亮十五歲,四月臨正殿,大赦天下,表示親政。孫琳奏事,孫亮總是發出質問。
孫亮又挑選了十五歲到十八歲的官家子弟少年郎三千人組成一支禁衛軍,在高官武將的兒子中,挑選人才出眾、好勇有力的人擔任將帥。孫亮說:「我組建這支新軍,與我一起成長。」每天在皇家公園中訓練。孫亮此舉,不禁讓人想起康熙皇帝在皇宮花園訓諫童子軍相撲,設計擒鼇拜的故事,大約康熙皇帝就是從孫亮那裡學來的吧。
小皇帝孫亮又極其機敏,很有判斷力。有一天他讓黃門郎到中藏庫去取蜂蜜。黃門郎曾經向管庫的藏吏索要過東西,藏吏沒有給,黃門郎懷恨,借機報仇,他把老鼠糞撒在蜜裡陷害藏吏失職。帶鼠糞的蜜進獻給皇帝是大不敬罪。
孫亮召問藏吏,藏吏叩頭,說不是他幹的。孫亮問:「黃門郎找你要過東西嗎?」
藏吏說:「要過,臣不敢把公家的東西私自給他。」孫亮問黃門郎,黃門郎矢口否認。
侍中刁玄、張邠向孫亮請示,把兩人逮捕交給司法機關廷尉審問。孫亮說,不須審問,很容易查出真相。孫亮讓人把蜜中的鼠糞剖開,外濕內乾,說明是剛把鼠糞撒進蜜中的,是黃門郎幹的。在事實面前,黃門郎只好認罪。在場的人十分佩服小皇上的智慧。
小皇上聰明能幹,朝中大臣個個高興,可是權臣孫琳坐不住了,他與同黨密謀除掉孫亮。孫亮到底涉世不深,鋒芒過於外露,對孫琳警惕不夠。孫亮與太常全尚、將軍劉丞謀誅孫琳,孫琳覺察,先下手為強,逮捕了全尚,殺了劉丞,立即召集大臣在宮門集會,廢孫亮為會稽王,這年孫亮才十六歲。
孫亮廢為會稽王,兩年後有傳言孫亮要回京做天子,景帝孫休下詔,再貶為候官侯。孫亮在被遣送的路上自殺,享年僅十八歲,本來可以成為一代英主的孫亮,就這樣沉沒了。
【內文摘錄之一】
﹝曹操的功過是非﹞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西元二二○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當年曹丕篡漢,建立了魏國。
蓋棺論定,如何評價曹操的功過是非,歷來頗有爭議。
曹操之功。毋庸置疑,曹操是三國時代第一號英雄人物。具體說,他的政治生涯可分為青年、中年、晚年三個階段。
曹操二十至三十五歲的十五年為第一階段。此時是曹操建立功名,欲作漢家忠臣,拼命廁身於世家大族行列的青年時期。
曹操三十六至五十五歲的二十年為第二階段。這是曹操大有作為的中年時期,在軍閥混戰中統一了北方,對歷史...
作者序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氣象萬千;三國時期的軍事,金戈鐵馬,氣勢壯闊;三國時期的經濟,變革重大,承先啟後;三國時期的外交,縱橫捭闔,奇峰迭出;三國時期的人物,英雄輩出,業績昭著。特別是三國人物,三國故事,自宋元以來由於平話、戲劇、小說的傳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熟悉語言,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由於三國鼎立,人謀規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的複雜關係,他們的智慧謀略,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受到很多啟發。
《三國演義》是一部成功的演史小說。演史小說,目的是普及歷史,要人們記住歷史,敬畏歷史,給人以借鑑。
但為了人物形象的生動完整,往往有細節的虛構,並集中在幾個人物身上,以突出作者所要宣揚的精神。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關羽是忠義的化身,曹操是權奸的化身,這幾個人物虛構較多。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現在有人做了文本對照的計量分析,有百分之六十三言之有據。
以諸葛亮為例,他的出場是劉備三請諸葛。《三國志》記載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而《三國演義》竟用重筆描寫,在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兩個回目中,從年底到來年的陽春三月,「凡三往」,洋洋灑灑五、六千字,許多情節都為虛構。
特別是劉備最後見諸葛,不僅「齋戒三日,熏沐更衣」而往,而且到了草堂,見諸葛仰臥於草堂几席之上,於是「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劉備立等達數小時之久。這一細節描寫,既表現了劉備禮賢之誠,又烘托了諸葛亮的不凡,真是一箭雙鵰,生動地再現了君臣相遇,魚水情深的場景。實際生活似乎不大可能如此。
由於「凡三往,乃見」這一大前提史實是真實的,其中的細節描寫不過是遙情想像,這等虛構,不是子虛,而正是補充了史實,因此,它不是虛構,而是藝術的充實,補充了被史料省略了的實際上理應發生的事實,只是略有誇張而已。
再如諸葛亮舌戰群儒,也是遙情想像。諸葛亮過江談判,說服孫權抗曹,幫助劉備奪荊州,孫劉雙邊平等同盟,這是何等大事,何等艱難的談判!舌戰群儒,既刻畫了諸葛亮,同時也是補充了在實際談判中討價還價的歷史真實。
其他如神借東風、三氣周瑜、搶佔彝陵、智算華容道等為小說家的增飾,用以烘托諸葛亮的多智,這些地方是枝葉虛,主幹實。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氣象萬千;三國時期的軍事,金戈鐵馬,氣勢壯闊;三國時期的經濟,變革重大,承先啟後;三國時期的外交,縱橫捭闔,奇峰迭出;三國時期的人物,英雄輩出,業績昭著。特別是三國人物,三國故事,自宋元以來由於平話、戲劇、小說的傳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熟悉語言,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由於三國鼎立,人謀規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的複雜關係,他們的...
目錄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多因素的歷史原因
漢末人才三分
三大戰役改變歷史航向
五次荊州爭奪,形成三分地理均勢
葛魯外交顯神威
三國鼎立之謎
第二章 曹劉孫三家集團的興起
東漢末年的軍閥大混戰
曹操崛起於亂世
劉備轉戰北方
孫氏興起江東
第三章 魏武帝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
修耕植以蓄軍資
南征張繡東平徐淮
官渡之戰大破袁紹
橫掃河北遠征烏桓
西併關隴統一北方
曹操的智囊團
曹操的功過是非
曹操個人小檔案
第四章 魏文帝曹丕
爭位太子
受禪建魏
兵臨大江
攛長文學
曹丕個人小檔案
第五章 魏明帝曹叡
母親受譴險失太子位
三國對峙各方戰略
吳魏爭淮南
魏明帝果決應變,西守東攻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曹叡個人小檔案
第六章 曹魏三少帝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陳留王曹奐
曹芳、曹髦、曹奐個人小檔案
第七章 蜀先主劉備
兵敗長阪
孫劉結盟
東借荊州
西取巴蜀
南爭江南
北併漢中
建立蜀漢
夷陵敗北
白帝托孤
劉備的歷史貢獻
劉備個人小檔案
第八章 蜀漢後主劉禪
嗣位皇帝
父事諸葛
內修政理
和吳北伐
大權旁落
樂不思蜀
劉禪個人小檔案
第九章 吳大帝孫權
親賢貴士
扶植部曲
鎮撫山越
赤壁敗曹
江淮抗曹
襲奪荊州
靈活外交
定都建業
晚年昏聵
孫權的歷史地位
孫權個人小檔案
第十章 孫吳三嗣主
會稽王孫亮
景帝孫休
末帝孫皓
孫亮、孫休、孫皓個人小檔案
附錄一:三國十二帝帝系表
附錄二:三國大事年表
(一)第一階段(西元一九○—二○七年):
群雄並起,中原十年大混戰,曹操統一北方
(二)第二階段(西元二○八—二二九年):
孫劉結盟抗曹,形成三國鼎立
(三)第三階段(西元二三○—二八○):
三國南北對峙,並走向統一
編後語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多因素的歷史原因
漢末人才三分
三大戰役改變歷史航向
五次荊州爭奪,形成三分地理均勢
葛魯外交顯神威
三國鼎立之謎
第二章 曹劉孫三家集團的興起
東漢末年的軍閥大混戰
曹操崛起於亂世
劉備轉戰北方
孫氏興起江東
第三章 魏武帝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
修耕植以蓄軍資
南征張繡東平徐淮
官渡之戰大破袁紹
橫掃河北遠征烏桓
西併關隴統一北方
曹操的智囊團
曹操的功過是非
曹操個人小檔案
第四章 魏文帝曹丕
爭位太子
受禪建魏
兵臨大江
攛長文學
曹丕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