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上帝,科學的證據(軟精裝)的圖書 |
![]() |
$ 45 ~ 252 | 上帝科學的證據-ENW AGE 2
作者:派崔克‧葛林/著 / 譯者:郭和杰/譯 出版社:智庫 出版日期:2003-09-24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274頁 / 19*1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 ![]() |
|
科學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這兩個文明在數學、天文、醫學方面的成就傳入並塑造了古典時代的希臘自然哲學,後者正式嘗試以自然原因來解釋物質世界中的事件。西羅馬帝國傾覆後,在中世紀的頭幾個世紀中,有關古希臘人的世界觀念的知識在西歐漸漸被遺忘,但卻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穆斯林世界中得以保存下來。10世紀到13世紀,西歐找回了古希臘的著作並吸收了伊斯蘭學者的研究,自然哲學就此復活,並且接下來在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中轉型,其間的新觀念和新發現脫離了古希臘觀念和傳統之窠臼。科學方法迅速在獲取知識方面起到更大作用,不過科學的制度化和職業化還是要等到19世紀才開始成型。
科學原僅指對自然現象之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但人文學科也越來越多地被冠以「科學」之名。現代科學一般說來可劃分為三大分支:形式科學,研究抽象概念;自然科學,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研究自然;以及社會科學,研究個體與社會。不過,對於形式科學能否確實算作一類科學存在不同意見,因為其並不依賴經驗證據。而運用既有科學知識以達成實用目的的學科,如工程學和醫學,則被歸為應用科學。
科學以研究為基礎,而研究通常是在學術和研究機構、以及政府機構和公司中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際影響使得科學政策被制訂出來,以求施影響於科學界,促使商業產品、武器、醫療衛生以及環境保護獲得優先發展。
維基百科
自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科學逐漸壓倒宗教信仰的思考,企圖為人類精神的神祕面紗,提供理性與世俗的解答;馬克思、佛洛伊德、尼采等思想家也都秉持無神論觀點,影響人文、歷史與哲學領域甚鉅。隨著晚期理性社會的發展,虛浮無根的後現代文化也從道德義務中解脫了,宣稱:「上帝已死」。
但在今天,心理學、醫學及社會理論雖然都奉行科學的法則,卻無法掩蓋價值混亂、人心浮動的事實,人們終於發現,理性無法泯除偏見、教條主義和野蠻行徑,科學也必須深刻省思人類存在的精神向度。正是在如此矛盾轉折中,本書作者藉由人類學原理和各項最新的心理研究,為宗教與科學開啟更豐富的對話空間,從中引領現代人重返善與智慧的信仰之路。
作者簡介:
派崔克.葛林(Patrick Glynn),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喬治華盛頓大學社區政策研究中心的聯合主席及駐校學者,作品廣泛涉及宗教、文化、政治及外交事務等領域,發表於《新共和》、《華盛頓郵報》、《國家評論雜誌》等刊物。
葛林著有《蓋上潘朵拉的盒子:軍備競賽、武力控制與冷戰的歷史》(Closing Pandora's Box: Arms Races, Arms Control,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等書。
他常活躍於全美各大電視網。
譯者簡介:
郭和杰,中興大學園藝系、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譯有《e-Tail全球電子購物市場》(智庫出版)、《靈魂進化之旅》等十餘種叢書。 曾任知名電腦雜誌出版集團編輯、電子科技記者。目前在全球知名的科技新聞網站擔任新聞召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