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為嘉義市下路頭地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位於嘉義市下路頭的武當山玄天上帝廟,供奉主神為玄天上帝。相傳清康熙年間因瘟疫不斷,村民虔誠祈求玄天上帝消災止厄,並依玄天上帝指示辦理盪鞦韆活動,爾後瘟疫果真消失,為感念神威,遂依古法定期於每年農曆3月6日前辦理鞦韆賽會活動。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因具備古昔生活傳承之傳統性、地方性、文化性等特徵,因此於2008年12月9日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並為全臺灣第一個登錄與玄天上帝信仰相關之民俗文化資產。2016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温宗翰進行「下路頭鞦韆賽會調查研究計畫」,為「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儀式內涵、工藝技術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期許本書之出版,能夠使更多人認識本市重要的「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並仰念先民艱苦奮鬥之精神,及昔日開墾、建廟之艱辛,共同善加珍惜、愛護得來不易的文化資產,讓珍貴的文化資產承傳延續,成為社區意識的共同文化象徵;同時,期待社會大眾在閱讀本書後,能和我們一起共同為保存臺灣無形文化資產努力。
作者簡介:
温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班,民俗亂彈執行編輯、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專著有《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 拱吉堂》、《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參與出版、撰寫與執行編輯有:《永康市志》、《重修清水鎮志》、《媽祖文化志。信俗卷》、《蘇澳鎮志》、《龍潭鄉志》、《新修竹北市志》、《臺灣民俗青年論集(2冊)》、《臺灣民俗采風》、《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媽祖研究書目》、《客音傳揚--客語民間文學身影採集》、《1947青年的吶喊》、《彰化迎城隍紀念專輯》、《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黃榮洛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楊鏡汀生命史》、《南方口傳: 南臺灣民間文學影音採集成果專輯》、《2012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章節試閱
玄天上帝又有玄天大帝、玄武帝、元天上帝、元帝、黑帝、真武大帝、真如大帝、北極大帝、北極星君、北極佑聖真君、開天仙帝、開天真帝等別稱,民間則慣稱為上帝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別稱甚繁。
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上的恆星分成28個星座區,再把每7個星座區列為一組,劃分東、西、南、北,四區各擬化四種獸象,「四象」依其象位,搭配表徵顏色形成「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漢朝建立以後,讖緯之術興起,「玄武」在道家神話詮釋下,出現了擬人化的神格,玄天上帝即被認為是玄武神。宋代初期以天蓬、天猷、黑殺、真武為紫徽大帝前之四將,併稱為「北極四聖」。
學者蕭登福認為黑殺與真武被併為「四聖」可能要在唐末或宋初時才有此說,黑殺為四聖之中率先受到官方所崇奉的併為「四聖」可能要在唐末或宋初時才有此說,黑殺為四聖之中率先受到官方所崇奉的神祇,宋太宗詔封其為「翊聖將軍」,宋真宗時也加封其為「翊聖保德真君」,直至1018年(宋真宗天禧2年),真武才受詔封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宋仁宗登基以後,真武信仰才日漸興盛,加上宋代以來,福建沿海的海上貿易發達,船隻在海上航行時,多仰賴北極星來定位,玄天上帝信仰又與北極星崇拜息息相關,順應整個海上經濟發展脈絡,玄天上帝也就成為了集水神、海神、冥神三種神格為一身的信仰神祇,且歷經元明兩代的官方崇祀,奠定日後玄天上帝信仰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
(節錄自第二章下路頭玄天上帝信仰發展,P22-23。)
玄天上帝又有玄天大帝、玄武帝、元天上帝、元帝、黑帝、真武大帝、真如大帝、北極大帝、北極星君、北極佑聖真君、開天仙帝、開天真帝等別稱,民間則慣稱為上帝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別稱甚繁。
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上的恆星分成28個星座區,再把每7個星座區列為一組,劃分東、西、南、北,四區各擬化四種獸象,「四象」依其象位,搭配表徵顏色形成「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漢朝建立以後,讖緯之術興起,「玄武」在道家神話詮釋下,出現了擬人化的神格,玄天上帝即被認為是玄武神。宋代初期以天蓬、天猷、...
推薦序
市長序/黃敏惠
嘉義市是臺灣濁水溪以南的都市之星,自古以來即是南來北往中繼站,無論是商業貿易或生活文化,都在本市融匯。從清代移民社會尚處動盪不安時,嘉義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現代社會發展穩定以後,本市在歷來前行者累積的市政基石下,很快就為模範都心,如今正朝著嶄新時代發展。
本市歷史深度,造就這塊土地孕育出豐富文化底蘊,舉凡音樂、美術、戲劇、棒球都有相當多亮眼人才。在2019年《遠見》雜誌所做的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中,嘉義市於「教育與文化」、「醫療衛生」等項目,都拿下六都以外第一名殊榮,生活品質與現代化發展項目攀升至第三名,全臺總體競爭力為第五名。由此可見,本市既有歷史文化溫度,也有嶄新時代的發展能量。
下路頭位於本市之南,自古以來也是南北交通樞紐,昔日市民往南要至府城時,此處是必經之地;當然,從南方上來時,本地也恰恰是「下路」北上的「頭一站」,由地名即可知道嘉義市先民對此地之重視。
下路頭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創建甚早,傳說中盪鞦韆民俗是要掃蕩瘟疫疾病,顯現出先民們在此落地生根、生活艱難時的心境,有祖先才有我們,對玄天上帝之敬意,成為今日信仰傳承的核心精神。
盪鞦韆民俗也表現出先民與自然環境緊密相依的智慧,昔時,本市遍地刺竹,且投入木業與建築工作者眾,鞦韆搭建保留著古昔建築工法;整個搭建過程,不用任何鐵件螺絲、栓帽,全憑竹子與藤索組織構成。此外,擺盪鞦韆也還得有特殊技巧,必須要能傳承著「老靈魂」,身體才能融入鞦韆之中,輕鬆自然地擺盪起來。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於2008 年登錄嘉義市民俗以來,即受到各方重視,如今累積研究資料出版本書,期許能讓民俗愛好者與市民朋友們,更明瞭這項民俗箇中奧理;嘉義市擁有深厚文化底蘊,我們期許努力使它們都能發光發熱,並且世代相承,不讓文化斷失在我們這一代。
局長序/盧怡君
臺灣為移民社會,早期先民渡海來臺謀生不易,信仰遂成為支撐生活的力量。位於嘉義市下路頭的武當山玄天上帝廟,每逢閏年即辦理盪鞦韆活動,希冀藉此掃蕩地方不潔,為先民祈求福蔭,以安穩度日。
下路頭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活動,結合著信仰文化、竹工藝表現,尤其擺盪鞦韆更需要技巧傳承,是傳統社會各種生活文化的重要累積,屬於複合式的無形文化資產。因具有古昔生活傳承之傳統性、地方性、文化性等特徵,本市於2008年12月9日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不僅是本市首個民俗文化資產,也是全臺灣第一個與玄天上帝信仰相關之民俗。
繼其之後,本市於2010年登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2013年登錄「布袋戲─長義閣掌中劇團」、「南管音樂─蔡青源」、2015年登錄「慈濟宮振裕堂駕前八家將」等為本市「傳統表演藝術」,2019年登錄「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為本市民俗文化資產。如今,本市共計有6個無形文化資產,相關保存維護工作持續進行不輟,期許能為本市帶來更多文化傳承的能量。
2016年,本局委託靜宜大學温宗翰老師進行「下路頭鞦韆賽會調查研究計畫」,為本民俗活動進行深度盤點研究,依其發展歷程、儀式內涵、工藝技術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本書為當時調查研究計畫精簡版之彙整,簡化相關內容以後,將學術文字轉化為大眾易讀作品,力圖將研究成果採取更貼進大眾方式呈現。
期許本書出版,能使更多人深入認識本市「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民俗活動,仰念先民艱苦奮鬥之精神,以及世代傳承的工藝技術、生活文化,也期許共同善加珍惜這些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現。
市長序/黃敏惠
嘉義市是臺灣濁水溪以南的都市之星,自古以來即是南來北往中繼站,無論是商業貿易或生活文化,都在本市融匯。從清代移民社會尚處動盪不安時,嘉義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現代社會發展穩定以後,本市在歷來前行者累積的市政基石下,很快就為模範都心,如今正朝著嶄新時代發展。
本市歷史深度,造就這塊土地孕育出豐富文化底蘊,舉凡音樂、美術、戲劇、棒球都有相當多亮眼人才。在2019年《遠見》雜誌所做的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中,嘉義市於「教育與文化」、「醫療衛生」等項目,都拿下六都以外第一名殊榮,生活品質與現代化發...
作者序
温宗翰
民俗之所以能世代相承,在於生命記憶的永恆,俗語說萬年香火、萬代香煙,在實踐民俗過程當中,所有文化價值觀都會以潛移默化的姿態,埋下記憶與情感。因此,晚近十餘年來因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策,由文化部文資局依法推動的民俗文化資產工作,關鍵課題或許不在於保存民俗,也不是保護傳統,更不需要什麼活化宣傳,而是我們如何理解與融入。
民俗在臺灣教育現場缺席超過一甲子,社區與學校雖然就活在同一個空間,也共有同一批人,卻總是像極兩個不同世界;甚至在校園裡,也很難看到民俗文化的知識教育,甚至是文化本體的學習傳承。這個現象導致臺灣民俗社會有很大文化衝擊,有時候以世代衝突出現,有時候以文化高低階層顯現出來。為解決如是問題,民俗文化資產的發揚與發揮,被賦予相當重要的角色,如何透過文化資產身份,提供民俗被重新認識,被賦予意義,進而使民俗可以不再是「過去式」,而能真實地活在每個人生命裡。因此,對我而言,著書立說,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某種高人一等的知識傳播,而是一種自我學習歷,嘗試去異地了解不同文化脈絡,透過訪談理解不同人的生命經驗,還有他們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文化榮耀,進而把這些文化詮釋,轉化為各類型文詞,提供幽微若隱的理解邏輯,再重現給世人。
簡單一點說,這本書裡可能沒有什麼太過教條式的批評與論述,我們嘗試提供一種認識的基礎,讓人們去了解時代變化,透過閱讀碰觸存在卻正消失中的文化記憶。我們唯一企盼,就是能在理解文化以後,無論是願意因此「體諒」、「尊重」,或是進一步付出參與,都遠遠比這本書裡各個文字乘載的知識基礎還要重要。
温宗翰
民俗之所以能世代相承,在於生命記憶的永恆,俗語說萬年香火、萬代香煙,在實踐民俗過程當中,所有文化價值觀都會以潛移默化的姿態,埋下記憶與情感。因此,晚近十餘年來因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策,由文化部文資局依法推動的民俗文化資產工作,關鍵課題或許不在於保存民俗,也不是保護傳統,更不需要什麼活化宣傳,而是我們如何理解與融入。
民俗在臺灣教育現場缺席超過一甲子,社區與學校雖然就活在同一個空間,也共有同一批人,卻總是像極兩個不同世界;甚至在校園裡,也很難看到民俗文化的知識教育,甚至是文化本體的學習傳承...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下路頭玄天上帝信仰發展
第一節、玄天上帝在嘉義
第二節、下路頭聚落發展
第三節、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發展史略
第三章 下路頭盪鞦韆的歷史與儀式
第一節、盪鞦韆形成傳說
第二節、盪鞦韆的歷史探究
第三節、傳統儀式過程
第四章 鞦韆製作與娛樂技術
第一節、取竹過程與靈驗傳說
第二節、鞦韆搭建工法
第三節、盪鞦韆過程與秘訣
第四節、盪鞦韆的技術保存者
參考書目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下路頭玄天上帝信仰發展
第一節、玄天上帝在嘉義
第二節、下路頭聚落發展
第三節、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發展史略
第三章 下路頭盪鞦韆的歷史與儀式
第一節、盪鞦韆形成傳說
第二節、盪鞦韆的歷史探究
第三節、傳統儀式過程
第四章 鞦韆製作與娛樂技術
第一節、取竹過程與靈驗傳說
第二節、鞦韆搭建工法
第三節、盪鞦韆過程與秘訣
第四節、盪鞦韆的技術保存者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