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說:「我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說不定也是其中一人。
大人往往指著你的鼻子說你是「寬鬆世代」、「達觀世代」或者「草食族」。
這種說法好像是在表達最近的年輕人和自己相比「簡直就是低能」。
只不過「最近的年輕人啊……」這種話,本身就是連埃及古蹟中都有象形文字記載的老掉牙金句,大概從人類誕生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這個說法正確,人類理論上應該早就滅亡了。
一代比一代差的生物,不可能殘存至今。
然而,我們現在卻還活著。
因為我們配合時代與環境,不斷提升進步。
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無論在哪個時代,優秀的種子永遠都是「年輕的」,這是大自然不可違逆的規則。
對年輕世代的批判,大多都是「趕不上時代進化」的言論。
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從肯定年輕人的角度思考。
基於這個觀點,我必須說實話,直到前不久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很嚮往當藝人,而且也順利走到現在,所以我更疑惑:「為什麼會沒有想做的事呢?」
然而,當我從肯定的角度來看待「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時,才恍然大悟並且漸漸開始理解。
我這時才終於看清年輕人的背影。
這麼說可能會激怒前輩們,但比我晚出生的年輕人必須面對「職業有其壽命」的現實,而比我年長的人,卻從來沒有體會過這種情況。
多數的大人都以「職業會永遠存在」為前提發表言論。
所以,動不動就會問:「你是做什麼的?」然後在別人身上冠上職銜。
雖然對上一代很過意不去,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那種時代了。
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大家應該都見識到很多職業消失的場景吧?
也見識到亞馬遜擊潰書店的現實了吧?
「自動駕駛計程車」這種詞彙俯拾皆是的現代,不會有人立志「想當計程車司機」吧?
十五年前,完全無法想像「計程車司機這個職業可能會消失」。
二十年前,完全無法想像日本的書店會像現在這樣,迅速地逐一倒閉。
我們面臨職業本身逐漸消失的時代,副業、兼職、轉行慢慢成為一般常識。
如果身兼數職,上一代的人總是會責備:「所以,你到底想做什麼!給我專心做好一件事!」然而,同時有很多想做的事、對想做的事情感到迷惘,都是在接下來的時代求生的方法。
生物想求生存,何錯之有?
現在這個時代,只決定「我要成為○○!」一種職業反而非常危險。
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並沒有錯。
在職業迅速消失的時代,這種想法就是年輕人正在確實應對問題的證據。
因為,年輕人已經做好移動職業的準備:「如果那樣行不通,就這樣做!」
周圍的人可能會說三道四,但是因為不專攻一項職業而感到沒面子的你,並沒有做錯任何事。
畢竟同時身兼數職,也可能創造出新的選項。
我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去年,我發表了繪本《煙囪小鎮的普佩》,這部作品耗時四年半才製作完成。
一切都是因為這段期間我有當藝人的收入,所以才能這麼做。如果我專心當個繪本作家,根本不可能投入這種四年半都沒有收入的創作。
也就是說,因為我身兼數職、有多種收入財源,才獲得創作這項作品的權利。
如果我遵從「所以,你到底想做什麼!給我專心做好一件事!」的常識,就不可能誕生這部作品。
革命的號角已經響起。
比農業、工業革命規模更龐大的革命—資訊革命,偏偏挑在我們這個時代降臨。
網際網路打破了距離與時間的藩籬。
當然,部分與距離、時間相關的工作也會漸漸消失。除此之外,機器人的技術也日新月異。
銷售方式、工作方式、金錢的型態、常識、道德都在改變,而且速度飛快。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本來應該傳承經驗給我們的雙親與老師,並未親身體驗過這種革命。
譬如說,你的父母可能對你說這種話:
「做喜歡的事情就能生存下去,社會可沒這麼好混!」
因為父母那一輩的常識,就是「金錢=壓力的代價」。
但是現在呢?
有壓力的工作一一自動化,會產生壓力的工作已經明顯消失在社會中了啊!
自動驗票機出現之後,驗票口的站員消失,這些變化現在隨處可見。
父母說:「做喜歡的事情就能生存下去,社會可沒這麼好混!」但是不喜歡的工作漸漸消失,慢慢地只剩下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啊!
接下來這個時代「唯一的路就是把喜歡的事情化為工作」。
很多父母和老師都還沒掌握到這些變化。
所以,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克服這場大海嘯。
因此,我們只好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學習、實踐、了解、因應周邊發生的變化。
逃避這些變化的人會被淘汰。
從那些既得利益者開始,一一面臨終結。
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回報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面對的是不改變就無法生存的時代。
這不是很有趣嗎?
現在的常識,或許會和以前不改變也無所謂的世代有所衝突。
只要你的行動越創新,摩擦就越大。守舊的人根本不會去了解你提案的本質,只會用「炒作」這種詞彙來應付你。
操控「炒作=惡行」的刻板印象,讓社會批判的矛頭集中在你身上。
雖然也有可能單純只是他們無法理解你的想法,不過這些批評通常都源自「對改變的恐懼」。
既然如此,何不坦然接受這種批評呢?
因為這是一個不改變就會死的時代啊!
將來會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哪一種職業會消失?又會出現哪一種職業?
我們必須一一整理,一一面對。
絕對不能停止更新常識的腳步。
我不是學者,所以只能分享我自己的經驗。
接下來,將以數據資料為輔,與各位分享我這一年來的成功與失敗。
一年前出版的商業書籍《魔法的指針—另闢蹊徑的方法》(主婦與生活社出版),發行冊數達十萬五千冊。
繪本《煙囪小鎮的普佩》發行冊數達三十二萬冊(二○一七年九月統計數據),在Oricon公司二○一七上半年「書籍排行榜」中,成為童書部門與演藝人員部門的雙料冠軍。
製作繪本《煙囪小鎮的普佩》時,二度實施群眾募資,支持者達九千五百 五十人,總募資金額為五千六百五十萬四千五百五十二日圓。
以此為基礎,至今參與群眾募資的支持者總計超過一萬五千人,募資金額突破一億日圓,成為日本國內有史以來最高額的群眾募資案例。
《煙囪小鎮的普佩展》的個展集客數超過六十萬人。
光看這些數據,感覺似乎一帆風順,然而,我也曾徹底失敗,只是沒有被看見而已。
在這些成功與失敗之中,並不存在偶然的好運或厄運。
成功與失敗的背後,都有理由和原因。一切都可以用數學解釋。
我希望可以盡可能透過本書,與各位分享我自己經歷過的成功與失敗,回顧其理由與原因,進一步反省「今後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掌握這個大幅變革的時代?」
接著,就請和我一起回顧這段路吧!
西野亮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