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戰國即對中原周圍各部族有詳細記載,
他們驍勇善戰、殘忍好殺的形象深植人心,
歷代皇帝三番兩次與之交手,未必都能占上風,
甚至兩度大權旁落,交由外族來接管……
而那些與外族和親的中原公主,
在文化交流上有哪些影響?
除了打仗與侵略以外,
各民族在文史、藝術、制度上又有何貢獻?
從先秦到清末,從中國至歐洲,
這些邊疆民族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一次大型掠奪與戰爭,都將重塑整部歐亞史!
▎匈奴:讓先秦各國聞風喪膽,連大漢都只能求和親
【在剽悍民族面前興妖作怪的下場】
匈奴有不成文法,盜竊者沒其財產,大罪死,小罪軋;監禁最長不出十天,一國的囚犯不超過十人。
【好男兒哪時要出門打仗?戰功怎麼分享?】
匈奴人朝拜日,夕拜月;月滿進軍,月缺退兵;戰場上能斬得敵首的,賜酒一杯。凡有掠獲,皆歸己有,以俘虜為奴婢。打仗時能運回死者屍體的,可得死者全部家財。匈奴絕大部分是騎兵,男子少壯能挽弓者均在編內。
【沒有血緣就不算亂倫!談匈奴婚姻與陪葬制】
匈奴行族外婚;父兄死,妻後母,報寡嫂。匈奴人土葬,死者頭部朝東。貴族皆深葬,棺槨多達三重。單于死,金銀、衣裘隨葬之外,近幸臣妾從死者多達數十百人。
▎蒙古:建立橫跨歐亞非大帝國的恐怖民族,可不是只會殺戮
【別笑人家蒙古大夫,出事了還得找他!】
清代的曆算、測地、量天等科學,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許多蒙古科學家都是實際工作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數學方面,明安圖所著《割圓密律捷法》的貢獻尤為突出。蒙古醫生的接骨技術,在石膏繃帶法傳入以前,一直流行於民間。
【研究滿文、西域文學,連斯拉夫語系都不能離開它】
「國語」滿文實脫胎於蒙古文字,滿語中蒙古語的藉詞最多。清代官書中的域外名稱俄羅斯、察罕汗、扣肯汗等皆經蒙古介紹而採用。著作則屬薩囊徹辰《蒙古源流》為史學代表作,尹湛納西《一層樓》、《泣紅亭》為文學代表作。清代官修的大型語文學著作《五體清文監》、《西域同文志》等都有蒙古族的學者參加。
〔本書特色〕
中原大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許多游牧民族,早在先秦時期便與漢族相互牽制抗衡;至漢朝,面對強大的匈奴,劉邦祭出了和親策略,影響了歷代皇朝與周圍部落的關係;之後,匈奴與突厥西遷,又改寫了西亞和歐洲的歷史。本書帶領讀者遍覽中國歷代邊疆民族,從遷移、文化特色乃至知名人物皆詳細解說,呈現出一部完整的外族史話。
作者簡介:
趙惠玲,七年級生,熱愛中華文化成痴,「民俗學」研究者,曾有親自接觸中國數個少數民族的經驗。因從小常聽父母提及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對此興趣十分濃厚,一心決意編撰一本關於中華民俗傳統的書。著有《俗》、《令人理解不能的婚俗》、《風水診療室》等書。
章節試閱
匈奴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稱胡。其名始見於戰國文獻。起源不明,或以為即周代典籍中所見狁、薰粥之後。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蒙古、突厥、伊朗諸說,迄今尚無定論。匈奴人沒有文字,以言語為約束。
政治組織與社會經濟
匈奴人以畜牧為主,畜有羊、牛、馬、騾、驢和駱駝等。馬最受重視,為戰鬥、運輸、貿易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畜產歸私人所有,各部落牧地則為各該部落牧民所共有。匈奴人住氈帳(古曰穹廬),食肉、飲奶及馬奶酒,衣皮革,過著逐水草遷徙的生活。匈奴貴族亦居住漢式宮殿,這些宮殿可能成於漢工匠之手。匈奴人會銅胡人俑建造軍用的壁壘、城堡等;有車、船,能築路、架橋。匈奴治銅業發達,能鑄刀、劍、斧、鏃和馬具等;冶鐵和製陶也有一定的規模。
匈奴的社會組織以部落聯盟為主,聯盟的首領稱為「單于」。西元前三世紀末以後,匈奴征服鄰近各族,統一蒙古高原,游牧的國家政權機構逐步形成。單于以下,高級官吏依次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主管軍政,均由單于子弟、本部落貴族擔任,皆世襲。此外,有左、右骨都侯等,輔佐政務、斷獄聽訟,一般由異姓貴族擔任。
匈奴由許多部落構成,各部落包含若干氏族,著名的如孿氏、呼衍氏、蘭氏、須卜氏、丘林氏、韓氏、郎氏等。孿氏最貴,單于皆出此族。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其餘有呼衍、蘭、須卜、丘林四族亦貴,世與單于聯姻。凡廢立、和戰、祭祀等大事,均由各部貴人會議決定。
匈奴有不成文法,盜竊者沒其財產,大罪死,小罪軋;監禁最長不出十天,一國的囚犯不超過十人。
匈奴人朝拜日,夕拜月;月滿進軍,月缺退兵;戰場上能斬得敵首的,賜酒一杯。凡有掠獲,皆歸己有,以俘虜為奴婢。打仗時能運回死者屍體的,可得死者全部家財。匈奴絕大部分是騎兵,男子少壯能挽弓者均在編內。
匈奴行族外婚;父兄死,妻後母,報寡嫂。匈奴人土葬,死者頭部朝東。貴族皆深葬,棺槨多達三重。單于死,金銀、衣裘隨葬之外,近幸臣妾從死者多達數十百人。
匈奴於每年正月,小會單于庭,祭祠。五月,大會龍城(今蒙古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祭祖先、天地、鬼神。秋日馬肥,大會林,檢點人畜。南匈奴降漢後,仍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
秦及漢初時期
秦初,匈奴分布在陰山南北地區。秦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率軍三十萬往擊,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重置九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連接秦、趙、燕舊日長城並重加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鎮原南),東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三十六年,又遷三萬戶墾殖北河(今內蒙古杭錦旗一帶)、榆中(今河套東部),以防匈奴南下入侵。
秦二世元年,匈奴頭曼單于乘中原動盪之機,收復河南地;至其子冒頓單于殺父自立時,漢匈奴歸義京議長印匈奴已有控弦之士三十萬,遂西破月氏,東擊東胡,北服丁零,南並樓煩、白羊;並乘楚漢相爭之隙,屢犯燕(今河北北部)、代(今河北尉縣一帶)。
漢高帝七年,匈奴兵圍馬邑(今山西朔縣),南擾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漢高祖劉邦親率軍三十餘萬出擊,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以公主嫁單于,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
約前一七七或前一七六年,匈奴西進,再次擊敗月氏,迫使月氏向西北潰退至伊犁河流域;接著又征服烏孫、呼揭,以及樓蘭等塔里木盆地綠洲諸小國。其西部日逐王在西域北道焉耆、危須與尉犁之間置「僮僕都尉」,控制商道,榨取財富。老上單于在位時,又大敗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此後,匈奴又令烏孫進攻月氏,月氏再西遷至水(今阿姆河)流域,烏孫遂據有伊犁河流域。
匈奴與漢雖結和親,然恃其強盛,仍不斷侵擾長城以南地區,匈奴騎兵曾一度燒毀回中宮(在今陜西隴縣),前鋒直指長安甘泉(在今陜西淳化西北)。
漢武帝至王莽時期
西漢王朝經過六十餘年休養生息,國力漸充,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便立志北伐。元光六年,漢兵自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代郡、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雁門(今山西右玉西北)四道並出,擊匈奴於長城下。元朔二年,漢將衛青取河套以南,置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二郡,徙民十萬以實之。元狩二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攻克焉支(今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祁連二山;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眾四萬餘歸漢,漢在兩王故地先後設酒泉(今甘肅酒泉)、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張掖(今甘肅張掖西北)、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四郡;從此自河西走廊至羅布泊一帶無匈奴,匈奴與西羌的連繫斷絕。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率步、騎兵數十萬分兩道並出,夾擊匈奴於漠北。漢軍大勝,封狼居胥山而還。同時,武帝遣張騫等出使西域,約結月氏、聯姻烏孫,力圖斷匈奴右臂。嗣後,匈奴與漢反覆爭奪西域門戶樓蘭、車師等地,前後凡二十餘年。宣帝本始元年,匈奴擊烏孫不利,衰兆已現。丁零、烏孫、烏桓等各乘虛攻擊,其勢益弱。神爵二年,日逐王降漢,漢得車師,西域始暢通;漢命鄭吉為西域都護,西域諸國多屬都護管轄,從此匈奴僮僕都尉不復存在。
不久,匈奴統治集團內訌,五單于爭立。宣帝五鳳元年,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呼韓邪單于於甘露三年降漢,覲見漢宣帝劉詢。西部郅支單于西遷至康居住地,役使近旁烏孫、呼揭、丁零諸小國;元帝建昭三年被漢將陳湯等擊殺於楚河上。郅支既滅,呼韓邪於竟寧元年再次朝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昭君)嫁呼韓邪,號「寧胡閼氏」。從此匈奴不斷朝漢,並遣子入侍,和平相處凡四十餘年。王莽執政,降低對單于的待遇,阻止烏桓等向匈奴納稅,於是匈奴重又入侵。一度北邊空虛,不斷為匈奴所蹂躪。
東漢、魏晉時期
光武帝之初,漢與匈奴關係仍未好轉。後因塞北連遭饑旱,又受烏桓等攻擊,匈奴疲憊已極,內訌又起,日逐王比於建武二十四年自立,亦號呼韓邪單于,率漠南八部歸降於漢。匈奴遂分裂為南北兩部。
南匈奴部眾駐牧於漢北邊五原、雲中、定襄(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朔方、雁門、上谷、代、北地(治今甘肅慶陽西北)八郡之內;漢對於南匈奴歲賜豐厚,且於建武二十六年設「使匈奴中郎將」以監護之。明帝以後,更設度遼營於五原曼柏(今內蒙古達拉特旗),置度遼將軍,協助南匈奴單于抵抗北匈奴來侵和鎮壓族人的叛亂。此後,南匈奴或降或叛,然節節南徙。一四〇年代多數集中於并州中部汾河流域一帶。東漢末,曹操怕匈奴勢力蔓延,始限制其居住地區,分其部眾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並採取分化政策,使上層貴族與部眾脫離。此後南匈奴單于僅有虛名,王侯降同編戶,部分匈奴牧民逐步淪為漢族地主的農奴。西晉末,匈奴屠各氏貴族劉淵趁八王之亂據有并州,建立「漢」政權,後其族子劉曜為帝時,改國號為「趙」,前後立國二十六年。東晉末,鐵弗部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夏」政權,立國二十五年而亡。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
明帝永平十六年,漢將竇固、耿忠出酒泉塞,擊敗北匈奴呼衍王,追蹤直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次年,竇固、耿忠又合兵擊平車師前、後王,重置西域都護,切斷北匈奴與西域的連繫。北匈奴困窘,諸部南下歸漢者逐年增多。和帝永元元年,漢將竇憲、耿秉等得南匈奴之助,又大敗北匈奴,逐北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永元二年、三年,漢軍又連續大破匈奴,斬獲甚眾,單于遁逃,漢軍出塞五千里始還。此後,由於鮮卑興起,占有匈奴故地,北匈奴部分投漢,部分歸降鮮卑。其餘殘眾或降或叛,出沒於天山南北,繼續與漢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屢為邊患。其蹤跡直至二世紀中葉才不見於記載。或以為歐洲史上的匈人即西遷的北匈奴,但未有確證。
近年來,從匈奴貴族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銅器,如兵器、馬具等,上面的動物紋飾高度寫實,栩栩如生,與中亞、南俄等地游牧部族中流行者相類似,或以為這是匈奴人與自西向東擴展的斯基泰(Scythai)文化相接觸的結果。另外,透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匈奴人墓葬中有許多漢式絲綢服裝、銅鏡、馬具、漆器等,均是明證。同時,漢經濟文化也受惠於匈奴,當時養馬業的發達,就與匈奴馬匹的輸入有關,騎兵的訓練與相關戰術的進步也受到匈奴的影響,足見匈奴在東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過一定的作用。
匈奴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稱胡。其名始見於戰國文獻。起源不明,或以為即周代典籍中所見狁、薰粥之後。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蒙古、突厥、伊朗諸說,迄今尚無定論。匈奴人沒有文字,以言語為約束。
政治組織與社會經濟
匈奴人以畜牧為主,畜有羊、牛、馬、騾、驢和駱駝等。馬最受重視,為戰鬥、運輸、貿易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畜產歸私人所有,各部落牧地則為各該部落牧民所共有。匈奴人住氈帳(古曰穹廬),食肉、飲奶及馬奶酒,衣皮革,過著逐水草遷徙的生活。匈奴貴族亦居住漢式宮殿,這些宮殿可能成於漢工匠之手。匈奴人會銅...
目錄
第一章 古代民族
蠻
羌
匈奴
鮮卑
氐
奚
回鶻
韃靼
夷
濮
貊
戎
狄
肅慎
越
西南夷
夜郎
滇
哀牢
烏孫
烏桓
夫餘
山越
羯
柔然
高車
室韋
噠
契丹
党項
突厥
吐谷渾
壯族
烏古
敵烈
克烈
青唐羌
金齒
羅羅斯
乃蠻
弘吉剌
汪古
畏兀兒
吉利吉思
水達達
兀者
骨嵬
色目人
瓦剌
兀良哈
女真
滿洲
蒙古
喀爾喀蒙古
厄魯特蒙古
土爾扈特部
葛邏祿
突騎施
沙陀
鐵勒
薛延陀
黠戛斯
第二章 古代民族人物
蛇節
閣羅鳳
啟民可汗
西藏八王
頡利可汗
阿史那賀魯
骨咄祿
默啜可汗
懷仁可汗
松贊干布
祿東贊
棄松德贊
李滿住
也先
達延汗
俺答汗
三娘子
宗喀巴
達賴三世
固始汗
策妄阿拉布坦
噶爾丹
阿睦爾撒納
策棱
渥巴錫
章嘉呼圖克圖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杜文秀
達賴五世
班禪六世
頗羅鼐
達賴十三世
大義公主
信義公主
光化公主
文成公主
興平公主
第三章 古代地域與外族入侵事件
萬國
四土
王畿
九原
南蠻北狄
五胡亂華
隋朝邊郡
都護府
五代十國
第一章 古代民族
蠻
羌
匈奴
鮮卑
氐
奚
回鶻
韃靼
夷
濮
貊
戎
狄
肅慎
越
西南夷
夜郎
滇
哀牢
烏孫
烏桓
夫餘
山越
羯
柔然
高車
室韋
噠
契丹
党項
突厥
吐谷渾
壯族
烏古
敵烈
克烈
青唐羌
金齒
羅羅斯
乃蠻
弘吉剌
汪古
畏兀兒
吉利吉思
水達達
兀者
骨嵬
色目人
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