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中國文化史(上下冊)的圖書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關於本書
此書系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引用六經、諸子、廿
五史、歷代各家著述、國外漢學家論著,以及近代報紙雜
志、統計報導,多達六百餘種。由於作者身經清末政治腐
敗瀕於崩潰之際,痛感民族自尊心的喪失、崇洋媚外的奴
化思想無從抵制,因此蓄志闡述中國文化政教源流,以增
強我民族自尊心,故而抉擇中國文化的特質,以鼓勵青年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柳詒徽(1880—1956),,字翼謀,晚號劬堂,文號龍
蟠迂叟、盇山偁,江蘇鎮江人。先後執教於兩江師範學
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大
學、中央大學等校。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考試
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浙江大
學、貴州大學和重慶中央大學,兼任國史館纂修。戰後榮
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執教於復旦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