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國歷史時期這麼長,歷史文獻這麼多,要人人都學點歷史、有點歷史常識,真是像前人所說,一部二十四史,從何下手呢?何況歷史文獻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用當時通行的古文編寫的,今天的絕大多數青年還不能熟練掌握、運用古文,這個關過不了,要學,又從何學起呢?
當然,這些年,我們也編出了幾套篇幅不等的通史,但是,一般地說,字數都比較多,而且對象都是在學的各級學校的學生,對廣大青年來說,還是不大適合的。
廣大青年都有強烈的學習歷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讀的書,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我們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下,編了這部《中國歷史常識》,就是為了適應這個強烈的要求,幫助廣大青年學習中國歷史知識,並且從中受到民族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以下一些特點:第一是形式活潑。針對讀者對象,為讀者設想,這部書不能像歷史教科書那樣寫法,要不,已經有了那麼多套教科書了,何必重複?也不能寫成歷史故事,故事必然會有虛構、誇張成分,而這部書的目的是給讀者以必需的歷史常識,這個區別是必須弄清楚的。當然,更不能寫成歷史論文,因為只有少數人才能讀懂。經過研究,採用類目形式,而且要求簡短精練,每個類目一般只有一千多字,具體說明一兩個問題。每個類目都有獨立性,各個類目之間又有連貫性。讀者隨便抽出一點時間,就可以閱讀一兩個類目,從而獲得知識。既可以隨時看,也可以隨時放下。把讀過的東西連貫起來,則又可以比較系統地了解我國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
第二是取材廣泛。由於形式比較活潑,不拘泥於一定格式,一般教科書中所不可能接觸到的題材,在這部書裏就有了用武之地了。除了比較系統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國歷史發展的概況以外,本書還寫了歷史上的階級鬥爭和生產進步,也寫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歷史人物;既闡明了歷史上的光明面,也敍述了歷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如臥薪嘗膽、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班門弄斧、約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鵲再世、三顧茅廬、聞雞起舞、風聲鶴唳等成語,都通過具體史實,給以詳盡的說明,這種敍述比一般辭書要詳細一些,豐富一些,也更生動一些,使讀者不但便於記憶,也可以從中汲取歷史經驗或教訓,獲得啟發。
第三是文字通俗。為了使讀者都能夠讀懂這部書,所有作者都在寫作中力求通俗,儘量避免用生僻的字和詞句,寫法也力求流暢、明白易曉。有些專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其中有些較生僻的字難以避免的,也用漢語拼音注音、用漢字註釋,使讀者省去翻查字典的麻煩。在講述中還穿插了一些有關的故事情節,力求做到生動活潑,容易閱讀。
此外,由於內容涉及方面多,篇幅也不免較多。本書第一到第五編是古代史部分:其中,第一編是先秦,第二編是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第三編是隋唐至宋,第四編是元明清(1840 年前),第五編是古代史專題的知識部分。近代史部分則是第六至第八編。
最後應該特別提出的是,這部書的編寫是集體勞動的成果,是歷史學界和其他有關方面廣泛支持的成果。就單位來說,參加寫作的有二十多個;就寫作成員來說,一共有八十多人擔任分題撰寫。從最初商定選題到最後定稿,經過反覆修改、審訂,都是通過廣泛的協作進行的。參加的人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一輩的長者,充分體現了青老協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同時也發揮了學術工作者獨立鑽研的積極性。其中,參加制訂選題計劃、討論編寫要求的有(以姓氏筆畫為序,下同):丁名楠、白壽彝、何兹全、胡厚宣、鄭天挺、謝承仁、戴逸等,其他大多數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參加審改稿件的,第一編有何兹全、胡厚宣先生;第二編有何兹全先生;第三編有汪籛、陳樂素、鄧廣銘先生;第四編有翁獨健、鄭天挺先生;第五編有何兹全先生;審閱近代史的是戴逸先生。此外,謝承仁先生擔負的任務最為繁重,他參加了古代史全部書稿的編輯工作,逐篇逐段地協同進行了審閱、修改和統一加工的工作。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感謝。
附帶聲明兩點。第一,這部書是通俗讀物,為了避免在讀者中引起對事物認識的混亂,所論述的只限於學術界已經論定的、有了一致意見的。至於學術界尚在爭論、說法不一的問題,則儘量不涉及。有些必須涉及的問題,如春秋、戰國的起迄年代,則把各家說法同時提出。第二,在編寫中,我們主觀上的要求是立論正確,要富有教育意義,但是因為時間匆促和水平的限制,在這方面還做得很不夠,可能還是會有若干錯誤。同樣,在文字表達方面,雖然力求通俗,但是也沒有完全做到,離生動活潑、淺顯明白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我們歡迎讀者和各方面專家隨時提出批評,使之不斷提高,成為比較可讀、易讀的通俗讀物。
吳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