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項符合
中國民俗事物圖說(共三冊)
的圖書
|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中國民俗事物圖說(共三冊) 內容簡介
《中國民俗事物圖說》一書,分上、中、下三冊。上冊為物質民俗,中冊為社會民俗,下冊為精神民俗。對民俗之內容,採廣義之詮釋,舉凡哲學、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與民俗息息相關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均列入鑽研的範圍,文圖兼具,客觀理性,既福科普性也有工具書性質。單篇發表於各大報刊期間,深受歡迎。現集冊出版,錯誤不妥之處,誠摯希望讀者指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長愷
男,湖北漢口市人,祖籍湖北咸寧縣。現年九十六歲。年輕時就讀法律專科,曾任湖北武昌地方法院書記官。後因戰亂,背井離鄉,先後任軍官、教官、教師、美術設計主任、書局編輯、報社主編、畫家、作家、專欄作家。開設過廣告公司、圖書出版公司,舉辦過畫展。為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南宮博、高陽先生每日繪製歷史小說插圖,長達十六年。自撰文創小說,獲臺灣新聞報文學徵文短篇小說首獎。考據文章,曾獲臺灣研究院評選為五星級文獻,以及其他發表的雜文,不下千餘篇,出版專集十一本。《中國民俗事物圖說》係民俗文章的一小部分,文圖兼具,研討範圍廣闊,持論客觀理性,為古今民俗文獻中所少見。作者近百歲,跨越新舊社會之交替,從固有文化的傳統中,梳理出時代潮流變遷的脈絡,為民俗學開拓出一條廣義詮釋的蹊徑,不再受囿於年節習俗的狹隘空間。
目錄
緒言
上卷‧物質民俗
(一)飲食
(二)服飾
〈三)居住
(四)交通
(五)經濟
(六)職業
(七)醫藥
(八)工技
中卷‧社會民俗
(一)族羣
(二)婚育
(三)喪葬
(四)年節
(五)會社
(六)遊戲
(七)競技
(八)制度
下卷‧社會民俗
(一)文化
(二)信仰
(三)藝術
(四)時尚
後記
序
緒言
「民俗」一詞,古文獻中最早見於《禮記.卷十七.緇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傅》:「變民風,化民俗」。類似民俗含意的,尚有風俗,習俗等詞,如漢.應劭《風俗通義.序》:「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謠異聲,鼓舞動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魏晉.阮籍《樂論》:「心氣和洽,則風俗齊」;「造始之教謂之風,習而行之謂之俗」。近代西方學術界,創立的「民俗學」中所指的民俗,基本含意相同,均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傅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
民俗可追溯至社會形成以前的原始時代,雖然那時沒有後世界定的「民」的觀念;惟可分剖為人的習性與相互的習慣。人的習性不一定與相互的習慣一致,有時甚至相反。生存欲望,弱肉強食是習性,為了自己生存,不得不共同生存,這種共同生存就是最原始的習慣。動物很少同類相殘,所謂「虎惡不食仔」,豈非悖達「弱肉強食」的自然原則?人的原始羣,合力狩獵野獸,正是習性從屬於相互習慣的証明。人類歷史,就在個人需求與共同需求如何取得平衡而發展。中國先民由原始公社、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均顯示兩種需求關係的變動而變動;不平衡即發生偏斜,嚴重時則亂,甚至傾覆。《史記.卷二十三.禮書》:「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歷史即在這種跌宕起伏的變動中發展,衍生出社會、不平的階級政府、國家。法規典章的制約作用,是民俗外在的延伸。
民俗的形成,具有幾個特徵:
(1)集體性——個人的行為構不成民俗,集積眾人的行為,才能凝聚成民俗;
(2)傳承性——既是集積眾人的集體行為,等同適宜的認可,就具有正當的傳承性,屬民俗縱的連續現象;
(3)擴佈性——指空間上對周邊或其他地區的影響,起到交融作用,屬民俗横的連續現象;
(4)調節性——人為適應時空環境的變動,個人行為也會改變,集積眾人行為的集體行為,也會跟著改變,這就是民俗的調節性,並非僵硬不變的,亦即其適應性;
(5)規範性——民俗由眾人行為集積為集體行為,即為集體行為的準則,具有規範性,越出這些準則,就屬不當的個人行為;
(6)類別性——民俗形成於一定的時空背景,就具有不同的類別性;如民族、地域、不同的政制,構成元素不同,即形成各有特色的民俗,宗教信仰,人生禮儀,歲時節令等均如此,大同小異,沒有一致的標準。甚至有侵略殺戮的民俗,由特殊原因造成,因之民俗也有良俗、陋俗、惡俗、愚俗之分。
民俗在現實生活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物質民俗——人依賴物質作為食物,才能生存,故物質民俗形成最早,早於社會,更早於國家之組成。原始人類采集植物果實為生,繼之合力狩獵野獸為食,為免在無獵獲時飢餓,將一部份獵物圈養以供以後殺食,卻促成了畜牧的出現。又見植物種籽,落在泥土中可以再次生長,以及森林大火後,灰燼中長出的植物更為茂盛,逐漸摸索出刀耕火耨的原始農耕方式,揭開了農耕文明的序幕。發展過程中,包括用火、骨器、石器,及磨製石器,農耕先民開始了群聚定居。人類歷史的演進,就是循著物質條件及支配關係而發展,由樹巢洞穴,到各式房屋;由樹葉獸皮掩體,到衣冠服飾;由荒野小徑,到車馳大道;由農工大分工,到百行百業;由天然的石器,到美侖美奐的工藝;由原始的巫醫,到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一步一個足印,新的生活型態,更替舊的生活型態,其中也包涵不少阻滯與負面的衝激,此正顯示物質民俗應有的調適性;
(二)社會民俗——先民發展成母系社會,民俗即由人與自然的關係,兼容人與人的關係。兩性關係,由亂婚、族內群婚、族外對偶婚、到族外一夫一妻婚。原始公社到私有制;由親族到氏族部族;由自然季節,演進為歲時節令;由互助的民間組織,到幫派結社;由遊戲而競爭,無不是人與人的社會活動,久之,集積為社會民俗;
(三)精神民俗——最早的精神民俗,是史前的原始宗教,自然神崇拜,以及巫覡祭祀,民族圖腾等。由消災祈福的宗教信仰民俗,到審視自然的美,遐想創作,逐漸發展出偏重觀念的文化,偏重審美的藝術,和追求新颖時髦的時尚。進而發展成各種學說,研討人生的真諦,社會的本質,政府的功能,倫理道德,時代的潮流,世界的未來等等;萌生出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築、戲劇等各種審美活動,構成精神民俗豐美的內涵。
民俗的特質,包括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不同因素,很難作出一個精確適當的分類,有的一體兩面,或兼而有之,不分軒輊。所以有的民俗學家,乾脆列出幾十個類別,不歸大類,省卻爭議。一般多歸納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三大類,再依類列出單項,差別在單項的認定,有的列為物質民俗、或社會民俗、或精神民俗,這種現象在民俗學術專著,甚至類普,辭書中常可見到,見仁見智,各抒己見,對學術研討,實無大礙。
民俗現象中,還關聯許多民俗器物,雖不屬民俗行為本身,有些卻是改變民俗現象的主體。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漢代以前,先民席地而坐,當時使用的均係矮足家具,漢末傳入西域高足的「胡床」,改變了千百年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習慣,垂足而坐,相應的,案、桌、牀、榻、儿、架、櫃,均改為高足,其實,「胡床」並非中國人所謂卧眠的床,類似傳統的「馬札」,不過高足而已。小小的器物,有的就可以影響悠久的、廣大地域的風俗習慣。
器物與民俗的形成一樣,均有不同的發展過程。仍以「胡床」為例,到高足靠背的椅子,以及托手靠背的太師椅,曾有一著名人物畫家繪過一幅《忠義千秋》圖,關羽坐在太師椅上,撫髯看《春秋》,威儀生動,問題在太師椅於宋代才出現,漢末的關羽不應坐在宋代的椅子上。這種時空倒置的景像,在文學作品、傳世圖像中,可說屢見不鮮。一個拍賣價高達數千萬港元的宋代青花瓷大罐,上面繪的是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可能勸說老子留下著說,戴的直翅烏紗帽,身穿錦綉蟒袍,當時畫工也許認為官員就應該那種模樣;實則直翅烏紗帽是宋代官帽,怎可畫在周代關令尹喜的頭上。至於京劇裡,常在同一場景中,出現通天冠,直翅幞頭、鳳翅烏紗帽,清代花翎頂子,先奏、宋、明、清,歷代官帽大會串,若不懂戲文及本事,可能弄不清表演的是那個代的故事。
民俗器物發展的過程,大多與相關的民俗發展過程同步,或互為表裏,構成一個完整的民俗現象,先後本末,都具不同的階段性,如先秦煮食,用後世的高灶與鐵鍋;漢唐官史公服,綉明代「補子」;描敍秦始皇阿房官,雕樑畫棟,亭台樓閣;實則秦代並未發展出這些審美標準的建物,錯置階段性的民俗器物,均屬錯誤。
民俗與民俗器物,行為與實物,均是具體的。民俗最早多夾雜在經文典籍中,搜檢不易。至漢代始有班固《白虎通論》,應劭《風俗通義》開其端,晉有崔豹《古今注》,周處《風土記》,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唐.封演《封氏聞記》,宋.高承《事物紀原》,聶崇義《三禮圖》,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梁錄》,周密《武林舊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陳元靚《歲時廣記》《事林廣記》;明.謝肇淛《五雜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李斗《揚州畫舫錄》,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等等,不及細載。以上所舉,《三禮圖》,《事林廣記》,《三才圖會》,附有圖像,尤以後者文圖既多,涉獵範團亦廣,為研究古代事物重要鉅獻。
古代士人撰著,忽視圖像,其來有自,圖像原就經由畫工刻匠所完成,士人不屑為,是很自然的事。再加優秀的畫工難求,若達相當造詣,則不會再廁身畫工,而士人本身,重在高談讜論,對這些雕虫小技,能免就免了,故古代文獻典籍,附有圖像者少之又少。除了博古雅玩,宋代有幾本圖錄流傳,如龍大淵《古玉圖譜》,呂大臨《考古圖》,熱衷帝王世系者有之,如宋代唐仲友《帝王世系圖譜》。到了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則屬另類,宋應星明萬曆四十三年和兄同中舉人,崇禎年間曾任教諭,推官,知州,卻潛心人民農耕,桑蠶紡織,五金舟車,陶埏治鑄之研究,並附製作方法圖像,開按圖可行之先例,古書中,可謂祇此一部!
書有圖像,讀文閱圖,事半功倍。宋.鄭樵《通志.圖譜畧》云,「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非圖不能舉要,非圖無以通要,非圖無以別要。」圖對文的輔助,是無容置疑的。現今資訊發達,搜集相關圖像,並非難事,民俗器物因圖像,演變脈絡,一目瞭然,這也是現代人遠較古人幸運之處。問題在現代人忙於事業,奔波勞碌,時間寶貴,無暇在茫茫大海中,搜尋自己需要的資訊,或資訊不見得切合自己的需要,或語焉不詳,或洋洋洒洒描述某某事物,卻霧裡看花,難明真相。介紹民俗,輔以圖說,或許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詳細資料
- ISBN:9788880751021
- 規格:平裝 / 2360頁 / 18.7 x 26 x 1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10-01 66折: $ 660 | | 作者:余慶俊(校訂)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2-28 66折: $ 343 | | 作者:陳嘉珍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06 66折: $ 211 | |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3-09-01 66折: $ 581 | |
|
| 作者:ざらめ鮫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21 $ 620 | |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5-02-12 $ 702 | | 作者:小河少年Kawa 出版社:春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13 $ 300 | |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8 $ 260 | |
|
| 作者:謙之字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20 $ 150 | | 作者:M蜥 出版社:春光 出版日期:2025-02-13 $ 285 | |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5-02-12 $ 702 | |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8 $ 26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