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31期(POD)

的圖書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31期(POD)
$ 270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31期(POD)
作者: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出版社: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出版日期:2017-06-05
規格:26cm*19cm (高/寬) / 平裝 / 280頁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來源網頁  
圖書介紹看圖書介紹
文學
文學文學,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 第31期(POD)

內容簡介

  一群愛好文學的夥伴,深覺現代文學的應用性高過於古典文學,據於時代的需要,應該更重視現代文學的創作和研究,於是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期望凝聚現代文學的愛好者。為凝聚現代文學的愛好者,開發新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境界,《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2004年3月正式創刊。

  *本刊為有審稿制度的學術性刊物,於每年六及十二月份出刊。歡迎投稿。
 
 

目錄

【特稿】「世界中」的中國文學/王德威

■專題論文【二十世紀的舊體詩詞與文化】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內與外/高嘉謙、吳盛青

 【專題特稿】懷舊與抗爭:獨立、自由、性別書寫與陳寅恪詩文/李惠儀
 
 離散、方言與啟蒙:《新小說》雜誌上廖恩燾的新粵謳/姚達兌
 吟壇創格與詩學別裁──從《海天詩話》、《扶桑詩話》論近代詩話視野的新創、局限與中日交流譜系/林香伶
 風雅傳承:新加坡南洋大學師生的舊體詩詞集/林立
 遭遇明治日本:郁曼陀〈東京竹枝詞〉的文學書寫及其日本體驗/鄭雅尹
 舊格新詞寫「詩史」:以徐佛蘇《國難歌史及詩史》、姚伯麟《抗戰詩史》為討論範圍/邱怡瑄

■一般論文

 斑駁的時代光影─論蕭遙天與馬華文學史/鍾怡雯
 民國、台灣、共和國─論蔣曉雲「民國素人誌」的移民書寫/張俐璇
 對規格的叛逆:《亂迷》語言探索及其形式實驗/林美汎

前期篇目
稿約
撰稿體例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內與外


  回首二十世紀的中國詩學,歷經晚清變革和辛亥更迭,文學典範的轉化及知識生產的轉型,古典詩詞作為中國文學精粹的文體與形式,也相應迎來自身的改變。儘管新詩響應文學革命的號召而起,新文人打破舊形式,努力進行白話新詩的嘗試和實驗。但新文學視域對照下的舊體詩詞傳統卻不曾斷絕,詩社雅集依舊蓬勃,文人、政客難捨「骸骨」迷戀,舊體詩詞的古典精神和文化元素,持續回應著現代時空的種種變異。舊體詩詞不僅在文學場域內佔據難以忽視的位置,在現代學院體制內,詩與詞建立各自傳承的學術譜系。甚至在離亂、戰爭、政治的各種時代遭遇裡,舊體詩詞承擔抒情言志、銘刻苦難的功能,恰恰是文人安身立命之所在。當我們檢視20世紀的中國詩歌領域,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和注意,舊詩詞在面對新興知識,以及歷史時空的變革,各種語言的變換與應對,以及內在生生不息的情感動力。這次專輯的成果,至少呈現了兩大特色:從清末、民國到共和國,紛亂世局下的舊體詩詞寫作,其承載的文化意識和時代想像,探究了中國境內與境外的風雅傳承,及其人文傳統之衍變。第二,從詩話、粵謳到竹枝詞,舊體文學的體式不侷限於詩詞,擴及風土、時事、新經驗、新知識的各種接受與轉化。民間韻文體反而展現了更鮮活的語言「接觸」,漢詩在十九世紀末以降的內外語境。

  ◆歷史、譬喻與形式

  詩學如何回應滄桑世變?本輯有三篇論文集中處理的中心議題,廣而言之,即是歷史與抒情形式的關系。這是一個美學的命題,也是一個盤根錯節的文化的命題。或以詩證史,或微言大義,或鋪陳直敘,都是詩歌介入歷史、見證世變、書寫滄桑的修辭途徑。在廿世紀血雨腥風的歷史語境中,有著共同教養背景的古典漢詩與歷史鉅變的互動、角力、拉鋸,呈現更為複雜的詩學風貌。漢詩文類的正統性、合法性遭逢挑戰,晚清以降的許多詩人卻選擇對古典形式與格律的嚴格恪守。他們對格律的遵循不能以抱殘守缺的心態一概言之。詩附麗於文字的物質性、形聲規律,紛至沓來的新事物必須經受音律的抑揚頓挫、結構的起承轉合的考驗從而被吸收整合。古典漢詩的形式對新物質、新內容具有某種抗拒性,固有的形式、文本的自律性釋放出防御性的反作用力。這三篇論文在展示詩人恪守形式的汲汲努力的同時,也喻示了舊詩在現代的銜承轉化新的契機,用以證成獨特的生命經驗,銘刻歷史嬗變。

  李惠儀的特稿〈懷舊與抗爭〉一文,首先處理了一個學界熟悉的話題,即是陳寅恪先生對王國維沉湖的哀悼抒寫。李文另闢蹊徑,勾勒出陳寅恪的思想與修辭脈絡,細繹其間陳寅恪將王國維之死從殉清到殉文化,再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推進,代表了新的融合懷舊與抗爭的想象世界與議論空間的開拓。她用「文化鄉愁」的概念來解釋陳寅恪在面對大歷史事變中對傳統的眷戀與堅持,認為正是這種「文化鄉愁」成為了他抵抗意識形態侵襲的源動力。陳寅恪晚年致力於對兩位女性陳斷生、柳如是的研究。比興寄託,香草美人的書寫,是晚清以降詩詞的核心修辭結構,也成為我們今人詮釋那一時期文化人心態的鎖鑰之一。余英時先生、胡文輝用解碼的方式將陳寅恪詩中隱藏的委曲意思與他所處的歷史語境做映照。李文更為關注其中的譬喻的意涵,曲折見意,指出陳寅恪性別書寫中的道德、倫理、政治的抉擇,從「頌紅妝」來達到對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現代想象。在陳寅恪的眼中,這些高標自置、俾倪世俗的奇女子代表承繼傳統又反抗傳統的獨立之精神。在對柳如是、陳端生的同情共感與理想投射中,陳寅恪意味深長地表達自我對中國文化理想的訴求與執著堅持。如果說取譬女性與劇場,是慣有的修辭手法,李惠儀一文指出陳寅恪在以古諷今、懷古傷今的書寫中,比興寄託有了其嶄新的意義。換言之,以深文隱蔚的修辭策略切入暴力的歷史,不僅僅是自我生存技藝,更成為文化人獨立、自由精神的倫理體現。

  邱怡瑄的論文處理了同以「詩史」命名的出版於四十年代的長篇舊體詩集:徐佛蘇《國難歌史及詩史》和姚伯麟《抗戰詩史》。二部作品皆以「詩史」為題,邱文認為在國難當頭的情境下,「詩史」接續傳統古典詩學的「觀風」與「諷諭」的傳統,詩歌積極涉入世變。與抒情傳統並置,是源遠流長的「詩史」理論傳統。「治史之音」、「亂世之音」是「詩史」概念的最初呈現,並與比興、美刺傳統相連。  該文強調「詩史」這一詩學理念,超越了原有的尋繹「本事」的路數,有詩史與抒情的互動,在抗戰詩歌中呈現出「歷史性」與「敘事性」的擴大。與此同時,兩位詩人都意識到了詩歌敘事功能的局限,採用「按月編年」與「自注今典」的形式,在序跋、注釋中加入作者對民國政治的評論、即時的戰時記錄,開拓文本的疆域與實驗的同時,也保存了詩體的本身特質。 戰亂流離的情境下,詩歌與歷史的張力加劇,而與此同時,舊體詩詞在抗戰時期有蔚然中興的勢態。共同的文化教養、精粹的抒情格式,有效地調動起調動滄桑世變的書寫、政治倫理的參與、家國關懷。其間,他們恪守的格律與形式提供的是共通的抒情機制及其有效性。這些表現、承載歷史當下的創作實踐,是「詩史」觀念在現代運作中的新形態。

  林香伶論文以兩位南社詩人胡懷琛《海天詩話》與田桐《扶桑詩話》兩部「新形態詩話」為研究對象,涉及詩話文類的近代變異、文化翻譯與傳播的課題。兩部詩話以收集與歐西、東瀛相關的譯詩、日人漢詩與海外詩等新材料,拓展傳統詩話的視野,顯示近代詩話與傳統詩話的承接關係與新變。胡懷琛的《海天詩話》中收入文言譯詩,胡認為讀歐西之詩有助開拓視野,同時用文言譯文也顯示了中華文化的經典性質、正統性。有旅日經驗的田桐撰寫的《扶桑詩話》是一個漢詩跨境旅行、播揚的案例。日本漢詩,借用中國舊體詩詞的形式與格律抒情達意,並融合日本風土,呈現自我獨特面貌,成為東亞漢字文化流動的新區域。這些詩人學者同時面對晚清以來詩人都面對過的問題,沒有文本的歷史的新事物、新經驗,如何進入詩歌場域?感物吟志,情附麗於物。 傳統的詩學強調,在這個物我並生道器合一的世界中,物質之美是經由與心徘徊,物我互動,將這無情、機械之物,變為有情的象征、情境與心境的呈露。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大量新事物、新意象的紛涌而至,聯類感悟的詩歌書寫中,常常面對對應物的匱乏,文化表征系統的有效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詩話保存了漢詩形式在面對中外交流中意涵豐富的原始材料,新思想刺激下駁雜的古典光彩。

  ◆風雅、方言與新知

  當我們討論漢詩與語言的「接觸」,總涉及語言風格、語彙變化、語言傳播等複雜多元的情境。而民間文體的粵謳、竹枝詞與各種文明新知、異地經驗的碰觸,又是怎樣的景象?此專輯有兩篇論文觸及此議題。姚達兌以離散、方言與啟蒙三個核心概念,提醒我們關注在清末的詩界革命,不能忽視的民間方言歌謠體「粵謳」。當清末派駐於南美洲古巴的外交官廖恩燾的改造粵謳文體而創造了一批可稱為時政謳、啟蒙謳的新粵謳。姚文強調,這些帶有剛健、辛辣、豪邁風格的作品,「書寫時代風雲」,參與啟蒙和新民大計劃,借方言以啟蒙大眾,借舊文體以再現其新鮮的現代性體驗。當年藉由遁亡在海外的梁啟超編輯發表,新粵謳帶動的不僅是新一國之民的重責大任,還提醒我們新知新聲在方言譜系的傳播與推廣,甚至可以放在離散華人群體的整體意義加以觀照。換言之,粵謳的離散在外,恰是搭上了時代前進的列車,加入了海外離散知識份子的新民新國的大計劃。姚文的重要意義,不僅是重新探究了新粵謳的語感特質和內涵,同時揭示粵方言文體跨境寫作的實際脈絡。

  鄭雅尹以清國留日學生郁曼陀的〈東京竹枝詞〉為對象,討論寫於明治時期的竹枝詞展示的異文化體驗。這可視為漢詩遭遇明治東京城市文明,值得關注的語言拓展與變化。鄭提醒我們近代竹枝詞中視覺經驗的強化及風格語彙的改變,跟江戶/東京的都市氛圍緊密相關。尤其不能忽視日本漢詩體系的風俗詩(艷體竹枝)對詩歌意象、詩情發想,甚至感覺結構的影響。這裡投射的議題,不僅僅是清末以降,我們關注的詩歌語言面對新語詞與新意境話題。恰恰因為漢詩對異文化的遭遇和體驗,促成了多元討論詩歌從創作與傳播,詩人與詩學內部共同交織的生產語境。當〈東京竹枝詞〉著眼明治江戶風土,冶遊風情複雜化了時代感官。竹枝詞為艷情張目,成了彼時日本漢詩的正統。在郁曼陀的竹枝詞世界,風土不僅是日本風的唱和,而展示了鄭雅尹所主張的中日詩人共享的頹廢美學與感官愉樂。

  南洋漢詩寫作的傳統,從十九世紀末以降就不絕如縷。寫作者不乏使節、商賈、報人、教師、僧人,向來都是研究重點。但林立〈風雅傳承〉一文,著眼的詩詞風雅則屬南洋漢詩系譜內長期被忽視的一個環節:華校師生的詩詞寫作。這樣的案例也許不算多,但196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師生創作的三部舊體詩詞集,則是值得重新勾勒與關注。南洋大學創校與閉校在新馬華人史上是一件大事,其象徵著華人與教育之間複雜的民族情感與認同。而中文系又屬箇中傳承華文命脈的首要科系,教師多屬因政治原因離開中國南來的中文系教授,在此因緣之下,師生的舊體詩詞寫作自然有了特殊時空情感與家國之思。無論就南洋大學的中文系教學系統,或新加坡的舊體詩寫作譜系來看,彼時雲南園的詩詞吟唱,恰是漢詩在境外的一次抒情迴響,烙印著冷戰氛圍下離散華人對漢語與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文化傳統播遷的脈絡。

  透過這些議題的思考,我們勢必需要重新建立現代文學史的觀察視角,正視和釐清舊體詩詞豐厚的文化資本,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以及相應的生產環境與文化機制,同時對白話新文學產生的刺激與交融。以上種種促成和形塑了二十世紀現代文學研究的新面貌。

  在替本專輯組稿過程,本人希望徵集的稿件可以投射二十世紀舊體詩詞與文化生產的多元面向,並藉由匿名審查程序,形成交錯的對話,讓撰稿者有更多思考的激盪,達到積極的學術對話。我們相信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是東南亞研究領域內不能忽視的重要面向。希望藉由此專輯,為東南亞研究注入生機勃勃的動力。藉此引言,本人感謝各方作者的賜稿,同時非常感激各位國內外學者的審閱和提供豐富寶貴的意見。

高嘉謙、吳盛青
 

詳細資料

  • ISBN:7168442380319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Brett Lindsay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3
$ 53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我內心的糟糕念頭 (首刷限定版) 09
作者:桜井紀雄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31
$ 26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中俄邊境大河黑龍江:被世界忽略的地緣政治與文化糾葛
作者:吳若痕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1
$ 41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芳子的十四歲夏天:我與神風特攻隊在台灣的日子
作者:中田芳子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16
$ 31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5)網路限定版
出版日期:2024-11-20
$ 17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