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們的中興新村
我與中興新村結緣應該追溯到民國53年左右,我有一個長輩鍾競生先生從苗栗縣議會調職到台灣省政府編譯室任職,不記得哪一天我的父親帶我跟姐姐去拜訪他,他那時住在光明五路29號,矮矮的小平房,簡單的擺設,彷彿世外桃源,那時候每年暑假,家父都會帶我們去玩一次,非常開心的經驗。
民國72年8月25日,我退伍後的第三天,年輕有為的台灣省研考會執行秘書江清馦先生在辦公室召見我,說李登輝主席正在大力推動計畫預算制度,希望為台灣省政府建立一個制度,而我剛好學規劃方面的領域,他說他在高普考待分發名冊裡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到台灣省政府服務,江先生是我公務生涯的一個重要貴人,也是我最敬重的長官之一,他開啟了我進入中興新村服務的契機,民國72年9月1日我到台灣省政府報到,就借住在光明五路29號的競公家裡,他有一輛老式的腳踏車,說是公家配給他的座車,就借給我騎,一直到民國80年前後,他退休了,將這輛腳踏車要了回去,說這輛車要還給台灣省政府,那時候,我在研考會擔任主任秘書,劉耀武先生是我的主任委員,倏忽之間,我在中興新村住了三十幾年,歷經了台灣省政府最輝煌的年代以及歸於平靜的時代。
民國96年個人自覺江郎才盡,對於公家機關難以有所貢獻,與其尸位素餐,不如歸去,申請退休,承蒙核准。退休後,本想開個高普考補習班,打發無聊時光,嘉惠那些有志公職的年輕朋友們,但人生總是有很多的意外,民國97年2月1日我應聘到中州技術學院(中州科技大學的前身)任教,因緣際會,幾年下來,有幾個主持與中興新村計畫的經驗,我曾訪問超過100位的中興新村耆老,舉辦過數十場專題講座,帶著年輕學子走訪過每一條巷弄,仔細觀察中興新村的變遷與衰興,開始有機會認真的去研究中興新村這塊土地。
民國102年我因為主持南投縣政府委辦計畫的緣故,特別去拜訪我的年輕好友中興高中校長王延煌博士,他找了語文資優班27位優秀的年輕朋友,跟著我尋訪中興新村的每一寸令人驚嘆的足跡,我們一起推動「中興學」,作為在地鄉土教學,然而,片段的知識,總是非常可惜的難以積累,這期間,我創立了「南投縣中興新村文史創新協會」,又由於我的老友李保金女士的遽然去世,我又接任了「台灣省三餘藝文學會」的理事長,不稱職的我,在歷任三餘理事長的卓越貢獻下,三餘藝文學會得到2015年杏壇芬芳獎,作為中興新村的老居民,可能很少人像我一樣有機會經歷這麼多的興衰、接觸到這麼多的耆老長輩與主持計畫的機緣。
民國106年中興新村即將創立一甲子,許多年過八旬的耆老們,逐漸凋零,省府一代的菁英們逐漸退出公務舞台,再過幾年,也許船過水無痕,只能任憑隨風而逝,記錄這些年一起走過的雪泥鴻爪,給喜愛中興新村風華的年輕學子一個探索的引子,也許是催生「中興新村學」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往者已矣,當台灣省政府精到中興新村都無法管理的年代,當老一輩耆老走過他們那一代的歷史歲月,中興新村即將進入一個完全不同風貌的年代,印證了在精省最轟轟烈烈的時代,我在人事處吳堯峰處長、法規會邱聰智主任委員的協助下,寫了一篇精省後台灣省仍具有公法人的文章,準備投稿,有一位法律老師,給我的文章寫了一段評語,其中有一句話:都精到一滴都不剩了,要公法人何用?那一年是民國八十七年。20年即將過去,回首往事,豈能不令人唏噓。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師長、前輩與朋友的協助與鼓勵。在此特別記述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黃秀政教授,黃教授是研究台灣地方志的先驅,大約在20年前,我曾經多次到中興大學歷史系向他請教讀歷史的方法,特別是多次聽他提到司馬遷寫史記的點點滴滴,覺得受益非常多,他開啟了我研究在地學的興趣,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在擔任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企劃處長期間,特別邀請黃教授協助行政院整理九二一的檔案資料,在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的預算裡面,也特別編列了有關整理史料的經費,這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在災變發生的重建過程中,就注意到史料編輯的重要性,曾經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花這樣的錢?我的答案是:九二一重建過程當中的艱辛、苦難與困難,終究會過去,當二十年、三十年、甚至百年之後,我們為後代留下甚麼?可能只有史料了。我離開九二一重建會兩年之後,黃教授排除萬難,獨立完成了九二一重建的史料彙編,其中更以不惜得罪當道的堅持,排除了許多政治的干預,頗有司馬遷之古風,非常令人敬佩,我在訪問耆老的過程當中,得黃教授非常大的幫助。而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蘭臺出版社及編輯群的協助,特別是張加君總編輯與高雅婷主編,中興新村的故事,對曾居住在中興新村的居民,或研究中興新村的學者,也許有一些歷史的價值,但可能在出版市場上,則不一定有出版價值,我們素昧平生,編輯群卻非常盡心盡力的協助本書的出版與行銷。最後要感謝幫助本書寫序的幾位長官:前台灣省政府林政則主席、主管高等研究園區開發的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陳銘煌局長、南投縣林明溱縣長、南投市宋懷琳市長、國立中興高中王延煌校長,林政則主席更早在2016年5月卸任之際,就先為本書寫序,非常感謝。
本書共分為十八章,第一章走過希望的年代、第二章村史研究方法、第三章中興新村早期聚落紋理、第四章中興新村的自然與水文、第五章中興新村的社會與人文、第六章中興新村的建村故事、第七章中興新村的建村紋理、第八章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第九章中興新村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第十章中興新村的宗教、第十一章中興新村的都市計畫、第十二章中興新村的公共設施、第十三章中興新村的街道巷弄、第十四章中興新村的小生態與綠建築、第十五章台灣省政府、第十六章九二一大地震、第十七章中興新村的往日生活、第十八章高等研究園區,全書大約有40萬字。每一章後面特別開闢了「想一想」、「我的學習單」,提供同好與學子思考,本書疏漏不足之處必然不少,道聽塗說之處也不少,希望本書除了作為茶餘飯後的閒書之外,也能夠作為激發年輕一輩研究、探索中興新村一個有用的啟蒙書。
鍾起岱
中興新村陋室
民國106年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