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無數個中陰,
它是生死之間,也是入睡醒來之間,更是剎那之間,
當我們能夠掌握生命中無所不在的「間隙」,
各種大小中陰,就不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它更是解脫的機會。
蓮花生大師指出了六種相對應的修持,
引導我們在生前、臨終、死亡的時刻,了悟自心。
六種中陰,其實只有一扇門
生死之旅的六件事,就是蓮花生大師教導的「六中陰」,包括生前的三種中陰:生處中陰、夢中陰、禪定中陰,以及與死亡直接相關的臨終中陰、法性中陰、投生中陰。其實六個中陰是是相連的,只有一把鑰匙,就是我們必須要瞭解心識的自性。
掌握中陰運作的原理
中陰,從時間來看,可長可短;從事件來看,可大可小;由於無常,每一個剛剛過去的狀態與還沒發生的未來之間,都可以是一個間隙,這個「間隙」就是我們修持中陰的基礎。
不在自性之中,就在迷亂中
為了能夠深入瞭解中陰,需要知道三件事:第一,迷亂是怎麼樣產生的,迷亂的現象是什麼樣子;第二,解脫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第三,在迷亂的當下,怎麼去認出那個不迷惑的心?
掌握生前三中陰,即可超越死亡三中陰
死亡本身沒那麼艱難,但是能否清明的死,才是問題。我們的工作是要帶著覺知死亡,要在死亡時帶著對子光明的瞭解或了悟,在死亡的那一刻,當子光明遇上母光明,我們就可以立即獲得解脫。
一天當中,我們有多少次看見自己的自心本性呢?
事實上你在任何場合都可以看見自己的自心本性,
因為自心本性就在隔壁門後,而且迷亂之處也必然有明與空,
就看你自己要不要利用這道門去取得。
【本書簡介】
中陰法教是佛陀的教法之一,它把人生的每一個片刻,全都涵蓋在我們證悟的旅程之中。本書透過蓮花生大士教導的六種中陰,帶我們認識這一生應該如何掌握生前、臨終及死亡的修持。
講到生,從各種不同的開始、停留與結束來看,一生之中有無數的中陰,「中陰」就是「中間」的狀態,但所有的中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禪定中陰」,如果我們對禪定中陰一點經驗都沒有的話,就好像你有一個藏寶箱,卻沒有鑰匙,只能空手而返。作者措尼仁波切一開始教導我確認此生的目標,讓我們的身心不再拉扯,接著引導我們找到念頭與情緒的主宰者,認識心的作用,然後以「見」培養「修」,以「修」握住「見」,讓我們超越輪迴的習氣,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
講到死,仁波切要我們能在當中與其共舞,如何做到呢?一方面要瞭解它外在的顯現,另一方面要瞭解它內在的機制,以佛教的說法,就是它是如何顯現,以及它真正的狀態,我們要瞭解這兩者當中是相連的。當你找到它們相連的那一刻,就處在空間中,那空間即是佛性的一部分:子光明,母光明則是全然的佛性,在這空間當中,我們與母光明連結,便能在法身中解脫,那是修行人最終的期望。
作者簡介:
措尼仁波切 Tsoknyi Rinpoche
第三世措尼仁波切,是竹巴噶舉與寧瑪派兩大傳承的具格上師。出生於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的家族,父親是大成就者祖古烏金仁波切,弟弟是詠給明就仁波切。他自幼便被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轉世仁波切,並於頂果親哲法王、康祖仁波切、阿帝仁波切、紐修堪仁波切等不可思議的成就者座下學習。
仁波切出身偉大的證悟家族,但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他成家、成為丈夫、成為父親,所以他不只瞭解如何開啟自心本性的寶藏,也親身體驗在家生活的困境。1991年他開始全球弘法,教導根植於清淨無誤的佛法傳承,分享他生活中的挫敗和從挫敗中醒來的故事,以淺顯易懂、幽默自嘲的方式,將深刻的洞見娓娓道來,是一位善於協助現代人走出心靈困境的導師。
此外,他護持法教及尼眾的傳承與生活型態,身兼「竹巴噶舉傳承計畫」(Drukpa Heritage Project)的負責人,以及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內東偉瑟林(Ngedön Ösel Ling)與西藏尼寺給恰寺(Gechak Gompa)的住持。
相關著作:《大圓滿的生活》、《醒了就好》、《覺醒一瞬間》、《愛與微細身》
措尼仁波切中文官網:www.pundarika.tw
譯者簡介:
審定者簡介
台灣芬陀利迦翻譯小組
措尼仁波切全球弘法組織的台灣工作團隊,協助辦理課程、建置網站、法教翻譯及編譯教學影音等各種佛行事業。
章節試閱
此生中陰的修持
如果要認識到沉睡時的微細心識是光明的本質的話,就需要運用「夢中陰」的階段。在睡夢中陰的修持中,首先要知夢──知道這是夢,然後在知夢當中,有很多的修持方法,藏傳佛教四個宗派都有這些教導,特別在「那洛六法」當中,談到很多夢中的觀修方式,而第一步就是要知道這是夢,第二步就是如何去化現、轉化等等。
三摩地的訓練
如果你想在睡夢中能夠如實地知夢,或者在沉睡當中認識到光明,就需要依靠白天時在禪定上的修持。白天的禪定修持如果修得好的話,到了夜裡就比較容易知夢,能夠認出光明。白天時禪定的修持,也就是在「禪定中陰」有二個階段:一個叫作「等持」(即座上),一個叫作「後得」(即座間或座下)。
在座上的修持當中,能夠無念專一地安住,藉著這樣的修持力量,到了晚上沉睡的階段,就有機會認出光明。在下座期間,指的就是當你從無念專一的禪定當中起座之後,一直到你真正入睡前的這一段時間,如果你能夠時時這樣去觀照一切萬法,從色法(物質性的事物)開始,乃至於遍及一切的法,認識到這些法雖然有顯現卻是無自性的,透過如幻的八種譬喻,時時這樣去體認、去瞭解,到了晚上睡夢的時候,就很容易知夢。
為了能夠在沉睡中見到光明,而這光明是在沉睡當中才能夠見到,為了能夠見到或是了知沉睡當中的那個光明,也就是體性光明的那個狀態,有賴於「夢中知夢」的這個能力。
如果我們連夢中知夢的這個能力都沒有的話,想見到無夢的沉睡中的光明就不用談了。這是因為以微細身來說,在睡夢狀態和沉睡當中的兩種微細身,後者是更為細微的。為了能夠在夢中知夢及證得沉睡中的光明,就得看我們在此生中陰的狀態如何。我們還需要一些訓練,而這些訓練必須在此生中陰開始。
在此生中陰當中,有所謂的「座上瑜伽」及「座下瑜伽」。如果以座上的狀態來說,我們一般稱之為「三摩地」,也就是禪定的狀態、無念的狀態。此外,要知道無念及有念其實是不二的,它們在空當中是不二,同時還能夠不離於那個毫無概念分別的狀態。如果瞭解大圓滿法教的話,就知道現在談的是「本覺」;如果你修的是大手印的話,就是「平常心」,或者稱之為「子光明」,或另一個說法「自心本性」來表達都可以。
也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名相,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要見到空明不二、毫無概念染污的那個狀態。我們在三摩地中訓練自己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影響我們在沉睡當中能不能見到光明,這當中有所謂類似的相續。
接下來,當你從子光明的狀態中起身,或者說從自心本性的狀態中起身,進入了所謂有概念分別的世界時,就稱為「座下」或「後得」。你必須在座下或後得的狀態中持續禪修。有時不同的翻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座下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但重點就是你並非處在本覺的狀態中,而是在概念分別心當中。
所謂的「概念分別心」,就是以自他或主體、客體來分別,也就是二元之心。在這個二元心當中,我們就用二元的方式來訓練,也就是我們在此生或當下或某個事件當中去思維,思維一切皆如海市蜃樓、空谷回音、乾闥婆城,這稱之為「幻身瑜伽」的修持,屬於相對的或世俗諦的。勝義諦或究竟的幻身修持,是跟空性有關。簡而言之,座上與座下都是我們可以修持的,這些修持會影響我們是否能在睡夢中陰知夢,或者在沉睡當中見光明。
顯相的基礎是什麼?
在座上的時候,主要是安住在空性,是以「空性」為主的修持。在下座階段,主要是針對各種顯相展現的部分,以「幻身瑜伽」做修持。現在重要的是「囊哇」這個字,也就是各種的顯相。如果我們現在有些體驗或覺受,這個覺受是顯相,還是空性?大部分來說,是顯相。
這些顯相的基礎是「明」,還是「空」呢?是「明」。顯相的實相是什麼呢?或者說「明」的實相是什麼呢?是「空」。所以說顯相的實相是空,同樣地,明的實相也是空。
之前提過在氣或風的擾動之下,微細的心識開始作用而產生了主客之別,但是在最初還沒有產生迷惑之前,那時候的心識狀態是非常微細的。在它沒有受到風或氣的擾動時,它本身就具有明,但是有沒有各種顯相呢?其實在沒有產生顯相的狀態之下仍然具有明,也就是有這種沒有風擾動而具有明之本質的狀態,之後在這個狀態中受到風的擾動,於是開始出現境相,它們次第展現出來,所以可以知道這些不同的顯相,是明受到擾動之後而顯現的。
藏文「囊究」的意思就是「姿態」,但是這個姿態不單單指的是我們的行為所顯現出來的,而是所有一切萬法都顯現出它各式各樣的一種姿態,或者說聲音也有不同的姿態,味道也是,這裡的囊究指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姿態。這些姿態的體性雖然是相同的,但是從相同體性的狀態中,卻顯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以人來比喻的話,有時候一個人顯現得非常高興,有時候非常疲累或非常難過,這些都是不同的姿態,或者是表達,我們用了很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因此顯相的姿態,就有各種不同的展現,有迷惑的姿態、不迷惑的姿態。
就「空」而言,它沒有什麼樣的姿態,它沒有顯現出姿態;就「明」而言,事實上它也沒有什麼樣的姿態,或者有一些些,但是沒有很多的姿態,因此大部分的姿態都是因顯相而起的。
此外,英文中的「perception」,意思是感知、知覺、覺受或經歷,這些解釋都可以。再來就是現象。這幾個字湊在一起,統稱為「顯相」。一切顯現皆為顯相,它之所以能顯現是因為有明,而明之所以可以為明是因為有空,我們要等到後面的中陰才會提到,那時就會看到某些好像跟空有關的顯相。
迷惑與不迷惑,遍滿明與空
顯相的姿態非常多,有些是沒有迷惑的,有些是迷惑的。沒有迷惑的這些顯相,我們稱之為「清淨智慧」或「清淨」的顯相,也可以稱為「圓滿報身」的顯相,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當中報身的顯相。舉例來說,當我們談到淨土,每天念著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淨土的顯相,就是阿彌陀佛清淨的顯相、阿彌陀佛圓滿報身的顯相。阿彌陀佛也有所謂法身相,但是在這主要是圓滿報身的顯相。雖然是阿彌陀佛報身的顯相,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空與明。
所以,沒有迷惑的這些顯相,除了是「清淨智慧」的顯相,也可以說是「圓滿報身」的淨土,例如,阿彌陀佛的淨土、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文殊菩薩的淨土,它不單單指的是外在的這個淨土,還有淨土當中的導師──佛,都是清淨的顯相。這個淨土與佛的本質一樣是明,而這個明的本質還是空,因此一切沒有迷惑或清淨智慧的顯相,是不離明與空的,也就是說在明空之外沒有任何的顯現,一切都含括在明空之內。而另一種顯相,就是迷惑的顯相,也稱為「不清淨迷亂的顯相」。
為了要溝通我們需要語言,而在這個語言的規則當中,我們稱一者為迷惑,另一者為不迷惑,但是我們並非在講實相當中的顯相本身,而是當我們見到顯相的時候,就以清淨或不清淨來作溝通的話語。
所以,「迷惑」的顯相稱之為「不清淨迷亂」的顯相,這部分非常重要。為什麼需要講這部分呢?不清淨迷亂的顯相,舉例來說,就像三界中的心、三界的各種有情及三界的各種處所,這個處所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總之,三界中一切能依、所依,都是不清淨迷亂的顯相。譬如無色界的心、色界的心、欲界的心,以及依著各自心的狀態所顯現出各種迷亂的顯相,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及顯現在自己眼前的五塵(色聲香味觸),乃至相應於五根的五識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不清淨迷亂的顯相,當然所有的六道也都是,這一切都是顯相的各種姿態。因此,所有一切清淨的顯現都是顯相的一種姿態,不清淨的顯相也是顯相的一種姿態,這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無論這些不清淨迷亂的顯相如何展現,或者顯現為什麼樣的姿態,它的本質離不開明與空。這代表當中有個希望,就是迷亂所遍布的任何地方,當下的空與明也是遍滿的。
那麼再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意思也是一樣的,但不同的角度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譬如我們活著的時候,同樣是明空的智慧所遍滿的,而死亡的時候也是明空的智慧所遍滿的。既然活著的時候遍滿明空的智慧,在作夢的時候、沉睡的時候一樣也是。在死亡的時候,當五大消融展現種種的顯相時,一樣遍布明空的智慧。之後我們會講到顯、增、得,這三種狀態也是顯相的姿態,都是「空」自身的光彩,雖然「空」本身無相,卻顯現出空所具有的本貌。
總之,在五大消融時所顯現的相,仍然是具有明與空,接著進入「法性中陰」的階段,同樣也是明與空,而「投生中陰」仍然是明空的,所以輪迴與涅槃的一切顯相從來沒有離開這明與空,也就是說無論是迷惑的或不迷惑的一切萬法,都為明空所遍布。
此生中陰的修持
如果要認識到沉睡時的微細心識是光明的本質的話,就需要運用「夢中陰」的階段。在睡夢中陰的修持中,首先要知夢──知道這是夢,然後在知夢當中,有很多的修持方法,藏傳佛教四個宗派都有這些教導,特別在「那洛六法」當中,談到很多夢中的觀修方式,而第一步就是要知道這是夢,第二步就是如何去化現、轉化等等。
三摩地的訓練
如果你想在睡夢中能夠如實地知夢,或者在沉睡當中認識到光明,就需要依靠白天時在禪定上的修持。白天的禪定修持如果修得好的話,到了夜裡就比較容易知夢,能夠認出光明。白天時禪定的修持,也...
目錄
第一部
生:這一生,了悟自心才是旅程的終點
第一章 快樂的另一種練習
快樂不需要理由
單純與複雜的習題
只能二選一嗎?
快樂到底在哪裡?
就是簡單的活著!
因為利他,所以快樂
輪迴中有真正的快樂嗎?
理智與感受的拔河
如何在簡單跟複雜之中跳舞?
回到最基本的需求
第二章 禪修,讓身心遇合
有正見,才是真禪修
改變習性,可以這樣做!
懶惰,讓我們失去勇氣
培養高階的出離心
回歸身體的速度
超越輪迴的習氣
第三章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有為法,都是暫時的
接受與不放棄
光說不練,不如起而行
何謂無死的境地?
協助亡者的方法
大做夢中佛事
按照本尊的劇本演戲
利益亡者的叮嚀
第二部
住:現在,先破解中陰運作的原理
第四章 轉變生命的價值觀
快樂的對境是無常的
點擊幸福的滑鼠
百分之五十的快樂
讓生命流動的聰明方式
別被想像嚇死
第五章 神祕的中陰
何謂中陰?
禪修那條串連的線
中陰為何有大有小?
第六章 業力與心識
最微細的心識變化
轉動輪迴的業風
尋找心識的間隙:觀修幻身
在每個剎那中找到解脫
第七章 把握改變自己的方式
兩種學習方式
超脫生死取決於現在
第八章 間隙是我們的家
間隙中有什麼?
為什麼看不到間隙?
間隙就是子光明
反轉習慣密碼──止
掌握永不失效的簽證
第九章 自我升級的準備
止的修持:安住在第六識
生活不是只靠錢
答案也有次第
本尊瑜伽與間隙
辨別心的四種作用
第十章 醒覺的內在空間
發動自我了知的能力
向內向外細微的界線
禪修並非逃離現場
小小的練習,讓出內在空間
念頭和情緒的主宰者:覺知
反應一鬆脫,一切自解脫
發現間隙的要點
第十一章 啟動禪修:間隙就在那裡
禪修滋養了什麼?
處處深藏的佛法
修持的態度,不只在佛堂
以「修」握住「見」
如何看見虛空?
一聲「哈」,進入間隙中
放下方法,才真正打開
失去了空間,凍結了現象
第十二章 生處中陰的修持
三摩地的訓練
顯相的基礎是什麼?
迷惑與不迷惑,遍滿明與空
別錯失即身成佛的可能
當生處中陰取得贏面時
超越中陰,全在於生處中陰
第十三章 夢中陰的修持
睡與不睡的挑戰
夢明融合修四階段
第十四章 禪定中陰的修持
無修的本覺
觀修生起次第,迷亂顯相明而空
觀修圓滿次第,生死消融走一遍
子光明,僅僅是心的本質
座間觀修,自身就是本尊
第三部
滅:當死亡來臨,緊要關頭這麼修
第十五章 臨終中陰的修持
四大消融,粗重身崩解
空大消融,微細身收攝
三種「空」的顯相
究竟空:母光明現起
第十六章 法性中陰的修持
第一個機會:界相現前時,法身解脫
第二個機會:明相現前時,報身解脫
立斷與頓超,幫你認出自顯相
脫離險境的秘技
認出一切都是法性自顯相
第十七章 投生中陰的修持
隨著業風飄移的意生身
藉上師本尊與法相應
上師會不會來中陰救我?
關閉胎門,抉擇投生處
對亡者的重要提醒
祈福祝願的方法
避免墮入胎門的方法
本尊修持,讓原則與彈性共舞
第十八章 結語
此生急需正法
總結問答
善用亡者的聽覺
附錄
中陰聞即解脫根本頌(藏中對照)
第一部
生:這一生,了悟自心才是旅程的終點
第一章 快樂的另一種練習
快樂不需要理由
單純與複雜的習題
只能二選一嗎?
快樂到底在哪裡?
就是簡單的活著!
因為利他,所以快樂
輪迴中有真正的快樂嗎?
理智與感受的拔河
如何在簡單跟複雜之中跳舞?
回到最基本的需求
第二章 禪修,讓身心遇合
有正見,才是真禪修
改變習性,可以這樣做!
懶惰,讓我們失去勇氣
培養高階的出離心
回歸身體的速度
超越輪迴的習氣
第三章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有為法,都是暫時的
接受與不放棄
光說不練,不如起而行
何謂無死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