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信息時代,但我們依舊孤陋寡聞。無知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不學無術卻引以為傲的風氣大行其道;陰謀論和偽科學甚囂塵上;人們輕易接受假新聞和反覆出現的謬誤,並形成了堅定的信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都生活在無知中。未知事物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本書中,哲學家德尼科拉探討了無知,展現了無知的豐富性、持久性以及帶來的後果。
本書旨在理解無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未知事物怎麼會變得已知,同時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認為,無知不只是一種缺乏或虛空,它與知識有着動態而複雜的相互作用。他採用廣泛的哲學方法,使用住所、邊界、限度和視界作為隱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無知,並描述了滋長各種無知的文化。無知既不純粹也不簡單。無知既是指責和禍害,又是辯解和護身符。本書對無知進行了深入研究,不僅思考了無知的來源、類型和影響,剖析了無知與知識的相互關係,而且探索了無知的德性——在某些情況下,無知在道德上是有益的,甚至可能是美德的伴生物。
本書獲得美國出版商協會頒發的“2018年哲學領域專業與學術卓越獎”。
丹尼爾·R.德尼科拉(Daniel R.DeNicola),美國哲學家、教育家,197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葛底斯堡學院教務長(1996—2006年)、哲學系主任(2015—2018年),現為哲學榮休教授,著有《學會繁盛——博雅教育的哲學探索》《道德哲學現代導論》等。
潘濤,科學文化學者。1964年生於北京。1986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199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獲哲學博士學位。曾獲首屆科學文化出版人獎。有讀書隨筆集《魔仆與泥人——什麼不是科學》。譯有《上帝擲骰子嗎?》《自然之數》《新紀元科學》《愛因斯坦的錯誤》《愛因斯坦陪審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