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們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臺灣,必須對海洋有更多的認識,很高興這本科普繪本的出版,它不只可滿足我們對於深海環境的好奇,發現海底世界原來這麼精采,更提醒著我們深海裡食物十分貧乏,許多生物有什麼就吃什麼,我們必須用心保育海洋。只有減少海洋汙染,拒絕食用不永續漁法的漁
獲,才能維持深海的生物多樣性。
林愛玲∕新北市米倉國小校長
真是精采的一本海洋教育科普繪本,跟著這本書,就此開展了一場精采的海底知性之旅!
我閱讀著它,彷彿跟著一艘深海探測船緩緩進入深邃的海洋世界中,一幕幕精采生動的視覺影像映入腦海,從海水表層到漆黑的海底世界。當你讀完它,一定對海洋交通、水文、水壓、海洋生物與環境適應、食物鏈……甚至海底地質環境與火山地形有了完整的概念。
吳文德∕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暨臺北市關渡國小校長
透過「深海6500號」載人潛水艇往下潛的過程,以大洋垂直剖面的概念,從表層開始介紹不同深度的海洋生物,雖然以卡通人物串場,但生物及深海環境以工筆繪畫表現,比照片更傳神地表現細節。另一個特點以淺顯易懂的插圖方式介紹相關的海洋科學知識,包括潛水艇構造,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是從事海洋教育或是想要認識深海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陳麗淑∕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主任、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理事
有一次,在綠島和漁民聊天,他們說:「颱風快來了,看海水的顏色就知道。」海面下浮游生物的擾動,早已將原本清澈的海水轉為灰黯。漁民憑藉經驗掌握海象、解讀海洋的變化,但人們所看到的,通常是海水的表面,如同一顆蘋果的表皮。深海,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有沒有晝夜、春夏秋冬,能不能聽到聲音,住著什麼生物?或是,在很深很深的海底,真有傳說中的海龍王龍宮、日本浦島太郎? 跟著深海潛艇逐步探索海洋吧!大小讀者也可以和浦島太郎一樣,遊歷新奇的「海底龍宮」。
本書結合潛艇的機械、大氣科學、海洋生態學和地質學等跨領域知識,淺白文字配合精緻繪圖比對,兼具故事和圖鑑功能,是認識深海的經典入門書。這是一趟有趣的科學與海洋探索之旅,在真實的知識裡,延伸無限想像和疑問。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不妨和孩子一同來試試,誰認得的深海生物最多?!或許未來的海洋科學家,就在這樣的閱讀與問答中慢慢萌芽了。
郭俊麟∕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當時代的巨輪帶著我們經歷一次次的教育改革,自然教科書仍保持一貫的風格――圖解式說明、食譜式教學、一則科普小短文……我們不禁自問:「小孩學到了什麼???」近來,不少教育專家提出「以繪本當課本」的概念,有情節的故事發展能將科學變得有趣、有溫度,且更能深入地學習。就讓我們跟著《海底大奇航》一起從底好上來!
郭欣怡∕南投縣草屯鎮雙冬國小教導主任、台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教師
暗黑的深海是您未曾探索的內太空,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臺灣附近海域就約有一半的環境屬於深海。這裡的生物需具備特殊的生存本事,在海洋生態的物質循環功能上亦扮演重要角色,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仍相當有限。透過《海底大奇航》這本繪本可發現深邃的海洋底層永遠充滿著各種驚奇!期望未來可藉由新式研究船及其先進設備,持續地探索這片廣大、未知的海洋深處! 也歡迎到基隆參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深海展示廳,進行一趟深海奇航吧!
廖運志∕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
導讀
發現海底深處的祕密
林愛玲(新北市米倉國小校長)
浩瀚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的最深處,更有許多人類所不知道的祕密。想一想,「大」海到底有多大?哪裡是海洋最深的地方?從過去到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希望能夠解開大海之謎,他們相信只要能夠潛入更深的海底,就可以發現更多海洋的祕密。
1989年日本打造了「深海6500號」,這是一艘可以下潛6500公尺的潛水調查船,對6500公尺深的海洋斜坡、大斷層、地震與海嘯等進行調查與研究。6500公尺到底有多深?臺灣最高山玉山的高度是3952公尺,6500公尺約等於1.65座玉山的高度。我們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臺灣,必須對海洋有更多的認識,很高興這本科普繪本的出版,它不只可滿足我們對於深海環境的好奇,發現海底世界原來這麼精采,更提醒著我們深海裡食物十分貧乏,許多生物有什麼就吃什麼,我們必須用心保育海洋。只有減少海洋汙染,拒絕食用不永續漁法的漁獲,才能維持深海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