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烏居龍藏於1902年至1903年間走訪中國西南邊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見聞錄,與其於1907年出版的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不同,本書採用日記體紀行,並附十餘幅風俗人物照片或素描圖像。兩書在「鳥居人類學」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近代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開拓性文獻。
鳥居龍藏踏查的地區包括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主要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玀猓」等的苗族、彝族,以及藏族等。書中舉凡當地的地理、物產、民族、語言、風俗到建築、考古、藝術等,都有詳細的記錄,這些記述,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尤為珍費。
作者簡介:
作者/〔日〕鳥居龍藏(1870-1953)
日本近代文化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曾任東京大學副教授、國學院大學教授、上智大學文學部部長等職,為日本近代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先驅。曾深入走訪臺灣、滿蒙、華北、西南及朝鮮等地進行田野調查,蒐羅大量第一手資料,並留下重要記錄。著作有《鳥居龍藏全集》傳世。
中譯/胡稹
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退休教授,現任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古代文化和文學。
中譯/賴菲菲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古代文化和文學。
※此書為【日本人中國邊疆紀行】系列之一
主編:張明杰(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與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主編:袁向東(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館館長,日本成城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章節試閱
※節錄自本書〈第九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九十四章〉:
二月一日,在篷窗之夢未醒之前,船隻早已解纜開航,來到Kusangai。此一帶地勢稍有變化,河流兩岸丘陵相逼,此後船隻行駛不久,丘陵延伸至河邊,形成一處處懸崖峭壁,有如堤壩綿長延續。地質為赤砂岩,高度在三十公尺左右,略有凹凸。
從船上望去,面臨河流之丘陵懸崖上,有兩個向岩中挖進之山洞引人注目。於是讓船夫停船靠岸,欲登岸調查山洞。詎料此洞比岸邊高出三十公尺左右,且在懸崖峭壁上,故只能仰望而無法靠近。余認為此山洞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開鑿而成,故無論如何亦須進洞調查,無奈缺乏繩索,未能達至目的。然從下望上看,一個洞穴入口為正方形,高寬為一兩公尺左右,洞中大小如何不得而知,據想像應比入口寬大;另一個洞穴入口為雜草遮蔽,無法看清。據不完全觀察,其形狀與日式短布襪使用之指甲形別扣相似,尺寸比前一個洞穴稍小,高約五尺,寬約四尺。兩洞穴位於丘陵最高處,二者相距約二十公尺。似乎過去人們可以攀爬到洞穴附近,然如今崖崩坡陡,根本無法接近。不過或許正因為坡陡,反倒有利於洞穴之保存。
(…中略…)
於前日首次發現蠻子洞之Kusangai一帶,河流兩岸皆赤砂岩丘陵,然今日所經之處,右岸為赤砂岩丘陵,而左岸則成為沖積平原。船隻漸漸駛向眉州城一帶時,右岸丘陵則變為小山丘,然地質仍為赤砂岩。在如此砂岩上挖墳掘墓,乃極為便利之事。於漢陽壩上游二十五里多之處,右岸曾出現丘陵,彼處有許多洞穴群,而於此一帶,則四處皆發現與日本相同之「橫穴」。只因水流湍急,船速極快,故於思索如何登岸調查時,船隻已如脫韁之馬,飛速通過,故余只能徒呼奈何,然根據記憶,在船上畫了草圖。此洞穴與昨日所見洞穴種類相同,根據此一事實可以判斷,在從成都一帶到此地之間,有許多蠻子洞分布。又據聞,明日將到達之嘉定一帶亦有此類洞穴。如此看來,此蠻子洞不僅分布於錦江沿岸,而且廣泛分布於岷江流域。總之,此一帶丘陵高度為五、六十公尺,錦江右岸丘陵上有許多蠻子洞。
今日從舟中望去,見到自湖南出發以來最為美麗優雅之山水景致。此景致與沅水上游深山幽谷、雲貴兩省童山曠野,以及彞族山區幾無人跡之熊徑鳥路大異其趣:河流穿行平原之中,河面斷無威脅船隻之奇礁怪石;有凝翠結黛之山巒,無逼仄壓迫之峻嶺;江山平遠開闊,風景優雅,若不在四川此地附近一帶,絕然看不到如此景致。
(…中略…)
嘉定府城附近赤砂岩小山有許多蠻子洞。此山稱Baxianton,並列三個蠻子洞。之後余棄舟上岸,登上距岸邊二、三百公尺遠之小山,見此處有眾多洞穴存在,或三個一組,或數個集合,其中亦包括方才在船上望見之洞穴。結束此處調查後,於下游二、三百公尺處又發現有洞穴存在。此處亦數洞集聚,然余一一精確調查。入口僅一處,然洞中分為部分,而且自成體系,結構相當複雜。凌雲古寺所在凌雲山,亦有許多此類洞穴。余於嘉定對岸親自調查之洞穴不下四、五十處。
就此類洞穴詳細調查之情況介紹從略,然於此應大致闡明,此類蠻子洞用於何事?何民族與此有關?其年代如何?若盡信中國人之說,則此洞穴乃「蠻族」所居窯洞遺跡無疑,而霍斯、巴伯之流亦似有模仿中國人鸚鵡學舌之嫌。余親赴現場,對洞穴做了觀察,不得不遺憾地認為,礙難接受以上結論。余就此有以下看法:第一,此洞穴形狀並非窯洞結構,而帶有墳塋性質;第二,其中有骨殖存在,亦有陶器等隨葬品;第三,有石棺痕跡;第四,內壁刻有文字,至遲可追溯至後漢時代前後;第五,與日本「橫穴」形制相同;第六,形制、雕刻皆中國樣式,其中刻有漢字;第七,模仿宮殿房舍式樣雕刻,刻有瓦形或人、鳥、魚等。基於以上理由,余認為該洞穴並非窯洞,而是墳塋,而且與日本「橫穴」非常相似。即使當地人偏聽偏信為「蠻人」窯洞遺跡,亦絕不可輕信。從洞穴形狀與其他方面來看,此洞穴並無半點「蠻人」留下之痕跡,而散發出純粹之漢人氣息,時間可溯及漢代,精確說來應屬後漢。故可認為,此類洞穴乃當時居於蜀地之漢人,經選擇此類地形挖掘洞穴,待自身過世後葬於此處之墳塋。
※節錄自本書〈第九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九十四章〉:
二月一日,在篷窗之夢未醒之前,船隻早已解纜開航,來到Kusangai。此一帶地勢稍有變化,河流兩岸丘陵相逼,此後船隻行駛不久,丘陵延伸至河邊,形成一處處懸崖峭壁,有如堤壩綿長延續。地質為赤砂岩,高度在三十公尺左右,略有凹凸。
從船上望去,面臨河流之丘陵懸崖上,有兩個向岩中挖進之山洞引人注目。於是讓船夫停船靠岸,欲登岸調查山洞。詎料此洞比岸邊高出三十公尺左右,且在懸崖峭壁上,故只能仰望而無法靠近。余認為此山洞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開鑿...
推薦序
〈導讀〉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鳥居龍藏一九○二至一九○三年的中國西南調查紀行,以日記體撰寫,本書一方面是人類學田野研究的紀行文本,同時也是一種探險旅行文學的文本。
●作為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本
此次田野調查,是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派遣,前往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夷」等的苗、玀猓(本譯本皆改為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實施民族識別之後的「彞族」),以及藏族等。調查結束返回日本後,鳥居就此次的調查發表了數篇西南中國少數民族的族群分布、族群關係、歷史沿革、體質人類學、民俗、比較語言學的論文,也在一九○七年出版了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研究報告第二編)。此行的調查田野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則於一九二六年出版。不論是對當時的日本人類學界或是西方而言,鳥居的西南中國調查,都可以說是近代科學的民族學在西南中國田野調查的先行者之一。
在調查西南中國之前,鳥居曾於一八九六至一九○○年之間,進行四次臺灣調查,其臺灣調查的成果,除了發表在東京的人類學、地理學、博物學等學術刊物上,也出版了民族誌專書。當時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的研究報告第一編,即是鳥居在臺灣的蘭嶼調查民族誌。鳥居在臺灣的調查經歷與觸發的問題意識,多少也促使他展開隨後的西南中國之行。當時的日本人類學者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田代安定等人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調查研究,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是探討臺灣原住民與臺灣以外周邊族群的關係。同時,鳥居試圖回答當時流傳在西方民族學對臺灣原住民與中國西南的苗族的關係,或者廣義的來說,關於大陸東南亞的原住民族群與臺灣原住民之間人種類緣關係的問題意識。
鳥居在臺灣調查的經驗與調查模式,同樣也應用在他的西南中國田野調查。就其調查模式而言,鳥居在官方與地方頭人的協助下,透過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來觀察與記錄旅行中所見族群的文化特質資料與語料。鳥居在臺灣調查時透過殖民地官員的協助旅行,也是透過同行的通譯與地方官署的協助,而找到適當的地方報導人來進行研究 。
在西南中國的調查過程中,鳥居記錄了沿途與各地方官署的互動情形、各地衙門官署的接待與協助、在官署抄錄的當地文獻資料,以及地方官署與沿途驛站往往一地又一地的交接派出士兵護衛他。鳥居在臺灣調查時,曾自豪地認為自己是日本使用攝影於田野調查的第一人;而西南中國的調查,亦詳細地記錄了他在各地拍攝影片的情況。鳥居應用攝影方法來研究,從臺灣到西南中國,地景、居住地環境、人種體質特徵等,是他主要的取材對象,尤具特色的是其中呈現人種體質特徵與文化特徵的人像攝影。鳥居除了在紀行文章中記錄了拍攝的對象與時間,甚至還為了標示所拍攝的族群別,常常讓被拍攝者身上貼了標示族群別名稱的紙片。另外,在田野中除了觀察與記錄外,鳥居也採集標本,這些採集的標本包括了具有族群文化特色的物件,甚至也有沿途所見某些特殊的植物標本。
鳥居的臺灣調查經驗,使他在田野旅行中,常常進行臺灣與西南中國的文化特質比較。各地的苗族、彞族社群的體質特徵、文化特質如服裝、頭飾、裝飾、紋樣圖案、家屋型態、空間安排、爐灶形式等,鳥居往往會將之與其曾經調查過的臺灣原住民進行比較。鳥居在西南中國旅行中曾經用來比較的臺灣原住民族群,主要是南臺灣平埔族、布農族、鄒族、泰雅族等。這些在田野旅行現場就所見與所知的比較,往往是在一定的人種類緣關係的問題意識下,進行文化特質比較的知識生產活動。從臺灣到西南中國,從原住民到苗族,鳥居帶著人種起源與分布的共享的問題意識,日後他在韓國、蒙滿等亞洲各地的田野調查,大致上也延續著類似的方法。
●調查紀行文作為一種旅行文學
如果我們比較鳥居的日記體田野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與後來的正式調查報告《苗族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在日記體紀行中,鳥居在田野現場文化接觸過程中的許多記錄、感想與心得,活生生地躍然紙上。透過當地官署的協助,鳥居的調查路線走過官道、驛站,經過各地的地方行政中心。而在此一路線上,明清以來官方在西南的苗蠻征伐與漢人移民的影響,沿途所見所聞的地景、聚落型態、遺跡等,處處是歷史的痕跡。如果《苗族調查報告》是一種科學性的、比較體系化的民族誌作品的話,《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就是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看到的交織著過去歷史痕跡的田野現狀的紀行文。
當時,雖然已經是庚子拳亂之後,但中國鄉間仍存有仇外氛圍,地方官員似乎還比鳥居更擔心發生意外,除了派兵保護他旅行的安全外,往往也盡力招待此一貴客。鳥居原先的西裝,是留給都市化的通商口岸。他曾在旅程中數度被圍觀的當地人斥罵為「洋鬼子」,於是鳥居在田野中往往需要扮演,他透過改變服裝及戴上假辮髮,扮裝成中國人,甚至也準備了和尚法袍以備萬一,以求融入或通過當地。
這些在現場的、立即的記錄,使我們能瞭解人類學此一田野科學的形成期,田野調查進行的脈絡、田野中的社會史,以及更重要的,鳥居龍藏自己在貴州、雲南、四川長達半年以上的田野中,在各種自然與文化環境下,不同時期的情緒、思考、與面對各種狀況的立即反應。在《苗族調查報告》中,鳥居是一位隱身幕後的全知的學術研究者;而在《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中,鳥居則是一位走到幕前的旅行記作者。
對於人類學史、日本殖民地人類學特別是鳥居龍藏的後臺灣調查時期感興趣的讀者,將在這本書中看到鳥居如何將他在臺灣發展出來的調查模式與方法,運用在隨後的中國西南調查上。對於中國的西南邊區以及少數民族感興趣的讀者,將在本書中看到經歷過明清傳統帝國邊疆統治政策影響的邊區的族群政治、人文地理,以及與漢人交織的族群關係;更重要的是,書中呈現了在二十世紀新興民族國家興起之前,在受到民國成立後到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全面性的戰爭擾動之前,以及在中共建國後的少數民族識別與自治區的族群政治產生全面性的影響之前,西南中國的城鄉關係、產業模式、族群關係、複數的文化型態等面向。對於旅行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們,將在本書中看到一個帶著人類學問題意識的旅人,雖然是預定行程的計畫旅行,沿途仍有許多意料之內與意料之外的見聞,書中有著他對地方風俗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對歷史史蹟的記錄與閱讀,對沿途所遭逢互動的官員、士兵、民眾與少數族群等各種人群的描寫。
二○二○年是鳥居龍藏誕辰一百五十週年,也是鳥居的故鄉德島縣的德島縣立鳥居龍藏記念博物館開館十週年,博物館的數位館藏資料中,鳥居龍藏的田野筆記數位檔也陸續公開使用,其中西南中國的調查田野筆記本《清國西部之旅》(《西清のたび》)七冊,也於二○二一年二月公開。
鳥居西南中國之行的相關調查資料,從田野筆記(德島縣立鳥居龍藏記念博物館)、田野期間拍攝的照片(東京大學總合博物館)、採集的標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出版的調查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到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目前都可以從圖書館或者線上資料庫查詢到。想要進一步瞭解鳥居龍藏一百多年前的西南中國調查此一知識生產過程的讀者們,或者想要瞭解當時鳥居所記錄的西南中國之自然與文化地景、清末邊區地方社會、風俗習慣、少數民族文化特質等的讀者們,鳥居留下的這些豐富資料都可以參考。
人類學者在百年前完成其西南中國的調查之旅,他留下的日記、著作、照片、標本並沒有因為旅行結束後發表了研究專著而告一段落,這些物件,仍然以歷史與文化媒介的物件形式,召喚著後來的讀者們。我們對於鳥居的瞭解、對於近代人類學知識生產的探索、對於清帝國邊區族群政策與族群關係的認識,也隨著這些資料的開放與近用,而有更進一步瞭解與認識的可能。
對於鳥居龍藏西南中國調查的多面向再閱讀的旅行,隨著資料的開放才正要有新的展開呢,或許,就從這本《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開始吧。
〈導讀〉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鳥居龍藏一九○二至一九○三年的中國西南調查紀行,以日記體撰寫,本書一方面是人類學田野研究的紀行文本,同時也是一種探險旅行文學的文本。
●作為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本
此次田野調查,是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派遣,前往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夷」等的苗、玀猓(本譯本皆改為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實施民族識別之後的「彞族」)...
目錄
第六十一章
半漢半彝居民
今日所經過地區之地勢與民眾
第六十二章
地形變,風俗變
金沙江司
第六十三章
橫渡金沙江途中風景
姜驛
第六十四章
白彝習俗與我國出土銅鐸圖紋之關係
途中景致
「阿拉衣」彝人與我國出土銅鐸圖紋風俗之
相似性
途中狀況
第六十五章
自綠水河至川心店
與「里斯人」相遇──到鳳山營
途中景致
第六十六章
自鳳山營至會理州城
會理州城
羅州山上黑彝
第六十七章
調查彝人
送別會與「忘年會」
第六十八章
白彝之漢化
自白彝村落至白菜灣
第六十九章
在異鄉觀櫻花
「福皮尤克」陰陽石
第七十章
一邊調查「夷人」,一邊觀看風景
途中景致
第七十一章
至山村集市趕集之彝人
第七十二章
沿安寧河至寧遠
第七十三章
三個白彝
調查西蕃
調查「古猔」 黑彝、白彝之單詞
第七十四章
自寧遠府至禮州城 ‧ 後漢磚
與西蕃人相遇
第七十五章
途中景致與彝人
與「水田人」相遇
盧皷驛站
第七十六章
途中所見皆「夷族」
黑、白兩彝習俗
第七十七章
銀色世界之旅行 ‧ 途中景致
今日觀察之彝人習俗
地理概說
第七十八章
越嶲城附近之彝人
越嶲城
第七十九章
訪問彝人村落
西蕃人村落
到達保安
途中調查事項
第八十章
各「蠻族」之反叛與防「夷」之設施
西蕃村落
聚落與幽深溪谷
途中之彝人、西蕃人與漢人
第八十一章
雪中旅行 ‧ 彝人與漢人雜居
居住高山之漢人 ‧ 河南站
途中人類學觀察
第八十二章
漢夷衝突古戰場
大渡河 ‧ 富林場
唐家塘
第八十三章
一路所見之石敢當
清溪縣城
漢「夷」分界線──大相嶺
大關山 ‧ 二檯子
黃泥堡
第八十四章
漢人與西藏之接觸地點
榮經城 ‧ 鶴田寺
鶴田寺及其附近
第八十五章
漢夷分界線──大相嶺
雅州府城 ‧ 大相嶺──民族分界線
第八十六章
雅河流域 ‧ 逐漸接近蜀地
名山縣──百丈驛
第八十七章
可聯想起武藏野之各農村及其他事項
第八十八章
沖積平原 ‧ 義塚與中國人之公德心
第八十九章
濃霧 ‧ 向蜀都進發
途中景致
第九十章
成都府城所見
離成都往重慶
第九十一章
舟中觀梅
第九十二章
錦江沿岸蠻子洞
河口之蠻子洞
第九十三章
江山如畫與洞穴分布
第九十四章
蠻子洞,窯洞乎?墳塋乎?
大佛雕刻
第九十五章
自岷江向長江
小犬「黑玀猓」之死
第九十六章
瀘州及其附近一帶
正月氣氛
第九十七章
乘船向前
巴蜀古地──重慶
第九十八章
重慶蠻子洞
自重慶出發以來所見蠻子洞與日本
「橫穴」之比較
自重慶以來所見之「蠻夷」
出領事館移舟夜宿
第九十九章
中國文學中之蜀三峽
第一百章
自重慶至石家渡
涪州縣 ‧ 高家鎮
第一百零一章
忠州 ‧ 小狐灘
新灘之險惡
山水景色如畫
第一百零二章
夔州城
江上妓船
第一百零三章
巫峽絕景
巴東縣
第一百零四章
艱險之新灘
吟唱江水「蠻客」之詩歌
吟唱胡人、蕃人之其他詩歌
由引水員帶路到白洞子
第一百零五章
黃牛峽 ‧ 三峽之門戶
第一百零六章
宜昌市區
自宜昌出發 ‧ 江上景致
長江遠流
第一百零七章
流經沖積平原之混沌長江
岳州及其附近地形
第一百零八章
自岳州至漢江
第一百零九章
九江附近
長江之雨
第一百一十章
長江成大江 ‧ 平安到達上海
第一百一十一章
逗留上海 ‧ 從詩集摘錄詩句
在上海所遇之人及其所從事之工作
●溯長江(自上海至常德)
序言
逗留上海
第一章
自上海去蘇州 ‧ 運河與船
水鄉心緒
第二章
蘇州城
去寒山寺
第三章
出發 ‧ 長江水 ‧ 通州
第四章
南京 ‧ 蕪湖 ‧ 故鄉之夢
驟雨 ‧ 雨中山水畫
第五章
安慶 ‧ 九江
第六章
逗留漢口 ‧ 劇場 ‧ 麻將船
第七章
漢陽街區
備船 ‧ 茶館 ‧ 出發
第八章
離開漢口 ‧ 武昌 ‧ 沌口司
一群縴夫 ‧ 龍塘口
蘆荻繁茂 ‧ 水鄉如畫
第九章
江村夜景 ‧ 楊村水村
三國時代英雄 ‧ 嘉魚頭
船之晃動
第十章
高塔聳立 ‧ 新堤鎮
羅山 ‧ 洞庭湖入口
第十一章
洞庭湖
蘆陵潭
林子口 ‧ 巢常口
第十二章
女船工
再入洞庭湖 ‧ 女船工 ‧ 養鵜鶘人
葦中行 ‧ 水鄉寒村
第十三章
龍陽街區 ‧ 牛皮灘
拉縴 ‧ 至常德
逗留常德
附錄 二十世紀初期鳥居龍藏對中國西南地區的人類學調查及其影響/楊志強、羅婷
第六十一章
半漢半彝居民
今日所經過地區之地勢與民眾
第六十二章
地形變,風俗變
金沙江司
第六十三章
橫渡金沙江途中風景
姜驛
第六十四章
白彝習俗與我國出土銅鐸圖紋之關係
途中景致
「阿拉衣」彝人與我國出土銅鐸圖紋風俗之
相似性
途中狀況
第六十五章
自綠水河至川心店
與「里斯人」相遇──到鳳山營
途中景致
第六十六章
自鳳山營至會理州城
會理州城
羅州山上黑彝
第六十七章
調查彝人
送別會與「忘年會」
第六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