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宗教就是仁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知名心理治療師兼哲學家・當代歐洲靈性心理學導師之一
Piero Ferrucci 成名之作
達賴喇嘛・專文推薦
仁慈有許多不同的面向,
可是他的精髓簡單至極:
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愁、忿恨
與無謂設防上的大量精力,
讓生活回歸到原本簡單純粹的面貌。
也因此,仁慈是一種無須大費力氣的處世之道,
也是至為經濟實惠的生活態度。
以最廣博的角度來看仁慈,
它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藥方──
它先治個人:唯有具備關懷他人能力、
愛自己的人才算健全;
繼而治所有世人:因為人際關係越融洽,
我們就越快樂、越成功。
仁慈的十八種面向,
說明了仁慈的無限可能。
活在一個仁慈的世界裡,
我們會變得更加富足。
----------------
赫胥黎說:「轉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麼……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點。 」達賴喇嘛說:「我的宗教就是仁慈。」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是我們生活的中心要素。日常生活中,仁慈處處可見。不管是施予仁慈或是接受仁慈,生命之所以繼續,就是因為我們以仁慈對待彼此。
心存感激的人為什麼做事比較有效率?有歸屬感為什麼比較不會垂頭喪氣?何以為別人著想比較健康?信任別人又會比較長壽?為什麼別人會認為你微笑時比較漂亮?養寵物為何有益身心?常跟別人聊天的老人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為什麼受到較多關愛的孩童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因為這些態度和行為都關乎「仁慈」。仁慈的道理基本之至:人我的關係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
仁慈具有種種不同的面向,它可以變成一場精采獨特的內心探險,徹底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方式。作者以為:真正的仁慈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只一端。本書各章就是以十八種特質切入探討仁慈。這些特質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
打從呱呱墜地,我們就在父母的慈愛關照下成長;到了晚年,面對衰老、病痛的折磨,我們還是得依賴他人的仁慈。如果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我們都得依賴他人的仁慈,難道我們不該在這中間的大段歲月仁慈待人嗎?我們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自己沒有察覺。我們之所以仁慈,純粹只是因為那是發自內心。再回想一下任何一樁別人對你的仁慈,你會發現施予仁慈跟接受仁慈一樣受益無窮。
作者簡介:
皮耶洛˙費魯西Piero Ferrucci
一九四六年生於義大利都靈(Torino),都靈大學哲學博士,師承綜合心理學大師羅貝托.阿薩吉歐力(Roberto Assagioli),他擔任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在佛羅倫斯執業已三十年。目前偕妻及兩個兒子鄉居於托斯卡尼。
譯者簡介:
席玉蘋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美國德州理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任《管理雜誌》特約撰述多年,曾三度獲得梁實秋文學翻譯獎。現居高雄,專事譯文、寫作。譯作有《贏家通吃的社會》(智庫)、《科學的新娘》、《21世紀三事》(臺灣商務) 、《80/20生活經》(大塊文化)等二十餘部作品。
章節試閱
1誠實
凡事變得更容易
誠實常常令人尷尬。真話往往刺耳,令人不快。如果說真話的人沒有技巧,聽真話的人八成會惱羞成怒。「我不喜歡理髮師替你剪的髮型」。「你做的晚餐淡而無味」。「我今天晚上不想跟你在一起」。「你該噴一點除臭劑」。「媽,我是同性戀」。這些真話如何跟就定義而言應該是窩心、溫暖、柔軟有如羽絨的仁慈相提並論?仁慈和誠實可以攜手並存嗎?還是我們非做個選擇不可?
不妨看個例子。前一陣子,我和家人沒先買票就上了火車。我們打算在火車上找列車長買票。當他朝我們走來,我說:「我們是最後一分鐘才到達車站,所以我們打算現在付錢買票。」「不是;事情不是這樣,」──我太太薇薇安出人意表地插了這麼一句──「我們那時候還有不少時間。」列車長面露疑惑。薇薇安並不是有意替我找麻煩,她只是沒有說謊能力。不過,我說的也是真話。我們到達車站時離火車開動只有十分鐘,根本不夠我摸熟那部很不友善的售票機器。列車長接受了我的解釋,還對我拋來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我想,他八成也有太太。
不管令人多麼尷尬,不願說謊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種即時反應。前些時候我太太和六歲的兒子喬納遜去購物。她去一家超級市場退一件T恤,打算換另一個尺寸,滿懷善意的喬納遜卻大聲說道:「媽咪,這件T恤不是在這裏買的!你是在另外一家店買的。」一陣尷尬後,謎團終於釐清:另外那家店屬於同一個連鎖商店,換貨退貨固然有點不太尋常,不過是被允許的。小孩子的坦白誠然可貴──只要不違背我們日常的種種折衝就好。
乍看之下,說實話似乎比說謊來得困難,也比較令人不舒服。驅使我們說謊的其實就是這個想法。也許是出於懶惰,也許是出於恐懼,我們說謊的目的無非是要隱藏自己的脆弱、不想節外生枝或是避免解釋。可是這樣的虛假長遠以往,卻讓我們的生活更複雜也更難過。
測謊器就是基於這樣的原理。說謊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股壓力。這種壓力是可以測量的:流汗、心跳加速、肌肉緊張、血壓升高。這樣的煎熬人眼看不到,可是很容易透過科學儀器現形。說謊的時候,我們像是握著吸管,一裝假就會用力,因為我們必須一面編造謊言,一面擔心被識破。而為避免面具被揭穿,我們的焦慮不曾或斷。
多麼吃力的工作!要知道說謊的生理原理,透過最新的科學方法就一目了然。以電腦掃描腦部活動,可以顯示我們在說謊的時候,大腦必須執行一連串複雜的運作,而說真話的時候就不必。發明這個方法的科學家認為,人腦說真話是「自然設定」──意思是我們天生就被設定為真心誠意。 能夠被人一眼看透是一種解脫。混濁的水中藏污納垢,充滿許多令人不快的驚奇。清澈的水則是一眼見底──如果有垃圾和瓦礫我們會看到,但也看得到彩色的魚群、貝殼和海星。因為沒有紗幕,沒有虛假,誠實讓我們看進一個人的眼睛,透過這雙眼進入他的內心。誠實也讓我們坦然接受別人的注視,而且回望的眼神不閃躲。
誠實是雙向的:我們既要誠實待人,也要誠實對待自己。心理學者辛尼˙吉拉德(Sydney Jourard)在他的著作《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中說,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全的必要條件。可是,我們無法在孤立隔絕中了解自己。我們必須先讓別人認識自己,一個沒有誇大、無所隱藏的自己。對吉拉德而言,所有的精神官能症狀,例如害怕離家、憂鬱沮喪,單純是我們為了躲避他人而拉起的帷幕。一旦我們變得透明可見,心情就會慢慢轉好。不過我要補充一句: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學著對自己誠實,以堅定的眼神直視內心世界,絕不轉頭移開。附帶一提,有寫日記習慣的人要比不寫日記的人來得健康。書寫自己是一種和自我情感取得聯繫的途徑,它是一種自我探索,可以增益我們和他人接觸的能力。Polonius (?)說:「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真誠,而一如夜晚跟隨白天,接著你就不會對任何人虛假。」
且看一種極端的情況:偏執的人。這些人對自己非常誠實,完全無意掩飾本來面目,而且對自己的感情深以為傲。多年前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偏執的人比一般人更長壽、更快樂。該項研究的作者針對這些人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從書中你可以看到有個男人永遠倒退著走路(他就這樣從加州旅行到伊斯坦堡);一個女人專門收集別人丟棄的東西,還買下一個廢置的戲院存放她的收藏;一個男人老是騎著一個半是木馬半是腳踏車的奇怪機器到處遊走;一個女人每天晚上都請一群老鼠吃晚餐;不一而足。由於偏執的人沒有迎合他人的壓力,免疫系統比一般人強健,因此比較健康,也比較快樂。
這些例子都很極端,不過主題殊無二致──誠實而已。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向偏執的人借鏡;如果不必假裝,我們的生活會變簡單。反過來說,每天裝扮成和你本性不同的模樣,需要莫大的力氣。在《神曲》中,但丁描繪了偽善者在地獄的情景。他們必須隨身披掛一襲厚重的披風,外表鍍金,可是裡頭是鉛做的。這一襲金玉其外、又厚又重的外衣代表了他們的虛假面目,一個他們永遠不可能達到的面貌。穿上這個外衣,其實是永無止盡的苦工。
且讓我們回到這個基本問題:誠實和仁慈是否相容?有時候顯得非常強悍的誠實和仁慈其實有很多相同之處,雖然大家很可能將它們視為對立。因為,如果仁慈的基石摻有虛假的成分,這不再是仁慈,而是一種經過算計的禮貌。它不是出於衷心,只是因為不願招惹麻煩、擔心激起別人強烈反應或是害怕面對指摘和爭辯。你情願選擇哪一個:是準備道出令人不快的真話的真正仁慈,還是為避免當面衝突而謹守禮節,明明覺得無聊卻說自己樂在其中、心裡搖頭卻點頭說好、內心煎熬卻面帶微笑?
在我心理治療的工作生涯中,看過不知凡幾的人明明想說不卻點頭說是。這些人即使對婚姻、購屋、工作契約這類的重大承諾也無不點頭,任由別人利用他們的時間和空間。(「你今天晚上跟我一起出門吧?」「你能不能替我做這個?」「我外出的時候替我照顧兩隻貓好吧?」「我暫住你家幾個星期好嗎?」「噢,當然好。」)說不出拒絕的話,有時候會釀成禍殃。他們不得不跟自己不愛的人住在一起,不得不住在一棟自己並不喜歡的房子裏,不得不做自己痛恨的工作,不得不讓心靈的寧靜受到剝奪。因為缺乏勇氣和誠實,說不出一個簡單、堅定、原可自救救人的「不」字,他們被迫過著一種非屬自己的生活。
有一本有名的童書,《喬治和瑪莎》,這兩隻不知年紀的河馬雖是莫逆之交,也經歷過友誼路上的高低起伏。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喬治到瑪莎家玩,瑪莎很自豪地準備了拿手好菜當晚餐:豌豆湯。喬治很討厭這道菜,可是不忍心告訴瑪莎,所以趁著瑪莎在廚房裏,他偷偷把湯倒在自己的鞋子裏,假裝開開心心吃完了它。可是瑪莎發現了。一陣尷尬後,兩人達成共識:既然兩人是好朋友,可以對彼此說真話。不想吃不愛吃的菜,這個例子只是象徵性的譬喻,一如我們因為無力拒絕而接下了不願做的事,即使勉強吞下肚也勢必難以消化。有時候,為了仁慈待人,我們得先學會照顧自己。
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正好有過同樣的處境。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受邀參加挪威皇室為他舉行的慶祝宴會。一盤鯡魚送到他面前,可是他無法消化這種食物。他的舊習性──盤中不留食物──一定非常頑強。再說他也不想拒絕,以免顯得無禮。因此,他趁著女王轉過頭去的那一剎那,很快將那盤鯡魚倒進自己的西裝口袋。「你的鯡魚吃得可真快,」皇后帶著詫異的笑容說。「要不要再來一點?」
史懷哲因為不願冒犯,所以把晚餐倒入口袋算是解決了問題。他也是無法說不的人──至少在那個場合。雖然他耍了個天真的花招,不過那餐飯他可能還是沒有完全消化,因為多年之後,他依然覺得如鯁在喉,非把這件事說出來不可。我因此想到:我們不知有多少人是口袋裏揣著鯡魚漫遊人間的?
行事誠實儘管涉有風險,例如說真話而引人不快或是說不而令別人失望,只要聰明有技巧,長遠來看反而是最仁慈的舉動,因為它尊重我們的誠信本質,也肯定別人有接受的雅量和成熟。我認識一位音樂教師,她對我說:「如果我跟一個學生說他沒有天份,因此勸他別再繼續,不如找個更適合他的興趣發展,我認為這比鼓勵他繼續來得仁慈。假設我為了不傷他的心而說些連我都不相信的話,這是欺騙,說不定只是將他的痛苦和挫折延長個幾年。反之,如果我說了真話,一開始他可能很傷心,可是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處境,可以更清楚地策劃自己的下一步。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仁慈。」
想想吧,當你發現有人為了保護你,所以不告訴你其實每個人都看得出來的嚴重病情、你的化妝一團糟、拉鍊沒拉上,你的感受如何?他們都是出於禮貌,都是為了保護你。結果你卻有種被小看甚至被出賣的感覺: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
不過,誠實是一種征服。誠實必須慢慢習得,才能讓我們更強壯、更成熟。古代的阿茲特克人(Aztecs,一五一九年西班牙人入侵前居住在墨西哥中部的印地安人)相信,人天生就沒有臉,必須一點一滴爭取自己的面容。而要得到一張臉,唯有尊重真理一途。如果我們說謊,或是根本不清楚自己要說什麼,就會有張沒有形貌的臉。而唯有具備一張真正的臉,我們才能走出特拉提帕克(Tlalticpac)──那個夢幻的世界。
誠實也意味著承認問題存在,而不是裝做沒有問題。前一陣子我的兒子艾密利歐放完假,即將重返學校。他一點都不想開學,對那一天充滿焦慮。對他來說,開學日就像一隻步步逼近的怪獸威脅著他,想要把他壓扁。作為一個父親,我能怎麼辦?我試圖為他加油打氣、讓他分心、告訴他開學沒那麼可怕,可是終歸枉然。我突然想到一個點子,以為可以奏效。我提議請艾密利歐吃一種在我家幾乎是禁忌的東西:速食店的一盤炸薯條。通常任何被禁止的東西對艾密利歐都有吸引力,尤其是垃圾食物。我以為這該是個錦囊妙計。可是並不。艾密利歐的回答應該刻在石頭上:「老爸,你不能拿薯條解決問題。」
一針見血。你不能假裝問題不存在,也不能用暫時有用的分心花招解決問題。你必須張大眼睛,誠實面對。為安撫兒子、讓他焦慮的心情轉移重點所以請他吃薯條,這絕對不是仁慈之舉。我只是選擇了容易的路走──恐怕是過於容易了。我找了一條自我安慰的出路。他的回答替我上了一堂誠實的課。
可是,誠實不只關乎人生艱難、不快樂的一面。它與創新、美麗的那一面更是息息相關。很奇怪,我們常會把自己這幾個面向隱藏起來:溫柔、善意、初衷、被感動的能力。這一方面是出於保留心態,不希望別人被我們噴湧而出的感情而滅頂。可是更大的原因,還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不想讓別人看到這樣的自己。我們會覺得自己脆弱、毫無遮護,說不定還很可笑。最好顯得有點憤世嫉俗,甚至聲色俱厲,起碼不能把自己暴露到有危險的程度。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就和自我最有靈性、最美善的部份漸行漸遠,也使得他人看不到它。
不止如此。誠實是最簡單的處世方法。說謊有千百種面貌,真話只有一種。我們可以假裝擁有許多其實並不擁有的感情,裝扮成我們其實並不是的人。可是一旦拋去了這樣的偽裝,所有為自圓其說而花的心神和力氣就此消散,我們會如釋重負。
我記得當兵的時候,有個同袍最喜歡吹牛說大話。他常自誇得過世界說髒話的冠軍(我後來發現,那不過是個鄉下的小比賽)。他是那種無論你說什麼都說不過他的人。一天晚上,我跟他東聊西聊,他的臉色突然變了。他開始說他怕死,感到空虛,還談到他對愛情的想法。他完全變了一個人,遠比平日有深度而真誠。跟這樣的他在一起,非常值回票價。我據實以告,又問他為什麼那天晚上決定脫下面具。他回答我:「有時候你就是得卸下面具,說說真話。」
就像所有人一樣,我也做過傳遞不實感情的事。有些人不願表露真正的感受,這個我能理解──有時候有所保留確實是無可厚非。不過,有時候則不然。我因為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常會聽到可怕的故事,也會聽到動人的故事,而我往往為之震動。讓我的顧客注意到我動了感情是對是錯?我應該躲在一個看不出喜怒哀樂的面具後面嗎?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我自己也不認為一個心理分析師應該永遠真情流露,因為這可能造成傷害或誤解。話說回來,有良好的醫病關係,心理治療才有效用。而要得到良好的關係,唯有誠實一途。
有一回我聽病人訴說她的故事,很受感動。她注意到了,也明白告訴我。我試圖掩飾,可是她一點也不相信。在那一剎那我頓然了悟,我們在試圖掩飾感情的時候是多麼脆弱而笨拙,也體會到以良好的技巧和風度誠實表露情感、展現真實的自己是如此地重要。所以,我們什麼時候比較仁慈呢?是在隱藏自己的溫情、夢想、迷惘、幽默之際,還是將這些表露於外的時候?
因此,誠實不但能與真正的仁慈相容並存,它更是仁慈的基礎。虛假的仁慈會污染人性,讓真正的仁慈變得冷硬許多。如果你不是活在真實之中,就無法與人溝通、信任他人,從而和他人失去了連結;而對冷硬的現實不迎頭痛斥,你就是住在夢幻的世界裡。那個世界裡沒有你我的立足之地,只有傷人的幻覺和假象。說謊,就是過著一種脫離現實的生活,而在一個面具和幻影的世界裏,仁慈不可能存在。
1誠實
凡事變得更容易
誠實常常令人尷尬。真話往往刺耳,令人不快。如果說真話的人沒有技巧,聽真話的人八成會惱羞成怒。「我不喜歡理髮師替你剪的髮型」。「你做的晚餐淡而無味」。「我今天晚上不想跟你在一起」。「你該噴一點除臭劑」。「媽,我是同性戀」。這些真話如何跟就定義而言應該是窩心、溫暖、柔軟有如羽絨的仁慈相提並論?仁慈和誠實可以攜手並存嗎?還是我們非做個選擇不可?
不妨看個例子。前一陣子,我和家人沒先買票就上了火車。我們打算在火車上找列車長買票。當他朝我們走來,我說:「我們是最後一分鐘才到達...
作者序
【推薦序】
達賴喇嘛推薦序
「我的宗教就是仁慈」
這本書深獲我心。皮耶洛˙費魯西將他心理諮商師的豐富經驗和我以為根本的人性價值合而為一,書寫出仁慈的重要。我尤其欣賞的,是他以仁慈為泉源,從中流瀉出諸多正面人格特質的支流,例如誠實、寬恕、耐性、慷慨。這樣的書寫風格引人入勝,也鼓舞人心。
我相信,只要我們停下腳步靜靜思索,就能清楚看到,人類的生存是拜無數人的仁慈之賜,即使是今天。打從呱呱墜地,我們就在父母的慈愛關照下成長;到了晚年,面對衰老、病痛的折磨,我們還是得依賴他人的仁慈。如果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我們都得依賴他人的仁慈,難道我們不該在這中間的大段歲月仁慈待人嗎?年輕力壯,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
要讓生命有意義,仁慈和悲憫之心是基本的要件。這兩者有如源頭,能讓快樂幸福泉湧不絕。它們也是一顆好心腸的基石,這顆心的所行所為,無一不是出於幫助他人的想望。藉由仁慈,繼而藉由以熱情、誠實、真心、公義對待所有人,我們的利益得以確保。這是常識。為他人著想是值得的,因為我們的快樂和旁人的快樂緊緊相繫,密不可分。同樣的,社會受苦受難,個人也跟著遭殃。反過來說,我們的心與腦越是充滿惡意,我們的生活就越不堪。因此,我們無從逃避仁慈和悲憫,因為它們不可或缺。
仁慈能為我們帶來溫暖的感受和開放的心胸,使得人我之間的交流更為容易。它的運作是簡單而實際的。我們發現,所有的人就跟你我沒有兩樣,如此一來,體會他人的感受就變得輕易自然。這股同理心能為人我間滋養出友朋般的情誼,我們無須隱藏心中感受,無須為一己行為遮掩。久而久之,戒慎恐懼、自我懷疑、不安全感會自動霧消雲散,別人也更容易信任我們。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耕耘正面積極的心態,例如仁慈和悲憫,對心理健康和快樂有絕對的助益。
我們必須努力讓自我的生命創造價值,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來到世間,並不是為了惹事生非,傷害他人。而要讓生命有價值,我們必須培養良善的基本人性,例如溫暖、仁慈、悲憫。我很感激皮耶洛˙費魯西,他以豐富的實證,將這個道理闡釋得如此清楚。只要我們做得到,生命就有了意義,生活也更快樂、更祥和。如此,我們就是對世界做了正面的貢獻。
達賴喇嘛
【自序】
引言
老太太連東西都懶得吃了。在世上孤零零的,她覺得所有的人都忘了她。她萬念俱灰,連吞嚥都困難。光是想到咀嚼食物就令她無法忍受。她把自己鎖在無聲的悲傷裏,一心等待死亡。
這時候,蜜黎娜闖了進來。蜜黎娜是我的姨媽。每天下午她都會四處巡視,照顧無家的遊民、安養院裡被遺忘的老人、被忽視的孩童、被社會放逐、適應不良的邊緣人、垂死掙扎的病人。她會想辦法讓他們開心點。
蜜黎娜遇到了那位不再吃東西的老太太。她對她說話,想引她開口。老太太以微弱的聲音說起她的兒女,說他們太忙無法照顧她,現在更是根本不來看她了。她沒有病。她只是因為吃不下所以沒有力氣,又因為沒有力氣所以吃不下東西。
蜜黎娜建議:「要不要來點冰淇淋?」很怪的點子,要一個奄奄一息的人吃冰淇淋。可是這點子奏了效。隨著一匙匙冰淇淋下口,雖然極緩極慢,老太太的氣色、聲音和活力都回復了幾分。
就這麼簡單,有如神來一筆:給無法進食的人容易入口的美味,很快就能讓她精神一振。不過,這個解釋只是部分。蜜黎娜會想到冰淇淋的辦法,是因為她把老太太放在心上。因為她看得出來,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食物,更是關懷和注意;這和我們所有的人需要的沒有兩樣,一如我們需要氧氣。老太太在吃到冰淇淋之前,先接收到了被理解的溫暖,而讓她的臉色恢復紅潤的不單是食物,更重要的,是一個簡單的仁慈舉動。
仁慈?或許我們連想到這個主題都會覺得荒謬。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暴力、戰爭、恐怖主義和毀滅。然而,生命之所以繼續,正是因為我們以仁慈對待彼此。我們只是不以為意,沒有替它大肆宣揚而已。明天沒有一家報紙會刊載某個母親為孩子唸床邊故事、某個父親替家人準備早餐、什麼人專心傾聽別人說話、某個朋友替我們加油打氣、哪個陌生人幫忙我們提手提箱。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會發現日常生活當中,仁慈處處可見。我們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做仁慈的事情,純粹是因為那是對的。
我的鄰居尼可拉一向忙碌,可是他絕不錯過任何助人的機會。每當我或內人、孩子必須從我們位於鄉下的家去機場,他立刻主動說要送我們去。之後他會替我們把車開回家,在車庫停好,如果我們要離家很久,他還會為我們取出電池。等我們歸來,他會到機場接我們──不管是酷暑難當還是天寒地凍,他一定到。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什麼驅使他花掉半天的工夫、不分晝夜地幫我們這個忙?他大可選擇其他更緊急或更有樂趣的事情去做。他大可把我們載到最近的火車站就好。可是他不;永遠是到府服務。只要他能力所及,他總會想辦法伸出援手。
這就是純粹、不涉利害關係的仁慈。這樣的事聽來或許特別,卻絕非特例。恰恰相反,它包含了諸多人際互動的因子。竊盜、謀殺我們時有耳聞,可是幸虧有尼可拉這樣的人,世界才能繼續轉動。我們生活的經緯是由關懷、同理心、互相服務這些纖維編織而成的。這些特質深植在日常事務當中,我們因此不曾留意。
接受仁慈對我們有好處。請你回想一樁別人曾經對你做過的仁慈舉動。它可大可小:一個為你指點車站方向的路人,或是一個為了讓你免於成為波臣而縱身投入河中的陌生人。這件事對你可有什麼影響?這樣的影響八成是有益的,因為如果有人在我們亟須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每個人都喜歡自已的心聲被聽到,喜歡受到溫暖友善的對待,喜歡被了解、被呵護。仁慈,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救贖。
這種關係的另一面也有同樣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樣,對我們的好處無分軒輊。如果你接受我在本書中所勾勒的廣義的仁慈定義,你大可拍著胸脯保證,因為科學研究在在證實過,仁慈的人比較健康長壽,比較受人歡迎、生產力較高,事業較為成功,也比較快樂。換句話說,仁慈的人比較強健,勢必要比欠缺這種特質的人有個更有趣也更完滿的人生。仁慈的人等於有更好的裝備,去面對人生的詭譎莫測和驚濤駭浪。
不過,我已經聽到有人駁斥的聲音: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長壽而以仁慈待人,那麼我們豈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質?如果仁慈流於心機的計算、自我利益的考量,它就不再是仁慈。一點也不錯。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於其他任何動機。仁慈真正的好處就是居心仁慈。仁慈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和價值,帶領我們超越煩惱和爭鬥,讓我們對自己滿意,重要性或許更甚於其他生命要素。
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顯示仁慈好處的科學研究都是無用的──這些研究並不是有用的誘因,因為仁慈唯一的誘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關注別人生活而得的樂趣,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之,這些研究還是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如果體貼關懷、富同情心、開放心胸接納他人的人比較健康,這就表示我們的仁慈是與生俱來。推廣一層來說,任由敵意滋生或是抱恨終生,我們不可能達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們忽視或壓抑這些正面的特質,很可能既傷人也傷己。一如精神學者亞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言,沒有表達出來的愛會變成恨,沒有盡情享受的喜悅會變成壓抑。是的,上蒼造人的時候,已經為我們設計了一顆仁慈的心。
科學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過並不是唯一且有決定性的工具。隨年齡而增長的智慧、偉大的藝術成就、個人一己的直覺,在在都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我們後面會看到,仁慈具有種種不同的面向,它可以變成一場卓異的內心探險,徹底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讓我們快步趨向個人和心靈的成長。諸多關於性靈的傳統思惟都將仁慈和利他思想視為是救贖或解脫的關鍵。例如,佛陀曾經列舉仁慈的好處,雪倫˙薩茲柏(Sharon Salzberg)曾於她優美的著作《愛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
一、你會安然入睡。
二、你會容易甦醒。
三、你會有甜美的夢。
四、你會受人愛戴。
五、天神(神明)和動物都會愛你。
六、天神會保佑你。
七、外在的危險(毒藥、武器、烈火)不能傷你。
八、你會容光煥發。
九、你會心境澄明。1
十、臨死之際一無所惑。
十一、你會重生於極樂世界。
在偉大的詩人眼裡,愛護天地萬物、與所有的生靈和諧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勝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歷經了地獄和煉獄之旅,在目睹各種人性的扭曲和不快樂之後,他昇入天堂,趨近旅程的終點。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當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聖母,女性的原型。根據某些譯者的闡釋,整部《神曲》其實是一趟發現之旅,是一個男人和他陰柔面及失去的靈魂重新聚合的過程,而這裏的靈魂指的就是這人的心,以及感受和愛人的能力。
殊途同歸的是,德國劇作家歌德在他畢生嘔心瀝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樣的結論。根據浮士德和魔鬼訂下的契約,他必須在一生中找到某個讓自己的生存富有意義的時刻,否則就得永遠成為魔鬼的俘虜。他在感官享樂的極致、錢財權勢的狂喜、科學知識的大夢中孜孜尋找快樂,可是一無所獲。最後,當他似乎喪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來索取勝利,他卻在永恆的女性特質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滿──愛、柔情和溫暖。
且讓我們回到現實。現在各位應該很清楚,我說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蒼讓我們免於虛偽──出於自利的禮貌、工於心計的慷慨、流於浮面的禮數──,也讓我們不至淪於違反自我意願的仁慈。如果某個人幫我們的忙只是出於罪惡感的驅使,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尷尬的事?心理分析學界也提到另一種仁慈:暗藏著憤怒的仁慈,亦即一種「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滿心憤怒,我們就不免心煩意躁,因此我們在潛意識裏就壓抑這個陰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可是,這是一種虛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們心底真正在乎的毫無關聯。另外,脆弱有時候會以仁善的面具現身:你心裏很想說不,卻每每點頭答應;因為想討好別人,所以隨波逐流;因為害怕得罪人,所以節節退讓。一個太過鄉愿、凡事唯唯諾諾的人,到頭來會落得全盤皆輸。
所以,且讓我們揚棄所有這樣的仁慈。我的重點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只一端。本書各章就是以每一種特質的角度來談仁慈,就像同一個音樂主題有不同的版本變化。 這些特質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心培養、發揚光大,每一種特質都足以促成心靈的改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特質一旦攜手合作,行動會更有效,成果也更豐厚。從這個觀點來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義字。
仁慈和源出於它的各種特質好處多多,不一而足。為什麼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較有效率?為什麼有歸屬感的人比較不會垂頭喪氣?為什麼為別人著想的人較為健康,信任別人的人比較長壽?為什麼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比較漂亮?為什麼養寵物有益身心?為什麼常跟別人聊天的老人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為什麼受到較多愛與關懷的孩童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因為這些態度和行為都關乎仁慈,能讓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質。它的道理其實基本之至:人我的關係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
我們後面會看到,仁慈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可是它的精髓卻是簡單已極。我們會發現,仁慈是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它是至為經濟實惠的態度,因為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憤恨、鉤心鬥角或是無謂設防上的大量精力。這種態度是減法,將不必要的東西剝減殆盡,我們便能回歸到簡簡單單的本來面目。
仁慈關乎我們身上最柔軟、最親密的一面。它是我們的本性之一,可是這個層面往往沒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們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這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我們會受苦受罪──我們會遭到攻訐、嘲笑或耍弄。可是我們後面會看到,我們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為不將仁慈表露於外。事實上,只要我們觸及了這個柔軟的核心,整個感情世界會變得生氣蓬勃,無數的可能性也隨之開啟。
只是,這個工作不見得容易。我們置身的文化常是敗事有餘,這是因為人類身處於一種「全球冷化」當中。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人與人的交流有如急就章,彷彿事不關己。利潤、效率之類的價值觀重要性日益升高,人情溫暖和實體接觸因而被犧牲。親情和友情受到磨難,越來越難持久。全球冷化處處有跡可尋,尤其當它化身為日常生活的小災小厄而影響到我們的時候,更是明顯可見。
你打電話要找個人談話,結果聽到的是語音錄音,告訴你一大串選項。你停了車,發現停車場的服務員已經變成計費碼表。你等朋友寫信來,結果收到了電子郵件。你深深喜愛的農場不見了,水泥建築取而代之。你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的照顧和尊重今不如昔。你的醫生不聽你說話也不看你,只專心看檢驗結果。小孩子不再到後院玩球,只在電動遊戲的虛擬世界裡活動筋骨。另一方面,尋常生活的人情味日減一日,人情溫暖被當成了商品販售:家庭手工冰淇淋、古法烘焙的麵包、老奶奶桿製的麵條、彷彿讓你回到子宮的汽車、讓你有如當面對話的電話。
人類的感情不可能恆常不變;它的主調和重點會隨著世紀的變遷而異。現在,我們不妨來談談情感的歷史。我相信我們正經歷一場心靈的冰河時期,這個時期約莫始於工業時代,一直持續到如今的後工業年代。冰河時期的導因不一而足:新的生活情境和工作型態、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家庭的式微、將人們從出生地連根拔起的大批移民潮、價值觀的薄弱、現代世界的分崩離析和膚淺化,快馬加鞭的生活步調。
別誤會我;我並不是懷古戀舊。恰恰相反,我認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很不平凡的世紀裏。想培養同理心、仁慈、對他人的關懷,我們擁有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豐富的知識和工具,成功的機率也更大。話說回來,我們目前置身的冰河時期令人憂心。如果說它和憂鬱症和惶然無措這兩種流行病是聯手的盟友,我不會感到驚訝,因為這兩種心理疾病最可能的導因除了日益薄弱的歸屬感外,就是缺乏溫暖和一個令人安心、提供保護的社群。
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它是我們生活的中心要素。它的力量驚人,足以讓我們改心革面──說不定比任何心態或技巧的威力都大。阿爾多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國作家及批評家)在研究各種旨在發揮「人類潛力」的哲學和技巧上堪稱先驅,他研究過林林總總的方法,例如吠陀哲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幻覺、勞筋動骨、靜坐冥思、催眠和禪學。他在生命告終前的一次演講中說:「常有人問我,轉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麼。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實在有點難為情,可是我必須說,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點。」
這也是達賴喇嘛的哲學。他的座右銘:「我的宗教就是仁慈,」是我聽過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話語。這就像心靈的相對論公式 E=mc2,一個舉世皆準、包含了巨大的為善潛能的原理,它貫穿所有的教條教義,邀請我們聚焦在一個基本主題,為我們指引出一條走向解脫的康莊大道。
且慢。雖然無可懷疑,我們都心懷利他的念頭,但我們同時也是這個星球上最殘忍的物種。人類的歷史充滿了邪惡和恐怖。然而,如果就此認定人性唯善或唯惡,這種觀念既危險也失真。原始人為求生存而以暴力和欺壓手段互相爭鬥,這樣的影像有誤導之嫌;如果人類漫長的進化算是成功,那也是因為我們仁慈。我們養育、呵護幼輩的時間,比任何哺乳動物都來得長。人類因為懂得休戚與共,促成了彼此的溝通與合作。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面對橫逆、發揮智慧,善用多種資源。拜我們付出與收受的溫暖及關懷之賜,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贏家──因為我們會互相幫助。當此二十一世紀,一個仁慈的人在這個暴力充斥的世界裏並不是怪異的突變物種。無論男女,這人其實是個懂得將曾經有助於人類進化的諸多天賦發揮到極致的人。
無可諱言,活在一個仁慈的世界裡,我們會富足許多。仁慈以最廣博的定義觀之,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藥方──它先治個人,因為唯有具備關懷他人能力、愛自己的人才是健全的人。繼而治所有世人,因為人際關係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越成功。
無論是何等程度的教育,仁慈都是基本的功課,因為在溫暖、專注的氛圍中學習,要比在淡漠和壓抑的環境中學得更多更好。受到溫柔對待的小孩人格養成更健全,受到尊重和關注的學生進步更快。健康方面亦然,仁慈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受到同理心和關愛對待的病人痛苦較少,痊癒較快。
而商場上又如何呢?我們依然可以獲致同樣的結論。剝削勞工、破壞環境、欺瞞顧客、助長浪費風氣的企業短期內或許能獲利,長遠的競爭力則遠不如重視環保、不佔員工便宜、誠心為客戶服務的組織。
政治圈內,仁慈是放下強權主導的心態和長年的鉤心鬥角,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需求和歷史。大家越來越清楚,以暴力和戰爭來解決世界的紛爭,是極其粗糙又無效率的手段,它只會挑起眾怒,從而製造新的暴力、紛亂、苦難、貧窮和資源的浪費。
最後,就人類和大地之間的關係而言,仁慈也是首要之務。大自然理當得到我們的敬畏,如若我們不予以尊重愛護,不以仁慈愛心對待,遲早會自食惡果,被自己的毒藥所殺。
話說回來,我們依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麼樣的人。一個足以定江山的論斷還沒有出現。我們有能力做出最令人髮指的罪行,也有能力展現最崇高的行止。善惡這兩種潛能都不夠深固,不能讓我們確定是哪一種主導了人性。
我們必須帶著這樣的問號活下去,不過,或許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一個猶太故事說,上帝賜給以撒特權,讓他回到從前,目睹上帝創造天地的過程。以撒看到,上帝創造了地球、太陽、月亮、所有星球後說:「很好」。接著,上帝創造了花朵、植物、湖泊、溪流、各種大自然的美妙後說:「很好」。接著上帝創造動物,也說:「很好。」最後祂創造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後卻沉默不語。以撒迷惑了,這沉默代表什麼呢?他問上帝:「為什麼在創造人類之後,您沒有說『很好』?」上帝回答他:「因為創造的工程還沒有完成。現在,將創造延續下去是你們的責任。如何依你們所願創造自己,決定權在你們。」
是的,決定權在我們。這是所有人類的生命抉擇:要選一條自私自利、誤濫偏頗的途徑,還是一條同甘共苦、仁慈和善的道路。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令人激奮又危險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仁慈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如果我們對彼此和這個星球多一分善待,我們就能繼續存活,甚至欣欣向榮。更好的是,當我們變得更加仁慈,說不定會發現這是送給自己的最佳禮物──一份最聰明又最有利的大禮。
【推薦序】
達賴喇嘛推薦序
「我的宗教就是仁慈」
這本書深獲我心。皮耶洛˙費魯西將他心理諮商師的豐富經驗和我以為根本的人性價值合而為一,書寫出仁慈的重要。我尤其欣賞的,是他以仁慈為泉源,從中流瀉出諸多正面人格特質的支流,例如誠實、寬恕、耐性、慷慨。這樣的書寫風格引人入勝,也鼓舞人心。
我相信,只要我們停下腳步靜靜思索,就能清楚看到,人類的生存是拜無數人的仁慈之賜,即使是今天。打從呱呱墜地,我們就在父母的慈愛關照下成長;到了晚年,面對衰老、病痛的折磨,我們還是得依賴他人的仁慈。如果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目錄
達賴喇嘛序
「我的宗教就是仁慈」
0引言
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1誠實
凡事變得更容易
2溫暖
快樂的溫度
3寬恕
活在當下
4接觸
感動人也被感動
5歸屬感
我屬於,故我在
6信任
你可願意冒險?
7專心
當下就是唯一
8同理心
知覺的延展
9謙遜
世上並非唯你獨尊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靈魂留在身後了?
11慷慨
重新劃定邊界
12尊重
仔細看,用心聽
13彈性
順者昌,逆者亡
14記憶
你有沒有忘記什麼人?
15忠誠
不要亂了頭緒
16感恩
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17服務
大好良機
18喜樂
我們的自然狀態
結語
仁慈是如何發生的?
達賴喇嘛序
「我的宗教就是仁慈」
0引言
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1誠實
凡事變得更容易
2溫暖
快樂的溫度
3寬恕
活在當下
4接觸
感動人也被感動
5歸屬感
我屬於,故我在
6信任
你可願意冒險?
7專心
當下就是唯一
8同理心
知覺的延展
9謙遜
世上並非唯你獨尊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靈魂留在身後了?
11慷慨
重新劃定邊界
12尊重
仔細看,用心聽
13彈性
順者昌,逆者亡
14記憶
你有沒有忘記什麼人?
15忠誠
不要亂了頭緒
16感恩
最容易的快樂之道
17服務
大好良機
18喜樂
我們的自然狀態
結語
仁慈是如何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