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從教育4.0看校務研究之未來發展與實踐〉
壹、前言
隨著全球化與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工業4.0」(Industry 4.0)的浪潮也席捲而來,許多產業發展、生活形式、教育模式以及學習型態,都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產生極大的轉變與衝擊。所謂工業4.0,強調以「智慧製造」為革命重點,利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簡稱IoT)、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並採用智慧型工廠,運用資料分析以更高效率和生產力來製造商品,將傳統生產方式轉為高度客製化、智慧化、服務化的商業模式(Frank et al., 2019)。整體而言,工業4.0是連結虛擬與現實的橋樑,讓製造過程高度智慧化,逐漸成為製造主流(IBM, n.d.; Lee et al., 2015)。
長期以來,教育的規劃與發展受到社會變遷、經濟成長和科技進展的影響,而改變教育的目標、策略與作為。就整個教育發展的歷史而言,其過程與工業革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Kazimirov, 2018)。大學生如何從學校所提供的課程與活動,學習及培養未來職涯發展的關鍵能力,以及如何面對工業4.0所帶來的挑戰及人才需求,成為高等教育關注的議題(Demartini & Benussi, 2017)。事實上,面對科技產業與資訊社會的變革,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提出因應工業4.0關於經濟發展與人才培育的相關政策,期望透過創新科技與思維模式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而帶動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此,在工業4.0的推動下,新型態的教育系統與模式也開始進行轉型―「教育4.0」(Education 4.0)也隨之而生(e.g. Iyer, 2018; Kunnari et al., 2019; Schwab, 2016)。
美國未來學家、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Harkins(2008)認為「二十一世紀,第一個躍升到教育4.0階段的國家,將成為人力發展的領頭羊,並創造二十一世紀新經濟。」Harkins更指出,教育4.0是以「創新產出」為核心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習者具備跨界連結、協同創造的能力。德國僱主協會主席Kramer(2017)也提出,若要迎接工業4.0的挑戰,需要提供學生最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學習環境,而教育就是一個最佳的途徑。根據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所發布的「未來學校」報告(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因應工業4.0,全球進入「教育4.0」的時代,教育將更具科技化、智慧化和數位化,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與成效進行自我調整,並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隨時檢視與診斷自己的學習情形,讓學習更加個人化。因應「工業4.0」而推動的「教育4.0」,為學校教育帶來需要面臨的挑戰,由於學校扮演著「培育人才」的關鍵角色,要如何應對教育4.0所帶來的教育改變,發展變革創新教育模式的首要場域,變得極為重要。
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更顛覆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統。過去教師與學生習慣於到實體教室面對面上課,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學校必須轉換成利用各種視訊會議軟體(如Google Meet、ZOOM、Webex等)進行線上課程,這對學校、教師、學生甚至家長都是一大考驗,若無法順利轉換並適應新的學習型態,有可能造成學習的大斷層(Sarma & Yoquinto, 2021)。如所見,在2019與2020年,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皆顯露了教育系統在因應重大改變或制度時無法快速因應,顯示其韌性(Resilience)不足之處。同樣地,未來全球化與數位化會更加顯著,許多工作強調數位能力、社交情感技能、創新思考、甚至團隊凝聚力、溝通互動等關鍵能力,若教育系統所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未來社會需求,那麼極有可能對生產力和社會凝聚力帶來更多風險。整體而言,面對全球經濟與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教育制度與學習內容可能不足以因應現今社會的需求,我們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回歸學生,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型態,應用創新科技及創新思維,以多元創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具備包容性、凝聚力及生產力的關鍵技能,以因應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與產業發展趨勢。
大學作為國家產業人才培育的主要機構,如何因應教育4.0對教育制度與教學型態所帶來的轉變與影響,在兼顧校務發展與產業需求的情況下,針對教育制度提出改革創新,培養具備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重要人才,成為每一所大學的首要任務。舉例來說,當學校改變修課制度,給學生更大的彈性去自由選擇不同領域的課程,參與更多課外活動,期望學生能培養第二或第三專長,進行跨領域的學習。若學校想要知道其推動成效,瞭解學生是否真的因為彈性修課制度有更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就需要進行相關的校務研究分析,透過有計畫、系統地蒐集資料、分析評估與結果闡釋,提供學校決策時的參考。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大學在面臨教育4.0所帶來的衝擊,需要作出許多調整與創新,透過校務研究不僅能讓學校在進行相關教育制度的創新時確實掌握校務發展方向,以因應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也能夠透過數據分析結果瞭解學校人才培育的成效,同時提升辦學績效及學校競爭力。
貳、教育4.0之意涵
何謂「教育4.0」(Education 4.0)?Harkins(2008)指出,教育4.0是以創新產出為核心的教育,強調跨界連結、協同創造。Kunnari等人(2019)認為教育4.0讓教學與學習產生改變,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數位化學習,讓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改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角色也轉變成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s),學習開始著重多方面的關鍵能力培養。根據Sinlarat(2016)的說法,教育4.0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系統,針對教與學提出一個創新的概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利用新興科技與技術發展終身學習和專業知能,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同樣地,Hussin(2018)也指出教育4.0主要目的在於學習者能夠利用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所提供的平台或載具,實現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自主學習,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快捷、便利且有效率。換言之,教育4.0讓學習者能夠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與能力自我決定如何學習以及何時學習(Deaconu et al., 2018)。統整過去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教育4.0指的不是創新技術,而是希望在教育系統與制度上做創新的改變,其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做更好的連結與統整,學習上不再只是傳統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背誦記憶,更強調的是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能力,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及能力透過新興資訊科技解決生活或工作層面可能面臨的問題或挑戰,如同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育部,2014)所強調的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之目標,認為身處資訊和知識爆炸的數位時代,我們的現代教育必須有所轉變,除了教授學科知識,培養孩子擁有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顯重要,強調教育必須達到知識、能力與態度三面向,才能具備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而這項目標也與教育4.0的精神不謀而合。
整體而言,教育4.0的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擁有自學能力的成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應該如何滿足全球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讓更多學習者能夠適應變化,並更有意義的建設自己的未來(Bujang et al., 2020)。如此的理念也將考驗教學現場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整合能力,未來教學內容不只是素養導向還要跨領域結合,這些都是未來教師所要面臨的挑戰,顯現出教學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