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戀愛聖經 平安時期的不朽名著
《伊勢物語》與《竹取物語》差不多同期問世,是日本文學史當中現存最早的和歌物語,也是和歌物語文學的代表作品。作者不詳。物語內容,是以著名和歌為主,敘述和歌的由來,或將戀愛故事、傳說逸事附會其上,形成一篇篇的物語。這部物語是由一百二十五話,總共二百○六首(也有的版本為二百○九首)和歌構成。
一般認為《伊勢物語》是以在原業平(825~880年)為原形塑造的「以前有一個男子(以下統稱「某男子」)」為主角貫穿全篇作品,描述他的家族關係、親戚關係、朋友關係、主從關係,以及分量占了七成以上的戀愛關係。時間上則由第一話的「某男子」初冠,一直描寫到一二五話的年老辭世,構成了一部一位多情男子的一代傳奇。整體而言,《伊勢物語》是一部以在原業平的和歌為中心所構成的戀愛詩文集,堪稱日本人的戀愛聖經、文學的不朽名著。首先看一下第一話就可看出這位「某男子」是如何的一位戀愛高手。
第一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方始束髮加冠之年,因在奈良都春日野附近的鄉村中有自家的領地,所以到那地方去打獵。在這鄉村裡,住著高貴而美貌的姐妹兩人。這男子就在牆垣的隙縫中窺看她們。想不到在這個荒涼的鄉村裡,無依無靠似的住著這麼兩個美人,他覺得奇妙,心中迷惑不解。就在自己的獵裝上割下一片布,在布上寫了一首歌,送給這兩個女子。此人穿的是信夫郡出產的麻布制的獵裝。
歌曰:
誰家姐妹如新綠,
使我春心亂似麻。
年紀還很輕,而說話全是大人口氣。
那兩個女子,大概也覺得這樣地詠歌是富有趣味的吧。
從前有一首古歌:
君心何故如麻亂,
我正為君夢想勞。
上文的歌,是巧妙地運用這古歌的意思吟成的。
從前的人,雖然年紀很輕,就會試行即興地表現風流情懷。
《伊勢物語》這部作品,是由各個不同的章話集合構成,有些章話各別獨立,但也有些與鄰接的章話相互關聯。由於這個特殊性質,使得《伊勢物語》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章話排列不同的異本。多數以「某男子」的初冠做為第一話,但亦有以「某男子」與伊勢齋宮之戀做為第一話等等不同的版本。因此有學者說,與伊勢齋宮之戀為首的版本,是《伊勢物語》的書名由來。
《伊勢物語》中多彩華麗的戀愛故事,尤以二條皇后物語及齋宮物語為最。男子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愛情,早在《伊勢物語》的前半,便以無法實現的悲戀形式出現。這場悲戀,也致使男子離開京城下放東國,進行其後的「下東國」的傷心之旅。
若將《伊勢物語》所有的章話視為一整個連貫的故事,是無法解釋、分析的。為理解這部作品的內容,應該將《伊勢物語》的各個章話分類為章話群來鑑賞。本導讀特別挑選其中有「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稱的《伊勢物語》第三、四、五、六、八話以及第六十四話、七十五話的二條皇后章話群加以介紹。
《伊勢物語》中,敘述男主角「某男子」的戀愛故事章話,占了全篇的七成左右。然而成為男子戀愛對象之女子,在故事中被明示身分者並不多。但在《伊勢物語》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篇戀愛故事──二條皇后物語及伊勢齋宮物語中,不但明白點出男子戀愛對象的身份,而且兩者都是史實上的人物,地位高貴特殊,但最後卻以悲戀收場。
《伊勢物語》開頭的第三、四、五、六話裡,寫男子與二條皇后藤原高子之間的戀愛故事,形成一個章話群。
第三話裡,男子將珍奇的「鹿尾菜」隨著和歌「若教能免相思苦,枕袖臥薪亦不辭。」致贈給還是尋常人身份的二條皇后。
第四話敘述男子心儀的女子某日突然藏身不見之事。本話於首句點出女子身份:「皇太后住在東京的五條地方,其西邊的屋子裡住著一個女子。」此位居住於五條后順子宮西廂房之女子,根據史實,即是後來入宮的二條皇后高子。此話描寫了男子與女子兩人因偶然相遇,一見傾心,纏綿日久,終於情深如海,但女子忽然遷往別處去,男子只能抱著憂愁苦恨之心度送歲月。當隔年梅花盛開之際,男子想起了去年之事,便去尋訪那女子已經遷離的西廂房,站著眺望,坐著凝視,但見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男子淌著眼淚,在荒寂的屋簷下,橫躺地面上,直到涼月西沈,回想去年的戀情,吟成詩歌:「月是去年月,春猶昔日春。我身雖似舊,不是去年身」到了天色微明之時,吞聲飲泣地回家去。
第五話描述男子和與第四話同樣居住於東五條大道的女子相戀,卻被女子居處的主人(父母)百般阻撓,但主人聽了男子所詠和歌「但願牆陰巡守者,達宵瞌睡到天明」,終於允許他們會面了。同時本話也在後注中明示此女子為二條皇后高子。
第六話則描寫男子「他和一個決不能公開結婚的女子私通,持續了好多年。這女子也並不嫌惡這男子。因此這男子終於和女子約通,在某一天黑夜裡把她偷出,相偕逃走了。女子卻在途中被鬼吞食。文中後半話的解說中,特別述說女子被鬼吞食,其實是暗喻了男女私奔失敗,二條皇后中途被其兄長帶了回去。從第三話到第六話,短短的內容,雖沒有風花雪月的熱戀過程描述,但纏綿悱惻的相思相戀的情境已填滿讀者的遐思空間,就算男子與女子的戀情因家人阻撓終究沒成功,也沒有導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殉情場景,但在和歌情詩的助長下,也成就了一齣永垂千古抒情詩般的戀愛大悲劇。
第三~六話的二條皇后章話群之後,緊接著是第七~八話的「下東國」章話。一般認為,男子的東國之旅,是由於男子因為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愛絕望而進行的傷心之旅。其中第八話,男子於駿河國宇津山詠了一首思念京城戀人的和歌「都鳥應知都下是,我家愛侶近如何?」,再加上此話開頭的「認定自身在京都是個無用之人」描述,男子意氣消沈之情狀,可解釋為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情已絕望所致。
與二條皇后相關的章話,其他還有六十四話及七十五話。第六十四話裡,「從前,某天皇時代,有一個女子,是恩寵深厚的侍女,特許她穿禁色的衣服。這女子是天皇母親的堂妹」,據推測這女子應是二條皇后高子,與「一個在殿上供職」,自稱「姓在原」的男子相戀。發現此事的「天皇」將男子流放,並將女子幽閉起來,然而男子每天晚上從「流放地點」偷偷地混進來,到那女子禁閉的屋子旁邊,吹笛示愛,是一篇敘述男女激烈愛情的故事。這篇章話裡,不但寫出女子的身份,更點出男子是姓「在原」之人,很明顯地指出是在原業平與二條皇后高子之戀。
第七十五話,這是二條皇后還沒當皇后而稱為皇太子的母親的時候,有一天到寺院拜佛,賞賜隨從物品時,「某男子」以「在進衛府供職」的老人身份登場,也得到賞賜,於是就詠一首詩奉呈皇太子的母親:「原上老松樹,應多閱世勞。我今年已邁,閒夢憶前朝。」歌中隱含了對過去戀情的回顧與留戀。
在和歌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日本平安時代,人們對於和歌有著高度的敏感,無論是高雅的文藝雅趣,或是鄙俗的蜚短流長,都能夠入歌吟詠,或是隨著和歌本身流傳。而這些和歌與圍繞著和歌本身的傳聞,在口耳相傳的過程當中,也逐漸地被擴大、改造。這種形式為和歌物語所繼承,即使是空想之作,也將之渲染得煞有其事,虛實難辨。
二條皇后章話群中,與第四話、第五話以及第七十五話當中出現的和歌,也被收錄在《古今和歌集》裡,明示為在原業平所作之和歌。其餘第三話、第六話以及第六十四話中出現的多首和歌,部分收錄於《古今和歌集》中,但多為無名氏所詠之和歌。非在原業平所詠的和歌,卻將之視為業平作品,再加上背景敘述,便成為業平傳說的和歌物語的一部分,這就是《伊勢物語》的特色之一。
第六十四話龐大的戀愛物語,應是後人延續之前的二條皇后相關諸章話,利用多首和歌重新建構出來的虛構物語。寫下伊勢第六十四話的作者,閱讀過二條皇后相關章話後,嘗試將手邊的和歌解釋為在原業平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歌,而讀者亦被作者以明確的形態重新再構築的和歌物語所吸引,踏襲過去的和歌物語知識,享受新的創作。
另外,第六話前半充滿虛幻空想,後半則藉由說明敘述,將讀者帶回現實世界。此話男子所詠「問君何所似,白玉體苗條。君音如秋露,我欲逐君消。」的和歌,其實是一首作者不詳的名歌,而這篇章話的作者,賦予這首和歌虛實參半的故事情節,將和歌與故事記憶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伊勢物語》第六話前半描述女子被鬼吞食,情節充滿非現實感,但作者籍由女子其實是被其兄長帶回的附帶說明,將本篇故事與在原業平傳說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伊勢物語》的一環。第六十四話的長篇和歌物語,亦是相同的手法,賦予了多首作者不詳的古歌新的生命詮釋。
在與二條皇后相關連的諸章話裡,男子被塑造成一個不畏身份差距,向困難挑戰的深情英雄。無論是第四話中,杳然音訊一年之後依然對女子情深的描述也好、第六話將女子盜出的情節也好,最為壓軸的,應該是第六十四話,可以說是挑戰天皇威權的追求行動了。男子此種「風流多情」的形象,是符合當時人們對於在原業平這類風流多情之士的期待。
二條皇后章話群,可以說是《伊勢物語》當中最富浪漫氣息的一話悲戀故事。《伊勢物語》的主角「某男子」─在原業平以及其戀愛對象二條皇后高子皆是史實上的人物。但是若從史實角度來考證,不符事實的部分很容易就會曝露出來。不過這種並非完全虛構,而是虛實參半的創作方法,讓讀者在欣賞物語的時候,多了一份想像的空間。
對於一個美好感人的故事,人們總是傾向於期望它是真實存在過的事。而《伊勢物語》的作者,便是巧妙地利用了讀者的此種心情,將史實存在的人物,以及和歌史上作者不詳的名歌,重新加以詮釋及再創作,寫出《伊勢物語》中篇篇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二條皇后章話群所形成的「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悲戀故事,更是本書的代表作。
和歌是和歌物語文學《伊勢物語》的靈魂,再賦於感人的背景,故事於是展現了生命力。《伊勢物語》在《源氏物語》名譯家豐子愷的巧筆妙譯下,呈現出不同於林文月教授譯本的另一番中文鑑賞樂趣。
譯者簡介: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國浙江崇德(今嘉興桐鄉市崇福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章節試閱
第三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他把一些製鹿尾菜❶。用的海藻送給他所戀慕的女子,附一首歌:
若教能免相思苦,
枕袖臥薪亦不辭。
這是二條皇后尚未侍奉清和天皇而還是普通身份的女子時的事。①.日語「鹿尾菜」與「枕袖」發音相似
第四話
從前,皇太后住在東京的五條地方。其西邊的屋子裡住著一個女子。有一個男子,並非早就戀慕這女子的,只因偶然相遇,一見傾心,纏綿日久,終於情深如海了。不意那年正月初十過後,這女子忽然遷往別處去了。向人打聽,得悉了她所住的屋子。然而這是宮中,他不能隨便前往尋訪。這男子就抱著憂愁苦恨之心度送歲月。
翌年正月,梅花盛開之際,這男子想起了去年之事,便去尋訪那女子已經遷離了的西邊的屋子,站著眺望,坐著凝視,但見環境已經完全變更。他淌著眼淚,在荒寂的屋簷下,橫身地面上,直到涼月西沉,回想去年的戀情,吟成詩歌如下:
月是去年月,春猶昔日春。
我身雖似舊,不是去年身。
到了天色微明之時,吞聲飲泣地回家去。
第五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他和住在東京的五條地方的一個女子私通。本來是未得父母許可的偷情,所以不能公然地走進門去,而是從鄉間孩子們踏破了的泥牆的缺口處爬進去。這地方本來不大有人看見,但次數多了,女子的父母有了風聞,便在這戀愛的通路上每夜派人值班戒備。那男子去訪,不能逢到所戀的女子,只得折回。他悲慼
地詠這樣一首歌:
但願牆陰巡守者,
連宵瞌睡到天明。
那女子聞知了,怨恨父母無情。但是後來,父母大約是可憐他們吧,允許他們會面了。
第六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他和一個絕不能公開結婚的女子私通,持續了好多年。這女子也並不嫌惡這男子。因此這男子終於和女子約通,在某一天黑夜裡把她偷出來,相偕逃走了。他們沿著一條名叫芥川的河的岸邊走去,女的看見路旁的草上處處有露珠閃閃發光,便問男的:「那些是什麼東西呢?」然而前途遼遠,而且夜已很深,因此男的沒有答話的餘裕。
這期間忽然雷聲轟響,大雨傾盆。男的看見這地方有一所荒蕪了的倉屋,不知道這裡面有鬼,把女的隱藏在屋裡了,自己拿著弓,背著箭壺,站到門口。他一心希望天快點亮才好。這期間鬼早已把女子一口吞食。那女子大叫一聲「啊呀!」,然而這聲音被雷聲掩蓋,男的沒有聽到。
好容易雷雨停息,天色漸明。男的向倉屋中一看,不見了他所帶來的女子。他捶胸頓足地哭泣,然而毫無辦法了。於是他詠詩一首:
問君何所似,白玉體苗條。
君音如秋露,我欲逐君消。
說明: 這是二條皇后在她的當女御的堂姐宮中當侍從時的事。
這二條皇后氣品高尚,容貌美麗,因此有一個人背負了她,逃出宮去。她的哥哥堀河大臣籐原基經及其長子國經大納言,那時候身份還低微,這一天進宮去,在途中聽見一個女子痛哭的聲音,便把她喚回來,一看,原來這女子是他的妹妹,便把她帶了回去。前文說有鬼,便是暗指此事。這時候這二條皇后年紀還輕,還是普通人身份❶。
①.「堂姐女御」—籐原良房的女兒明子,是文德天皇的女御,清和天皇的母后。這物語是想像性的。國史大辭典中說:「在原業平看見良房欲將高子〈二十二歲〉送入宮中去當清和天皇〈十四歲〉的後室,欲設法攔阻,便和高子私通,誘她到五條宮來,出奔宮外。基經〈良房之養子,高子之兄〉等大怒,把業平的髮髻剪去,驅逐到東郡。」—原注
第六十四話
從前,某天皇時代,有一個女子,是恩寵深厚的侍女,天皇特許她穿禁色的衣服從前的皇宮中,有幾種顏色的衣服,只准天皇及皇族等穿著,臣下不得服用,即深紫、深紅、暗紅等,名曰禁色。。
這女子是天皇母親的堂妹。有一個在殿上供職的男子,自稱姓在原的,年紀還輕,和這女子相識。因為他是個少年人,所以應許他在殿上婦女所住的房間裡出入。有一次他來到這女子所住的房間裡,和她相對而坐。這女子很狼狽,對他說道:「這成什麼樣子呢!你這種行為,不是要使彼此身敗名裂麼?」那男子詠一首詩道:
莫得同歡會,相思苦不禁。
但能常相見,萬死也甘心。
他更無一點退避的樣子。這女子就走出殿上的房間,回到自己臥室裡去了。
殿上的房間,他尚且不怕,何況臥室裡,他更加無所顧忌,被人看見也不管,來得更勤了。這女子無計可施,就回到娘家去了。
這男子想道:「不怕,這樣反而方便。」便更加頻繁地訪問女子的家鄉。外人聞知此事,都笑道:「世間果有這樣恬不知恥的男子。」
這男子來到女子的家鄉,住了一晚,次日一早回到殿中,不讓早上打掃殿宇的執事人等看見,迅速地脫下自己的鞋子,一直丟進裡面,表示他昨晚在此值宿,現在上殿來了。
他每天扮演這樣的醜劇,卻私下考慮: 不久事情暴露,恐怕自己和那女子都要被視為無用之物而受免官處分,終於身敗名裂吧。
他便向神佛祈求:「如何是好呢?請佛菩薩消除我這熱狂的心情吧!」然而心情更加熱狂起來,竟會無緣無故地湧起戀愛之情。
於是請幾個陰陽師和神巫來,叫他們舉行祓禊,求神明消除他的戀情。準備了祓禊需用的種種物品,來到加茂川上。豈知在祓禊中,痛苦反而更加增長,戀情比以前更加狂熱了。他就詠一首詩:
求神憐憫我,剜我色情腸。
卻被神明誤,色情反更強。
便收拾回家去了。
此時的天皇,容姿端麗,每天早上修行,熱心念佛,聲音莊嚴清徹。那女子聽到了這聲音,私下痛哭。心念如此尊嚴的君王,她自己不能悉心侍奉,恐是前世作孽之故吧。受了那個少年的誘惑,行將身敗名裂了。
這期間,天皇聽到了這件事。這是應該處重刑的,但特地從寬,把那男子流放到附近地方。那女子的堂姐,命令她從宮中退出,把她禁閉在自己殿宇內的庫房中,以示懲戒。這個為戀愛而消瘦了的女子,哭哭啼啼地詠一首詩:
小蟲藏藻裡,被刈自喪身。
今我亦如此,責己不尤人。
她在禁閉中每天只是哭泣。
那男子還是忘不了她,每天晚上從流放地點偷偷地混進來,到那女子禁閉的屋子旁邊,專心一意地吹笛,並用優美的聲音歌唱悲哀的歌曲。女子閉居在庫房裡,聽到這聲音,知道是那個人,但是現在不能和他見面了。她不敢出聲歌唱,只是在心中默念一首詩:
知汝關心我,軻多苦辛。
我身遭禁閉,半死半生存。
那男子不得和女子相會,只得每夜到這裡來,歌唱這樣的詩:
去也徒然去,歸時空手歸。
只因貪接近,來往百千回。
第七十五話
從前,二條皇后還沒當皇后而稱為皇太子的母親的時候,有一天到寺院拜佛,那地方有一個在近衛府供職的老人。隨從人等受得了種種賞賜物品,這老人也得到一份。他就詠一首詩奉呈皇太子的母親,詩曰:
原上老松樹,應多閱世勞。
我今年已邁,閒夢憶前朝。
皇太子的母親看了這詩,是否也有所感而悲傷,筆者不得而知了。
第三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他把一些製鹿尾菜❶。用的海藻送給他所戀慕的女子,附一首歌:
若教能免相思苦,
枕袖臥薪亦不辭。
這是二條皇后尚未侍奉清和天皇而還是普通身份的女子時的事。①.日語「鹿尾菜」與「枕袖」發音相似
第四話
從前,皇太后住在東京的五條地方。其西邊的屋子裡住著一個女子。有一個男子,並非早就戀慕這女子的,只因偶然相遇,一見傾心,纏綿日久,終於情深如海了。不意那年正月初十過後,這女子忽然遷往別處去了。向人打聽,得悉了她所住的屋子。然而這是宮中,他不能隨便前往尋訪。這男子就抱著憂...
推薦序
日本最早的和歌物語《伊勢物語》導讀
【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賴振南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伊勢物語》與《竹取物語》差不多同期問世,是日本文學史當中現存最早的和歌物語,也是和歌物語文學的代表作品。作者不詳。物語內容,是以著名和歌為主,敘述和歌的由來,或將戀愛故事、傳說逸事附會其上,形成一篇篇的物語。這部物語是由一百二十五話,總共二百零六首〈也有的版本為二百零九首〉和歌構成。
一般認為《伊勢物語》是以在原業平〈八二五至八八○年〉為原形塑造的「以前有一個男子〈以下統稱「某男子」〉」為主角貫穿全篇作品,描述他的家族關係、親戚關係、朋友關係、主從關係,以及分量占了七成以上的戀愛關係。時間上則由第一話的「某男子」初冠,一直描寫到一二五話的年老辭世,構成了一部一位多情男子的一代傳奇。整體而言,《伊勢物語》是一部以在原業平的和歌為中心
所構成的戀愛詩文集,堪稱日本人的戀愛聖經、文學的不朽名著。首先看一下第一話就可看出這位「某男子」是如何的一位戀愛高手。
第一話
從前有一個男子,方始束髮加冠之年,因在奈良都春日野附近的鄉村中有自家的領地,所以到那地方去打獵。在這鄉村裡,住著高貴而美貌的姐妹兩人。這男子就在牆垣的隙縫中窺看她們。想不到在這個荒涼的鄉村裡,無依無靠似的住著這麼兩個美人,他覺得奇妙,心中迷惑不解。就在自己的獵裝上割下一片布,在布上寫了一首歌,送給這兩個女子。此人穿的是信夫郡出產的麻布製的獵裝。
歌曰:
誰家姐妹如新綠,
使我春心亂似麻。
年紀還很輕,而說話全是大人口氣。
那兩個女子,大概也覺得這樣地詠歌是富有趣味的吧。
從前有一首古歌:
君心何故如麻亂,
我正為君夢想勞。
上文的歌,是巧妙地運用這古歌的意思吟成的。
從前的人,雖然年紀很輕,就會試行即興地表現風流情懷。《伊勢物語》這部作品,是由各個不同的章話集合構成,有些章話各別獨立,但也有些與鄰接的章話相互關聯。由於這個特殊性質,使得《伊勢物語》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章話排列不同的異本。多數以「某男子」的初冠做為第一話,但亦有以「某男子」與伊勢齋宮之戀做為第一話等等不同的版本。因此有學者說,與伊勢齋宮之戀為首的版本,是《伊勢物語》的書名由來。
《伊勢物語》中多彩華麗的戀愛故事,尤以二條皇后物語及齋宮物語為最。男子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愛情,早在《伊勢物語》的前半,便以無法實現的悲戀形式出現。這場悲戀,也致使男子離開京城下放東國,進行其後的「下東國」的傷心之旅。
若將《伊勢物語》所有的章話視為一整個連貫的故事,是無法解釋、分析的。為理解這部作品的內容,應該將《伊勢物語》的各個章話分類為章話群來鑑賞。本導讀特別挑選其中有「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稱的《伊勢物語》第三、四、五、六、八話以及第六十四話、七十五話的二條皇后章話群加以介紹。
《伊勢物語》中,敘述男主角「某男子」的戀愛故事章話,占了全篇的七成左右。然而成為男子戀愛對象之女子,在故事中被明示身分者並不多。但在《伊勢物語》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篇戀愛故事─二條皇后物語及伊勢齋宮物語中,不但明白點出男子戀愛對象的身份,而且兩者都是史實上的人物,地位高貴特殊,但最後卻以悲戀收場。
《伊勢物語》開頭的第三、四、五、六話裡,寫男子與二條皇后藤原高子之間的戀愛故事,形成一個章話群。
第三話裡,男子將珍奇的「鹿尾菜」隨著和歌「若教能免相思苦,枕袖臥薪亦不辭。」致贈給還是尋常人身份的二條皇后。
第四話敘述男子心儀的女子某日突然藏身不見之事。本話於首句點出女子身份:「皇太后住在東京的五條地方,其西邊的屋子裡住著一個女子。」此位居住於五條后順子宮西廂房之女子,根據史實,即是後來入宮的二條皇后高子。此話描寫了男子與女子兩人因偶然相遇,一見傾心,纏綿日久,終於情深如海,但女子忽然遷往別處去,男子只能抱著憂愁苦恨之心度送歲月。當隔年梅花盛開之際,男子想起了去年之事,便去尋訪那女子已經遷離的西廂房,站著眺望,坐著凝視,但見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男子淌著眼淚,
在荒寂的屋簷下,橫躺地面上,直到涼月西沈,回想去年的戀情,吟成詩歌:「月是去年月,春猶昔日春。我身雖似舊,不是去年身」到了天色微明之時,吞聲飲泣地回家去。
第五話描述男子和與第四話同樣居住於東五條大道的女子相戀,卻被女子居處的主人〈父母〉百般阻撓,但主人聽了男子所詠和歌「但願牆陰巡守者,達宵瞌睡到天明」,終於允許他們會面了。同時本話也在後注中明示此女子為二條皇后高子。
第六話則描寫男子「他和一個絕不能公開結婚的女子私通,持續了好多年。這女子也並不嫌惡這男子。因此這男子終於和女子約通,在某一天黑夜裡把她偷出,相偕逃走了。女子卻在途中被鬼吞食。文中後半話的解說中,特別述說女子被鬼吞食,其實是暗喻了男女私奔失敗,二條皇后中途被其兄長帶了回去。從第三話到第六話,短短的內容,雖沒有風花雪月的熱戀過程描述,但纏綿悱惻的
相思相戀的情境已填滿讀者的遐思空間,就算男子與女子的戀情因家人阻撓終究沒成功,也沒有導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殉情場景,但在和歌情詩的助長下,也成就了一齣永垂千古抒情詩般的戀愛大悲劇。
第三至六話的二條皇后章話群之後,緊接著是第七至八話的「下東國」章話。一般認為,男子的東國之旅,是由於男子因為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愛絕望而進行的傷心之旅。其中第八話,男子於駿河國宇津山詠了一首思念京城戀人的和歌「都鳥應知都下是,我家愛侶近如何?」,再加上此話開頭的「認定自身在京都是個無用之人」描述,男子意氣消沈之情狀,可解釋為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情已絕望所致。
與二條皇后相關的章話, 其他還有六十四話及七十五話。第六十四話裡,「從前,某天皇時代,有一個女子,是恩寵深厚的侍女,特許她穿禁色的衣服。這女子是天皇母親的堂妹」,據推測這女子應是二條皇后高子,與「一個在殿上供職」,自稱「姓在原」的男子相戀。發現此事的「天皇」將男子流放,並將女子幽閉起
來,然而男子每天晚上從「流放地點」偷偷地混進來,到那女子禁閉的屋子旁邊,吹笛示愛,是一篇敘述男女激烈愛情的故事。這篇章話裡,不但寫出女子的身份,更點出男子是姓「在原」之人,很明顯地指出是在原業平與二條皇后高子之戀。
第七十五話,這是二條皇后還沒當皇后而稱為皇太子的母親的時候,有一天到寺院拜佛,賞賜隨從物品時,「某男子」以「在進衛府供職」的老人身份登場,也得到賞賜,於是就詠一首詩奉呈皇太子的母親:「原上老松樹,應多閱世勞。我今年已邁,閒夢憶前朝。」歌中隱含了對過去戀情的回顧與留戀。
在和歌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日本平安時代,人們對於和歌有著高度的敏感,無論是高雅的文藝雅趣,或是鄙俗的蜚短流長,都能夠入歌吟詠,或是隨著和歌本身流傳。而這些和歌與圍繞著和歌本身的傳聞,在口耳相傳的過程當中,也逐漸地被擴大、改造。這種形式為和歌物語所繼承,即使是空想之作,也將之渲染得煞有其事,虛實難辨。
二條皇后章話群中,與第四話、第五話以及第七十五話當中出現的和歌,也被收錄在《古今和歌集》裡,明示為在原業平所作之和歌。其餘第三話、第六話以及第六十四話中出現的多首和歌,部分收錄於《古今和歌集》中,但多為無名氏所詠之和歌。非在原業平所詠的和歌,卻將之視為業平作品,再加上背景敘述,便成為業平傳說的和歌物語的一部分,這就是《伊勢物語》的特色之一。
第六十四話龐大的戀愛物語,應是後人延續之前的二條皇后相關諸章話,利用多首和歌重新建構出來的虛構物語。寫下伊勢第六十四話的作者,閱讀過二條皇后相關章話後,嘗試將手邊的和歌解釋為在原業平與二條皇后之間的戀歌,而讀者亦被作者以明確的形態重新再構築的和歌物語所吸引,踏襲過去的和歌物語知識,享受新的創作。
另外,第六話前半充滿虛幻空想,後半則藉由說明敘述,將讀者帶回現實世界。此話男子所詠「問君何所似,白玉體苗條。君音如秋露,我欲逐君消。」的和歌,其實是一首作者不詳的名歌,而這篇章話的作者,賦予這首和歌虛實參半的故事情節,將和歌與故事記憶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伊勢物語》第六話前半描述女子被鬼吞食,情節充滿非現實感,但作者籍由女子其實是被其兄長帶回的附
帶說明,將本篇故事與在原業平傳說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伊勢物語》的一環。 第六十四話的長篇和歌物語,亦是相同的手法,賦予了多首作者不詳的古歌新的生命詮釋。
在與二條皇后相關連的諸章話裡,男子被塑造成一個不畏身份差距,向困難挑戰的深情英雄。無論是第四話中,杳然音訊一年之後依然對女子情深的描述也好、第六話將女子盜出的情節也好,最為壓軸的,應該是第六十四話,可以說是挑戰天皇威權的追求行動了。男子此種「風流多情」的形象,是符合當時人們對於在原業平這類風流多情之士的期待。
二條皇后章話群,可以說是《伊勢物語》當中最富浪漫氣息的一話悲戀故事。《伊勢物語》的主角「某男子」─在原業平以及其戀愛對象二條皇后高子皆是史實上的人物。但是若從史實角度來考證,不符事實的部分很容易就會曝露出來。不過這種並非完全虛構,而是虛實參半的創作方法,讓讀者在欣賞物語的時候,多了一份想像的空間。
對於一個美好感人的故事,人們總是傾向於期望它是真實存在過的事。而《伊勢物語》的作者,便是巧妙地利用了讀者的此種心情,將史實存在的人物,以及和歌史上作者不詳的名歌,重新加以詮釋及再創作,寫出《伊勢物語》中篇篇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二條皇后章話群所形成的「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悲戀故事,更是本書的代表作。
最後,關於《伊勢物語》的中文翻譯,大陸豐子愷的簡體字版❶當然最早問世,台灣的林文月教授譯本❷也值得參考。不過,《伊勢物語》屬和歌物語的文學型態,在和歌的中文翻譯上就是各家顯現身手的重頭戲。雖然日本和歌中有五、七、五、七、七這樣的三一言固定形式,但中文翻譯則取決於各家翻譯手法而有所不同。像林文月教授翻譯《伊勢物語》中的和歌,是以共三句的形式翻譯,
並且會在譯文當中多加一個「兮」字,也就是仿楚辭的方式來翻譯和歌。林文月教授的翻譯特色,就是遵照和歌原有的三句形式,再以楚辭的修飾手法,展現和歌原貌。例如第一話的:「春日野の若紫のすり衣しのぶのみだれかぎりしられず」,林文月教授譯為:
「春日野兮信夫染,窺得卿貌心亂迷,若此紫紋兮情難斂。」林文月教授的翻譯手法近似楚辭,對於現代人在閱讀上可能會感覺較生硬。再對照豐子愷的譯文為:「誰家姐妹如新綠,使我春心亂似麻。」如此以七言對句的方式呈現。相較之下,我〈賴〉曾翻譯❸成:「春日郊野紫草嫩,貌美年輕情難忍,戀心恰似忍草染,模樣縱橫迷亂甚。」字數就更豐富,我的手法是以七言古詩的方式進行
和歌翻譯。我要說明的是,面對和歌的中文翻譯,雖是各家手法不盡相同,不過至少都會盡力將和歌中的涵義呈現出來,再以詩的方式來修飾文句。這其中很難評斷哪一家的手法較勝。其實有些和歌只要兩句就能夠將和歌的意思表達出來,但有時和歌具較深遠意義時,若仍侷限於兩句譯文要譯出,可能就略顯不足,所以這種情形就不易拿捏。因此當豐子愷翻譯和歌時,並沒有像林文月教授採取
三句的一貫翻譯手法,因此句意上會顯得比較淺顯易懂。相較之下,林文月教授的譯文就比較文言,含有較深的句意在裡面,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還要再進一步思考中文的文言文涵義才能懂得整首和歌的意境。這種和歌的翻譯或許在詩境上會達到較深遠的層面,但也可能使讀者更難掌握其內容。
再者,關於《伊勢物語》第一二五段「つひにゆく道とはかねて聞きしかどきのふ今日とは思はざりしを」,豐子愷譯為:「有生必有死,此語早已聞。命盡今明日,教人吃一驚。」其中有文言,又有白話文〈教人吃一驚〉參雜。在此翻譯中,豐子愷犯了一個小錯誤。在原文「きのふ〈昨日〉今日」一句,應是指「昨日今日」,但他卻譯為「今明日」。一般在閱讀物語時,通常提到死期接近都是用「けふかあす〈今日明日〉」來形容,所以中文會用「今日或明日」來表達,但《伊勢物語》較特別,是用「きのふ今日」。一般人對於「きのふ今日」與「今日明日」的用法不會太在意,但我卻認為其中有很大的不同。從「きのふ今日」一詞中,讓我深深感受到,若死期本來應該是昨日,雖逃過一劫而延遲了一天,卻也是迫近到今天,感覺上吟詠此和歌者,受死神魔掌的壓迫已不見明日的曙光。但若是「今日明日」,則意指死神腳步才將接近,至少還有今天可以存活,因此緊迫、壓迫感就沒有「きのふ今日」來的強烈。換句話說,從《伊勢物語》當中用的「きのふ今日」一詞可以感覺出來,死神早已在昨日造訪過,其緊迫、壓迫感比用「今日明日」來得更加強烈。林文月教授譯為:「終將去兮此道途,亦曾聽聞非未曉,昨日今日兮竟逼吾。」有注意到「今明日」和「昨日今日」的差別,而且用字也相當好,可以感覺到其中的緊迫感。而我的翻譯仍採七言古詩方式,字數略多,「人生終往之死路,必至一事心有數,難料時日快且速,已至昨日今日處。」
足見翻譯一首和歌,非得面面俱到才行,一不留意和歌的日文意境,中文翻譯便會傳達錯誤。和歌是和歌物語文學《伊勢物語》的靈魂,再賦於感人的背景,
故事於是展現了生命力。《伊勢物語》在《源氏物語》名譯家豐子愷的巧筆妙譯下,呈現出不同於林文月教授譯本的另一番中文鑑賞樂趣。
①. 豐子愷譯〈一九八四〉『落窪物語』日本文學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內含『竹取物語﹄、『伊勢物語』、『落窪物語』三部作品。
②. 林文月譯、圖〈一九九七〉《伊勢物語》洪範叢書,洪範書店。
③. 賴振南譯〈一九九一〉「『伊勢物語』第一段.第一二五段」〈『東北學人』第八期,日本東北大學台灣留學生會〉。
日本最早的和歌物語《伊勢物語》導讀
【日本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賴振南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伊勢物語》與《竹取物語》差不多同期問世,是日本文學史當中現存最早的和歌物語,也是和歌物語文學的代表作品。作者不詳。物語內容,是以著名和歌為主,敘述和歌的由來,或將戀愛故事、傳說逸事附會其上,形成一篇篇的物語。這部物語是由一百二十五話,總共二百零六首〈也有的版本為二百零九首〉和歌構成。
一般認為《伊勢物語》是以在原業平〈八二五至八八○年〉為原形塑造的「以前有一個男子〈以下統稱「某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