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對於一大藏經律論著,每使人望洋興嘆,莫知何所適從。雖有《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佛爾雅》、《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等編撰,僅解釋名句耳。雖有《大明三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撰編,僅錄列名數或略解句義耳。雖有《閱藏知津》、《法海觀瀾》等撰編,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耳。雖有隋唐宋明清之教藏目錄及日本弘教書院藏、續藏、又續藏等目錄之編錄,僅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耳。至夫綜括佛學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可為航教海之南針,且可憑之得明佛學之系統者,吾未之見焉。以之樂趨簡易者譏為入海算沙,鹵莽滅裂,執持其一二端,沾沾自喜。而聖教竟束高閣。或縱探經究論,窮年矻矻,亦往往以不能獲其要領終。而淺嘗輒止,不免糢糊汗漫,更無論已。故今寂照居士之《佛學次第統編》為不可緩,而將大有功於佛法之宏明者也。
或謂阿難四阿含之結集,及小乘有所撰《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所撰《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亦何莫非統括佛教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或加以判攝焉者,傳入中國?援引《大智度論》之例,若天臺之《法華玄義》、《文句》,清涼之《華嚴懸談》、《疏鈔》,其應用者宏矣!復何事後生初學之有此佛學次第統編為?
然一時有一時之機會,適宜而作,豈能以古擬今?且正由往昔諸大士先德曾為種種之編撰判攝,不啻於佛法中添出若干之名相義類,各成一門一宗一簇一聚之學說,及今已極形間錯雜糅,極需要有為之次第統合編集之者耳。故古師之作,雖云美備,較今或不妨有所增減。兼之古作之文勢辭氣,與今人之心理相去懸遠,每致艱於瞭解,則欲通古人之書,亦正須有為之門徑者。故此編之特長,即在但貫攝編次,使法義有一系統,而不加批判焉。
編凡有四,今為用分類法表列之:
┌外編(一)
佛學次第統編┤ ┌正編(二)
└內編┤ ┌餘編(三)
└旁編┤
└附編(四)
外編為敘列教外之各學派各教宗者。餘編為敘列教內各教相各宗致者。附編則佛教之歷史及地理也。故此四編為法義之集中者,唯在正編。正編復分七篇:一、世間相,二、出世間相,三、小乘,四、大乘,五、密教,六、人天乘,七、綜合。亦為用分類法表列如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列舉┤ ┌小乘
│ │ ┌顯教┤
│ │ ┌主┤ └大乘
佛學次第統編正編┤ └教乘┤ └密教
│ │
│ └附人天乘
└綜合
今是為之序論者,意亦僅在其正編也。然手此一編,雖足窺佛學之法統,餘則望覽者用為深入經藏之探海燈,勿徒以是為足。且更望編者以不懈之搜討修訂,使益臻完美焉。
序論既終,更出其一例以與編者商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顯教
┌列舉┤ ┌大乘┤
│ │ ┌大小乘┤ └密教
正編┤ └教乘┤ └小乘
│ └天人乘
└綜合
此中次第系統之理,敘列法相,則由世間而及出世間,彰眾生上達之義,上達至究竟即佛。佛乃下化,故敘列教乘,則由大乘而小乘而天人乘,顯如來垂濟之義。佛自住大乘,但教化菩薩。若施慈悲方便,則由大乘而緣覺乘而聲聞乘而天乘而人乘,輾轉資為攝引,終而綜合,則無異法華之開權示實,涅槃之追說還泯耳。斯則法相為內證之門,教乘為外化之道,而內證外化之既圓,乃會歸而綜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