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藝術史上兩位風格迥異的巨匠——畢卡索與張大千為主題,揭開他們少為人知的成長故事、情感世界和創作歷程,並從東西方的藝術文化碰撞中,探索其創作背後的意涵。全書聚焦於三大亮點,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兩位大師的藝術靈魂和他們對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
亮點一:鮮為人知的成長故事與情感經歷
本書深入探索畢卡索和張大千的少年時期,以全新視角還原他們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如何萌生創作天才。少年畢卡索展示出過人的藝術天分,早年作品已流露出對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而張大千則在書畫技巧方面展現了卓越的悟性,並從傳統中國文化中吸收了深厚的藝術素養。書中詳述他們的情感生活與人際關係,從畢卡索多姿多彩的愛情故事,到張大千在東方文化中維持的家族紐帶,讓人們認識到兩位藝術家的情感世界對創作的影響。畢卡索雖以愛情為靈感,但也擅於從生活中捕捉細微的感觸,而張大千則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悠長的文化傳承為創作支撐。兩人的情感歷程與作品互為映照,交織出藝術與人生的共鳴。
亮點二:名作背後的故事與深刻影響
書中精選多幅畢卡索和張大千的經典之作,解密其中的創作歷程和背後的時代背景。例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不僅展現了他對戰爭的譴責,還揭露了對人類苦難的深刻關懷,並成為藝術史上反戰的經典標誌之一;張大千的《廬山圖》則承襲了中國山水畫的傳統,作品中潛藏的細節帶有其對山水靈氣的崇敬,並反映了他對傳統藝術的創新理解。此外,書中深入探討兩人對臨摹的不同態度:畢卡索的「摹而不仿」,在臨摹經典時加入自己的創意;張大千則透過臨摹敦煌壁畫深入探究傳統的精神,並憑藉精湛的造假技巧,展現出他在仿古藝術上的高度技藝。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藝術表達,更是時代記憶的再現,傳遞著跨越時空的藝術能量。
亮點三:「東張西畢」的異同與跨文化的碰撞
畢卡索與張大千的藝術創作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在藝術上的創新與超越,讓東西方的界限變得模糊,開創了新的藝術視野。本書聚焦於「東張西畢」的異同之處,探討他們在跨文化的對話中如何激盪出不同的創作火花。兩人於20世紀的相遇,成為東西方藝術交流的一個重要時刻,不僅展示出彼此的欣賞和互相影響,更啟發了現代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創新方向。透過他們的藝術碰撞,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現代主義對中國畫家的啟發,同時也了解到東方傳統技藝在畢卡索作品中留下的印記。書中深入解析這場「東張西畢」的文化交鋒,揭示了當東西方藝術相遇時,如何以創新為媒介,推動藝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發展。
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藝術鑑賞的著作,更是一段東西方藝術巨匠的交流之旅,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畢卡索和張大千的藝術生命力和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
1.張惠華,1944 年生於香港。因父母與多位畫家(包括張大千)相熟,讓他自小 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因興趣所致,張教授 和畫家保持往來,增加第一手的收藏機會。他在國際醫學與科研界是傑出學者,常受邀返臺,退休後視分享藝術知識與收藏為個人「天命」。
2.蕭瓊瑞,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也是文化部國寶暨重要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兼近代美術組召集人。曾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首任局長、成大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成大藝術中心主任等職。蕭教授為臺灣美術史研究先驅,著作包括《臺灣美術史綱》、《圖說臺灣美術史》等。
章節試閱
張大千與畢卡索首次會面
張大千旅居海外的三十多年間,往來各國舉辦畫展,不但讓自己的畫作進軍 國際藝壇,也提升傳統國畫與東方藝術在西方乃至於全球的地位。1956年7月29日,57歲的張大千與75歲的畢卡索在巴黎首次會面,互相切磋畫藝。這場東、西兩位藝術大師的世紀「交鋒」,不但轟動巴黎,被西方媒體譽為「東西藝術界 的高峰會議」,更徹底實踐了東西方的藝術交流。
1956年,57歲的張大千應巴黎羅浮宮博物館館長之邀,偕夫人徐雯波到巴黎舉辦兩次畫展。一是同年2月在羅浮宮的「張大千近作展」;二是7月間在東方博物館的「敦煌壁畫臨摹展」,展出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37件巨幅作品及大風堂收藏的古畫60件。
這兩場畫展都大為成功,當時法國著名評論家與媒體皆認為,「張大千的畫法變化多端,造型技術精湛,顏色時時革新,感覺極為靈敏。他的畫作與西方畫 風對照,惟有畢卡索可與之比擬。」
那時,張大千聽聞畢卡索恰好就在巴黎,並曾前來觀展。因此,他希望可以拜會畢卡索,共研畫藝。於是,張大千請託當時旅法的中國知名畫家趙無極與潘玉良等友人、中華民國駐法大使館文化參事郭有守,以及羅浮宮博物館館長等代 為協助安排與畢卡索會晤。但大家都面露難色。他們深知畢卡索的脾氣古怪,架子又大,萬一求見遭拒,恐被新聞媒體炒作,將使張大千這位東方畫壇大師顏面無光,所以無人願意出面接洽。
然而,積極又江湖性格的張大千仍不死心。脾氣一來,乾脆不假他人之手, 逕自聘請了一位翻譯,直接地與畢卡索的夫人兼秘書賈桂林‧羅克(Jacqueline Roque)聯繫。經過一番波折及三約之下,雙方才得以約定7月28日在畢卡索主 持的陶藝展揭幕式中會面。
1956年7月28日,畢卡索於尼斯(Nice)附近的小鎮主持陶藝展開幕典禮, 張大千前來共襄盛舉。當日現場氣氛十分熱絡,無奈當時畢卡索被群眾簇擁,無法與張大千坐下來交談。於是,畢卡索就建議改於家中設宴,邀請張大千夫婦隔 日前來再敍。
會面時,畢卡索一開始並不是那麼重視張大千。一來雖然畢卡索欣賞東方藝術,但是他仰慕的是齊白石;二來因為畢卡索聽聞張大千是個「仿畫」高手,因而不屑之。
閒聊中,張大千當然順口問畢卡索有否去看他的畫展,有的話感覺如何。畢卡索只淡淡地說:「我有去,但是我只看到很多清明及中國古代的藝術,你的作品和藝術在哪裡?」這幾句話給張大千帶來了很大的衝擊與啟發。
兩人相談甚歡,畢卡索後來還抱出五大本畫冊,每冊約有三、四十幅中國水墨畫,向張大千請教。張大千看了畢卡索這些臨摹畫作,明顯是在模仿齊白石的花鳥魚蟲。他稱讚之餘,也委婉地告訴畢卡索,使用的工具不對,畫水墨畫應該用中國的毛筆,運用毛筆含墨量的多寡來控制乾濕濃淡,而能「墨分五色」,且中國水墨畫素有詩、書、畫融合的特色。
張大千嚴肅地和畢卡索討論中國水墨畫的運筆,下筆後「墨分五色」,展現濃淡層次變化及生動的氣韻。畢卡索也專注地聆聽張大千的說明。張大千隨即將毛筆蘸水濡墨,當場在紙上寫下「張大千」三個大字,以示範筆力的蒼勁雄厚及墨色深淺運用。他也分析中國筆、墨與西方畫具不同之處,連帶介紹繁複的製墨過程。
畢卡索和張大千會談後,感到嘆為觀止。他對張大千說:「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就是非洲的原始藝術。所以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大老遠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這句話為張大千帶來很大的衝擊。
張大千與畢卡索首次會面
張大千旅居海外的三十多年間,往來各國舉辦畫展,不但讓自己的畫作進軍 國際藝壇,也提升傳統國畫與東方藝術在西方乃至於全球的地位。1956年7月29日,57歲的張大千與75歲的畢卡索在巴黎首次會面,互相切磋畫藝。這場東、西兩位藝術大師的世紀「交鋒」,不但轟動巴黎,被西方媒體譽為「東西藝術界 的高峰會議」,更徹底實踐了東西方的藝術交流。
1956年,57歲的張大千應巴黎羅浮宮博物館館長之邀,偕夫人徐雯波到巴黎舉辦兩次畫展。一是同年2月在羅浮宮的「張大千近作展」;二是7月間在東方博物館的「敦煌壁畫...
推薦序
【推薦序】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正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 又充滿故事性的書籍,不僅讓我們看到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也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如何在困境中堅持創作,如何在 成功後仍保持謙遜。閱讀除了能增長知識,還能觸動心靈,期盼大家在享受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啟發。
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特聘研究員陳建仁:《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代表著張教授多年來收藏 賞析這兩位大師作品的精彩心得。我相信從這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張教授對藝術的觀察能力:體會到一般收藏家或評鑑家未能看到的 細微異同。
【推薦序】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正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 又充滿故事性的書籍,不僅讓我們看到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也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如何在困境中堅持創作,如何在 成功後仍保持謙遜。閱讀除了能增長知識,還能觸動心靈,期盼大家在享受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啟發。
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特聘研究員陳建仁:《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代表著張教授多年來收藏 賞析這兩位大師作品的精彩心得。我相信從這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張教授對藝術的觀察能力:體...
作者序
【導讀】
醫學背景的張惠華教授,在藝術探討與作品收藏上,相輔相成,卓然有成,又熱心分享,一場場的講座展覽,悄悄刮起藝術旋風,讓人嘖嘖稱奇。
畢卡索(1881-1973)逝世滿50週年之際,西班牙與法國文化部共同宣布「2023年為畢卡索年」(The Year of Picasso)。臺南市政府也恭逢其盛,盛大舉辦畢卡索展覧與演講會,並敦聘張惠華教授擔綱主持,有幸兩度南下聆賞,果然不負所望,精彩絕倫,同享世界地球村中的畢卡索夢。
這回張惠華教授又進一步出書立傳,《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戲」,備感雀悅與期待。張惠華教授不失是攪學問和作探討的高手,跨足藝海,他就拿20世紀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畢卡索及張大千(1899-1984)下手,真的是藝高膽大,先聲奪人。
談到畢卡索及張大千,他們具有多項的共同點:一、健康長壽、生命力旺盛;二、愛江山更愛美人;三、基本功扎實,從傳統出發,孕育當代不絕創思、至死不渝。四、多產創作,返璞歸真,渾然天成……。
如果說,畢卡索是早熟天才。從 1901年成名到1973年去世,他貫穿了好幾個畫派,每一個畫派,他都是創造者。終生以鬥牛競技、生命冒險為師,崇尚非洲原始藝術的純粹精簡,從解構再建構中,重組現實世界的真實,留下<格爾尼卡>式的史詩鉅獻,遺愛人間。
張大千更是大開大合,60多年創作生涯,畫風從魏晉以降,幾乎涵蓋整個中國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遠赴甘肅敦煌臨摹壁畫近3年。他早年又赴日學習織染,精進材質技術。然而,他半生顛沛、一生流離,客次香港、阿根廷、巴西、美國與臺灣。張大千晚年更開創出「大潑墨/彩」畫風,登峰造極,把東方書畫推向國際巔峰,光耀四海。
早在1956年,畢卡索與張大千曾在巴黎聚首,留下東西大師世紀交鋒的國際佳話。68 年後的此時此刻,兩位藝術巨匠,在張教授的筆下又將同框爭輝,鑑古知今,雅趣十足。
【自序】
以科研精神探討藝術
雖然我的專業是醫學和科研,我的興趣卻是藝術收藏,且中、 西俱有。這可能是深受家庭影響,我自小就耳濡目染,至今已逾八十載。也許更是因為我的個性和專業訓練(特別是醫研、病理、 毒理、藥理),事事都講究「以證為實」、「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不過,藝術本身是憑「感覺」的,所以我非常尊重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感覺(不是只是經驗)和意見(不是個人成見),也願意虛心聆聽和學習(但絕不參與異見者「爭議」或淪為「口水戰」)。
畢卡索和張大千這兩個名字家喻戶曉。但是,「聽過」不等於 「了解和明白」。可能是神的恩賜,讓我「有緣」收藏到這兩位大師的不少作品。
我深信好的藝術品會自己找主人(家),所以「緣」比「錢」重要得多了。收藏這些作品後,我忍不住發揮專業精神:開始閱讀、質疑一些傳統論點(人言我言)、發問(是嗎?怎見得?有證據嗎?怎知道?),不斷探究、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尋得解答為止。
畢卡索是個天才,他的藝術一向以開放、無拘束聞名。但是,畢卡索懂得藝術的基本功嗎?他的<白色小丑>曾被譽為世紀之謎,怎麼一回事?<持煙斗的男孩>指的是誰?<身首異色的女人>又為誰?為什麼異色?畢卡索在他的名作<格爾尼卡>中其實想表達的重點為何?靈感何來?這些都是在這本書中和大家分享的重點。
……
發行這本書,目的只是和大眾「分享」我對畢卡索及張大千的一點點心得。藝術本身就是「百花齊放、各花入各眼」,如果對本書有意見者(作品之真偽、論述之對錯……),本人絕不爭辯(回應)、更是會虛心受教。於此祝各位閱讀愉快。
【導讀】
醫學背景的張惠華教授,在藝術探討與作品收藏上,相輔相成,卓然有成,又熱心分享,一場場的講座展覽,悄悄刮起藝術旋風,讓人嘖嘖稱奇。
畢卡索(1881-1973)逝世滿50週年之際,西班牙與法國文化部共同宣布「2023年為畢卡索年」(The Year of Picasso)。臺南市政府也恭逢其盛,盛大舉辦畢卡索展覧與演講會,並敦聘張惠華教授擔綱主持,有幸兩度南下聆賞,果然不負所望,精彩絕倫,同享世界地球村中的畢卡索夢。
這回張惠華教授又進一步出書立傳,《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和張大千》。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戲」,備感雀悅與期待...
目錄
第一章 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 第二章 你可能不知道的張大千 第三章 東張西畢 006 推薦序∣沈孟儒 008 推薦序∣葉澤山 010 推薦序∣陳建仁 012 推薦序∣謝仕淵 014 推薦序∣湯銘哲 016 推薦序∣簡秀枝 019 自序∣蕭瓊瑞 020 自序∣張惠華 29 目錄031 少年畢卡索的成長與他的天才 046 不同時期的畫作特色 064 <白色小丑>世紀之謎 078 <亞維農的少女>引發連串風波 085 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097 畢卡索之摹而不仿:臨摹中不忘創意 106 一生風流,愛女人,也「利用」女人 128 畢卡索之暮年,對死亡的恐懼 139 少年張大千的成長與他的鬼才 156 張大千在敦煌壁畫臨摹之功過 168 鳳群中之龍:張大千的女人緣 187 曾名列臺灣黑名單 194 張大千之「敢」: 無所不試、無所不能、無所不精 207 張大千:仿古造假高手 221 張大千開創「大潑彩」: 是因為晚年眼疾? 236 <廬山圖>的神祕面紗 261 張大千與畢卡索首次會面 272 「東張西畢」的異同點與開創新局
第一章 你可能不知道的畢卡索 第二章 你可能不知道的張大千 第三章 東張西畢 006 推薦序∣沈孟儒 008 推薦序∣葉澤山 010 推薦序∣陳建仁 012 推薦序∣謝仕淵 014 推薦序∣湯銘哲 016 推薦序∣簡秀枝 019 自序∣蕭瓊瑞 020 自序∣張惠華 29 目錄031 少年畢卡索的成長與他的天才 046 不同時期的畫作特色 064 <白色小丑>世紀之謎 078 <亞維農的少女>引發連串風波 085 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097 畢卡索之摹而不仿:臨摹中不忘創意 106 一生風流,愛女人,也「利用」女人 128 畢卡索之暮年,對死亡的恐懼 139 少年張大千的成長與他的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