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創作家唐唐說的育兒故事,就是比較好聽!
身為職業創作家有其必要的挑戰,在起步與進階後,通過關關考驗,譬如故事的轉折、圖像的鋪陳,在面對讀者與社會價值觀改變時,還要輸出溫厚的熱誠,實際探踏出自己的風格,若不能這樣,便無法長遠持久,在如林的創作者中出線。何況成名之後,每位創作者還要面對自我要求,讓技巧一步一步再精進,這是許多創作家之所以成「家」的動力。
《偷蛋龍》的故事角色來自唐唐育子經驗,讀著故事時,彷彿我的孩子就變成兔兔,我育兒的經驗裡,學到最有用的一門課就是「不要堅持」,一定要先聽聽他們的理由,大人才會懂得為什麼,為什麼孩子們想的和我們不一樣。然後在其中找到引導對策,養小孩用威權,未來最大的輸家就是父母。簡短的說,孩子對父母是有期待的,期待父母的關心,願意付出關心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們安全行走的範圍,假設行走範圍是兩條線中的「人行道」,當孩子遊走在其間即可放心。千萬別只給孩子一條線,我們都知道走在稜線上有多麼困難。
在圖像的部分,首先在三本書上看到三個亮眼的色系,粉藍、粉紅、粉綠,每一本書都有其設定的色系,這有什麼優點?閱讀者的視線有穩定區域,很容易識別三者的差異。回去做個試驗,把三本書放在一起,與孩子分別講完故事後,過幾天,問問他偷蛋龍找蛋蛋的是哪一本?兔兔交朋友是哪一本?偷蛋龍吃胡蘿蔔呢?他一定是用顏色和圖像分辨出來。在繪本世界裡與故事同時並行的還有色彩學和人類視覺發展;色彩學包括了色相、明度、彩度,當決定色相之後,明度與彩度繼續發生作用,協調的畫面因此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唐唐使用如此柔和的色彩頻寬與視覺結構,讓共讀的家長與孩子同時有變化與穩定交替的閱讀節奏。
給學齡前孩子的書優先以故事當引子,讓他們好奇的翻頁,而共讀的家長同時也需要懂得品嘗故事繪本,才能有耐心一遍一遍繼續讀。有經驗的創作者或是設計者,善用視覺效果的基本原理為支架,藏在故事裡,好像烹調者善用火候與放入食材的順序,為什麼一樣的食材,他做的菜比較好吃?為什麼同樣的故事,他說的就比較好聽、好看?這是多年來我在唐唐的作品裡看到的,看似張力不大卻耐品味。《偷蛋龍》出版了,他依舊低調,彷彿在創作小品,用的卻是大廚的心情和手法。
▲繪本評論家/賴嘉綾
導讀
在悅讀中提升幼兒生活與人際關係的能力
生活化且充滿幻想的冒險故事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若主角能獲得孩子的認同與喜愛,那麼他的行為及日常生活也將成為孩子關心與模仿的對象。《偷蛋龍》、《兔兔的新朋友》、《兔兔不愛胡蘿蔔》中的主角兔兔俏皮可愛,對事物充滿了各種疑問與妙想,能反映孩子的心情,並將想法及行為投射在兔兔身上,而兔兔的「想像朋友」偷蛋龍的陪伴讓孩子倍感溫馨,充滿趣味的情節能引發孩子的共鳴並感到滿足。
作者唐唐是以兒子的童年經驗為本進行創作,充分流露出父親對孩子的關懷與支持,透過兔兔經歷的挫敗與成功經驗,鼓勵小讀者去克服成長中的挑戰。每當兔兔遭遇挫折時,總會有人鼓勵他正向的去面對與處理。例如:兔兔晚上不願上廁所、包尿布而常尿床,直到為了保護自己的蛋蛋(睪丸)而努力,最後終於克服尿床的問題。兔兔也像許多孩子會偏食,直到負責參與種植及料理胡蘿蔔後而變得喜歡胡蘿蔔。至於兔兔不知如何與人做朋友的問題,則在認識了興趣相投的朋友後迎刃而解。「偷蛋龍」系列不論共讀或獨自閱讀,都能提供孩子許多思考的空間,幫助他們設身處地的嘗試解決問題。此外,這一系列繪本也能延伸出有趣活動,幫助親子共讀共玩喔!
▲葉嘉青(臺灣師範大學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常務理事)
導讀
一起欣賞負面情緒的美好
從人類的情緒發展來看,孩子大約一歲之後,就能感受到各式各樣豐富的情緒,其中有些是好心情,也有些是壞心情。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好心情多一些,能過得開心、滿足或舒服;而壞心情呢?像是害怕、難過、討厭或生氣等,這些負面情緒最好可以從孩子的生活中統統消失。
事實上,人類的每種情緒之所以在演化上被保留下來,必然有它的重要性。像是害怕的感受,能讓孩子更懂得保護自己,而討厭的情緒,則是讓人遠離有害或不健康的事物。故事中的兔兔,對屁股熱熱、溼溼的感覺,懷著討厭的情緒;因此,兔兔一直抗拒媽媽幫他包尿布。
然而,在遇到偷蛋龍之後⋯⋯
一邊是對尿布溼熱感的討厭,另一邊卻是對尿床可能引來偷蛋龍而產生的害怕與擔心;兔兔被包夾在兩種負面情緒之間,看似遇到僵局,其實是問題解決能力開始滋長的契機。兔兔試著把偷蛋龍困住,也試過把牠關在門外,雖然屢次遭遇失敗,兔兔還是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嘗試。最後他用了大絕招──「睡前先去尿尿」,如此避開包上尿布的不適感,也解決了對偷蛋龍的恐懼與擔憂。
這一刻,兔兔經歷前所未有的勇氣與自信。
負面情緒的存在,讓孩子有機會磨練出具有創意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且在成功時帶來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樣的歷程,不見得是在父母眼裡的大事中體會,反而可能是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裡發生,各種任務挑戰與障礙克服,於是在孩子豐沛的想像世界,圓滿達成。
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兔兔這樣自己找到辦法,但只要爸媽幫忙指出困境:「不想包尿布,卻又怕尿床被偷蛋龍找到⋯⋯」、「好想現在就去買麵包,卻又不想遲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潛力想到解決方案。讓我們陪伴孩子走過負面情緒,欣賞他們突破困境的珍貴時刻,給予大拇指與讚許的笑容吧!
▲李依親 臨床心理師、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導讀
陪孩子尋找真正的好朋友!
人類是群性的生物,會想跟其他人互動、想交朋友,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動力。許多擔心孩子人際關係的父母,往往以為只要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就可以有明顯的轉機。事實上,友誼進展這回事還真有點小複雜呢!首先,孩子要「想交」某個朋友,這通常受到對方外觀、氣質、舉動……等方面的影響;接著,要有接觸朋友的機會;最後,才進入彼此興趣是否相投、相處是否足夠頻繁等考驗。只要上述任何一個環節沒有接上時,要交到真正的朋友就沒那麼簡單。
所幸,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這些環節的門檻並不高,只要對方模樣還算可愛、相處時的互動自然,通常那些常常見面的小朋友,很快就可以變成彼此的「好朋友」。只不過,對於那些比較早熟、觀察比較細膩的孩子,要找到心裡能認同的好朋友,相對就需要拉長時間,讓友誼慢慢滋長。就像兔兔,儘管那些在公園裡遇到的小朋友也很可愛,但是對兔兔來說,內心相通的感受才是成為好朋友的關鍵。因此,一直以來,兔兔只有偷蛋龍一個想像的朋友。
直到那一天,偷蛋龍遇見暴龍…… 兩個容貌、舉止相近的孩子,在適合共處的空間中相遇,他們的興趣、想法、看待世界的眼光一拍即合……兔兔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好朋友!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都很獨特,那個心意相通的好朋友,不見得符合父母心中的標準──乖乖的、有禮貌、多才多藝……等。然而,能找到好朋友,孩子就不再孤單,可以一起分享生活趣事、一同探索世界的驚喜與美妙,擁有這樣的夥伴,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學習透過孩子的眼睛與內心,陪他們啟程,去尋找真正的好朋友吧!
▲李依親 臨床心理師、耕心文教專業講師
導讀
讀懂孩子的情緒話
「偷蛋龍」系列繪本來到了第三集,這次偷蛋龍陪伴兔兔經歷了什麼有趣的事呢?原來是關於對胡蘿蔔的感受啊! 一開始,兔兔看似很能接受各式各樣的食物,就連一般孩子討厭的胡蘿蔔,好像也不會帶給兔兔困擾。原來……兔兔是用「亂丟」來跟討厭的胡蘿蔔相處!幸好兔兔的老師想了個聰明的辦法,讓孩子們動手種植蔬果。以前只是吃飯時間才會遇到的食物,搖身一變,成為孩子悉心呵護的小寶貝。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兔兔有機會用「照顧」來跟胡蘿蔔重新相處,為胡蘿蔔澆水、施肥,甚至不惜辛勞每天把它挖出來看顧、檢查。這些看似破壞的動作,姑且不論對錯,其實是兔兔用心對待胡蘿蔔的舉動。
兔兔抱著很高的期待,想像著胡蘿蔔出土時碩大又甜美,然而最後看到的,卻是一根根小小的胡蘿蔔。一瞬間,兔兔跟胡蘿蔔的「關係」差點因為期待的落空而受到影響。還好,其他孩子一聲聲的驚呼:「哇!是迷你胡蘿蔔耶!」讓兔兔再次改變對小小胡蘿蔔的想法與感受。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跟兔兔一樣,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總是處於這樣不斷改變、不停轉化的過程。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當爸媽」其實很簡單,只要跟偷蛋龍一樣,在每個當下真切的陪伴孩子;如果還能細心觀察他的作為、讀懂他的心情,甚至幫他說出內在的情緒話,孩子就能擴展對事物、對世界、對他人的寬敞心胸,並逐漸長成內在感受豐富又自我接納的成熟個體。
也許,就先從兔兔與胡蘿蔔相處的故事開始練習吧!如果爸媽可以讀懂兔兔起初的討厭,看出他漸漸變成了在意、期待,最後發現他一閃而過的失望,以及突然轉念後的喜愛與引以為傲……那麼,想貼近孩子的心、讀懂他/她的情緒話,其實並不難!
▲李依親 臨床心理師、耕心文教專業講師
推薦序
貼近童心,著眼於孩子日常生活的「偷蛋龍」系列
《偷蛋龍1:偷蛋龍》
這是一則蘊含童趣、貼近童心的心理成長故事,著眼於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夜晚熟睡時會尿床,卻又不喜歡包著尿布上床,這類親子衝突的小事件確實困擾著很多小小孩和爸媽。
作者塑造了一個想像的角色「偷蛋龍」,適時融入小男孩「兔兔」的生活中,為了擺脫「蛋蛋被偷」的擔心害怕,想盡辦法都不成功,小男孩終於決定在睡前先上廁所。一個小小的轉念,透過自發性的行為,不只免除包尿布的不適,更輕鬆化解孩子心中莫名的恐懼。
只要發揮同理心,接納孩子的心理恐懼,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偷蛋龍2:兔兔的新朋友》
對小小孩而言,結交朋友真是一門大學問,要等待孩子的生理成熟、心理需求的萌發,還要有相識的機緣,巧遇性情相投的朋友,就此開展友伴關係、開心的互動。
小男孩「兔兔」,有一位想像的恐龍朋友「偷蛋龍」,可以陪他冒險、嬉遊。回到現實生活中,兔兔依舊以恐龍的姿態面對其他孩子,卻屢屢受挫,直到遇上了另一位恐龍迷,他們一拍即合,一起遊戲、一起探險,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這個故事引導孩子與人互動,營造共同的興趣、建立和諧的友誼,這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歷程。
《偷蛋龍3:兔兔不愛胡蘿蔔》
蔬菜是許多孩子的天敵,把不喜歡吃的食物偷偷丟掉或藏起來,以為看不見,問題就解決了。這種單純的兒童思維,意圖湮滅食物的橋段,是孩子生活中不斷上演的戲碼。
本書透過情節的巧妙鋪陳,帶領孩子自己動手栽植蔬菜,真是個好點子,比起不斷的說教、威脅利誘有效多了。孩子用心付出的過程,殷殷期盼蔬菜的成長、興奮的等待收成,再經過大家合力烹調的食物,吃起來自然是美味極了!
處理孩子的偏食問題,培養健康飲食的好習慣,是需要費點心思的。讓孩子親身參與栽種,共同料理食材,或是和友伴一起進食,特別容易挑動孩子的食欲,以及嘗新的渴望。
▲ 吳幸玲(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作者的話
好遙遠的事啊!
這幾年心力都放在藝術創作上,雖然停下繪本的工作,卻不知不覺的對繪本創作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偷蛋龍》是兒子在兩歲時發生的真實故事,當時他正準備擺脫尿布的束縛。2005 年曾經以這個題材出版過一本繪本,但由於過去的畫風和情境想像很暗沉,所以起了重畫的念頭。
話說當時,他每晚尿床、隔天就得洗床單,實在太頻繁了,我們常因床單不夠用而困擾。他非常喜歡恐龍,愛看千禧年迪士尼出品年度 3D 動畫鉅片「恐龍」,電影片頭出現偷蛋龍抱走一顆禽龍蛋,氣氛很緊張⋯⋯,他常看得入迷,有一回我又抱著他看這部片時順口說:「你要是不包尿布,偷蛋龍聞到尿尿的味道,就會來把你的蛋蛋偷走。」他回頭看著我愣了愣,當晚他乖乖的讓媽媽包尿布,同時也開始學自己睡前尿尿,從那天起,他不再尿床了。轉眼間一年過去了,某天晚上睡前他突然對我說:「偷蛋龍會在窗外看我。」我心頭一驚:天啊!無心的一句話卻留在他心裡一年,真是罪過。我趕緊問他會害怕嗎?他很肯定的對我說:「不怕!因為我已經學會尿尿了。」他的回答讓我安心了,原來「害怕」是因為對一些自己無法掌握的狀態所產生的,只要學會掌握這些事,「害怕」的情緒自然就消失了,接著他說了對偷蛋龍的想像,這成為《偷蛋龍》的故事雛形,於是這本書就這樣開始了⋯⋯。
新的版本將某些情節刪改,色彩也變得豐富明亮,孩子因「害怕」而產生的想像,在這裡改用幽默的方式,將這種情緒轉化成趣味,而偷蛋龍的形象變得可愛又有點壞,甚至有些笨拙,結尾的修改是新版的關鍵,希望這本書能陪著孩子,一起度過包尿布的階段並戰勝「害怕」的情緒。另外得澄清,1993 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已提出新的論點,證明偷蛋龍並非「竊蛋賊」而是個慈祥的母親。
這本書從修改到完成,中間修修停停,歷時快六年。編輯、幼教專家、兒童文學的同業及老師,都曾經提供許多意見,還有這本書的編輯忠琦,謝謝妳們(全是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