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煩惱,才能快樂。
上一冊談了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本書接續談精進、禪定、般若:
精進——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精進度懈怠。
禪定——一般人的眼睛都是向外看的,鮮少有另一隻眼能看見自己。心安住於法上,就是禪定,禪定的心具有專一、安穩、敏銳及清淨的性質。禪定度散亂。
般若——樂,沒有永遠的樂;苦,也不是永遠的苦。只要因緣改變,它就產生變化。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般若度愚痴。
一件事情做久了,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生命中最大的功課?《心經》的智慧將帶我們前往更清淨自在的境地,更靠近自己的心。
商品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作者簡介:
慧光法師
菩薩寺 IBS 總住持
出生於台灣,199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於佛光山叢林學院進修畢業。曾擔任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佛學院主任,專修龍樹菩薩中觀哲學的教理,熱衷講授《大智度論》、《入中論》、《菩提資糧論》、《心經》、《八識規矩頌》等中觀、唯識課程。
2008年於大陸深圳弘法寺,得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傳法,為臨濟宗弘法堂上45代禪人,得法號常安慧光。
法師有感於「佛法大乘,般若為本」,於2015年歷經漫長8年其中3次閉關,嚴勘校正並重新標句600卷《大般若經》,印製完成41冊出版。而後經常於港台舉行般若轉經法會,歡喜說法度眾。
為報佛恩及圓滿出家的本願,法師於2014年毅然前往佛出生地尼泊爾興學,開展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僧伽教育的弘法大業。2021年獲頒聯合國維和者聯邦委員會人道主義者奬項。
法師始終秉持大乘菩薩的修行,不捨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願正法常住世間。
編者
李惠貞
射手座。1969年宜蘭出生,輔大大眾傳播系畢。出版界資深工作者,《Shopping Design》前總編輯。現以獨立工作者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畫」、「工作相談室」,並擔任台中大里菩薩寺企畫顧問。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
封面書畫
邱秉恆
1948年出生於嘉義,大學就讀師大美術系專攻西畫,在校期間受到廖繼春先生教導頗深。畢業後進入台北市立中正高中擔任美術老師。曾言,「當一件事做到徹底,滲透到我們的心、滲透到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才能夠去教。」
大學畢業後偶遇一位中國文化造詣甚深的老先生,自此進入全然貫通的藝術之境。「人生就是在鍛鍊穿透力,穿透表象,提煉本質。本質就是心性。練技巧,不如練心,心成就之後,技法是無窮的。」至今創作不輟,仍行走在藝術的道路上。
設計者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成為自由人》、《沈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遠行與回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章節試閱
上一冊我們談了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檀波羅蜜)、持戒(尸羅波羅蜜)、忍辱(羼提波羅蜜),接下來要談精進(毘梨耶波羅蜜)、禪定(禪那波羅蜜)、般若(般若波羅蜜)。
修善法不能被動,不是等別人來邀我才去做,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例如在世間經營事業、培養良善的因緣或人際關係等等,必須要主動,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我們可以將一個人關在房間裡,要他用功辦道,不要四處攀緣,然而如此一來,雖然身體在房間裡獲得止靜,心卻無法安住,還是會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如果不是自發積極地想要超越煩惱,是不可能成就的。
安靜獨處的時候想一想,我們都曾有煩惱,它是如何讓你受苦?倘若沒有察覺「苦」是由煩惱而起,也沒有認定這個就是「苦」—沒有深刻地體會,煩惱生起時,就會不自覺地隨著煩惱轉。
尤其是在生命經歷過一段苦難之後, 應回想一下,什麼是煩惱最初的樣子?煩惱是如何說服你,然後帶給你苦或傷害?要常常去思惟這段苦的因緣。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動積極。
精進有一定的目標或方向,就像發願一樣。剛開始叫「信願」,對某件事產生了信心或希望後,有一個努力的目標—「我想要成為什麼」。於此,再往前跨出一步,即是精進。倘若只是坐著想,卻從未付諸行動,這樣便只有信願,猶未發起精進。如同坐在家裡未走出門,怎有可能去到目的地呢?精進,就是已經跨越出去了,正走在路上。
精進的再進步,就是不休息。當人精進到某種程度,身心感到疲累時,很容易告訴自己這樣就夠了,便不再用功而停頓下來。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淨土法門著重於信願的修持,但它其實也是智慧的法門,因為抉擇往生淨土,必須具備智慧。佛在開示淨土法門時說,這是「難信之法」,因眾生目睹周遭都是苦的境界,很難相信有極樂世界,認為那是烏托邦,不可能存在。因此對於佛所說的「難信之法」,你要生起信心,深入理解,才會有動力堅持一心不亂,念佛求生淨土。
───────────────────────────────────
《阿彌陀經》列出四大菩薩,分別象徵修學淨土的四種必要精神:第一位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經中以文殊菩薩為上首,在座聆聽佛開示淨土法門,此表智慧為淨土法門首要精神。接著是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的名字,代表無能勝的慈愛精神。由於慈愛是悲心的母親,能將一切眾生看成自己一樣,平等對待,並友愛關懷。有仁慈才能生起悲憫眾生的心,故知淨土法門必須與慈悲相應。再來是乾陀訶提菩薩,表突破障礙不休息的精神,如站立相的阿彌陀佛,常時站不休息, 隨時應機接引眾生。最後一位是常精進菩薩,表示修學淨土需常與精進相應,方能契合佛心。
學習佛法的過程,我們都可能會遇到瓶頸,身體的活動可以暫停一下,心卻不可以停滯不前。精進之後,還需具足不休息的道心。
───────────────────────────────────
精進度什麼?度懈怠。
懈怠, 就是懶惰或放逸的態度。不只提不起心力行善,又不願約束自己的起心動念,生起惡念時便任它生起,縱使察覺到心中有瞋念,卻仍放縱它去造作。
我們要有金剛護法的精神,不能放逸自己。密教道場中常看到供奉怒目金剛,長得青面獠牙,令人心生畏懼。許多人看到這些護法都會害怕,不敢正視。其實不用懼怕,因為那是一種慈悲的示現。護法善神顯怒目金剛相,是為了呵斥並折伏眾生的煩惱。那個護法本該是自己的心,但我們在面對煩惱時,由於心提不起攝受力,所以需藉由外護法,以猙獰威嚇的表相來震懾我們的無明。
面對自己的放逸, 你應該呵斥自己。而不是在怒罵別人時猶如兇神惡煞一般,唯恐對方不夠苦楚;呵斥自己時,卻處處寬容袒護,深怕受到任何委屈。不是的,應該反過來,對眾生要多一點呵護,對自己則要嚴厲。尤其看到自己哪裡不如法、起貪瞋痴的時候,更要大力呵斥它。
有些人被呵斥時, 會失去信心。譬如去道場學習,被法師呵斥了,之後便不敢再回來。如果在佛門裡,我們都無法學習謙卑地面對自己,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有讓自己增上的機會。修行人就是要利益眾生,法師或善知識呵斥你的煩惱時,他是愛護你的,想要幫助你改善。誰不願意做好人?如果他不想幫你超越煩惱,時時顯現慈顏善目即可,然而如此一來,你不會有進步,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愈是位高權重的人, 就愈少有人願意糾正他,生命中就很難值遇善知識。如果缺乏善知識又沒有自覺,那就無法進步了。記得剛出家時,我的師兄曾告誡我,「成為一個法師後,當年紀愈大、資歷愈高、修行愈好,你的善知識就會愈來愈少。此時你要更有大的自覺力,否則你的福報就容易損減。」因此,能遇到善知識指導我們,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
在寺院裡,法師呵斥你,不是討厭你,因為法師和你並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僅基於一個簡單的發心,想要協助你看清楚自己,那個呵斥只是針對你心中的煩惱魔。
我曾到美國的萬佛聖城受五戒, 那裡的修行者大多持戒精嚴,又兼修苦行。一般西方人個人意識都很強,但他們的法師宣化上人卻能度化許多當地美國人。有一次老和尚在為大眾開示時,指著身旁那些西方弟子說,「不論我怎麼罵他們,他們就是不走。」我覺得老和尚講這個話很了不起,表示他在教化弟子的過程中,能無畏地訓斥糾正,同時他也間接地讚嘆了這幾位弟子,因為他們對修道具有堅固的信心,無論師父怎麼嚴厲調教,都能欣然接受,「道」也就從這裡面出生了。
上一冊我們談了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檀波羅蜜)、持戒(尸羅波羅蜜)、忍辱(羼提波羅蜜),接下來要談精進(毘梨耶波羅蜜)、禪定(禪那波羅蜜)、般若(般若波羅蜜)。
修善法不能被動,不是等別人來邀我才去做,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例如在世間經營事業、培養良善的因緣或人際關係等等,必須要主動,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我們可以將一個人關在房間裡,要他用功辦道,不要四處攀緣,然而如此一來,雖然身體在房間裡獲得止靜,心卻無法安住,還是會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如果不是自發積極地想...
作者序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慧光法師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只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才導致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才促成業的造作,導致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面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法的核心,因此根本的煩惱以及苦的問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心經》,《心經》能開啟我們對生命正確的領悟,是令我們快樂的方法,也是學習佛法最核心的目的。
佛開示的佛法很多,但是講經說法不同於上課,而是對人的生命或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煩惱和苦,進行引導和開示。由於開示的對象不一,所以每次講的內容也有差異。佛開導的層次非常深廣豐富,有些屬於因果觀念,比如說在家庭或團體裡能夠和諧相處,是因為有慈悲心,倘若我們都只關注自我,一定會常與人結惡緣,慢慢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疏遠。你不去關心別人,心中就會容不下他人,如此一來,就無法得到生活的和諧與快樂。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世尊開演般若的甚深教法,乃是為開啟我們對世間一切現象的了解,並如實地體會萬物存在的實相,也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當你內心強烈地執著有「我」,或認為境界中有一個可被你執著的真實對象,煩惱就會一直存在。由於不知實相是什麼,我們便顛倒地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實的,因此生起苦惱,輪迴不息。了悟緣起性空,並非意味放棄一切,而是正確地看待世間,不因錯誤的認知導致苦惱。
所以佛教導我們回到認知的原點,去看清楚,深入地觀照,了解境界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是無常的;只要是無常的,它就沒有實體。當你真正地懂了,那不是一種概念或思想上的理解,而是內心如實地接受、明白這個道理,煩惱才能斷除。
如今科學也可以用來佐證佛教所講的緣起無自性的真理。因為物理現象研究到最後,已經沒有物理的特質了,比如量子力學說物理現象只是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呈現的方式是一種波動。物理現象不僅佔有空間、也具有重量,然而到量子層次的時候,它便失去重量的特質,也不佔空間,只是一種能量。你說它有實體嗎?它沒有實體,但確實存在,不能說什麼都沒有。
以佛法來說,這樣的層次已近乎「空」。世間一切萬物皆是能量的組合,這些現象又分為地水火風空識,組成「我」的身心狀態。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也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卻一直執著有「我」,當面對境界時,便用這個「我」去回應,這就是最初顛倒的認知,從此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
其實我們的心是最好的收發器,具有微妙不思議的能力,可以收到宇宙間很微細的能量波動。如同手機,使用者距離遙遠也能通話,這是因為它能收發空間裡的波動。我們的心也有這樣的功能,能察覺各種能量或現象界的變化,只是平常我們太依賴感官了,習慣用眼睛看、耳朵聽,心開發出來的功能反而少之又少。
有些修行人說自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例如走進一個空間或去到一個地方,突然感覺似曾來過。我們的心本具感知能量變化的能力,非僅能感知現前的事物,亦可了知過去或未來。
即使是很微細的存在,佛透過禪定的觀照,也可以感知到它的變化,這就是心能了知一切法的根本功德。心,我們每個當下都在用它,但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全部的思惟、感受,各式各樣的心靈活動,都從心出發。心是什麼呢?我說我很快樂,快樂是怎麼生起?我很痛苦,痛苦又是怎麼生起?心到底是怎樣起變化的?這都是佛教要去探索的實相。
佛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講了二十二年,《心經》可以說是其中的精華,只用二百六十個字,就將佛法最核心的智慧圓滿地表達出來。若再深究,《心經》的要義則是「無所得」。透過理解和觀察,明了空性的道理,才能達到無所得的境界。成就無所得的智慧,才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就是斷除種種錯誤的認識,並超越一切恐怖和苦厄,達到究竟解脫。
佛法深廣,大眾很難理解。一般人在生活遭遇的問題,就佛法來看是很枝末的事,比如跟某某人吵架、相處不愉快等等。學佛要探究的是根源,否則同樣的煩惱將會持續擾亂你。為何會跟人吵架?一定有個觸動的點,讓你和別人產生抵觸。這個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源自於哪裡?探索到根本,你會發現就是因為有「我」,才生起「他侵犯我」的念頭。
然而一般人關注的都不是根本的問題,探討這些佛法,會覺得離自己正在面對的困境太遙遠了,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我執才是根本,根本解決了,枝末的問題隨之解除。就好像一棵樹,沒有了根,枝芽通通會枯死。只是一味地處理枝末,這邊砍斷,那邊又生出,因為沒有根本解決,所以陷入無盡的輪迴。
學習《心經》即是要去除根本的問題,開啟清淨的智慧。如何讓眾生發心學習,這是最殊勝也是最難的,因此有這系列談《心經》的書。希望用親近的文字,引領大家走入佛法的本質,從而幫助自己的生命。
智慧的圓滿不是一生成就的事,《心經》的探索也沒有終點。佛用了二十二年講解生命的智慧,都含藏在《心經》簡短的經文中。《光師父說心經》系列將藉由現代眼光帶你敞開佛法的堂奧,期盼每一冊都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光明與法喜,從無明煩惱的此岸,趣向自在解脫的彼岸。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慧光法師
一般人學習佛法,以為只要依靠信仰或是培養自己的福德就能夠解脫。其實佛說,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來自外在的境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
煩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成立的。因為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才導致煩惱的生起,因為煩惱生起,才促成業的造作,導致輪迴的苦。我們要斷除煩惱,解決生命中的苦,一定要開智慧,透過智慧將根源解除。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學佛,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在這上面用功,可以說都還在門外轉,尚未走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