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我的僧涯,該留下點什麼?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一章有語:「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明朝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中,引用了該語,直指做為出家沙門,離欲為第一行。認為,如心醉五欲,便無法出離。那樣,便是外欺其人,內欺其心。這教示很震撼我。
比丘本性,1965年出生,1985年剃度。由於根機淺薄,悲智難運,福德難俱,一直在學修的路上,進退失據。由於常駐過一些叢林、院校,有些同參與同學,知道他們學修日進,左右逢源,我是相當的羡慕,同時,也非常的汗顔。為此,我每天於晨起立願,發下當天與未來之誓,自我加持,祈諸佛菩薩加被;更於入睡前省思,反省、自省、慚愧、懺悔當天與過往的過錯。
本人恩師明暘長老,生前對本人有兩大期許,一是期望本人做個悲天憫人的僧人,二是期望本人做個解行並進的僧人。一直以來,比丘本性以此做為僧涯座右銘。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本性自知,於大千世界,萬象人間,自己只是一隻螞蟻,或一隻蜜蜂,或一隻飛蛾。緣木過河,向花而去,甚至赴火。生命瞬息,而且渺小。只是,我也很欣慰,乃至很知足。畢竟,如蟻,努力著,冒險著;如蜂,追求著,夢想著;如蛾,奉獻著,犧牲著。
佛陀說,如是因生如是果。無論聖賢還是愚夫,走過就有足跡,做過就有痕跡。平凡如我,我的僧涯該留下點什麼?我是一個僧人,我是一介書生,依著我的本業,我的本份,我想著,我或許還可以留下一些文字,記錄這個時代的僧人,記敘這個時代的自己。
比如,我自己,我的出家,我為沙門,我為了什麼?想做些什麼?自己總結一下,就是:倡導心靈非暴力;致力以佛心導正人心,回歸信仰,以佛道輔正世道,重建道德;弘揚慈悲、智慧、忍讓、包容、自省、懺悔、中道、圓融、和合、共生;專注心靈修證、心靈文化、心靈教育、心靈慈善;宗於中華禪;踐行南北傳佛教交融,東西方文明對話;促進重返佛教軸心時代,再現佛陀榮耀時光;推動全球倫理構建;實現苦難的拯救,煩惱的解脫。
為此,剃度以來,教務之餘,延續出家前的愛好與習慣,喜歡讀些書與寫些文章。雖然,這些拙作的思想與水平,連我自己都不敢恭維。可是,因緣所在,性情所致,所以,也就有慚有愧,卻無怨無悔,陸陸續續,將之輯錄於此,做為本人感恩、敬畏、自省、結緣之人生的一個部分,不求與舍利同輝,不惜與書本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