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項符合
六堆客家及其周邊社會與文化變遷:族群互動論的觀點
的圖書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六堆客家及其周邊社會與文化變遷:族群互動論的觀點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研究者投身六堆客家及其周邊地區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就研究主題來說,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六堆客家與其他族群的互動、六堆客家信仰與民俗醫療;就研究時間而論,起自清治以迄於今。就研究區域而論,部分專門討論各堆內部,有的綜合討論六堆及其周邊地區。整體來說,研究者意圖擺脫客家中心論述,將六堆客家擺在台灣社會變遷的時空脈絡中討論,是以本論文集定名為「六堆客家及其周邊社會與文化變遷:族群互動論的觀點」。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客家委員會經費補助出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淑鈴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專長:文化人類學、醫學人類學、客家飲食文化、質性研究、田野調查
目錄
自序
01 族群混居、儀式與聚落:內埔與萬巒的研究發現
02 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百年來內埔與萬巒地區族群互動之軌跡
03 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前、中、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
04 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左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
05 由宗族、角頭、聚落到跨聚落:集體動員下的六堆天后宮
06 六堆及其周邊地區媽祖信仰的文化底蘊
07 「盤花」、「紅包仔」與「花水」:試論六堆客家民俗醫療知識的生成與體現
序
自序
林淑鈴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近來若干學術同好催促我將學術著作結集成書,我總是告之「學術未精,來日方長!」掐指一算,這才明白過了天命之年,為何了無耳順感?
本書將集結研究者投身六堆客家及其周邊地區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七篇論文,依照執行研究計畫、專書篇章寫作與發表時序,編排如下:
〈族群混居、儀式與聚落:內埔與萬巒的研究發現〉、〈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百年來內埔與萬巒地區族群互動之軌跡〉、〈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前、中、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左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由宗族、角頭、聚落到跨聚落:集體動員下的「六堆天后宮」〉、〈六堆及其周邊地區媽祖信仰的文化底蘊〉、〈「盤花」、「紅包仔」與「花水」:試論六堆客家民俗醫療知識的生成與體現〉等。
就研究主題來說,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六堆客家與其他族群的互動、六堆客家信仰與民俗醫療;就研究時間而論,起自清治以迄於今。就研究區域而論,部分專門討論各堆內部,有的綜合討論六堆及其周邊地區。整體來說,研究者意圖將六堆客家擺在臺灣社會變遷的時空脈絡中討論,是以本論文集定名為《六堆客家及其周邊社會與文化變遷:族群互動論的觀點》。
回首2006 年我由醫學人類學轉入客家研究已過十年,我的第一個客家研究,田野地點選在右堆美濃,2008 年主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研究案「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有機會延伸客家研究觸角,貼近後堆與先鋒堆所在的內埔與萬巒,從此開啟不同的研究視野。記得求學過程中,我比較感興趣的領域是宗教與醫療,當我由高雄醫學大學轉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時,兩個研究領域的嗜好其實一直存在。
我曾在美濃、竹田與萬巒帶領研究生從事土地伯公的田野調查,完成〈伯公祭典中「物」的形式、內容及其儀式性的轉化:美濃、萬巒與竹田地區的初探〉論文,發表於2007 年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主辦之「2007 年客家社會與文化及教學資源整合學術研討會」中。會後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專任教師篩選,另外邀集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同時申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專書出版獎助,承蒙臺北文津出版社邱鎮京先生協助,以及多位匿名審查委員的幫忙,2008 年順利出版專書《2007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中收錄拙作〈伯公祭典中「物」的形式、內容及其儀式性的轉化〉。
起先有右堆客家的田調歷練,緊接著臨危授命擔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更舉辦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研討會論文集等寶貴經驗,從而體會到若想要掌握六堆客家社會文化全貌,無法仰仗右堆美濃土地伯公的短暫田調經驗。於是放下美濃,轉身走向內埔、萬巒、竹田、長治、麟洛、佳冬與新埤。這十年間,每逢寒暑假住在內埔與萬巒的時間,比起回老家的時間還要多,起先因為「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的田野就在內埔與萬巒,後來想進一步探詢客家與閩南信仰有何異同,因此持續往返於內埔、萬巒與高雄之間。
2009 年適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我曾在會議中發表〈內埔與萬巒地區聚落型塑、族群替代與維繫〉論文,爾後參加真理大學舉辦「兩岸宗教儀式與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發表〈族群混居、儀式與聚落:內埔與萬巒的研究發現〉論文。前述兩篇論文將內埔與萬巒客家與周邊閩南以及平埔族併置討論,提出人群不等於族群,在族群混居狀態之下,通用語(如客語或閩南語)並非界定族群的唯一標準,同時反駁本質論的族群觀點;因為例行性的宗族祭祀以及地方公眾信仰,促使族群內部將產生大小不一的人群組織,比如宗族嘗會與寺廟,內文觸及人群移動、聚落型塑,閩、客與平埔族之間多元複雜的族群關係以及族群認同。2010 年出版《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與萬巒鄉為例》,全書共有陸篇,其中第壹、貳、肆、陸篇由本人撰寫。另外第參篇語言由張屏生與吳中杰老師負責,以及第伍篇族群間的互視(下)由利亮時老師與楊忠龍先生負責。這本專書的產出有兩項意義,一者反映六堆客家、特別是後堆的內埔與先鋒堆的萬巒,自清代以來的社會變遷,提供在地客家人的主位(emic)觀點;二者組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的師生,提供客位(etic)觀點。
2010 年我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許淑娟老師,協同執行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六堆客家信仰調查研究案」,兩年之間師生跑遍六堆客家大小聚落,期間重複訪談、紀錄、繪圖與定位等工作,最後歸納分析調查結果,提供比較完整的六堆客家信仰圖像與地理定位。2012 年順利完成《「六堆客家信仰」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以及《「六堆客家信仰」調查研究案調查表》。六堆客家信仰的調查與撰稿過程,讓我明白三件事,首先,跨學科交流與整合刻不容緩,因為師生之間頻繁交流,故能學習到文化人類學以及地理學科要領;其次,紮實的研究生訓練是客家學術研究的明日希望,該項研究計畫前後動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與地理學系碩(博)班研究生投入客家聚落信仰調查;第三,對於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將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社會地理學的聚落調查融合,教學相長、恰當運用地理定位系統。
另外,自2010 年起前後兩年,分別執行客家委員會99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前堆與中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以及100 年度「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左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學術研究專題,希望銜接2008-2010 年後堆與先鋒堆的研究成果。
這一系列有關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的研究,透過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說明堆內(外)客家、閩南與平埔族皆有高比率的內婚與同族收養情形,證明六堆客家並非獨存於天地之間,發現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對於(非)客家邊界的型塑與(非)客家族群的影響程度不同。所謂六堆不再是軍事戰鬥團體,而是道道地地的民間社會組織。因為六堆客家周邊的閩南人、平埔族,甚至排灣族、魯凱族等原住民,以及晚近的新移民,使我們看見六堆的存在、各堆之間的共通性,以及其內部的異質性。是以,主張透過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能夠顯現族群邊界,經由跨族收養看見族群包容力,並討論族群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前、中、後、先鋒堆的研究結果激勵我繼續尋找左堆客家及其周邊族群互動的軌跡,透過具體事證說明左堆與前、中、後、先鋒堆客家的同異性,討論造成其差異性的可能原因,並更加確認從事六堆客家研究必須考慮周邊其他族群。如此思維來自「做中學與行中思」,受惠於黃應貴與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一書中多位學者研究理念之影響。
同此時期我完成前述兩項學術研究成果報告,2010 年參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舉辦「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工作坊,發表〈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百年來內埔與萬巒地區族群互動之軌跡〉;2011 年參與國立中央大學主辦「2011 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發表〈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前、中、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前文修改後,收錄於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一書。後文修改後投稿於《高雄師大學報》33 期。
有道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面對六堆客家,秉持身先士卒的精神,近年來不斷來回於高屏市鄉之間,此刻越發感受「田野不在於多,而在於精」。2011 年決定將研究觸角展向六堆客家民俗醫療,執行客家委員會101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由野生之草到生命之花:六堆客家民俗醫療的生成與體現」,由此銜接昔日未盡的臺灣民俗醫療研究志趣。同年參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當代華人社會的健康與醫療人類學工作坊」,發表〈「盤花」、「紅包仔」與「花水」〉論文,指陳六堆客家過「採花生」鏈結「盤花」、「紅包仔」與「花水」等文化載體,構築日常生活保健的第一道防線,若六堆客家鄉民病痛未解,於是求助乩筆、桌頭與地理先生的「問事」活動,不論在家使用「花水」或求助於廟堂的「問事」均屬於民俗醫療範疇,緣此我們希望比較客家與閩南社會民俗醫療的異同,展現六堆客家特有的民俗醫療知識,更將六堆客家民俗醫療知識的生成,擺置在臺灣整體文化變遷以及西醫醫療資源的可近性觀點中來思考。
出版一本專書誠非易事,這本論文集的產出,先後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客家委員會暨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供經費獎助,當然還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客家文化研究所的行政支援、研究與圖書設備,回想本人投稿研討會、參與工作坊提報論文過程中,幸蒙多位專家學者提供高見。在此由衷感謝田調過程接受訪談與提供資料的報導人,接受本人邀請或參與研究計畫的同事、研究生與研究助理,還有專書出版、計畫承辦與研討會有緣相聚的女士與先生們不吝指教,然文稿概由本人負責。期待通過本論文集的出版與後續討論,激勵本人與學術同好在臺灣客家研究的道路上更加精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489883
- 叢書系列: 文化研究
- 規格:平裝 / 3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作者:張東君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9-02 66折: $ 172 | | 66折: $ 238 | | 作者:馬丁.維爾勒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1-01 66折: $ 297 | | 66折: $ 383 | |
|
|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592 | | 作者:宋怡慧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02 $ 276 | | 作者:八田てき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12-10 $ 204 | |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22 $ 93 | |
|
| $ 284 | | 作者:朱家泓 出版社:金尉 出版日期:2024-11-21 $ 948 | | 作者:羅寶、桑原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4-10-10 $ 299 | | 作者:羅伊.奧斯華Roy Oswald 、奧托.克勞格Otto Kroeger 出版社:台灣學園傳道會出版部 出版日期:2024-12-20 $ 33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