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八十年代起,我在基洛格基金會(Kellogg Foundation)任職以來,就開始探討「寬容」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從那時起,我也開始著書、講學和擔任諮詢工作,話題總是離不開人們如何藉由寬恕自己或他人,因而邁向成功之路。
我的這本著作〔別跟自己過不去〕,希望告訴讀者,如何依循六個階段,去饒恕曾經傷害過自己的那些人。
這本書裡所蒐集的資料,則是來自於某些人和我的面談記錄,這些人先後原諒了曾殺害他們孩的兇手,曾遺棄過他們的配偶,曾凌虐過他們的父母,以及曾帶給他們無窮傷害和恐怖記憶的摯愛之人。
本書所蒐集的,也是來自於相同背景的資料,這些人曾努力地想要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或是原諒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而對於目前所歷經的過程,他們亦有詳盡的描述。除了上述這些主人翁外,書中的資料還來自於另外兩處,其中之一就是在我工作研討會上所蒐集到的,那時我曾要求具有類似背景的學員,完成一份長達四頁的問卷調查,由這些問題中,我們了解到有關於他們年紀、教育程度、家人的所屬星座、宗教、人倫關係(教父母或教子女),以及所遭逢之事故等方面的訊息。後來,這問卷還曾被學術機構、宗教團體和學有專精的同業們取用。
這些資料的蒐集方式雖不太科學與嚴謹,但卻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近一百一十個人的經驗。至於第二處資料則是來自於我的臨床工作上,包括我的學生及臨床病患。
當然,書中人物的名字俱已更換,以確保其隱私權,而我則十分感謝這些願意與大家分享其故事的人。
能否寬恕自己,應該是能否保持平和的關鍵,如果原諒了其他人,就不會再有怨恨之心,而且至此以後也不會再把這種嗔念施與他人身上。
假使寬恕了自己,也就不會再有怨恨之心,更不會允許這恨念繼續盤據其心中,以致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甚至因此而禍延其子孫、配偶和諸親好友。
嫌惡自己的心理,在乍看下似乎沒什麼,不過久而久之卻會致命。就像是恨別人一樣,只要時間夠久,不管它是以何種形式發洩出來,都會足以致命。
我衷心期望這本書能供那些受到傷害的人們,一些有用的「工具」,以揚棄埋怨自己的心理,並回歸正常人的社會之中。如果本書能達到此一目地,接下去的心理治療才能見效,最後也才能由嘉惠個人,轉而至造福所有人。
我十分感謝我的出版代理商、友人、同事和編輯們,由於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本書才得以付梓。另外,我也特別感謝那些因關懷他人而接受我電話訪問,並毫不隱晦地暢談其人生經驗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