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做人難做二月天——完美主義讓人心力交瘁
完美主義是一種精神的毒瘤,摧毀著原本簡單的快樂,讓你一生都無法觸摸到心中的目標。
不做那個糾結於「完美」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邊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很聰明,工作能力也很強,並且勤奮好學,可是這些人偏偏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做不出什麼成績。相反,那些能力並不如他們的人,反而獲得了成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細細觀察,你會發現,有些苦求結果卻不得的人,往往正是一個超級的「完美主義者」。可能你會想問:「完美主義者難道不好嗎?」是的,完美主義者真的不好。很多人無法成功的原因,不是自身能力不夠強,也不是不夠勤奮和堅持,而是在做任何事時,都極力希望把事情做到極致。所以,他們總是在準備和等待著各式各樣條件具備之後才肯動手行動。因此,這些力求完美的人,往往耗費了一生的精力處在等待或者修復的狀態中,進而錯過了一次次的機會。
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事物,我們不要做那個糾結於「完美」的人。追求完美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煩惱與不安。這就好比一份相同的工作,完美主義者一定會提供出很多不同的工作方案與思路交給上司,但是如果讓他來選一個最好的方案,他往往沒有了主意;現實主義者雖然能力不一定強,方案也可能只有一套,但是他提供的絕對是一套最可行的方案。
不僅是工作,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也一樣。如今剩男剩女已成為時下火熱的話題,在這個現象的背後,一定擺脫不了與「完美」的關聯。一個人,總是等待著自己想像出來、構思出來的完美伴侶,最終怎麼可能實現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對待身邊的家人、朋友還是同事,我們都應該擺脫「完美主義」的要求。只有這樣,你才會慢慢發現,人生有很多樂趣。世界,也不再是昨天的世界。
極致的完美就是極度的缺憾
小艾總是抱怨她的上司是「怪物」,凡事都要求盡善盡美。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門和另外幾個部門聯誼辦活動,要編排幾個小時的節目。原本是放鬆娛樂的事情,大家嘻嘻哈哈排練一下便可以了。就算是唱歌稍微有一點走調,舞蹈動作稍微不到位,又有什麼關係呢?反倒增加了喜劇效果。可是,上司非常不滿,一定要她們加班排練節目,就像要求專業演員一樣。大家都有怨言,怪他把輕鬆的事情變得像軍訓,苦不堪言。工作上,她的上司更「變態」:一個小小的錯別字、一個稍微延期的會議,都會讓他生氣,他對「完美」的追求已經到了讓人髮指的
地步。
這位上司能夠順利成為「上司」,實在是個奇蹟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過分追求「完美」而導致團隊氣氛不愉快的人,是會遭到淘汰的。
我們玩單機遊戲也好,玩網路虛擬世界也好,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BUG,這就是程式「不完美」的表現。但是,能否因為不完美,營運商就不讓這款遊戲上市呢?當然要上市,遊戲推向大眾,才能知道它到底完不完美。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強調大家在做事的時候謹慎小心,卻不是用完美主義勒住自己的脖子。過分追求完美,很容易傷害與你合作的同事,給他人造成壓迫感。
普拉托里尼說過:「即使在一粒最好看的葡萄上面,你也會發現幾個斑點。」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人還是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而追求完美的結果也許只能是失望而已。
一個男人到婚姻介紹機構找自己的另一半,結果面對他的只是兩扇門,一扇上面寫的是「美麗的」,另一扇上面寫的是「不太美麗的」。男人不由地推開了「美麗的」那扇門。進去之後迎面而來的又是兩扇門,一扇上面寫的是「年輕的」,另一扇上面寫的是「不太年輕的」。男人毫不猶豫選擇了「年輕的」那扇門。沒想到迎接他的還是兩扇門,一扇上面寫的是「有錢的」,另一扇上面寫的是「不太有錢的」……如此一路選下去,男人前前後後推開了九道門。當他推開最後一道門的時候,上面寫的卻是:「您所追求的過於完美,請到天上去尋找吧!」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世間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包括我們自身。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掌握好適當的分寸,懂得適可而止,不要過度追求完美,不然的話,極致的完美就變成了極度的缺憾。
學會承認不完美
最受美國民眾喜歡的甘迺迪總統,恐怕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一位。雖然民眾對他的喜愛程度很高,但他自己並不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他曾經試圖從豬灣入侵古巴,結果卻是慘敗。這次事件並沒有改變甘迺迪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他在大家心目中的領袖地位更加的牢固。這次事件使民眾明白,一向在電視媒體中被描繪得完美無缺的總統,也會犯一些錯誤的。而且甘迺迪總統在事後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失誤,這讓他離民眾的距離更貼近了。
社會心理學家阿龍森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演講比賽上,有兩位選手,他們之間的能力不相上下。在比賽過程中,其中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而另一位則表現正常。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哪一位呢?
實驗結果顯示:出現了小失誤的那名選手更受歡迎。這個實驗給了人們一個深刻的提示:小的失誤不僅不會損害我們的形象,反而會使人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有一個叫琳達的女孩,她長得非常漂亮,但私生活卻混亂不堪。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閱讀了一本打動她心靈的書,於是她找到了心理學家,想讓這位心理學家幫助她改變自己。
經過心理學家的觀察,他發現琳達其實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女孩,她極具運動天賦,學習也非常優秀,連她的姐姐都會嫉妒她。當心理學家在給琳達做測試時,她哭著寫下了一段話:你信任我,沒有把我看成是一個壞女孩。你給了我希望,但是卻讓我看到了真實的世界和自己,我恨你!
然而十年後,當心理學家再次與琳達相遇時,他完全沒有認出來。現在的琳達神態自若,神采奕奕,絲毫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自暴自棄的女孩。琳達對心理專家說:「十年前我非常恨你,因為你讓我看到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我一生中都難以忘記的。但是我也非常感謝你,讓我重新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其實,承認自己的缺點真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承認不完美,你才會打開心扉,逐漸接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自由。相反,一味追求完美的人,只會陷入煩惱與焦慮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而且這樣的人要不是生活在恐懼中,就會是生活在抱怨中。
與其投資結果,不如投資過程
我們都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滿意的成果,並認為自己的付出就應該有所收穫。可是我們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動,卻無法精準地掌握結果。結果有時令我們開心,有時卻讓我們跌破眼鏡。所以,與其投資結果,不如投資過程。
太注重結果等於提前失敗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上司說:「別給我描述過程,我只想聽結果!」「別告訴我你是如何努力的,我只注重結果。」「別跟我解釋,如果結果不如意,你就什麼都不用說了,直接給我走人!」這些話像一顆顆子彈,瞬間擊碎了員工的信心,扼殺了所有的努力。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不是身高和長相,而是思想與意志。如果想得到期望中的結果,那麼就必須在思想上做好工作。上司一味地要求結果,卻忽視了對員工的思想激勵,沒有積極進取之心和堅韌意志的員工,如何能為上司創造滿意的結果?相反,如果上司能夠重視每位員工的日常職能訓練與思想培養,鍛鍊員工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和頑強奮鬥的意志,那麼在挑戰來臨時,大家就能屢敗屢戰,最終獲得期望中的結果。因此,盲目地重視結果並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只有在追求結果前付出努力才是必要的。
很多公司喜歡用末位淘汰式的考核制度評價員工,以一個小組或部門為單位,將每個員工的績效順次排位,倒數幾名員工將面臨辭退和制裁。然而根據有關調查顯示,長期使用末位淘汰制可使企業失去10%的最優秀員工。因為末位
10%的員工可能恰恰是團隊中的精神凝聚人物,他們的離去會使整個團隊的良好氛圍消失,員工們因此感到失落和無趣,進而產生消極怠工的心態。事實顯示,在很多時候,一心想著追求結果,反而會提前失敗。
拿破崙曾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所嚮往的結果,理想的結果是我們每個人的奮鬥目標,對於結果的期望則是我們的動力之源,我們願意為了理想付出無限的精力和體力。但是,如果我們總是為結果是否理想而斤斤計較,甚至相互指責的話,那麼我們就永遠活在憤憤不平中,無法感受過程所帶來的喜悅。只要我們不放棄,
只要我們繼續努力,那麼我們就不會虛度此生,不會失敗。
享受過程,品味人生
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講述了先天弱智的阿甘最終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本片從一片飄搖的羽毛開始,也在一片迎風而落的羽毛中結束。它的寓意就像是人生,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地去,什麼也帶不走。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們各自跌宕起伏的經歷和過程。人生的旅途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走一次,途中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儘管生命最終歸於平靜,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學會享受每一段奇妙的旅程,也就不虛此生了。
人生除了起點與終點之外,剩下的就是過程。世上沒有哪個人是為了體驗痛苦而來,也沒有哪個人是毫無感受地麻木而去。在生命給予的有限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追求快樂,盡情享受幸福。雖然人生總有不如意,也不是每個期望中的結果都能實現。但是,只要能在經歷酸甜苦辣的過程中有所感悟,那麼我們也算是享受了過程,獲得了珍貴的體驗。
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他一心想統一中原,光復漢室,可是最終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儘管如此,他仍然被後世稱為「忠臣的楷模,治國的典範」。人生中有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未知的,我們大可不必聚精會神地盯著它。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過程中。只有這樣,你才能品味世間百態,發現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趣。
想要獲得成果必先專注過程
美國人約翰.伍登是NBA籃球史上以運動員和教練員雙重身分入選奈史密斯籃球榮譽紀念館的第一人。在還是籃球運動員時,他曾說過:「每次打完比賽,我都會對著穿衣鏡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已經發揮了最大的潛力,是不是真的盡力了。如果是,那麼結果和比數完全不重要;如果我接受不了這場比賽的分數,那麼就說明我並沒有全力以赴,並沒有專注其中。」
我們都知道,人生的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總會出現顛簸和曲折。很多時候,我們都沒辦法預料事情的結局,更沒辦法控制它的結果。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專注其中,把握過程。
從走出校門的那一刻起,我們便產生了對於未來的憧憬。有人希望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拿固定的薪水,建立牢靠的家庭,享受規律的幸福生活;有人希望獨自創業,在商海掀起一番風浪,做個成功的商人;還有人希望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努力幾年,然後拿著積蓄環遊世界,樂享人生……當我們懷著不同的夢想走出社會開始打拼時,才發現決定自己生活品質的因素不是權力與地位,也不是知識與金錢,而是心靈的力量。
美國著名音樂家雅尼曾經說過:「專注的意志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擁有夢想,而且遇到再大的障礙也絕不放棄的話,那麼生活中的困難便會消失,你也會得到你所期望的。這真的會發生,而且真的有用。」
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標並不是那麼難以實現,高不可攀,只是由於我們太過在乎結果,而對過程不夠專注。想成為一流的名廚,必須專注於日常的刀工雕刻與烹飪技巧;想成為著名的歌唱家,必須專注於每一次發音練習;想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必須專注於每一次的過彎超車訓練。只有專注才能專業,只有專注才能造就成功。因此,在樹立正確的目標後,我們不妨把對於結果的期待暫時放一放,嘗試著集中精神,專注於實現夢想的每一個時刻。到那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成功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