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刁書仁《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系列之一,本系列依下列主題分為三書:《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
本書《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共分三篇:第一篇「女真部族考論」,收錄〈海西王台稱雄女真考論──兼論明代女真統一的歷史趨勢〉、〈哈達部興衰考論〉、〈海西女真足迹探源〉、〈論明代女真人的村屯組織與八旗牛錄制的關係〉;第二篇「明代女真」,收錄〈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占疆域的抵制與抗爭〉、〈正統年間建州左衛西遷考實──兼論東亞地區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景泰、天順年間建州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成化初年明朝對建州三衛用兵考述〉、〈成化年間明朝與朝鮮兩次征建州女真〉;第三篇「建州女真(後金)崛起與華夷易變」,收錄〈努爾哈赤崛起與東亞華夷關係的變化〉、〈舒爾哈齊史事考實〉、〈試論努爾哈赤征烏拉之戰〉、〈朝鮮使臣所見的建州社會──兼論後金建國前與朝鮮的關係〉、〈16、17世紀之際東亞全遼地區的滿蒙關係──以努爾哈赤對蒙古的策略為中心〉、〈論朝鮮光海君時期與後金、明朝的關係〉、〈論薩爾滸之戰前後,後金與明朝、朝鮮的關係〉、〈論皇太極時期兩次征朝鮮〉及〈「華夷變易」與「法明崇滿」〉。
作者簡介:
刁書仁
生於1954年10月,吉林懷德人。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史、東北區域史、中朝關係史研究。著有《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古代中朝宗藩關係與中朝疆界歷史研究》、《歷史上的滿族社會生活》、《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爲中心》、《東北旗地研究》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章節試閱
※節錄自書中〈「華夷變易」與「法明崇滿」〉一文:
一、從「女真」到「滿洲」
「女真」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漢文寫作諸申、朱先、朱里真、主兒扯惕等,都是同音異寫。元明清時期文獻,多寫作「女直」,源於避諱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真」為「直」。女真是其稱滿洲之前的族稱,因族稱而成為國稱。滿文文獻中,女真(jusen)作為族稱,與尼堪(nikan漢人)、蒙古(monggo)相對應地使用。女真各部可自稱女真國(jusen gurun),還可作為女真各部的統稱。國(gurun)是女真人用於社會組織的概念。滿文文獻中,國和部沒有嚴格的區分,可以解釋為國人、部眾。女真國,即女真族人之國、女真族人之部。如《老滿文原檔》載,萬曆四十一年(1613),葉赫部首領金台失、布揚古向萬曆帝控告努爾哈赤時說:「把哈達國攻滅拿去了,把輝發國也攻滅拿去了,把兀拉國也攻滅拿去了。現在把葉赫要攻取完了。待把我們珠申國都征服完了後,就攻討你們尼堪國了」。這裡葉赫首領所說「哈達國」、「輝發國」、「烏拉國」,就是對女真諸部的互稱;「我們珠申(女真)國」,則是對女真各部的統稱。表明女真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形成了區別於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某些共同文化心理。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努爾哈赤出自建州女真。建州女真起自十四世紀末松花江下游以東,通過不斷地遷徙,逐漸定居於佟佳江(今渾江)和渾河上游。東北起圖們江流域,西南抵鴨綠江以西的遼東山地的女真也屬建州女真。明代建州女真隸屬於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中的建州三衛。三衛女真「屬夷」接受明廷的冊封,定期朝貢。至15世紀中葉後,建州女真受明、朝鮮、蒙古的影響,通過馬市貿易,與漢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內部經濟,尤其是狩獵經濟迅速發展。進入16世紀中葉以降,女真社會與東亞主要國家一樣,都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明朝的「華夷秩序」受到嚴峻的挑戰,傳統的「華夷」關係開始發生變化。
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起兵,揭開「以夷亂華」的序幕。努爾哈赤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膽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集中優勢、各個擊破的策略,僅用35年時間,就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他所統一的女真國,是區別於漢人、蒙古人的女真語各部的共名,是女真人共同體的稱謂。建州女真屬夷的崛起,引起明朝與邊鄰朝鮮的關注。在明人看來,女真屬夷「皆女直遺種」。朝鮮也一直將出自斡朵里的女真當作「大金支裔也」。
而東部蒙古則稱女真為「主兒扯惕」(jurchid)。「主兒扯惕」是金代女真自稱「朱里真」(jurchen)的蒙語複數形式。從《女真譯語》所收的「來文」看,至少在15世紀中葉,女真各部呈給朝廷的文書還以女真文書寫,至正統九年(1444),女真部落「無識女真字者」達「四十衛」之多,因而請求明廷「第用達達字」。嗣後,女真諸部「皆以蒙字記之」。但女真語仍作為女真諸部使用的共同語言。努爾哈赤在統一各部女真過程中,均使用女真語,以與漢語、蒙語相區別,成為聚集女真的一種向心力。萬曆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利用蒙古字母創制滿文,即「無圈點滿文」,以後逐漸改進,到皇太極時期,形成「有圈點的滿文」。滿文的創制,充分彰顯女真族自身的一種民族意識。
努爾哈赤並不避諱自己的女真「屬夷」身份。早在起兵時,就以「屬夷」的身份自居,承認明廷為「上國」,接受明廷的敕書,稱臣納貢,尋找機會發展自身勢力。直至建「金國」稱「英明汗」前,明朝都沒有覺察他的異念,反倒以為其保塞有功,「升都督,制東夷」,允准其進京朝貢。
《明實錄》萬曆十八年四月庚子條載:「建州等衛女直夷人奴兒哈赤等一百八員名進貢到京,宴賞如例」。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廷仿照優禮海西王台之例,以努爾哈赤「保塞功,升龍虎將軍」。二十六年(1598),努爾哈赤再次進京朝貢,明廷以「建州進貢中朝,賜宴寵勞之」。當時,努爾哈赤「竊名號,誇耀東夷,則勢愈強」,但對外仍以「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兒哈赤」自稱。待努爾哈赤滅哈達、輝發後,明廷才似乎有些警覺,認為他「多智習兵,信賞必罰,妄自尊大,其志不小」。明廷已感到日益強盛的努爾哈赤,必將成為心腹大患。萬曆四十一年(1613),滅烏拉後,努爾哈赤成為遼東最強大的「屬夷」。隨著努爾哈赤不斷地統一女真各部,其統轄的女真國的內涵也隨之擴大,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吞併葉赫,基本完成女真各部的統一。對此,《滿文老檔》載:「是年,自明國以東,至東海,朝鮮國以北,蒙古國以南,凡屬諸申(jusen女真)語言之諸國,俱已征服而統一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族,最初的國家與民族意識觀念的核心,乃是以原講女真語的「諸國」女真人為主體的,與尼堪(漢人)、蒙古,包括朝鮮人有著明顯不同的,一種共同文化心理的認同。
從「女真」改稱「滿洲」(Manju)始於皇太極天聰年間。天聰五年(1631)八月,皇太極在給明朝大凌河守將祖大壽勸降書中,寫道:「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天時人心各不相同。而大國豈無賢能之士,不隨機應變,竟執膠柱鼓瑟之見,可乎?」,公開否認與歷史上女真所建金朝的關係。四年後的天聰九年,皇太極又藉虎爾哈部降將穆克西科之口,講述了關於滿洲起源的傳說。即三仙女在布庫里山下布勒湖裡沐浴,佛庫倫浴畢吞食朱果受孕生布庫里雍順,布庫里雍順乘舟順流而下到三姓地方,平定該地三個不同姓氏(hala)的戰亂,立國於鄂謨輝之野鄂多里,成為滿洲始祖。這個傳說是以元末明初建州左衛斡朵里女真的歷史作為背景,將其前史濃縮於一個傳說人物身上,接下來恰好銜接南遷的建州左衛女真的真實歷史。
滿洲始祖的傳說,通過對滿洲始源於女真斡朵里部建州左衛的歷史梳理,強化了建州女真的地位。同時也有意無意地開始隱諱其為金朝後裔,及曾為明「華夷秩序」體系中的「屬夷」衛所的事實。充分體現了其民族意識的強化,並以此彰顯其民族獨立性。這樣,一個被稱作「滿洲」族的共同體,被有意識地從女真族體中剝離出來。特別是進入遼東地區後,大量的非女真人口被納入,使「女真國」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單一女真族的範疇。因此,天聰九年(1635)九月,皇太極正式宣布,改女真(諸申)之名,以「滿洲」作為新的族稱。至此,女真族完成了向滿洲共同體的轉變。滿洲共同體與女真共同體相比,在民族構成上的確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共同體中,除女真族外,還有數量眾多的蒙古和漢人等民族成分。
隨著滿洲自我民族意識的增強,其對與明朝關係及與之相伴的「華夷」觀念的理解,也發生了某些變化。皇太極即云:「倘謂我國小,不宜稱皇帝。古之大遼、金、大元,俱由小國而成為皇帝矣……豈有一姓人登皇帝位,永世不移之理乎?夫天運循環,有皇帝而廢為匹夫者,亦有匹夫而起為皇帝者。此乃天意,非人之所願也」。可見,在皇太極內心中已將自己與明朝對等而視,已經不再安於「夷」的身份了。雖然,此時的滿洲統治者,還無法使自己全然擺脫「夷」的文化劣位,但已開始為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辯解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軍民者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
二、「法明崇滿」治國理念的形成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後,以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為統緒,構建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並與明朝相區別。萬曆四十四(1616),努爾哈赤基本完成對女真各部的統一,遂於赫圖阿拉,上尊號「英明汗」(Genggiyenban),建元天命,意為受命於天。薩爾滸之役後,他致朝鮮國王的書信中,首次對外宣稱「後金國汗」,直至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大清」,金國作為女真族國號達20年。努爾哈赤將國號定國號「愛新」,漢語稱為「金」,意為他所創建的國家,乃是與十二世紀崛起於東亞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的金朝一脈相承,其本人就是接續金朝統緒的傳人。
這樣就將其所建立的政權與歷史上已經存在過的,非漢人所建「異族」政權有機地聯繫一起。不僅如此,努爾哈赤還將其原本的姓氏覺羅(Gioro hala)改姓愛新覺羅(Aisin Gioro)。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著錄的642個滿洲姓氏中,有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等姓氏,並沒有愛新覺羅這樣一個姓氏。其實,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之時,其姓氏仍為覺羅,隨著其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所管轄的女真人口日增,為便於對內統治,對外交往的需要,始標榜自己為金朝的後裔,並將金朝的國號作為自己的姓氏。對此,《清文總匯》中,「愛新覺羅」一詞,解釋為「本朝國姓」,既然是國姓,皇室之姓,只能著錄在《玉牒》中,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只記載從覺羅中分出來的其他各支的姓氏,這就足以證明愛新覺羅姓氏是從覺羅姓氏中分出來的一支。
努爾哈赤以金國為國號,在內外交往中,以金朝的傳人自詡。天命三年(1618),襲取明撫順所,努爾哈赤曾向蒙古貝勒恩格德爾、大臣薩哈廉講述「先朝金史」。天命六年(1621),有人獻金「天會汗三年」造的古鐘,努爾哈赤當眾炫耀:「天會汗乃我先祖金國阿骨打之弟,名烏邁,號天會汗」。同年,努爾哈赤談及征明理由時也言:「今我與明國,秋毫不犯,明帝無故援助邊外之人,殺金汗之親族我之父祖」。金國在與朝鮮交往的文書中,也常寫有「我金大定汗」(meniAisin han)之類字樣。
努爾哈赤以「大金支裔」自詡,雖然不乏有沿襲建州女真的傳統作法的一面,如早在李滿住時代,建州女真的對外文書中就曾以「大金」為號。弘治六年(1493),建州三衛首領在給朝鮮成宗國王文書中,多次稱自己為「金皇帝」。但更為重要的,還是意欲通過這種統緒上的連接,抬高自己身份。通過與明朝及漢民族相區分,來凝聚女真各部的力量,實現女真民族的統一。因此,「滿(女真)漢有別」、「崇金黜明」也稱為努爾哈赤時期國家建構的一個基本理念。
※節錄自書中〈「華夷變易」與「法明崇滿」〉一文:
一、從「女真」到「滿洲」
「女真」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漢文寫作諸申、朱先、朱里真、主兒扯惕等,都是同音異寫。元明清時期文獻,多寫作「女直」,源於避諱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真」為「直」。女真是其稱滿洲之前的族稱,因族稱而成為國稱。滿文文獻中,女真(jusen)作為族稱,與尼堪(nikan漢人)、蒙古(monggo)相對應地使用。女真各部可自稱女真國(jusen gurun),還可作為女真各部的統稱。國(gurun)是女真人用於社會組織的概念。滿文文獻中,國和部沒有嚴格...
作者序
〈後記〉
這次與臺灣的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多年來發表的中朝關係史的論文結集題為《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三冊出版;同時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將已發表的明清東北史的論文結集,題為《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初編》、《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續編》二冊出版。出版上述論集的初衷是欲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個了結。
我於1954年陰曆十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吉林省懷德縣劉房子鄉石頭哨村。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在莊家院生活,啥時從山東闖關東來這裡,家族沒有家譜,也沒有幾個識文斷字的,所以不清楚。填履歷表,家庭成分欄,一直填寫佃中農。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在我出生不久,離開農村到長春打工謀生,後來被吉林省日用化學工廠(生產牙膏、香皂等)招為工人,1957年工廠遷到吉林市,我與母親這才從農村老家隨父親來到吉林市。1961年讀小學,1967年小學畢業,因文化大革命延至1968年年末才上初中,1970年中學畢業,趕上「四個面向(面向工廠、學校、農村、部隊)」,我便進入吉林師範學校深造。本應1972年末畢業,因沒有畢業分配指標,延至1974年9月才畢業,分配吉林市第二中學工作。因為沒有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經歷,恰好學校在吉林市郊區阿什大隊第五生產隊辦學農分校,便安排我去鍛鍊。在那裡戰天鬥地,一幹就是三年。1977年恢復高考時,因工作需要,組織不同意報考。1978年從學農分校回到學校,倉促參加1978年的高考,分數未達到錄取線,只好備考一年。1979年高考以332分考上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年大學畢業,因年近三十,急需安家立業,便回到吉林師範學院工作。1983年當年結婚,翌年女兒出生。1985年考取母校碩士研究生,1988年碩士畢業又回吉林師院工作。2000年考取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2004年獲博士學位。2001年,為揚州大學作為人才引進;2008年,調回母校東北師大工作,直至2019年退休。以上便是我再普通不過的學習工作經歷。
至於說學術成就,對我一個農民、工人子弟而言,既沒有良好的家學背景,頭腦又較為愚鈍,加之趕上「文化大革命」這樣特殊的年代,哪敢侈談自己有啥學術成就。論集中所收文章,不過是本人幾十年研習明清史、中朝關係史的學習心得。這次結集出版,僅對史料進行了勘誤,而對一些問題的認識與闡釋限於當時史料缺乏及本人史識有所不及,一定存在諸多問題。就筆者而言,僅是在探索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留下的一點足迹,更多的是希望能對關注這些問題的同行提供些資訊,僅此而已。
本論集的出版,由衷感謝在我人生各階段對我培育、提攜的老師、同學、同事以及各學術刊物,也包括我的博士、碩士學生。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承蒙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鄭伊庭女士的幫助,為本書出版費力頗多,在此一併致以誠摯謝意。
刁書仁 2024年10月27日
〈後記〉
這次與臺灣的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多年來發表的中朝關係史的論文結集題為《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三冊出版;同時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將已發表的明清東北史的論文結集,題為《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初編》、《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續編》二冊出版。出版上述論集的初衷是欲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個了結。
我於1954年陰曆十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吉林省懷德縣劉房子鄉石頭哨村。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在莊家院生活,啥時從...
目錄
【第一篇】女真部族考論
海西王台稱雄女真考論──兼論明代女真統一的歷史趨勢
哈達部興衰考論
海西女真足迹探源
論明代女真人的村屯組織與八旗牛錄制的關係
【第二篇】明代女真
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占疆域的抵制與抗爭
正統年間建州左衛西遷考實──兼論東亞地區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景泰、天順年間建州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成化初年明朝對建州三衛用兵考述
成化年間明朝與朝鮮兩次征建州女真
【第三篇】建州女真(後金)崛起與華夷易變
努爾哈赤崛起與東亞華夷關係的變化
舒爾哈齊史事考實
試論努爾哈赤征烏拉之戰
朝鮮使臣所見的建州社會──兼論後金建國前與朝鮮的關係
16、17世紀之際東亞全遼地區的滿蒙關係──以努爾哈赤對蒙古的策略為中心
論朝鮮光海君時期與後金、明朝的關係
論薩爾滸之戰前後,後金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論皇太極時期兩次征朝鮮
「華夷變易」與「法明崇滿」
後記
作者著述目錄
【第一篇】女真部族考論
海西王台稱雄女真考論──兼論明代女真統一的歷史趨勢
哈達部興衰考論
海西女真足迹探源
論明代女真人的村屯組織與八旗牛錄制的關係
【第二篇】明代女真
元末明初朝鮮半島的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占疆域的抵制與抗爭
正統年間建州左衛西遷考實──兼論東亞地區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景泰、天順年間建州女真與明朝、朝鮮的關係
成化初年明朝對建州三衛用兵考述
成化年間明朝與朝鮮兩次征建州女真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