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要寫給煩惱於「如何創造利潤」的商業人士。書中匯整了我至今擔任會計師、企管顧問以及證券分析師所得到的所有見聞與體會。讓更多人可以從如何創造利潤的煩惱中解脫,擁有更井然有序、更為均衡的工作與生活,就是本書最大的目的。
在現在這個時代,在日本國內市場成熟化的背景下,不光是企業管理高層,就連中間管理職或第一線的員工,也必須了解「如何創造利潤」。
然而,看看目前市面上的實際狀況,會發現雖然有許多關於銷售或商品開發的名著,或是教你如何看懂財務報表的好書,但是從「如何增加利潤」的角度撰寫的書,雖然零星有幾本翻譯書,但日文書卻少到教人意外。請各位試著在網路書店以「利潤」這個關鍵字搜尋,或是實際去書店看看,說真的,我認為你很難找到一本讓你覺得「就是這本了!」的作品存在。
但這也不意外,因為在日本,所有員工變得都必須懂得利潤的概念,也差不多就是泡沫經濟破滅後、進入低成長時代的近十年左右而已。因此,以外顯知識的形式在外流通的通用知識,確實在第一線還累積得不夠充分。而這樣的知識在二○○○年以後,突然產生了需求。
我自己在麥肯錫或安德信擔任企管顧問的經驗,總計有十年以上,也有機會在各種企業的第一線參與過眾多專案計畫。透過這樣的經驗,我發現一件事:追根究柢去看大多客戶企業的經營課題,最後都會回歸到「如何增加利潤」的問題上。無論是新事業的開發、成本管理、營業店面管理,或是購併,雖然有這麼多的活動,最後的目的還是在於增加利潤。
身為這種企管顧問,或說身為證券分析師與投資人,我有很多機會可以針對創造利潤的方法不斷進行嘗試錯誤、不斷與各方經營者或專家們討論,不斷做整合性的分析與思考。我認為,就結果來說,我學到了一些創造利潤的方法,而且有某種程度的通用性與重現性。我毫不保留地把這樣的經驗整理出來的,就是這本書。
我很清楚,應該會有半信半疑的讀者,不知道我接下來要說明的手法是否值得相信。因此我會在不違背保密義務、可以公開的範圍內,說明我過去的實績成果。此外,我想也會有人覺得這種自吹自擂的內容很煩人,但畢竟一個人如果過去沒有實際成果就無法讓人信任,因此請各位稍微忍耐一下,容我介紹自己過去的實際表現吧。
以企管顧問的身份分析多家客戶企業主要事業的研發費用、銷售費用與服務的訂價等課題,提出商業模式的變革案,付諸執行。結果,協助客戶多創造每年以幾百億圓為單位的利潤
以企管顧問的身份協助多家客戶企業設立新創事業。從商品概念、銷售通路、取得顧客的方式到試行銷為止,悉數協助。結果,協助客戶設立了幾十億圓規模的事業
以證券分析師的身份分析所負責產業區塊(通訊.媒體.網路)股票的價格是否偏高或偏低;尤其擅長的是網路業新興企業的商業模式分析。結果,最早預測出網路企業在二○○六年的業績惡化
二○○七年一月以經濟評論家身份獨立創業後,針對自己的《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學習法》(Discovery 21出版)、《錢不要存銀行》(光文社出版)、《新.知識生產術》(鑽石社出版)等作品參與了出版社向媒體宣傳以及口碑行銷等戰略,以具有重現性的形態,在一年內讓多本作品暢銷到二十萬本以上,對各出版社的營收、利潤有貢獻
在這些實際成果的背後,我一直是以接下來我要說明的勝間式「萬能獲利方程式」為主軸,不斷執行以下的事情至今:我以在麥肯錫與安德信學到的事情為基礎,把從客戶企業或自己服務過的企業中得到的假說拿來驗證,進而創造出新的架構,然後再一次在第一線嘗試看看。
針對創造利潤的方式,我相信只要能能夠擁有我在嘗試錯誤下得到的相同觀點與主軸,那麼讀了這本書的各位,也都能夠予以重現,在實務中創造利潤。
我也認為,只要第一線或企業能夠創造出健全的利潤,就能夠實現一個我視為畢生努力目標的「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的社會」;也就是說,可以促成一個我們工作者可以不必長時間工作到必要程度以上的社會。這是因為,愈是賺錢的公司與工作場所,愈不需要太過勉強的工作方式。就是因為利潤很少,也就是附加價值很低,才必須壓榨工作者,變成一種長時間的勞動。面對實際上就是這種工作方式的現況,如果這本書或多或少能夠發揮阻止、緩和與改善的功效,我覺得就很好了。為此,我打算毫不保留把自己一直以來得到的知識都整理到這本書裡。
接下來,請各位務必要和我一起一點一滴學習「如何創造利潤」。
二○○八年二月
勝間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