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本書主要是為呈現高雄客家族群對「送字紙灰」、「祭河江」、「敬義塚」等信仰風俗的特色。「過化存神」反映了客家人敬惜字紙的價值觀,紙張書寫文字而有神聖性,不可隨意丟棄,必須焚化以繳交龍宮水府,這是對文字的尊重;「幽冥得度」則因祭河江、敬義塚的內涵,係藉由祭祀、普施無主孤魂,具體的表現悲天憫人的情懷。
本書乃討論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以及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分別藉由這兩項民俗,探究、爬梳各自的歷史脈絡。進而,以大膽且實驗性的討論方式,從事法規以及政策的分析,期望有效讓高雄市民甚至全國民眾均能理解這兩項民俗對其社群的重要性,乃改寫生硬的報告書,讓本書內容可讀性提高,期望達到推廣的目的。欲使民眾能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民俗保存維護的概念:讓閱讀者能透過這兩個民俗項目案例,進而與其他文化資產對話。
本書內容分為四項主題:
(一)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討論這項民俗的歷史源流,並且探討廣善堂與送字紙灰的關係,以及說明它的儀式與內涵。
(二)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討論這項民俗辦理的團體,即勸善堂與聖君廟的歷史脈絡,藉此討論祭典的歷史變遷,並說明它們的儀式內涵。
(三),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實踐。一方面希望透過這兩項民俗在提報到審議過程的介紹,讓民眾知道文化資產行政的程序,另外,也藉由《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保存」的陳述,使民眾能有更多的概念,更可以對這兩項民俗在保存維護上的困境與實踐,能有充分的理解。
(四)民俗文化資產核心價值的維護與省思。兩項民俗均有學校的參與,以及公部門的資源挹注,但透過討論,可以確認保存團體必須立足其民俗的核心價值,才能民俗文化注入正面的活力。
作者簡介:
主編:林茂賢
1960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蘭陽戲劇團副團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現任文化部中央審議委員,及各縣市文化局傳統民俗類之審議委員、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目前專任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所)兼任副教授、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作者:邱延洲
高雄鳳山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現為草地人民俗文化工作室執行長。研究專業為鸞堂信仰、民間宗教,民俗文化資產等,專書撰有《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勸化與社會網絡》、《覆鼎金物語:高雄市墓葬史初探》;亦有十數篇有關鸞堂信仰、民俗文化資產、小法科儀之單篇文章發表。近年,專注於民俗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的探討。
作者:劉佳雰
高雄杉林人,1994年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現為草地人民俗文化工作室執行秘書。撰有〈民間祭孔活動之初探─以杉林區新庄至聖廟祭孔活動為例〉、〈高雄六龜新威地區祭河江祭義塚系列祭典演變之初探〉等論文;曾參與多項縣市及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調查研究、保存與維護之計畫。
章節試閱
壹、 導言
民俗(folklore)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積累而成的風尚和習俗,普遍而言,包含了民間風俗、習慣、信仰、各式口傳文學、歲時祭儀、藝術、手工藝等。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基於不同地理環境、人文風俗、教育、經濟、政治種種因素作用之下,使得各個區域、國家乃至群體之民俗而有差異。簡言之,民俗能夠充分反映出常民面對各種不同生活型態時的因應之道,再以更宏觀視角而言,民俗展現的是該民族在歷史洪流之中所認同的價值觀、宇宙觀及歷史觀。因此,透過民俗,我們不但能夠一探常民日常,更甚者,甚至能夠發掘該文化中細緻且饒富智慧的一套準則。
然而,民俗也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空演替,會與時俱進而有變化,可能被保留,甚或也可能就此消失。因此,為了讓民俗不至於消失,且能有效的延續,我國乃以《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行政措施管理,進而輔導有關單位、社群能持續保存、辦理登錄之民俗。
本書所討論的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與新威勸善堂祭河江祭儀中送字紙灰儀式,因延續過往崇文惜字的價值觀,這源自於古時儒家社會思想下,文字意味著社會地位取得與否,掌握文字即是掌握權力,且早期文字傳授、紙張獲取皆得來不易,上至世族,下至寒門無不敬惜字紙。不過,隨時間變遷,民間對傳統社會「惟有讀書高」觀念動搖,社會結構亦有了改變,有志者有更多管道取得仕途功名,加上印刷普及後,字紙取得更是容易,以上總總原因,在在迫使傳統社會敬字風俗走向式微,也面臨著即將消逝的危機。
美濃廣善堂、新威勸善堂分別成立於1915 年及1918 年,兩者均是當地鸞堂信仰中心,兩項活動均以此為出發,以廣善堂而言,美濃地區民眾於1920 年成立「聖蹟會」,是六堆首個敬字組織,日後聖蹟會雖因成員凋零等因素未再主持送字紙灰祭儀,但其將權責移交予廣善堂,廣善堂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依舊遵循古禮司樂、請神、行禮、誦經、放生,並未因此中斷;近年更是與學區內國小合作,邀請學童共同參與,不但是凸顯鸞堂融合儒、釋、道三教之特性,更是體現傳統儒家人文精神所在。
而六龜勸善堂於農曆三月七日張聖君聖誕時所舉行之一系列儀式,除祝壽外尚有「祭河江」與「敬義塚」兩部分祭儀,其中「祭河江」又有「送字紙」及「普度孤魂」兩階段儀式。
勸善堂除了展現傳統儒家文人社會對於字紙的重視外,新威庄民藉著一年一度送字紙灰至荖濃溪畔的時刻,請來聖君廟與勸善堂內神祇見證,為河中無祀孤魂舉行拔度施食,使之能安頓,祈求庄社平安。敬義塚同樣具有類似含意,六堆客家人多於農曆二月份直到清明期間「掛紙」,祭拜、追悼先人;然而,在民間思維中,人死後倘若無人祭拜,缺少香火,亡魂便會成為孤魂遊蕩在外,更甚者成為厲鬼迫害地方。《春秋左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故民間設有義塚集中無人祭祀枯骨,使之有所依歸,不至於遊蕩人間。除了出自對幽冥世界之畏懼,更多時候是來自對無主孤魂的悲憫與憐惜。較為可惜的是,有關這兩項民俗的研究成果,並非豐碩。
無論在族群性的討論、地方性的切入視角,均少見論述,以客家研究大架構為旨趣的討論為例,中國史學家羅香林民國22 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是為客家研究第一本專書,其客家族群五次大遷徙說更是影響後續客家研究走向,雖已陸續有其他學者對其理論提出不同觀點和質疑,但此書確實為客家研究重要之書籍之一。然而臺灣相關研究,在解嚴前並不是顯學,不過檯面下卻一直在持續醞釀著。臺灣客家研究也是如此,以至於在民國77 年還我母語運動之際,能有足夠的學術研究做為支撐。其中不得不提陳運棟民國78 年所出版《臺灣的客家人》,此書首次納入臺灣北、中、南、東各區客家人的遷移及其分布,有全面性概說。政府單位也投入客家學術研究,民國90 年由鍾肇政先生擔任總召集人,編撰《臺灣客家族群史》;民國90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現稱客家委員會)成立後,於民國96 年出版《臺灣客家研究概論》等叢書書刊。但以上研究均未見論及送字紙灰(字灰)與客家族群的關聯。
在地方研究方面,高雄縣政府於民國86 年出版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其中《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對高雄縣客家研究有全面性概覽,包含歷史、社會、家族、產業、宗教及語言等,雖大抵是以原本右堆客家為撰寫主軸,但已涵蓋本計畫調查區域。另有曾彩金總編輯,民國90 年出版之《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叢書,共含歷史源流、自然環境、語言、政事、人物、宗教禮俗、婦女、古蹟文物等十五篇章,其中以歷史源流、宗教禮俗篇與本計畫關聯較大,唯宗教禮俗等篇章性質較接近普查調查,對基礎資料建置有相當程度助益,不過尚缺少資料分析及論述。
關於「惜字風俗」、「送字紙灰」等風俗文化的討論,郭伶芬於民國82 年發表〈清代台灣知識份子在社會公益活動中的角色〉一文中談及清代時知識份子在官方期許與鼓勵之下,投入的各項捐贈,其中一項獲官方肯定之風氣「敬惜字紙」,郭伶芬認為施世榜為清初臺灣最早推行敬字風氣的知識份子;又有梁其姿民國83 年發表〈清代的惜字會〉,此文說明文昌帝高雄市民有較深刻的認識,有幸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欲以本書之出版,落實推廣之目的。
準此,本書乃改寫自民國106 年所執行的〈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保存維護計畫〉,因「保存維護計畫」係聚焦於業務主管機關的施政建議,與本書出版旨趣不符,故而在改寫主體係以去除施政建議,留存相關的歷史發展及祭典現況說明。但是,為了更多民眾能夠了解民俗文化資產在保存與實踐的有關概念,我們也針對文化資產議題進行說明。於此,本書的重點乃在「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以及「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的歷史脈絡、祭典現況、文化資產保存與實踐等三個現象進行討論說明。
壹、 導言
民俗(folklore)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積累而成的風尚和習俗,普遍而言,包含了民間風俗、習慣、信仰、各式口傳文學、歲時祭儀、藝術、手工藝等。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基於不同地理環境、人文風俗、教育、經濟、政治種種因素作用之下,使得各個區域、國家乃至群體之民俗而有差異。簡言之,民俗能夠充分反映出常民面對各種不同生活型態時的因應之道,再以更宏觀視角而言,民俗展現的是該民族在歷史洪流之中所認同的價值觀、宇宙觀及歷史觀。因此,透過民俗,我們不但能夠一探常民日常,更甚者,甚至能夠發掘該文化...
作者序
主編序
本書緣起是源自2017年由臺灣民俗文化工作室接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執行〈高雄市民俗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塜祭典保存維護計畫案〉。這項計畫是由高雄市民俗文化資產業務主管機關研擬,鑒於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及新威勸善堂聖君廟的「祭河江、敬義塚祭典」於2016年登錄為市定民俗後,依文資法規定需執行調查研究計劃,準此報告書特將其源流、儀式等列為調查研究內容,建立這兩項民俗的基礎資料。
然而,民俗(folklore)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積累而成的風尚習俗,若以生硬的學術論述作呈現這項成果,將造成從事推廣上的窒礙。因此,為求有效讓高雄市民,甚至全國民眾,均能理解這兩項民俗對其社群的重要性,乃改寫生硬的報告書,讓本書內容可讀性提高,期望達到推廣的目的。
本書名為《過化存神‧幽冥得度-「送字紙灰」、「祭河江與敬義塚」》,主要是為呈現高雄客家族群對送字紙灰‧祭河江‧敬義塚等信仰風俗的特色。「過化存神」反映了客家人敬惜字紙的價值觀,紙張書寫文字而有神聖性,不可隨意丟棄,必須焚化以繳交龍宮水府,這是對文字的尊重;「幽冥得度」則因祭河江、敬義塚的內涵,係藉由祭祀、普施無主孤魂,具體的表現悲天憫人的情懷。
為使閱讀者能清晰了解這兩項民俗的歷史脈絡,在地社群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情況,本書內容分為四項主題:第一,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討論這項民俗的歷史源流,並且探討廣善堂與送字紙灰的關係,另外也說明廣善堂送字灰的儀式與內涵:第二,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討論這項民俗辦理的團體,即勸善堂與聖君廟的歷史脈絡,藉此討論祭典的歷史變遷,並說明祭河江、敬義塚的儀式內涵;第三,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實踐,一方面希望透過這兩項民俗在提報到審議過程的介紹,讓民眾知道文化資產行政的程序,另外,也藉由《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保存」的陳述,使民眾能有更多的概念,更可以對這兩項民俗在保存維護上的困境與實踐,能有充分的理解;第四,民俗文化資產核心價值的維護與省思,兩項民俗均有學校的參與,以及公部門的資源挹注,但透過討論,可以確認保存團體必須立足其民俗的核心價值,才能民俗文化注入正面的活力。
實際上,這本書的撰寫面向,是大膽且實驗性的討論方式,因內容使用了法規以及政策來探討,目的無非還是想藉由推廣,讓民眾更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民俗保存維護的概念;另外,也想藉由此討論方式,促使閱讀者能透過這兩個民俗項目案例,進而與其他文化資產對話。
本書從「保存維護計畫」執行期間,由敝工作室的兩位助理-邱延洲先生、劉佳雰小姐實際執行。邱延洲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他的專長係鸞堂研究、民間宗教、民俗類文化資產,從計畫到本書出版皆由他做主筆撰寫;劉佳雰小姐目前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生,在計畫與本書中乃負責協助田野訪談、儀式流程的整理與說明,並協助撰寫初稿。職是之故,本書主要的內容大多由他們二人所撰寫。
此外,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必須感謝保存團隊及市府同仁的支持。首先,感謝美濃廣善堂的理監事會,以及新威勸善堂聖君廟管理委員會,由於各為執事前輩的協助,讓我們有更多的資料可以呈現在這本書;其次,要向美濃龍肚國小張二文校長,以及福安國小謝宜文主任致謝,兩位做為深耕在地的文史學者專家,提供豐厚的文史知識,讓我們能更了解在地社群運作情況;再者,也感謝美濃福安國小莊宗霖校長、六龜新威國小林淑芳校長,讓我們知道學校方要如何去協助民俗的推廣;最後要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邱彥貴教授、美和科技大學吳煬和教授,提供寶貴意見,增添諸多須關注的面向,豐富這本書。
最後,還是向各位讀者說聲謝謝,當您在翻閱這本書時,想必您也是關心這兩項民俗,就讓我們一起持續關心高雄市的民俗文化資產,為民俗的推廣與傳承奉獻心力!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9年10月
主編序
本書緣起是源自2017年由臺灣民俗文化工作室接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委託,執行〈高雄市民俗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塜祭典保存維護計畫案〉。這項計畫是由高雄市民俗文化資產業務主管機關研擬,鑒於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及新威勸善堂聖君廟的「祭河江、敬義塚祭典」於2016年登錄為市定民俗後,依文資法規定需執行調查研究計劃,準此報告書特將其源流、儀式等列為調查研究內容,建立這兩項民俗的基礎資料。
然而,民俗(folklore)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積累而成的風尚習俗,若以生硬的學術論述作呈現這項成...
目錄
總序 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推薦序 虔誠與傳承
主編序
壹、導言
貳、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
一、瀰濃庄聖蹟會與送字紙
二、美濃廣善堂與送字紙灰
三、廣善堂「行聖蹟」的儀式及其內涵
參、新威勸善堂字紙暨敬義塚祭典
一、六龜新威勸善堂與聖君廟
二、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的歷史變遷
三、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及其儀式
肆、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實踐
一、送字紙灰、祭河江、敬義塚的文化資產形塑歷程
二、民俗類文化資產保存面向與核心
三、在地社群的困境與實踐
伍、民俗文化資產核心價值的維護與省思
一、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與學校的合作
二、勸善堂聖君廟與學校的合作
三、外部資源挹注對無形文化資產價值的影響與省思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總序 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推薦序 虔誠與傳承
主編序
壹、導言
貳、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
一、瀰濃庄聖蹟會與送字紙
二、美濃廣善堂與送字紙灰
三、廣善堂「行聖蹟」的儀式及其內涵
參、新威勸善堂字紙暨敬義塚祭典
一、六龜新威勸善堂與聖君廟
二、新威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的歷史變遷
三、勸善堂祭河江、敬義塚祭典及其儀式
肆、民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實踐
一、送字紙灰、祭河江、敬義塚的文化資產形塑歷程
二、民俗類文化資產保存面向與核心
三、在地社群的困境與實踐
伍、民俗文化資產核心價值的維護與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