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教務長。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著有(De)Colonizing the Body: Disease, Empire,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從衣櫃的裂縫我聽見》,主編Aspects of Transnational and Indigenous Cultures、《生態文學:環境、主體與科技》、Ocean and Ecology in the Trans-Pacific Context。近年來執行「跨太平洋原住民文本中的人類世想像」、「廣島之後:跨太平洋(原住民)文本中的輻射生態」、「北美鐵路華工歷史、文學與視覺再現」(史丹佛大學國際合作計畫)等研究計畫案。
儘管這群鐵路華工在美國的各項發展上具有卓越的貢獻,但我們對這些華工的了解卻十分有限。當時的書信、手札或鐵路華工們的心聲很少受到重視。在極度缺乏鐵路華工資料的情況之下,我們該如何重建當時華工個體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填補當時鐵路華工史 料的空缺?對研究者而言,這是一項很困難卻相當必要的工作。在 二○一二年,由史丹佛大學校長資助,由本文的兩位作者擔任主持 人,提出「北美鐵路華工研究工程」(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盼能還原這段重要卻長期受到忽視的歷史 篇章。北美鐵路華工的故事必然是關於跨越太平洋兩端的故事,其 中交織美國與中國當時的社會、商貿和政治的歷史。這亦是一段關 於中國離散、海外華僑和美國少數族裔的敘事,開啟了亞美歷史的 扉頁。若我們需重建對當時鐵路華工生活的理解,還原這段歷史記 憶,這些擷取自太平洋兩端的多重論述(multiple narratives)、詮釋脈絡(interpretive contexts)和觀點都應受到重視。跨國界、跨語 言和跨領域的合作是努力的主軸。在二○一二年,來自北美洲與亞 洲的美國研究、歷史、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文化研究學者齊聚 史丹佛大學,開辦先期工作坊。二○一三年,中國五邑大學(Wuyi University)、廣東海外華人歷史計畫(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Program)、臺灣國立中山大學(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 sity)與其他機構陸續加入此計畫。
部份關於此計畫的學術著作已經出版,有些仍在持續進行中。史丹佛大學舉辦的考古學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收錄在二○一五年《歷史考古學刊》(Historical Archaeology)的鐵路華工專刊。這份學術刊物係由史丹佛大學考古學教授,也是這項計畫的考古學領域 的主任巴博思(Barbara Voss)負責。在二○一六年,與廣州中 山大學共同舉辦的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於廣州出版。這項計畫集結 成的文章也收錄於《歷史考古學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和《南加州季刊》(Southern California Quarterly)。近來,我們正致力於彙整計畫成員撰寫的論文出版 英文專書,也將以電子書的方式收錄更多學者的論文。我們也將推出數位電子書刊,將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造過程和華工的生活做創 新的視覺化呈現。這項出版數位化書刊的創舉,由計畫研究員、史 丹佛大學學生,以及史丹佛大學的空間與文本分析中心(Stanford’s 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 〔CESTA〕)共同完成。我們 也已著手設計相關課程教材,以提供K-12(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 授課教師教授我們重建的鐵路華工歷史。
另外,我們也籌畫一場七個展攤的「華工與鐵路:橫貫鐵路 的修築」(“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Building the Transconti-nental”)歷史展覽,展示鐵路華工在橫貫鐵路建築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這場展覽依序在史丹佛大學、舊金山的美國華人歷史學會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聖地牙哥州立圖書館(San Diego Public Library)等地舉行。我們也協辦一場八十個展攤,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策畫的攝影展─「華工協助修築鐵路,這條鐵路建造美國」(“The Chinese Helped Build the Railroad. The Railroad Helped Build America”),主 要展出北京攝影家李炬(Li Ju)的作品。李是一位二十一世紀的攝 影家,四度走訪中央太平洋鐵路,並以十九世紀艾爾弗雷德‧哈特(Alfred Hart)取鏡的視角重新拍攝。這場展覽於史丹佛大學校園裡 完美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帕克德工程大樓(Stanford’s Packard Engineer- ing Building)中庭展出。未來這兩場展覽也將移至其他地方展出, 而我們的數位成果展也已放上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我們的電子資料庫也在擴增。我們正在整理大量、廣泛的研 究資料;這些資料是由計畫成員與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在過去幾年從 數位資料庫、大學收藏、口述歷史、考古文獻及其他來源蒐集而來 的。同時,我們將這些資料輸入史丹佛大學創建的資料庫平台 ─ 書目百科(Bibliopedia)─而後將整合至我們的數位平台。現在我 們已經上傳了超過1,500筆資料,這卻只是滄海一粟;每天都不斷有 新資料上傳。我們最終希望建置一個由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管理的永久電子資料庫,並開放線上存取。
看到臺灣學者對此計畫的熱忱,我們非常高興,他們從開始就對此計畫做出重要貢獻。我們也非常感謝蔣經國基金會從二○一三年至今提供的慷慨支持。於二○一三年九月,蔣經國基金會與美國 學術團體審議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共同補助 由中央研究院與國立交通大學主辦,馮品佳教授主持的北美鐵路華 工研討會,臺灣學者參與踴躍。馮教授參加我們在史丹佛大學舉辦 的首屆工作坊,並一直是本計畫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