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2013年3月出版《十二五規劃與中國經濟發展策略演變》專書後,本書《十八大後之中國新政-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革趨勢》是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出版的關於中國大陸與兩岸經濟研究之論文集。與前一本論文專書出版之淵源相似,本書論文來源包括2013年5月27日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主辦之「中國大陸經濟轉型與政府角色」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之部分論文,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於2013年9月24日於台北召開之「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新趨勢」研討會上發表之相關論文。
本書刊載的十二篇論文中,除第一部分當前形勢與改革前景的兩篇專題演講論文,經演講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張榮豐所長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揚副院長親自修訂補充後直接刊登,其餘十篇論文均由作者於研討會後重新修訂,並經兩院專書主編傅豐誠(中經院)及程煉(社科院)邀請相關學者實施雙向匿名審查、修正後,方與付梓出版。
作為兩岸之間的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學者,無時無刻均在關注大陸經濟的變動。經由各方面改革政策的擬定與試點措施的推出,大陸經濟漸變與轉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造就了長期持續的高速經濟成長。隨著內部及外在環境的發展,經濟成長過程中必然產生新的制約因素,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必須推動新一輪的轉型與改革。很顯然的,隨著經濟發展及改革的深化,大陸面對的改革環境日漸艱鉅,牽涉到的層面也愈加寬廣與複雜。
中共十八大的召開,不僅是領導班子的傳承,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面對過去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的衰退,加上大陸本身以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發展策略已呈現不可持續之態,要因應國內外新形勢的挑戰,持續過往的經濟表現,並回應廣大民眾的期待,自然而然成為新領導階層必須面對且無法迴避的任務。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是大陸決策當局自我惕勵並回應各界期待之政策藍圖。此一關鍵文件涉及16個領域,60條具體任務,超過300項的改革方向,本書第一篇張榮豐所長的論文,試著從歷史發展角度切入,然後運用系統分析理念,以流量(flow)-存量(stock)的經濟運行模型,來解析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針對的經濟問題與提出之解決藍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揚副院長,則從世界及中國大陸經濟運作失衡的角度出發,精要的指出當前經濟失衡的因果關係,並針對當前大陸經濟面臨的「新型態」,提出步向平衡且具永續發展的方向及挑戰。上述兩篇論文以厚實的內涵提點出中國大陸經濟當前形勢與改革前景(見本書第一部分)。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宏觀部門發展績效探討,收錄的第一篇是吳明澤博士的「中國大陸市場化改革成果-以區域價格與利潤收斂角度觀察」論文,大陸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核心內涵就是市場化的過程,三中全會《決定》的主要亮點之一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該篇論文在過去諸多實證文獻的基礎上,以商品市場、勞動市場價格一體化程度與市場套利空間縮小的競爭性,來評估中國大陸市場化成果。
金融在經濟運行擔負著血液般的功能,支付清算系統是金融體系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程煉主任的「中國金融體系中的資金流動及其經濟效應—基於支付清算的視角」論文,試著從支付清算體系的視角出發,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大陸金融體系內的資金流動狀況及其經濟效應做一分析,指出支付清算體系指標有可能成為貨幣政策仲介目標與宏觀經濟穩定監測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的第三篇論文是林昱君、傅豐誠及劉美姿三位學者的「因應貿易帳失衡:大陸轉變外貿發展戰略與影響-兼論對台進口之可能衝擊」,本文從大陸外貿環境變化及相關政策調整的立論出發,經由實證研究,發現大陸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是影響大陸從台灣進口的主要動力。由於大陸從台灣加工進口成長動能不足,台灣出口商品應以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為轉型目標,利用大陸推動城鎮化的機會,拓展大陸內銷市場,才能順利帶動大陸自台灣的進口貿易。
本書第三部分是國企的變革與發展,不論在任何改革階段,國企的變革與影響都是關鍵因素。劉柏定及劉昶佑兩位學者以特定的稀土產業為例,針對地方型國企及中央及國企的競合關係,提出其「中國大陸稀土產業近來發展與其間之中央與地方互動」的論文,詳細說明大陸稀土產業發展政策,因不同層級政府的思維和偏好出現的諸多差異,並引伸出若干獨特的產業特色。
第二篇論文是劉孟俊及鍾富國兩位學者的「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集團的發展與兩岸產業競合―以智能電網應用示範工程為例」論文。全文依序說明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大型化和集團化背景與發展概況,接著討論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其創新模式,並進一步論述國企對政策的影響管道;然後以大陸國家電網公司為案例分析企業集團化對兩岸產業競合的影響,並闡述國企大型化集團化對兩岸產業競合的意涵。
大陸農民工進城工作的歷史演變,關係到當前大陸經濟改革的重要關鍵,戶籍制度的改革及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的安排,和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前景也密切相關。本書第四部分的農村土地與勞動力問題篇章,首先收錄的是田君美研究員撰寫的「中國大陸農村土地改革發展研析」論文,本文從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後的農村土地制度的發展與變化,特別關注當前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引發的農村土地問題,再針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關農村土地改革的內涵、運作與影響,提出未來中國大陸農村土地改革的展望。
農民工因為沒有城市戶籍,無法享受市民待遇。加上想保有農村分配之土地,產生諸多生活及家庭的問題。溫芳宜博士的「中國大陸農民工社會矛盾問題分析」論文,除針對農民工社會矛盾議題進行論述外,並以中國居民收入調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s, CHIPs)之數據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藉此了解城市部門的歧視對於農民工城市生活滿意度將造成的各種影響。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關係密切,當前大陸經濟成長乏力,城市化是一帖創造投資需求的特效藥,但其副作用亦不可不防。除了慎選發展策略及控制節奏外,社會保障的建立及如何縮小城鄉間的差異,在在關係到大陸改革發展的結局。在第五部分城市化與社會保障篇章中,收錄的第一篇是潘家華所長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收益遠大於成本」論文,文中從經濟發展動力的培育、社會及環境效益等角度,論述所產生之直接與間接效益及成本,點出農業轉移人口的收益遠大於成本,並指出當前大陸對市民化的「成本障礙說」是不成立的。
第二篇論文是上海復旦大學周偉林所長的「轉型期中國大陸城市化的主要困境與解決之策」,周所長從大陸的城市化之路究竟應該怎樣走?城市化的路徑、機制是什麼?以往的做法有什麼成績和問題?應該怎樣加以改革、完善和優化?根據大陸「發展和轉型」的演化歷史經驗,提出了他獨到的看法。。
中國大陸在改革前沒有建立就業關聯社會保險制度,而是在城市中實行了就業人員養老、醫療的國家保障制度。直到1990年代中期,一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覆蓋廣泛的就業關聯社會保險體系才開始逐步建立。未來的社會保險轉型需要應對「擴面」、低收入政策配套、制度整合等重大挑戰,進一步提高社會包容性和公平性。張展新研究員的「從《勞動保險條例》到《社會保險法》: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險轉型」論文,以歷史發展經驗為基礎,提出其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性看法。
最後,感謝中經院院方提供經費支持讓本書得以出版,感謝中經院劉柏定副所長、曾緯華秘書以及中經院圖書室在行政與出版事宜上的支持與協助;並且特別感謝諸位匿名審查委員的協助與貢獻,讓本書諸篇論文得以提升其學術性,內容能夠更為充實且具可讀性。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改革是一項永無止境的研究課題,面對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企圖及日新月異的經濟形勢變化,本書以理論為指導、歷史經驗為依據、從研究者熟悉的領域著手,所提出的12篇論文,雖不能盡數涵蓋此一劃時代議題的方方面面,但確實深入點出了當前大陸經改的重要內涵、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也希望透過本書的付梓,能為廣大關心中國大陸與兩岸發展議題的讀者在觀察時代脈動與瞭解大陸改革發展趨勢時,提供些許的助益。
主編
傅豐誠、程煉謹識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