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聽到藤原氏,一般人的腦中會浮現什麼樣的印象呢?
首先,大家想到的會是建立了全盛時期的藤原道長與攝關政治的時代吧。以天皇外戚身分,在平安時代近半的時間獨占攝政.關白之職,享盡榮華富貴的最強貴族,這樣的評價充分表現這支華麗家族在歷史上的定位。另一方面,或許也有人想到在平安中葉開花結果的日本獨特國風文化。提到平安文化,雖然不單是藤原氏一族的成果,但《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平安文學的巔峰傑作,都是由藤原氏贊助的後宮沙龍或是周邊所誕生,也是不爭的事實。
若與堅毅剛健的武士形象對比,藤原氏就是文弱貴族的代表。或許有人認為他們不像武士捨命奮戰,只會用謀略剷除正敵,並以天皇外戚之姿掌握實權,這種政治手法令人感覺陰險狡詐。實際上,有些即使身為攝關家的名門也因為政權遭到武家奪取後無法重拾,最後只能借助武士之力保住命脈,這樣的貴族不在少數。
擁有各種面貌的「藤原氏」,但這些確實都是藤原氏的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形形色色的形象,或許可說是自中臣鎌足獲賜姓藤原之後,能夠幾經浮沈且生存跨越超過一千三百年才能打造出的諸多面向。
從源平藤橘四氏脫穎而出
一般將源平藤橘四氏稱為「天下四姓」,但其中最強大的氏族就是藤原氏。橘氏在奈良時代的橘諸兄時期最為興盛,到了平安前期漸走下坡;桓武天皇之孫開啟的平氏,由平清盛開啟第一個武家政權,但興盛時期不過二十來年。平安時代初期,由嵯峨天皇的皇子女開始的源氏,經過平安時代提升成為皇室後代,或許因為血統高貴,並未與藤原氏展開露骨的權力鬥爭。
那麼,藤原氏又如何呢?許多人可能認為藤原氏的盛況只到平安時代中葉,之後就被院政 與武家政權所取代。然而,藤原氏在武士掌握天下的七百年之間,仍以全盛時期建立起的品牌能力持續保住命脈。有些人在與幕府之間建立強大的管道,於朝廷內施展超越攝關的壓倒性權力。即使少了來自莊園的收入或特權,陷入困境時,也有不少人持續以學問、藝術來保住地位。換句話說,藤原氏的人就算在經濟上窘迫,也能以文化推手之姿維持其一族自信。
承續千年的權力與威望
到了近世,多數大名家為了提高地位都積極與五攝家 等藤原氏名門貴族聯姻。而到了幕末動盪期,由於尊王攘夷運動興盛以及江戶幕府弱化的背景,藤原氏再次登上政治舞台。自明治到昭和這段時期作為華族備受禮遇,並在財政界呼風喚雨,更有不少人擔任元老甚至內閣總理大臣。
確實,在院政時期之後的藤原氏,已經無法重拾過去在攝關政治全盛時期的榮耀。然而,藉由經過奈良.平安時代與天皇家連結所建立起的品牌力,在保持雍容高雅的身段之中兼具強韌生命力,就像是攀附在植物上的藤蔓不斷繁衍,在中世及近代成功克服一波波浪潮。
本書的目的正是回顧長達超過一千三百年的藤原氏一族興衰,並以年代順序介紹各個時代具有特色的代表性人物。開場的序章作為總論,探討藤原氏為何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強大的氏族,其權力與威望來自何處。
各章簡介
第一章會詳述因中臣鎌足接受賜姓藤原而誕生的藤原氏,經過奈良時代以巧妙的政治手腕與謀略建立穩固地位的過程。第二章的主題則是在平安前期,北家成了藤原氏的主流、攝關政治確立的背景。第三章將以藤原道長的御堂流為重點,介紹多位在攝關政治全盛時期大放異彩的人物。
第四章探討的是因為上皇(退位的天皇)施政的院政,加上武家政權成立後進入夕陽時期的藤原氏。第五章要來看看以天皇為頂點的公家社會在走到谷底時的室町.戰國時代的公家面貌。反過來說,在這樣窮途末路的環境中,或許可說是藤原氏最強力生存的時代。
第六章在與大名家聯姻保有經濟穩定的江戶時代,更在經過激盪的幕末後重生,聚焦在成為政治家或華族走過近代的多位人士。
本書中收錄介紹的不僅有政治家、文化人,還有一族之中的女性及僧侶。受到權欲薰心的強勢政治人物、反抗當政者而遭到毀滅的謀略家、追求名譽與官位的文化人等,各種不符合華麗一族的行為也在其中出現。即使是這些狡詐、強勢的作為,也是藤原氏生命力的泉源,希望讓更多人對於日本史上藤原氏的功績能有多一分了解。
序章
藤原氏為何能變成史上最強大的氏族?
望月之歌
此世即吾世 望月滿無缺
這首象徵藤原道長掌控絕對權力之歌,是道長在一○一八年(寬仁二年)十月十六日,於他的三女威子成為後一條天皇中宮之日的酒席上所吟詠。就在同一天,道長嫁給三條天皇的次女妍子成為皇太后,當時後一條天皇與東宮敦良親王(後朱雀天皇)的母親是道長的長女彰子,已為太皇太后。在威子立后的同時,達成了前所未有的「一家三后」,藤原道長在這個站在榮華巔峰的宴席上,吟詠了這首史上著名的「望月之歌」。
當時,道長要求大納言藤原實質也吟詠一首回應,實質卻說,「此歌實為優美,無以回應。不如大家一同吟唱」,他並引用中國的故事,「聽說白居易因元稹的菊詩太過美好,無以回應,只能深深讚嘆整天反覆吟詠」,於是要在場所有人一同唱和。或許一方面是因為不想太露骨自吹自擂創作應和,但能夠在當下以絕妙回應來滿足道長的自尊心,也可說是頗有實資作風的處事方式,不愧之後獲得賢人右府的稱號。
上述內容是紀錄在實資日記《小右記》中的一段故事。當時貴族的日記並非個人生活紀錄,而是記述禮儀上的先例、儀式,為了將祖先功績流傳給子孫而寫。多虧了實質翔實的記述,能夠生動呈現道長站上權勢巔峰時的模樣。
天皇與藤原氏為命運共同體
藤原氏會被捧為史上最大氏族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前面提到的「望月之歌」這個小故事裡找到線索。
在實現一家三后時,道長已經辭去太政大臣,無官一身輕,但當時的天皇與東宮都是他的孫子,實際上他的地位等於是天皇家的大家長。由此可看出,在握有絕對權威下把女兒嫁給天皇,迎娶皇族女性為妻,與天皇家建立起命運共同體的姻親關係,就是藤原氏權力與威望的來源。
這種聯姻政策,被視為皇族以外的氏族掌握政權的常見手段,自古從五、六世紀的葛城氏、蘇我氏的時代就開始採用。只不過,古代朝廷中即使是臣子的女兒生下天皇,也因為身分不同而無法成為天皇正室,也就是不能登上皇后之位。但自從奈良時代中葉,藤原不比等之女光明子以臣子身分首次成為皇后之後,平安時代之後幾乎每一任天皇都是由藤原氏之女,或是賜姓皇族源氏所生。
或許,藤原氏畢竟只是臣子,其地位不會威脅到天皇,這一點也很重要。在天武天皇死後,繼任的妻子持統天皇一心一意要讓孫子輕皇子(文武天皇)繼位。這麼一來,對持統而言,其他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皇族就成了單純的對手,而她能倚靠的只有天皇母親一方的親戚,也就是不具皇位繼承權的藤原氏。事實上,考量不比等接受持統的提拔,之後成為藤原氏發達的契機,可知道藤原氏以臣子身分成為天皇姻親的地位,正是能保有權力的一大重點。
實現攝政、關白世襲化
有了與天皇家的姻親關係為基礎,藤原氏打造了律令規定之外的「令外官」(律令制實施後才有的新設官職),也就是攝政、關白(統稱攝關)這個特殊的職位,藉此在制度上確保將其他氏族隔絕在外的特殊地位與權力。
情況之所以有了轉變,是因為出現年紀小的天皇,也就是幼帝。古代朝廷由於要求天皇必須要有處理政務的能力,習慣上必須到了能做政治判斷的年紀才即位。實際上,七世紀之前的天皇,除了文武天皇在十五歲上位外,其他天皇都在二十五、六歲到三十歲的年紀才登基。
然而,到了九世紀的藤原良房時,清和天皇於九歲即位,就需要有個職務代替年幼的天皇來處理政務。這個職位因為有「攝行天下之政」的意思,便稱為攝政,身為清和外祖父的良房即以臣子身分首次擔任這項職務。
另一方面,關白取「關白天下諸事」之意,這個職務主要是協助成年的天皇執行政務。首任關白就是良房的養子基經,在光孝天皇五十五歲即位時就任。在這之後,雖有像是宇多、醍醐兩天皇因為親政(由天皇自行執政)而不設攝關的時期,但十世紀中葉設置攝關已經成為常態。此外,除了近世初期豐臣氏成為關白的時期,直到幕末都由藤原氏持續世襲攝關職務。……(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