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收到陳劍梅博士的電郵,希望我為她即將出版的新作《南派傳統粵劇藝術—— 經典粵劇古本〈斬二王〉》(以下作「《〈斬二王〉藝術》」)寫一篇序言,我感到義不容辭,一口答應下來。劍梅和我是藝術同好︰同樣關心和珍惜舞台上的「古腔粵劇」。近年幾次回港觀賞粵劇演出,例如二○一八年的「西秦戲與傳統粵劇」、年前的《八大曲.辨才釋妖》、以及八和會館上演《香花山大賀壽》,都會在油麻地戲院、高山劇場或香港文化中心看到劍梅的身影。或是在大堂等候入場,或是中場休息,每次只能寒暄幾句,沒有機會坐下來詳細交談。近日知道劍梅埋頭研究《斬二王》和粵劇「南派藝術」,進行了一系列口述歷史訪談,裏面的資料彌足珍貴。此外,更爭取出版「粵劇之家」 的《斬二王》劇本,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對我來說,更是香港粵劇研究的一件大事,故此樂意執筆寫序,表達我的支持和祝賀!況且,近日我對清末香港戲曲史產生濃厚興趣;而今天的所謂「古腔粵劇」,正是光緒宣統年間(一八七五年至一九一一年)的流行劇目。根據文獻記載,當時香港戲園已經上演《斬二王》和《斬鄭恩》。二者又和「西秦戲」和「廣東漢劇」(又稱「外江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都是我關注的課題。為了先睹為快,成為《〈斬二王〉藝術》的第一批讀者,遂欣然接受了劍梅交付的任務。
可是,說起來十分慚愧。其實我對《斬二王》的認識,連「膚淺」兩字都談不上。雖然聞其盛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觀看《斬二王》的現場演出。直到去年的「中國戲曲節二○一八」,才第一次欣賞到粵劇折子《斬二王》和西秦戲《斬鄭恩》的舞台藝術。為了完成這篇序文,我開始整理手邊的文獻資料,嘗試尋找《斬二王》在粵劇史上的位置。在爬梳材料的過程當中,有幸接觸到廣州以文堂出版的《斬鄭恩》劇本,能夠印證劍梅書中的一些觀點。另外,我對南派藝術和聲腔考辨所知有限。以下只能綜合零碎粵劇史料,就「《斬二王》在香港」這個課題提出一些初步觀察,充作劍梅豐碩研究成果的幾點補充和註腳。
《〈斬二王〉藝術》書中多次提到《斬二王》和《斬鄭恩》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裏就從《斬鄭恩》說起。《斬鄭恩》是光緒年間省港粵劇舞台上的流行劇目,這點應無疑問,證據存在於劇場之外的清末粵曲唱片事業。二十世紀初歐美留聲機唱片工業興起,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美國哥林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和勝利留聲機公司(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以及稍後的德國高亭唱片(Odeon ,在香港由「告囉沙洋行」代理)同時生產粵曲唱片。這四家唱片公司,都不約而同灌錄了《斬鄭恩》。一九○三年四月,英國留聲機公司派遣錄音師前赴世界各地灌片,在香港收錄了一百四十多首粵曲,裏面就包括《斬鄭恩》,灌唱者是「總生」阿茂。另外,一九○三年三藩市《中西日報》刊登的哥林比亞公司(當時稱「個霖鼻」)粵劇唱片廣告,曲目表上面也出現《斬鄭恩》。同期灌錄的還有《六國封相》、《賀壽送子》、《百里奚會妻》、《東坡訪友》、《轅門罪子》、《打洞結拜》、《辨才釋妖》、《斬四門》等,都可以在三藩市唐人街的雜貨店購買得到。同一時候,美國勝利留聲機公司邀來首席「武生」公爺創,灌錄了一套《醉斬鄭恩》唱片。全套共四片,合作灌唱的伶人包括總生佳、靚金、蛇仔秋和公腳孝。上述跨國留聲機唱片公司,在眾多劇目中特別青睞《斬鄭恩》,足見它在清末粵劇舞台上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從粵曲唱片《斬鄭恩》轉向《斬鄭恩》的劇本文本。二十世紀初,廣州以文堂出版了一種《斬鄭恩》劇本。該木刻本分上下兩卷,封面題名《斬鄭恩》,但版心和最後一頁卻作《斬黃袍》。可以推想原來劇目是《斬黃袍》,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以文堂將封面改成《斬鄭恩》出版。故事情節從「黃袍加身」開始,由「淨」演趙匡胤、「花」(花面)演鄭恩、「武」(疑為「小武」)演高懷德、「老」(疑即「總生」)演苗順、兩名「旦」角分別演韓素梅和桃三春、「貼」(貼旦)演鄭恩之子鄭英。還有「末」腳(疑即「公腳」)一名,飾演拯救鄭英的老仙翁。這裏可以注意兩點。第一,以文堂《斬鄭恩》/《斬龍袍》劇本的人物「行當」,仍然保留「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的類別稱謂,表述了一個更為「古老」的行當標籤。在《〈斬二王〉藝術》的訪談部分,幾位資深粵劇藝人指出,《斬鄭恩》的趙匡胤是紅面,就是大淨,現在的《斬二王》改用武生擔演此角;另外,鄺瑞龍本來由「二花面」行當演出,後來被正印武生取代。上述以文堂劇本的行當表述,正好印證了劍梅書中的口述歷史材料。另外,筆者藏有一本《廣州以文堂書目彙編》,列出以文堂在清末民初刊印的各類圖書唱本。在「各款短度戲本中片班」類別之下,有《醉斬鄭恩》兩本,應該就是我們正在討論的兩卷版本了。可是,在《書目彙編》羅列的過百種粵曲唱本和班本當中,卻找不到《斬二王》。這又說明一個甚麼問題呢?
再將討論焦點從印刷文本移回粵劇舞台。根據香港《華字日報》刊登的戲園廣告,清末香港的三所戲園 —— 「高陞」、「重慶」和「太平」 —— 都有上演《斬鄭恩》和《斬二王》的記錄。從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到一九一○年(宣統二年)在香港上演過《斬二王》的戲班,計有譜群芳(一九○○年)、普同春(一九○一年)、鳳凰儀(一九○二年)等。一九○四年「華天樂第二班」在太平戲園演出《斬二王》 ,廣告列明是「聲架羅、靚耀首本」。至於上演《醉斬鄭恩》的主要有祝壽來和祝壽年兩班。但整體來說,這兩個劇目在香港的演出次數並不頻密。值得注意的是,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公爺創」領軍的「國中興第一班」,開始以演出「新串正本」《趙匡胤斬鄭恩》為號召,上演新編「斬鄭恩」成套正本戲,裏面包括《鄭恩賣油》、《醉打韓通》、《桃三春招親》和《醉斬鄭恩》等。戲班宣傳時標榜「公爺創、大和、靚才仔、大牛通首本」, 將《斬鄭恩》的演出推向高潮,一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仍在演出。大概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上述勝利留聲機公司聘請國中興班台柱「公爺創」,灌錄了成套「醉斬鄭恩」唱片。
綜合來說,今天看到的粵劇《斬二王》是「醉斬鄭恩」戲曲主題的一個「本地化」變奏。如果說粵劇《斬鄭恩》/《斬龍袍》發展自某一種(或者多種)外來劇種(例如西秦戲、廣東漢劇),《斬二王》則是清末「本地班」將之二度「本土化」的再創作成果。雖然知名度也許比不上原來的《斬鄭恩》,但它的表演藝術卻一直保留在紅船戲班的口述傳統裏面,通過口傳心授流傳到今天。回憶一九九四年「粵劇之家」修復《斬二王》的過程時,阮兆輝先生說:「我們一班人一起整理劇本,一起修訂,因為我們都有派別,執筆那位是葉紹德先生,我們就收納了很多個人學了的《斬二王》,即你學是這樣,我學是這樣……我們自己想,最重要是好看,又合理,所以我們就逐一組合起來。」與其說這是一次古腔劇本的重構書寫,它更是九十年代初香港粵劇藝人對於《斬二王》的一次集體再創作,以及對於一個快將消逝的演劇傳統的再追認。最保守的根據文獻記錄,從一九○○年「譜群芳」班在重慶戲園上演《斬二王》算起,到一九九四年「粵劇之家」在沙田大會堂演出《醉斬二王》,兩者之間相距接近一個世紀。在這一百年,香港粵劇經歷了多少變化!
《〈斬二王〉藝術》的一個主要部分,是論述《斬二王》和西秦戲的關係。在這裏再嘗試補充一條材料。香港粵劇研究者陳鐵兒,在一九七○年代曾經論及「西秦戲」和「粵劇」的近似性。他說:「過去,粵人『睇大戲』叫『睇西秦』,『聽八音班』也叫『聽西秦』,但正式的西秦戲今尚流傳在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地方,據說是宋丞相文天祥帶來梨園子弟流落世傳其技的……尚有待考證。多年前,海陸豐人在香港大會堂演西秦戲的《秦香蓮》,唱全梆子,粵人謂之『西皮』,唱和作都與我們幼時見的粵劇差不多。」3 到底上述「睇西秦」中的「西秦」,是否指「西秦戲」?這裏又牽涉另一個問題:在戲曲史上同一個術語名詞(例如「雜劇」、「傳奇」、「亂彈」、「排場」),在不同歷史階段或場合時空,往往指陳不同的意義。第一代粵劇「開戲師爺」黎鳳緣,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撰寫過一篇題名〈新成語考.戲職〉的遊戲文章,內容以詼諧通俗的語言,談論清末民初的粵劇戲行術語,裏面也提到「西秦」。他說:「花旦曰包頭,公腳曰末腳。武生稱為大元帥,司理稱為大坐倉。老旦即是夫旦,鬚生即是總生……交鋒為大戰,西皮曰西秦。左右企開謂之花門,兩頭咁走謂之完台。」4這位熟悉粵劇唱腔和古老排場的職業編劇,指出粵人所謂的「西秦」,可以是指「西皮」。
這裏令我立即聯想到阮兆輝先生近年對於「西皮」和「四平」的調查成果。連帶之下「西秦」、「西皮」和「四平」三者之間,又存在甚麼關係?釐清戲曲術語在不同語境的指陳意義,是一件深具挑戰性但又必須為之的工作!相似的情況也適用於「外江戲」、「本地班」(甚至「粵劇」)等觀念的闡述考證。近年康保成教授、黃偉教授和周丹杰博士就這些問題取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於此我也不累贅多言了。
結束之前,希望談一部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拍攝的《斬鄭恩》電影。 這部由嘉禾公司攝製的《趙匡胤醉斬鄭恩》(大概和鄒文懷先生無大關連吧!)是由陳皮導演、朱頂鶴編劇、肖蘭芳和陳鐵英擔任舞台指導。當時的報章廣告,是以「大袍大甲大鑼大鼓古腔古調粵語歌唱巨片」為宣傳賣點。主要演員包括有「女薛覺先」之稱的麥靜之、岐山鳳、區家聲、黃金堂和蘭芳女等。他們都是蘭芳粵劇學院的學員。蘭芳戲劇學院由粵劇男花旦肖蘭芳創辦,是香港著名私立粵劇學院。肖蘭芳出身清末粵劇戲班,原為太安公司旗下「詠太平」班第三花旦,五十年代開始在香港設帳收徒,特別重視教授粵劇傳統排場。是以《趙匡胤醉斬鄭恩》電影,保留了不少古老粵劇唱腔。依稀記得在七十年代末,香港電視台在深夜曾經播放過這部「粵語長片」。當時筆者仍在香港大學唸書,對於這部「別具一格」(主要演員、舞台語言和音樂唱腔都完全陌生)的戲曲電影深感好奇,曾經向已故香港電影史專家余慕雲先生請教它的歷史背景。這也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如果這部電影「拷貝」有幸仍然存在,肯定是認識《斬鄭恩》舞台藝術的珍貴材料。
容世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