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的作者卞東磊亦持類似的認識:報紙是現代文化的一種新形式——根源於它的內容(主要是新聞)所描繪的世界與其他文化形式的判然有別。在此認識的指引下,本書切人中國語境,試圖觀察報刊進入中國歷史的獨特方式,以及其在讀書人心靈世界所引起的震盪。具體而言,本書探討帝制晚期包括青年毛澤東在內的「普通」④讀書人,與報刊相遇的方式、閱讀報刊的心路歷程、進而被報刊塑造的歷史。本書落筆於現代報刊大規模走進中國讀書人閱讀世界的前夜,以甲午至辛亥間三類人(上層紳士、地方讀書人、青年學生)日記為史料,「拼湊縫合」閱讀的碎片,試圖具體而微地呈現報刊如何以其特別的知識形態(既不同於儒家典籍、人的耳聞目見,也不同於新式學堂知識),描繪出一個引人人勝的新世界,從而使它的讀者改變了自我呈現的方式:如上層紳士從對儒家典籍的審美偏好中轉向「政治的現實主義」;⑤地方讀書人**區域性的「耳聞目見」,從傾心於「鄉里空間」的日常俗事轉向思慮起「民族國家」;青年學生「思出其位」,在個人前景和國家危機的雙重失意中,發展出新的自我意識。
卞東磊,1982年生,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新聞思想史,傳播思想史,媒介、時間與空間。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二十一世紀》(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新聞學研究》(台灣)等海內外期刊發表論文20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近代報刊閱讀史及其史料庫建設(1815-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