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放眼即圖表的世界
我們每天都會在電視、報紙、社群媒體、教科書,甚至廣告中看到各式各樣的圖表,從表格、統計圖、地理分布圖到示意圖,可謂目不暇給。本書要說的是,這些圖表其實都在欺騙我們。
人人都聽過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一圖勝千言。」我希望人們停止傳頌這句話,不然至少加上附加條件:「如果你懂得如何讀一張圖,那麼它能勝過千言萬語。」就連最常見的地理分布圖和長條圖,其實都曖昧模糊,有的甚至十分費解。
這實在令人憂心。數字具備強大的說服力,圖表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習於把數字和圖表當作科學與理性的象徵。數字和圖表看起來、感覺起來既客觀又精確,因此它們兼具吸引力與說服力。
政治家、市調公司和廣告公司向民眾拋去眼花撩亂的數據和圖表時, 並不認為我們會追根究柢。他們宣稱這次減稅措施會讓每個家庭一個月平均省下100美金;失業率降到歷史低點4.5%,全都歸功於我們的經濟振興計畫;59%的美國人不贊同總統的表現;10名牙醫中有9人推薦這個牙膏;今天降雨機率是20%;多吃一點巧克力可能會讓你奪得諾貝爾獎。
我們一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或者連上愛用的社群網絡,就會看到一連串吸睛浮誇的圖表。如果你是在職人士,你的工作表現很可能會透過圖表來評估與呈現。你自己可能也會製作圖表,用在課堂報告或商業會議的簡報中。一些用詞誇張的作家會以「數字暴政」或「度量暴政」描述人們把萬事萬物加以量化的習慣。3 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非常容易就被數字以及那些用來代表數字的圖表所吸引。
第三章 因資料可疑而說謊的圖表
「垃圾進,垃圾出。( Garbage in , Garbage out.)」我很喜歡這句格言,電腦科學家、邏輯學家、統計學家也常把它掛在嘴邊,指的是即使一項論點聽來很有說服力,看似牢不可破,但要是它的前提是錯的,那麼它就是錯的。
圖表也一樣。一張漂亮的圖表可能讓人過目難忘,感到驚豔,但如果它使用的原始資料有問題,那麼這張圖表就在說謊。
讓我們瞧瞧,如何在垃圾污染圖表之前,搶先一眼看穿它。
分辨資料來源優劣的訣竅
做個謹慎的圖表讀者,也就是說,你得當個有判斷力的資料接收者, 還必須懂得辨認什麼樣的資料來源值得信任。這兩個目標都超越本書的範疇,但我可以在此提供幾個訣竅。
有些書教育讀者如何評估媒體呈現的數字。我個人推薦查爾斯.惠倫(Charles Wheelan)的《聰明學統計的13又1/2堂課》(Naked Statistics ), 班.高達可(Ben Goldacre)的《小心壞科學》(Bad Science ),喬丹. 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的《數學教你不犯錯》(How Not to Be Wrong )。光是這幾本書,就能讓你從容應付每天遇到的各種統計數據, 避免犯下最常見的幾種錯誤。這些書很少提到圖表,但我們能從中學得一些基礎的數據推理技巧。
要當個優秀的媒體閱聽者,我推薦波因特學院(Poynter Institute) 創建的「事實求證日」網站(Fact-Checking Day,網址:https:// factcheckingday.com)。波因特學院是非營利的教育組織,創建理念是推廣資訊素養和新聞專業。網站上列出一系列的注意事項,幫助我們判斷一張圖表、一篇新聞報導、一本刊物,或一整個網站的可信度。
如今,只要你是網路使用者,那麼你就是一名資訊發表人,這是個過去只專屬於記者、新聞組織和其他媒體機構的角色。你必須像專業媒體一樣,審視自己發言的可信度。
有些人的受眾只有一小群人(家人親友),其他人則有許多人追蹤。拿我自己的推特帳號來說,追蹤我的人包括同事、點頭之交,還有我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不管我們有多少的追蹤者,我們傳送的訊息都可能傳到成千上百,甚至上百萬人眼前。因此,我們身上背負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我們必須停止愚昧地隨意分享圖表和新聞。我們都必須擔起公民的責任, 避免傳送會誤導他人的圖表和文章。我們必須一同攜手建造更健全的資訊環境。
散播資訊的原則
讓我分享一下個人散播資訊的原則,讀者亦可以此為依據,列出專屬於你的準則。我消化資訊的過程如下:看到一張圖表時,先仔細讀過一遍,並瞧瞧發表人是誰。如果我有時間,我會造訪提供原始資料的網站, 就像我看到歐洲重金屬樂團分布圖和沃克斯的各國健保價格比較圖時做的一樣。先花幾分鐘查證,再分享圖表。這並不足以全面防止自己散播有問題的資訊,有時我也會疏忽,但至少會大幅減低出錯機率。
如果我懷疑某幅圖表或某篇文章的數據,我就不會轉發。我會請教值得信任、對相關主題了解更深入的人。比方來說,我有幾位朋友已取得數據、資料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而我請他們看過本書所有圖表後才付印成書。如果我無力評估自己的圖表可信度夠不夠,那我就向專家請教,讓他們幫我一把。你不用為此跟書呆子做朋友,只要請教你家小孩的數學或科學老師就行了。
看到一張錯誤或有問題的圖表時,如果我知道問題何在或者改善方法,那麼我會在社群媒體或個人網站上發表它,附上注解說明。這樣一來我便能吸引原作者的注意,可以向對方直接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除非我確定對方用意不善,那就另當別論。我們都會犯錯,重點是向彼此學習, 一起進步。
如何判斷資料來源值不值得信任?
期待每個人一看到圖表就去確認原始資料很不切實際。我們常常沒有時間確認,也可能不知道如何確認。我們必須仰賴對彼此的信任。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資料來源值不值得信任呢?
我在下面列出專屬我個人的經驗法則,它們來自我過往的經歷,以及我對新聞業、科學和人腦弱點的了解。我沒有特意排列順序。
• 如果你不清楚資料來源的可信度,就不要分享依此設計的任何圖表, 隨時保持懷疑態度。當你可以確認圖表的正確度或資料來源的可信度,或以上兩者後,再與他人分享。
• 如果圖表製作者或發文者沒有提到數據的資料來源,或者沒有附上相關連結,請勿相信。資訊透明度是測試一篇文章或一幅圖表合不合宜的標準之一。
• 確保自己吸收各式各樣的媒體資訊,保持多元性。這不只適用於圖表。不管你的意識形態為何,你都該同時向右派、中庸、左派人士和刊物吸收資訊。
• 接觸那些與你立場不同的資料來源,同時相信他們用意良善。我認為絕大多數的人無意說謊,並非刻意誤導民眾,而且所有人都痛恨被騙。
• 當你看到一張設計拙劣或內容錯誤的圖表,不要立刻懷疑對方其心可議。更有可能的是,他們懶惰、無知,或者在倉促之間製作圖表。
• 不用我贅言,大家也知道信賴有其界限。要是你發現特定資訊來源常有誤導群眾的情形,那就把它從你的清單中刪除。
• 會承認錯誤、發表更正公告的媒體,才值得你追蹤。當媒體犯錯時, 他們必須公開更正錯誤。願意承認錯誤並修正的媒體,代表他們遵從高標準的公民與專業準則。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你日常關注的資訊來源,犯錯後往往沒有公開更正,那就別再理會它們。
• 有些人深信所有記者都會受到個人利益所囿。就某部分而言,這是因為許多人誤以為那些在電視或電台上夸夸其談的專家或權威就是新聞業的代表。雖然其中有些人真是記者,但大部分都不是;他們不是表演家,就是公關專家,或者為特定黨派服務的人士。
• 所有記者都有自己的政治觀點。誰沒有呢?但大部分的記者都會自我克制,盡量公正地描述現實。正如水門案的知名記者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常說的,關於真實,記者總是盡一己之力傳達「他們所知最完整的版本」。17
• 「他們所知最完整的版本」也許不完全是真相本身,然而優秀的新聞業,有點像優秀的科學。科學無法發掘真相。科學擅長的是提供關於真相的可能解釋,並根據現有證據一再修正改進。如果證據改變或有新證據浮現,那麼不管是新聞業或科學都會提出不一樣的解釋。如果有人承認過去的見解來自不完整或有問題的數據,但仍不願修正觀點,堅持己見,那麼你就要提高警戒。
• 如果資料來源效忠特定政黨或派系,避開他們。他們提供的不是資料,而是污染。
• 某些資料來源雖然立場偏向某一派系,但仍值得信賴。一整個意識形態光譜上,都有立場不同但值得信賴的資料來源。分辨可信的資料來源和立場極端的人士並非易事。讀者必須花時間和心力觀察,才能去蕪存菁,但我可以提供各位一個有用線索,讀者不妨由此開始:注意資料來源發布消息時的口吻。他們是否一開口就充滿意識形態,言過其實,或者用詞充滿攻擊性?若答案為是,那麼別再關注他們的消息,即使把他們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也是不智之舉。
• 與你立場近似但過度激烈的資訊來源就像糖果一樣:偶爾吃幾顆無傷大雅,還能帶來樂趣。但太常吃糖會引發健康問題。滋養你的心智, 鍛鍊它、挑戰它,而不是溺愛它。不然的話,你的心智就會萎縮。
• 當你與某個刊物的立場十分接近,你就必須努力強迫自己,對它所提供的文章資料保持懷疑態度。身為人類,我們習於從那些呼應自身信念的圖表與文章中獲得慰藉;當我們看到不同立場的圖表文章,也會自然而然地抨擊它。
• 專業很重要,但專業的領域為何也很重要。如果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張與移民有關的圖表,那麼不管你是個門外漢,還是機械工程師、物理或哲學博士,你們的觀點都一樣重要,但你們的看法恐怕比不上統計學家、社會科學家或專業移民律師精確。保持謙卑的態度,吸收各行各業的內行見解。
• 懷疑本是健康的事,然而當貶低專家成為新潮流,很容易進一步極端化,演變成虛無主義,特別是當你基於某些情感或意識形態,特別討厭某些專家的發言時。
• 當一張圖表指出我們不想面對的真實,我們很容易大肆批評。最困難的是平心靜氣地檢視圖表,相信製圖者用心良善,冷靜評估圖表本身呈現的資訊是否正確。即使你不喜歡圖表設計者或他們的意識形態, 也不要倉促掉入妄加批評的陷阱。
最後,謹記圖表會說謊的原因之一,是人類善於欺騙自己。這是本書的一項核心教訓,我會在結論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