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一位女士,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就是經痛的一種,這種類型的經痛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月經來的時候就痛,而且後一次比前一次痛得更厲害。這樣的病人到底有多痛呢?吃一、二十片止痛藥也止不住,痛得需要人背著上樓看醫生,痛得倒在掛號室門口不省人事,痛得很多女人都想自殺!
實在沒有辦法,這位女士來到浙江省一家著名的醫院,醫生跟她說,給她半個月的時間考慮,半個月後,將她的卵巢整個切除,這樣就能結束每月一次痛不欲生的生活。
切除卵巢意味著這位女士將永遠失去生育能力,由於卵巢被切除,體內的雌激素基本失去,這位女士將比健康的同年齡人老得更快,她的皮膚將會變得乾燥,皺紋將會早早地出現在她的臉上。
就在這半個月裏,她的一位同事帶來一張《今日早報》,上面有一篇關於中醫婦科的報導,病人拿著報紙,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找到醫生。這位醫生採用針灸、湯藥進行治療,治療到三個月的時候,這位女士懷孕了。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這樣一種病,沒有了月經就不會疼痛,懷孕當然不再有月經,疼痛自然就消失了。它還有一個特徵,病人生育之後就不會再犯這個毛病,也就是說,醫生將病人徹底治癒了。
這位病人花了多少錢呢?360元人民幣(折合台幣約1620元)!
我講這個真實的病例,既不想貶低西醫,也不想抬高中醫,我想說的是,人們在求醫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事實:大部分疾病,其實都有個最好的治療方法存在;但大部分病人,要想找到那個最好的治療方法,卻很不容易。
所以,當遇到疑難雜症時,為了避免被耽誤,我們必須主動去尋找各種治療方法。
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既不迷信大醫院,也不小看小診所;既不崇拜專家,也不藐視郎中。在治療方案確定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比較,然後再做決定。
「一個病人面前,有一百個醫生。」說的是病人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醫療資訊而不知所措。而我們目前的狀況是,病人家屬包括病人自己對醫療資訊往往缺乏判斷力,甚至連起碼的健康常識都不具備。一旦生病,往往只能聽之任之。住進一家醫院之後,這家醫院的醫生怎麼說就怎麼做,俯首帖耳。所以到目前為止,約有20%的腫瘤病人,到死也沒有吃過一口中藥,因為負責治療的西醫腦子裏根本就沒有中醫這根筋。
學學皇帝是怎樣看病的吧﹗請三個高明的醫生給他把脈,三個醫生背靠背提出診斷意見,誰說對了,誰說錯了,皇帝一聽就明白。誰的診斷準確,就用誰的治療方案。御醫開方子,用到哪幾味藥,都要一一記錄在案。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這些藥的副作用、禁忌,皇帝看得一清二楚。
我們當然趕不上皇帝的醫療條件,但是像皇帝一樣看病,我們是有可能做到的。只要多跑幾家醫院,多問幾位專家,就會慢慢悟出門道。最關鍵的是不要迷信,要多問,多打聽,多思考。
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認為如果讀一讀《口述中醫—名老中醫訪談錄》,對你肯定
很有幫助,因為它能提升你對中醫的判斷力。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的《今日早報》,從二○○二年十一月開始,開闢了一個
「中醫中藥」專欄,每期都有一位名老中醫在這個專欄講解中醫養生、治病。截至二○○八年底,已經有超過150位名老中醫先後亮相,幾乎囊括了省城所有的名老中醫。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有一技之長的名老中醫推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多一條選擇的路。
七年來,《今日早報》「中醫中藥」專欄總共刊出600多期,大家今天看到的《口述中醫—名老中醫訪談錄》,算是一個精選的集子,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名老中醫本人審核過的。
媒體傳播要求越通俗越好,有時難免會忍痛犧牲掉一些中醫的精華,敬請讀者諒解我們不能將中醫的美麗更好地呈現在您的面前。
祝您健康!
章節試閱
內科篇
最近對中醫的一些爭論我也聽到了。中醫的問題很簡單,看治病是否有效就行了。
如果稻田裡出現害蟲,中醫的解決思路是:保持生態平衡,讓青蛙吃掉蟲子。
批判中醫的心說﹕你那種方法太原始、太落後,沒有實驗數據、不科學!要科學殺蟲,必用殺蟲劑,一噴下去,保證一掃而光!用過之後,果真如此。不但害蟲滅絕,而且稻田裡的龜、蛇、鱔魚、麻雀、青蛙,也都統統絕跡,稻田裡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掉了。在我看來用天然的方法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
何任醫師
我國首屆「國醫大師」,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中醫世家,醫術深得家傳,父何公旦,當時名醫,譽滿江南。一九四一年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歷任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院長、杭州市中醫協會主委、浙江省中醫學會會長、全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編審會副主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浙江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屆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現為浙江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中醫師、全國中醫藥學會顧問、浙江省
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
何任對張仲景學說有精深造詣,一九八二年出席衛生部第一次中日傷寒論學
術討論會,代表中國學者做「《傷寒論》的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的
學術報告,飽受讚譽。一九八五年應日本漢醫界邀請赴東京做「《金匱要略》之
研究」的學術報告,被日本學者譽為「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第一人」,臨床擅
長診治內科病、婦科病、腫瘤、疑難雜症等。
日日食米仁,祛濕能健身
《內經》裏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認為40歲以後人的生命力就大不如年輕時代,應當及時進補,這一觀點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唐朝孫思邈說過,人年過40就可以進補了。進補是中醫的治法之一,補法是從中醫醫療實踐中發現的,又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完善,逐漸成為中醫治病、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內經》、《難經》和《神農本草經》這些早期的醫藥典籍,對補法有一定的理論概括和藥物記載。到了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更是創製了許多補益方劑。
我認為人到中年就應該注意進補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中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更多的是表現在陰陽的物質基礎—精、氣、神三者的虧虛上。精、氣、神被古人稱為「人身三大寶」,對人體而言,它們就像燈裡面的油,生命活動就像燈火的光芒,油盡則燈滅,所以其精唯恐竭,其氣唯恐泄,其神唯恐離。精、氣、神三者,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樣的物質基礎,如果到年紀很大的時候再來補,就來不及了。
我們醫生,不能隨便推薦一樣東西,或者否定一樣東西。我看門診時,從來不向病人推薦這個、推薦那個。我只是在病人問我的時候,做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比方說病人問我:「米仁(又稱薏米)可以不可以吃?」我就說﹕「可以吃的。」病人問我「冬蟲夏草可以不可以吃?」我就說﹕「可以吃的。」當然,做出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時候,我是有充分依據的,我不是隨便說說的。
一九七三年,我突然出現血尿,經浙醫一院檢查診斷為膀胱腫瘤,當時就做了腫瘤切除加膀胱部分切除術。這場病之後,我蒐集了各種抗腫瘤的方子,自己又親自嘗了大量中西藥品,摸索出一套較完整的治療膀胱腫瘤的中藥驗方,還有進食米仁的獨特療法。儘管29年前我得了惡性腫瘤,以前膀胱裏、腎臟裏、大腸裏都有癌細胞,但是29年過去了,目前身體照樣很好,所有的指標化驗出來結果都是好的。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從29年前生病到現在(二○○七年),我堅持天天吃中藥,當然這屬於保護性的吃法,一天吃半帖。
米仁就是薏苡仁,《本草綱目》中說:日日食米仁,可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認為這也是一味抗腫瘤的好藥。在服用米仁時,應該選用粒大、色白、飽滿的國產米仁,每天30~60克,洗淨後加水在砂鍋裏煮成稀飯,並加入少許白糖或食鹽調味,也可以加少量紅棗同煮,每天早上或下午空腹服用。這個食療的方子,對體虛容易感冒的人,和患有高血脂的人都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對動過手術、做過放療,或化療的腫瘤患者,只要堅持服用米仁,就能促進體力逐漸恢復,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穩定病情。可見,服用米仁對養生保健、扶正抗癌等是很有好處的。
在我家裏,包括孩子們,吃東西都很講究,我家裏的每位成員是不隨便吃東西的。
進補,那就更加嚴格,這個東西吃進去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好處,每一種食物、每一種藥物的性味歸經,我們心裏都很有數。所以,全家人都很健康。我太太83
歲,我87歲,身體都很好。我們早上吃點米仁,我叫孩子們也吃米仁。另外,冬蟲夏草吃一點,也吃了很多年了,天天吃。
內科篇
最近對中醫的一些爭論我也聽到了。中醫的問題很簡單,看治病是否有效就行了。
如果稻田裡出現害蟲,中醫的解決思路是:保持生態平衡,讓青蛙吃掉蟲子。
批判中醫的心說﹕你那種方法太原始、太落後,沒有實驗數據、不科學!要科學殺蟲,必用殺蟲劑,一噴下去,保證一掃而光!用過之後,果真如此。不但害蟲滅絕,而且稻田裡的龜、蛇、鱔魚、麻雀、青蛙,也都統統絕跡,稻田裡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掉了。在我看來用天然的方法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
何任醫師
我國首屆「國醫大師」,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中醫世家,醫術深得家傳,父何...
目錄
【目錄】
內科篇
日日食米仁,祛濕能健身/五臟六腑該怎麼補/我用針灸治癒了50年的疑難毛病/
從小工到名醫/冬令進補的核心是補腎/我是怎樣走上中醫之路的/
結婚一年不懷孕應看醫生/我用中藥治血液病/汗裡面大有學問/
冬季養生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道地枸杞子是老百姓冬蟲夏草/人參—補藥之王/採得「仙草」還人間/我是葉天士學派門生/很多皮膚病是吃出來的/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農民也懂得膏方進補/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與「狼」共舞不可怕/四個方子治失眠/潘家治口瘡一百多年了
心血管篇
「1+2療法」對付高血壓肥胖症/女人中年後易得心臟病/
葉氏心臟病宮廷祕方的血與淚/讓中醫來關心我們的心臟/頭皮針治中風是一絕/中藥治早搏效果好/
腫瘤篇
中藥的重量/中藥灌腸治腫瘤/
兒科篇
詹氏兒科,百年流芳/早熟的孩子長不高/你的小孩厭食嗎?/
小孩得了咳喘一定要早治/四類小孩適宜吃膏方/聞聞中藥香益智又助長/
小孩咳喘,別錯過冬病夏治/
五官篇
我把光明帶給你/嚴氏喉科的前世今生/
【目錄】
內科篇
日日食米仁,祛濕能健身/五臟六腑該怎麼補/我用針灸治癒了50年的疑難毛病/
從小工到名醫/冬令進補的核心是補腎/我是怎樣走上中醫之路的/
結婚一年不懷孕應看醫生/我用中藥治血液病/汗裡面大有學問/
冬季養生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道地枸杞子是老百姓冬蟲夏草/人參—補藥之王/採得「仙草」還人間/我是葉天士學派門生/很多皮膚病是吃出來的/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農民也懂得膏方進補/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與「狼」共舞不可怕/四個方子治失眠/潘家治口瘡一百多年了
心血管篇
「1+2療法」對付高血壓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