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與詩,如小徑般引人探詢的幽深——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人間魚詩社」首倡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並以「無題之後 更加幽深的小徑」為題推出特刊,此特刊為新詩型之新《嘗試集》。封面以藍色、綠色為主調,象徵新春到來,大地的嫩綠與陽光沐浴下,無限深遠的小徑。而45位六行詩創作的詩人頭像現於一片綠意之中,其詩與內在世界也如小徑般幽深,引人探詢。
作者簡介:
◎人間魚詩社作者群
「人間魚詩社」主張嚴選,珍惜創作,鼓勵詩人們筆耕不輟,勇於多元創作。
秉持百年來的新詩運動,以美好為基準,建構「人間魚詩社」網路平台,鼓勵創作,讓普羅大眾也能隨手觸及美好的詩文。
章節試閱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石秀淨名|文
1.第一次公告,哪來的你我他一二三?
在2022年8月24日那一天,我經過總編輯PS.黃觀的同意,發佈了一則公告,如下:
【人間魚詩社公告】
《人間魚詩生活誌,徵》
一行詩 你
二行詩 我
三行詩 她
即日起到九月十六日
投稿請加註
#投稿
#你我他一二三
例:
#石秀淨名|詩+攝影
一行詩 你
你是立夏的竹林 更加幽深的小徑
二行詩 我
我是不經意的轉折裡 更加茂密的
幻影甚至逃掉的時光
三行詩 她
藏在角落裡的凝神 是紫色蒜香藤
深色淺黃的波斯菊 鍋子熱時
別躲了!母親喊著 摘下七層塔來
**當然!你也可以只寫一行詩 你或二行詩 我 或三行詩 她。
**入選者,本刊將比照《反侵略詩永不的休止符》發行。
其中的重點是入選者(指入選紙本詩生活誌者),本刊比照《反侵略詩永不的休止符》發行。這說的是入選者的大頭照會被畫過放在封面上的一種榮耀和肯定。
至於#投稿#你我他一二三的加註,是總編為搜稿方便要求的。
當然,如上所顯示,我先創作了一首詩,作為範例,此即示範詩。另外,差一點被我疏忽的是,我竟然又說了:
當然!你也可以只寫一行詩 你或二行詩 我 或三行詩 她。
這是源於我的或者說是源於一種自由詩或新詩或現代詩的DNA,所謂的實驗性或叛逆性吧!
2.第二次公告,確定「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的名稱。
到了10月30日,我又經過總編輯的同意,發了第二次公告,如下:
【人間魚詩社公告】
#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徵稿 (從)2022年10月30日至2022年11月30日止。
#即日起由本詩社發起《人間魚詩生活誌》(第二次)徵稿。
(然後在公告裡,我提起前此:)
一行詩 你
二行詩 我
三行詩 她
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公告徵稿時間自八月二十四日起到九月十六日,來稿計二九八首,感謝詩人朋友熱烈來稿。「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原擬比照《反侵略詩――永不的休止符》以特刊發行,但緣於初審入選之好詩作未達半數,只有一三七首過關,本詩社爰再行公告徵詩,將於至少編選輯錄達二百首以上好詩時,再配合《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十二期冬季號共同上市,希望到時可以達成此一目標。
另務請注意!本詩社本著嚴選好詩的宗旨,投稿詩作將先經過初審,初審過後即入選本刊人間魚月電子詩報,唯決審才收入紙本特刊,繪製詩人頭像發行上市。
由於這是實驗性的新詩型,初審公告入選者可以進入以下網址:
http://www.peoplefishpoetry.com/203202510520182.html
再次確認要去題目或加題目,這由詩人朋友決定。
又以下五款是新徵稿的新詩型,歡迎各位多方創作投稿,也歡迎五款都寫:
一行詩 天
二行詩 地
三行詩 人
-
一行詩 去
二行詩 來
三行詩 今
-
一行詩 風
二行詩 沙
三行詩 星辰
-
一行詩 真
二行詩 善
三行詩 美
-
一行詩 早
二行詩 中
三行詩 晚
徵稿即日起至111年11月30日止。
另外,要去題目或加題目,隨君所好。若大家又少分變動以上五款順序,如早中晚變成晚中早,只要合乎實驗精神且不脫六行,本刊歡迎所在多有的各種創意。
3.雖然未達目標,仍然慷慨上市!
以上說明了單單初審入選(到人間魚官網月電子詩報上)之好詩未及過半,更不用說複審到紙本詩生活誌的難度了。因此我們決定第二次公告徵詩,希望「至少編選輯錄達二百首以上(的)好詩時,再配合《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十二期冬季號共同上市。」很遺憾的,我們說「希望到時可以達成此一目標。」果不其然,雖然投稿者眾,但未達二百首以上(的)好詩。即使如此,鑑於好詩所在多有,尤其是對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詩型而言,我們不忍一再延後,所以決定慷慨,沒有激昂的,上市。當然也祝願這45位詩人的69首好詩,能在過年期間圍爐時與家人並好友同歡,誰知道日後會不會掀起被研究的風潮呢?自然,人間魚會繼續深入這塊海域,毋庸諱言。
我相信,我們正在一起創造歷史。因此之故,暫且將它正名為「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而即將上市的這本特刊,我們給它的名字是:《無題之後,更加幽深的小徑》。
又,第二次公告徵稿,計投來二七十首詩,而進入初審的則有一六一首詩。
4.爆稿!詩生活誌都變成厚書了。
現在,我該來說明為何人間魚忽然提倡這種新詩型?就有一天,總編輯又欣喜又哀嘆的說:「11期秋季號又爆稿!突破三百頁大關!怎麼辦?總不能篇幅一直突破下去?」
我看著她。
「有沒有辦法好作者和好詩文加多,篇幅不變⋯⋯」
「嗯,最好一直突破的是銷路⋯⋯」我回她。
「你想辦法喔!」然後,她轉身赴約去了。
「我?」她應該不想看見我圓形的小嘴吧。
所以,爆稿是主因。
從提倡長詩才是王道到加上小詩的創作,人間魚主張「長要長得深,短要短得精」。也因為勇於嘗試和提倡,爆稿好像就是宿命了。然而努力讓詩生活誌不要像一本精深的厚書,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不是嗎?
5.總編輯說:「不能只是微型的小詩。」
「報告總編!那不如我們就邊等待好的長詩創作,一邊提倡十行小詩的創作如何?」
「報告師父!網路有的是一行,兩行,三行,限字的俳句,華徘,截句,你要玩什麼?就小詩?不能只是,十行內微型的讓詩人寫吧?」
「當然不會只是降低門檻,玩一下形式主義⋯⋯」
(所以,我就退回來,想了一個下午。)
6.就在那時候,我是「要」了玩六行詩。
那一天,當然是8月24日以前,我有很多想法,但就是不想做決定。包括十行內的小詩到底是「要」幾行。寫詩一向是我逃避且消閒的方式。我便順手寫下了一首詩:
《死詩人》
#石秀淨名|詩+攝影
寫詩
到最後一行,之後
便什麼也沒了沒了
除了詩評,別人的
銀鈴
黑暗笑聲
算一算,只六行。就在那時候吧!我是「要」了玩六行詩。同時我知道在網路上有能力「湊」出六行文字的人太多了。這當然也是時代的進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媒體」,或者說人人都在河道上,要去沈澱醞釀什麼,讓自己有個底氣的人真的少了!
文字其實就是流在河道上的聲音話語罷了!所以設計一些障礙或者說礁石是必要的。讓玩文字的人往深裡去意識一些什麼是必要的。
7.《死詩人觀》,我要設定什麼樣的障礙或礁石?
我在燈下看著那一首《死詩人》,我在意識自己寫了什麼?無他!當我們在讀一首詩,在讀一個詩人,我們便是參與了他或他的詩的一次生滅,死生!也可以說詩便是詩人之死,每一首。
那麼,這短短的六行,含標點32個字,含標頭35個字。我要設定什麼樣的障礙或礁石?當然這一切也會引發一些別人的詩評,甚至意見之類的,銀鈴甚至黑暗笑聲。
然而所謂的障礙或礁石,若能引發卓越的跨欄表現,若能引發美妙水流的,美妙聲音,何樂而不為?即便是黑暗笑聲伴著銀鈴,也蠻美妙的,不是?
8.所謂實驗性⋯⋯
詩,一首好詩,不在它的長短,真的是比詩人,它的創作者更永恆。可以這樣說詩人一定是死詩人,詩未必!
詩人寫著每一首詩,其實也是在練習著每一次的死亡。簡短的說,寫詩就在練習死亡。
我要說的實驗性,不只是詩技巧的,詩題材的,詩語言的,更在於人人都會死亡的極限性上,肉體的消亡之外的,詩人存在本身上的,實驗性。最少,是在詩人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個人文明的,某些頓脱頓悟⋯⋯
9.何謂新詩型?
接下來,我應該解釋一下,何謂新詩型?無他!就是我在,其實詩人自己也可以設定所謂的障礙或礁石,日後我們會這樣玩下去,也就是我在六行詩中,設定了所謂的主題或者概念!如你、我、他,天、地、人,去、來、今,風、沙、星辰,真、善、美,早、中、晚云云。然後我規定這三個概念或主題,各一行,兩行,三行。
當然,詩人也可以變型它! 如各位手上所見的。你可以無題它,也可以標題它!
像我接在《死詩人》之後,所寫的第一首新詩型六行詩,本來無題,後來為了讓特刊有個讀者可以掌握的題目,便改成:《無題之後,更加幽深的小徑》。
10.詩人就是有所思兮的「佳人」。
寫作中的詩人,在某個角度,是為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思維,諸如此類的概念、主題,對!對的!不管是哪一種語言,寫詩其實是語言在「耳提面命」一首詩,我們有時候會以繆思、靈感來稱呼這個「耳提面命」的聲音。
我常在想詩不是更好的,而是另類的存在,果真如此,詩人彷彿就是有所思兮天一方的「佳人」了。
最後值得提的是,第一次公告後,關於你、我、他這個主題及其變型,我共寫了二十九首六行詩。礙於篇幅,有二十八首不錄。
而在這期間,我看見詩人吳錡亮覺得新詩型有趣,以台語詩寫了一首《你我他》,今收錄在特刊裡。
又及詩人林廣也有所創作,請見本刊。
至於第二次公告,我為了帶頭創作,也為五個主題寫了二十二首詩。礙於篇幅,只錄一首詩人溫任平大為叫好的《拼湊的生活》,其實我到現在仍然不解,它有什麼好?一笑。
《拼湊的生活》
一行詩 早
不會有人真的看重隨手拼湊的物尤其是要上班的一大早
二行詩 中
在和室內的中午這是間不向陽的乳白色
牆壁上被拼湊多材質且零碎的不是我的我
三行詩 晚
午夜過後寂寞相愛的妳們有說有笑的進入
我所在的有著電腦桌當然有著彈簧床拼湊
立馬打怪和虛擬空間裡的同儕反正注意力不在我
也或許這首詩是把我唱的種種高調,拉回來了詩不為詩人的逃避現實而存在,常常到最後,詩人久了!詩相反的,去揭發觸擊了現實。就好像詩是詩人的一個心靈,為了追尋肉體而找到了語詞,更好的是正反合的觸及了上述的實驗性⋯⋯
◎談詩論詩∣鄭慧如說詩∣現實的透視與鑑照──孫維民詩例
「現實」之所以別於「記憶」或「虛構」,極大的特徵是它的當下性。每個當下分秒驟逝,瞬間即成過往雲煙,片刻難以掌握。回憶取代當下,變成過去的現實,以致文學與現實往往互相建構,彼此滲透,無法截然二分。當詩人著眼於著重於被忽視的生活碎片與當下的臨即感受,下筆為詩,或較能呈現對現實的透視與鑑照。
梵樂希說:「一個真正詩人的真正條件是和夢境再歧異不過的」、「想描寫夢境的人,他自己就要格外清醒。」詩人如何關切現實而不受現實拘限?如何貼近現實而不複製現實?如何抽離現實中的人物或事件而仍能掌握詩思的縱深?以下且以孫維民的三首詩作為例。
孫維民的詩慣常奠基在生活的默察與省思,以冷靜的眼光逼視現實生活中各種復燃的死灰。在思想尚未練成完整的影像前,詩人守候靈感,捕捉幽微的片刻,以期待概念化成影像。
如〈午夜之鏡〉:
他踢開被子和夢
浴室的小燈忽然亮時,他看到一個男人
(彷彿在黑暗中站立良久了)與他狐疑對視:
他的前額油亮,皺紋的荊棘在腦殼裡
持續地茁長,幾枝已然鑽出臉皮。
脖子凹凸的光影像岩石或木材的表面
絲質睡袍底下只有空蕩的骨架吧
慾望和恐懼在其內築巢如鳥與蛇
天亮之後,世界還要繫好領帶與他見面
況且他的床上還有女人,幻秘之境——
他離開馬桶,轉身開燈,繼續
讓那個男人在黑暗裡獨自站立。
又如〈大夢〉:
他壓動水箱的旋紐,然後刷牙洗臉
一個中年男子在鏡裡端詳著他
著名的弦樂主題又回來了,當妻子
走出廚房在原木餐桌上擺置碗筷
瓶花安靜地死著
第二、三版仍是未了的政爭
中東、緋聞、分屍疑案散落他處
八點三十七分了。她盡責地提醒
他拿鑰匙,坐在門口繫鞋帶
離家之前照例碰觸她的左乳。
當他抵達第一個路口
燈號轉紅,穿運動衣的老人顧盼通過。
開完會後必須抽空去趟銀行週五記得提早赴約
小心對付那頭漂亮的衣冠禽獸
他想。此時一隻白蝶撲撞擋風玻璃
他感覺自己已經完全清醒
雖然他確實還在一場夢裡。
這兩首詩都透過鏡子,在意識邊界探詢生命意義。〈大夢〉試圖追蹤意識深淵一縷沈思的靈魂,而〈午夜之鏡〉模仿夜半睡眼惺忪起床小解的狀態。在《古鏡記》和《風月寶鑑》裡,鏡子是幻想世界的隱喻,而在〈大夢〉和〈午夜之鏡〉中,鏡子則是詩人用以變換位置、鑑照現實世界的意象。
〈午夜之鏡〉中,詩中人在浴室安排了一個鏡中人,等待與半夜起床的詩中人對鏡。從第一節的第四行到第八行對「他」的描述,充滿不安與不真實感,彷彿夜半的面容是時空偶發的凝結物。「皺紋的荊棘在腦殼裡/持續地茁長,幾枝已然鑽出臉皮。脖子凹凸的光影像岩石或木材的表面/絲質睡袍底下只有空蕩的骨架吧/慾望和恐懼在其內築巢如鳥與蛇」,這些可怖的形容,在第二節詩中人回到床上之後,就被拋在腦後,可見詩中人穿過鏡中人看到另一面向的這個自己,特別在夜幕下,更具有超自然的性質。從鏡中人始終站在浴室裡的這個景致,可知詩人著意聚焦在鏡子萬無一失、從不間斷的性質,對鑑照的人緊追不捨。
這個啞劇在〈大夢〉一詩中,轉化成詩中人在清醒狀態下的自我端詳。詩中人按部就班地進行日復一日的機械動作,散文化的敘述代替濃縮的意象交代了詩中人的日常習慣。綿綿的敘述後,以「此時一隻白蝶撲撞擋風玻璃/他感覺自己已完全清醒//雖然他確實還在一場夢裡」作結,彷彿前此的綿長敘述都來自詩中人的幽靈分身或夢境,而「白蝶撲撞擋風玻璃」,才教詩中人「蘧蘧然夢醒」。
孫維民在出入人生與夢境之間,對於現實細節的注意力,已構築自己的詩風。正如《莊子》說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鏡子不討好,也不委屈,當下映照便當下遺忘,沒有任何分別與成見。真實世界與鏡像世界互相凝視,從而由心即象,由象即心,以建構不斷衍生、不可固定言說的人生意義,這是〈大夢〉和〈午夜之鏡〉的共同命題。
再如〈窗景〉:
2:49P.M.對面的女人推開紗門
在熱水器旁晾掛剛才洗好的六副胸罩
她的腋毛稀薄皮肉軟白,它們
迅速安靜下來如病變死亡的珊瑚或鳥。
冷氣機持續滴水……
盆栽多數已經枯乾不過還擺置在陽臺上
昧暗的視窗始終不見一條細瘦的男人影子
他的氣味溢出半開的百葉——
而週日下午的電視京劇,斷續
從深不可測的中庭底端升起……
三百公尺外,一名工人站在竹搭的鷹架間
(多像一隻無聲顧盼的山雀)
在尚未完工的大樓第八層
左邊第二扇窗下。
詩中的時間是週日下午兩點四十九分,詩中人的位置是在附設中庭的社區大樓內。詩中的「我」是一雙窺探的眼睛,主要偵測的目標是同社區對門的女子。社區大樓內,比鄰的住戶太過接近而無隱私權。此詩藉窺看者膨脹的主體來寫被犧牲、物化的他者。此詩運用死亡意象,冷冷凝視本來富於性暗示的女子腋下,翻轉讀者從「剛洗好的六副胸罩」而理所當然產生的閱讀期待。「她的腋毛稀薄皮肉軟白,它們/迅速安靜下來如病變死亡的珊瑚或鳥」、「盆栽多數已經枯乾不過還擺置在陽臺上」,這類蒼白疲軟的意象使得此詩仿若雖生猶死的活人祭。「昧暗的視窗始終不見一條細瘦的男人影子」,以透視法寫下詩中人對「她」長久的窺視。「三百公尺外鷹架上的工人」也是詩中人觀看的標的。真正「無聲顧盼」的是詩中人。有如顯微鏡。
透過現實所呈現的當代性,有強烈的反思色彩。以上三首例證,在幽微、冷靜、自制的詩眼下,孫維民擷取現實生活的片段或細節,在如實描寫的基調中摻入假定的成分,將旁觀者的理解寓於意象與意象的銜接處,洞見因而產生。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石秀淨名|文
1.第一次公告,哪來的你我他一二三?
在2022年8月24日那一天,我經過總編輯PS.黃觀的同意,發佈了一則公告,如下:
【人間魚詩社公告】
《人間魚詩生活誌,徵》
一行詩 你
二行詩 我
三行詩 她
即日起到九月十六日
投稿請加註
#投稿
#你我他一二三
例:
#石秀淨名|詩+攝影
一行詩 你
你是立夏的竹林 更加幽深的小徑
二行詩 我
我是不經意的轉折裡 更加茂密的
幻影甚至逃掉的時光
三行詩 她
藏在角落裡的凝神 是紫色蒜香藤
深色...
作者序
◎
時序更迭,讓世界各國聞之色變的COVID-19三年疫情,在去年攀上高峰,也同時迎來解封的時刻。然而,再度流動的世界已失去原有的秩序與樣貌。我們正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節點上,新舊世界如此不同,疫病、戰爭、環境破壞、糧食與能源短缺,這些問題與浮動的人心互為因果。如何即時改變,挽救可能走入毀壞的人類共同命運?
《人間魚詩生活誌》持續關注台灣這塊土地,但我們的目光也未曾離開過全世界。在本期推出的兩個封面、一個特刊中,主題「稜鏡台灣」以電影《流麻溝15號》製作人姚文智及導演周美玲為人物代表,透過稜鏡概念與設計,突顯兩位文化人透過電影的敍述載體,述說屬於台灣的故事,並呈現歷史事件中,「人的處境」之多重樣貌,並隱喻了映照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向度」。
另一主題為「戰爭的腳步,真理的狼煙」,不僅專訪了加入烏克蘭志願軍的呂子豪,以「戰地日記」的形式梳理了三個月在烏克蘭的戰地經驗,呈現了呂子豪從發放物資幫助難民,到加入志願軍,後又離開戰場的內心轉折。此單元以照片喚起的記憶出發,並以記憶帶著敘事,透過一張張戰地照片、平實而真切的語言,訴說「戰爭的模樣」;在此主題內,也專訪了「黑熊學院」兩位創辦人:何澄輝與沈伯洋。具有法律學術背景的兩名知識份子因有感於多年來,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越趨嚴重,於是起而行,創辦這所民間戰爭防衛知識學院,致力於提供容易接觸、容易上手的系統性戰爭知識,希望讓台灣民眾都能普遍具有防衛能力與心理素質。
無論是煙哨四起的武力侵略,或是傷害於無形的認知作戰,都是戰爭的不同形式。看似和平的台灣,在看不見的網路世界與群眾的認知層面,也早已處於某種戰爭狀態,而有識者投身行動,盡全力喚醒大眾、以圖改變局面。
以詩出發的「人間魚詩社」,首倡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並以「無題之後 更加幽深的小徑」為題出版特刊,此特刊為新詩型之新《嘗試集》。封面以藍色、綠色為主調,象徵新春到來,大地的嫩綠與陽光沐浴下,無限深遠的小徑。而45位六行詩創作的詩人頭像現於一片綠意之中,其詩與內在世界也如小徑般幽深,引人探詢。
影像單元「為何是/不是XX圖鑑」刊出了藝術家周慶輝於二、三十年創作生涯中,近年較少被提及的系列《台北浮白》(於1990年至2009年間擔任攝影記者時期的「違規超速罰單」所組成),並透過訪談,回過頭看起初「搜集罰單」的動機,與一直以來透過大型作品所探討的人之處境。
本刊邀請詩人龍青擔任客座主編,主掌「女詩人們——龍青所見」單元,介紹了十位女詩人及其語言精湛的詩作;也持續刊登充滿堅持與創作熱情、「走在金像獎詩人的道路上」的65位詩人85首詩作,並推出精彩的詩作評析:不僅「談詩論詩」單元內持續收錄了撰寫《台灣現代詩史》的學者鄭慧如、詩人吳長耀、旅居加拿大的詩人傅詩予、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之詩評專欄,也新增詩人劉三變談論詩歌的札記、香港年輕詩人夕下之詩評;旅日詩人田原於「田原評詩.日本詩選」單元評析了被奉為「俳聖」的俳諧師松尾芭蕉,並由田原選譯了三十首俳句,採日語原文與漢譯對照,邀請讀者細品這位為日本詩壇及藝術創作帶來深遠影響的大師精彩之作。
作為網路詩社所衍生的紙本刊物,我們期許自己成為詩生活概念的媒體,並留下同在這𥚃的你、我們及一切。時值戰爭與和平、失序與秩序、疫病與療癒的時間節點,期待透過深度報導、文學創作,與讀者一起參與這個時代。
◎
時序更迭,讓世界各國聞之色變的COVID-19三年疫情,在去年攀上高峰,也同時迎來解封的時刻。然而,再度流動的世界已失去原有的秩序與樣貌。我們正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節點上,新舊世界如此不同,疫病、戰爭、環境破壞、糧食與能源短缺,這些問題與浮動的人心互為因果。如何即時改變,挽救可能走入毀壞的人類共同命運?
《人間魚詩生活誌》持續關注台灣這塊土地,但我們的目光也未曾離開過全世界。在本期推出的兩個封面、一個特刊中,主題「稜鏡台灣」以電影《流麻溝15號》製作人姚文智及導演周美玲為人物代表,透過稜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