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網羅史前、荷西、明清、日治、國民政府時期,共304個公告古蹟。作者親臨現場勘察並拍攝第一手照片。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的圖書 |
|
$ 210 ~ 352 |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作者:李泰昌、陳輝陽 出版社: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11-10 語言:繁體書 ![]()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分為四個篇章。先從〈前言〉概述台灣古蹟的定義,以及台灣古蹟自史前時代、以迄明、清、日治至民國時期所產生的古蹟類型有哪些,再述及欣賞古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其次以地域別劃分為〈宜基北地區〉、〈桃竹苗地區〉及〈中彰投地區〉等篇章,依次將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等濁水溪以北縣市的古蹟,就其創建年代、古蹟等級、所在位置,以及興建始末、歷史沿革和建築特色做完整詳細的介紹。書籍概要:一、導論:何謂古蹟、古蹟的分類與種類、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