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公園同行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王鑫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兩者之間,互為因果。
台灣地區設立國家公園的歷史過程,也再度呈現了這兩者之間的互動。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實際上也呼應了時勢和英雄之間相增相長的客觀環境條件。
台灣本島的地理位置介於世界最大陸板塊與最大海板塊之間。依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太平洋板塊邊緣的菲律賓海次板塊以每年約7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直衝台灣而來,並且沿著花蓮東方至日本東南海底的琉球海溝,斜斜地切入海底深處,地殼在這裡隱沒進入地下。移動中的菲律賓海板塊也沿著花東縱谷擦身而過,又擠壓、又向上逆衝,把台灣這塊歐亞大陸邊緣的地方,擠得褶皺了。因此造山運動抬升了台灣地塊,衝撞而來的菲律賓板塊也依附在台灣的東部,構成了海岸山脈。從此,在這兒共構台灣本島,成為一家人。
因此,在台灣本島,可以同時遊歷歐亞大陸地塊和太平洋地塊,觀察大地變動的證據。如果你懂得閱讀大地之書,那麼你就能遊山深,見山魂魄,見山又是山。如果你沒有足夠地形學、地質學基礎知識,那麼,你還是可以欣賞大地變動之後留下的精彩風景。九二一大地震一夕之間,把斷層帶的東側抬升了近10公尺,這就是大地變動的現代劇,你總該參觀過吧!
台灣的氣候也具特色。氣溫高、雨量大是眾所皆知的;降雨強度驚人,更是造成水災的直接因素。這種傾盆大雨也是切割地表,使台灣本島山谷密布的主要侵蝕營力。
台灣本島生物棲息環境,就在這樣的特殊地理、地形、地質背景之下,逐步形成。歷經千萬年的自然演替,使台灣具備了「福爾摩莎」的美名,真可謂天生麗質。
台灣的歷史發展也頗崎嶇。直到國民政府經營台灣數十年後,國民的生活品質和民主素養,才能夠反映在政治行為上。蔣經國時代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民主化和環境保護的呼聲。吃飽了、喝足了,人們開始有閒管理環境品質的事情了。
在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明列了成立國家公園的內容。這一項議題在日據時代即已提出,後因戰事停頓。直到提出國家公園法後,才奠下基礎。從歷史的腳步來看,國家公園是新生兒。他們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的出現也代表了「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再呈現。費驊先生是這場時代劇的英雄,在他的支持下,國家公園一個接一個設立了。
國家公園管理引進了許多西方土地管理策略,也帶來了解說服務、遊憩規劃的新作法和新標準。有效執行環境保護的警察隊,全民參與的「與國家公園有約」活動,更把時代性的戶外遊憩推向高峰。遊客中心、解說員導遊,以及勢如排山倒海的大自然出版物,更在台灣掀起狂濤;也佔據了媒體的廣大篇福。英雄們就是你我,我們共同投入了這一波。為了推動這時代的巨輪,我們與國家公園同行。
國家公園象徵台灣的進步,也必將引領我們繼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