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八卷第二期的圖書 |
$ 270 |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八卷第二期
作者:張世雄-主編 出版社: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 出版日期:2019-01-01 規格:26cm*19cm (高/寬) / 平裝 / 172頁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來源網頁   看圖書介紹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學會簡介】
一群對專業發展、人民幸福有抱負及實際關懷行動的志同道合者,我們的集合,乃是來自於共同的想法與理想。雖然,社會不斷的演進,對弱勢者及弱勢社區的關心與實際的行動也一直有人持續者。但是,除了熱忱之外,在助人技術與知識的累積上,特別是在以社區為對象、為單元的協助知識上,相對是被忽視及低度發展的。
我們都個別從事一些協助社區的工作,我們認為,一個開放、分享、溝通的平台,會有助於知識的累積,進而對社區居民在幸福追求上會是事半功倍的。直接對社區提供協助是值得且必要的,但如果更是立足在以知識累積及教育專業人才的結構目標中,效果將會更大的。
歡迎社區領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實務工作者,及關心社區的人士加入我們,或鼓勵我們,支持我們。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編輯委員會
發行人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主任編輯 張世雄(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執行編輯 李易駿(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志隆(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助理 謝文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
[編輯委員]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黃志忠(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呂朝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詹宜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彥宜(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賴兩陽(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 研究論文
時間銀行在現代社區發展的意義與實踐
/林慧慈、劉弘煌
台灣貧困家庭親職化兒童的生活樣貌與需求
/張緡鏐、王聖基、蘇映伊
臺灣身心障礙需求評估與服務輸送圖像:脈絡中的制度化效果
/賴俊帆
◎ 研究紀要
「桃園市健康保貝.弱勢兒童少年補助計畫」的源起、發展與轉變
/侯建州、蔡逸如、李淑香
◎實務議題論壇
非營利組織經社區產業適法性之省察
/林家緯
英文目次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 8, No. 2, October 2018
◎ Research Articles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Time bank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ui-Tzu Lin, Horng-Hwang Liou
The Situation and Needs of the Parentified Children in the
Needy Families in Taiwan
/Sheng-Chi Wang, Inn-Ie Su, Min-Liu Chang
The Needs Assessment and Service Delivery for the Disabled
in Taiwan: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ontexts
/Edward Chun-Fan Lai
◎Research Articl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oyuan
City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for Children and Youths:
Premium Subsidies Project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and Youths”
/Chien-Chou Hou, Yi-Ju Tsai, Shu-Hsiang Lee
◎Practice Forum
On the Legitimac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perating
Community Enterprise
/Chia-Wei Lin
節錄自〈時間銀行在現代社區發展的意義與實踐〉/林慧慈、劉弘煌
中文摘要
2014年衛福部補助台灣社會福利學會辦理的「全國社區換工推動及換工平台建構計畫」(換工計畫)以時間銀行為模型,試圖結合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的互助換工文化進行,本研究以連續參與該計畫兩年的社區為對象,選出三個地理位置與社區型態皆相異的台北吉慶社區、高雄文賢社區,以及花蓮司邁爾社區,使用質性研究的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一共訪談 11 位社區代表。
研究發現,在文化層面,時間銀行與傳統換工概念的結合並不順暢,對於互助精神的理解需要更細膩的考量,包含族群、地區與世代差異;在操作層面,服務交換項目多屬日常生活瑣事,讓人印象深刻與驚喜的傾向於技藝、專業性服務;在群組層面,社區皆面臨多為女性、退休者參與的狀況,使得群組豐富性與社會資本發展受限。在未來拓展上,存在熟悉信任程度與風險責信的疑慮,跨域合作時,管理、經費與界限等問題也隨之浮出檯面。
關鍵字:時間銀行、互助、社區發展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Time bank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ui-Tzu Lin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hih Chien University
Horng-Hwang Lio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hih Chien University
Abstract
Although people used different terms for mutual aid practice in the past,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labor exchange has been embedded in the agriculture society in Taiwan for a very long time. As we enter the era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and trust is being challenged. The government funded experimental program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bor change and the concept of time bank aim to restore the mutual aid spirit in the community held from 2014 to 2015. The nationwide experimental program took place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time bank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study sample was purposely selected from communities that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for 2 consecutive years. Including Gi-Chin Community located in Taipei, Wen-Sian Community located in Kaohsiung and Smile Community located in Hualien. In total 11 community leaders and program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and interviewed in depth.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 1. From a cultural aspe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time bank and that of labor exchange (Hwan-Gung,換工) was not smooth. The combination of concept and practice needs more delicate considerations with regard to ethnic, area, and generation differences.
2. From the contents of labor exchange aspect: The content for exchange consisted mainly of daily chores, it was easy and convenient for helpers and accepting helpers when needed.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jobs like cutting hair, sewing, and building houses were especially welcomed and a source of surprise.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ed that mutual aid among community members was usual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3. From the participant aspect: The participants were manly female and retired. It limited the richness and scop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bor change practice. As the scope of the groups increase the trust level between people decrease. It brings a management problem once the community boundary is crossed.
Keywords: Time Bank, Mutual Aid, Community Development
壹、前言
從 1994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2003 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到 2005 年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除了參與部會的提升、計畫與預算的增加,營造內容也從改變社區的生活空間、文化環境擴大到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發展的目標,使得社區工作關注的價值更加多元。不過黃源協(2010)建議在政策面必須要導正「重硬體(物質)、輕軟體(人文)」的偏頗發展,以營造社區社會資本成為社區營造與發展的基礎,廖嘉展(2012)也指出政策上以硬體為主軸發展的社區營造,社區僅獲得資源,居民自主性卻未被培養出來,喪失公民社會的價值。為改善這樣的狀況,潘淑滿(2000)認為由於都市社區自然型態較不完整、生活步調與空間造成的居民間的冷漠與疏離性,人們較難以對所居住的地理社區產生認同,建議採取議題導向式的社區工作,而非僅以行政地理區域作為社區營造的單元,議題式的社區工作有助於居民彼此之間的互動、凝聚社區意識,重新尋回人與土地的連結。時間銀行作為社區議題的一種形式,屬於社區總體營造實際行動的一環,是居民們起身投入社區、實踐理想、創造居民共融的機會。
為改善多數台灣社區組織以里做為單元,與村里組織範圍的重疊,不利於強調資源整合的「福利社區化」(蔡宗翰,2012),內政部於 2005 年以「生活共同圈」為理念,推出「福利社區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計畫第一階段(第一至二年)的子方案中包含北投人力時間銀行,但人力時間銀行因時間交換普及化的推行過程困難重重,至第二階段(第三年)便停止推動。北投人力時間銀行的計畫雖然以失敗告終,卻開啟了日後以互助概念開展社區工作的機會,也就是換工計畫。
因此,希望藉由此研究,探討以互助為導向的社區工作模式,瞭解參與衛福部換工實驗計畫的社區之施行經驗,在探尋換工計畫執行的同時,也從社區實務經驗中取經,多方地尋找時間銀行在台灣適合的運作方式,衍生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互助文化在不同時空中的意義為何,如何轉換?
二、吉慶、文賢與司邁爾三個社區參與換工計畫的經驗為何?
三、換工經驗是否有助於社區社會資本的培養?其對於台灣時間銀行的本
土化發展有何啟發?
期待透過本研究發掘促進社區融合、理念建構、永續發展的要素,使得台灣時間銀行的本土化歷程能更加明確,改變社區營造輕軟體、重硬體的現象,為台灣的社區工作尋找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