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六期的圖書 |
![]() |
$ 225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6期
作者: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社:台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規格:21cm*15cm*1.5cm (高/寬/厚) / 平裝 / 304頁 ![]() ![]()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籌備於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的時空背景,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成立台灣第一份批判性的學術刊物。成立二十多年來,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進行研究討論。《台社》堅持學術論述須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而非學究的冥想,因此各期討論主題皆涉及台灣關鍵的社會現實與矛盾,包括民主化、分配政治、全球化、移民/工、階級、性別、國族……等等,是立足台灣的華文國際刊物,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累積中,已經成為華文世界最有影響像力的學術刊物,並多次獲得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獎助。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擘劃於戒嚴時期,誕生於80年代社運烽火之中,多年來《台社》持續力耕批判學術,在廣大中文世界中應屬獨特。關懷在地、立足區域、面向世界,賡續批判傳統,是這個刊物繼續前進的動力與遠景。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6期(2017年4月號)
【一般論文】
創造「好青年」的臺灣搖滾樂團潮:以鄰坊型熱門樂器行為中介/朱夢慈
從「小城青年」到「新上海人」:《小時代》與大都會「新中產」之自我想像/黃宗儀、董牧孜
社會危機與空間重構:清代臺北之區域動態/顏亮一
【問題與討論】
從苦惱出發/賀照田
【左異聲響】
試煉「進步」:歷史的延續與斷裂
中西文化論戰的再檢視/熊建劬
斷裂與延續: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社會抗爭形式與內涵的異同/陳信行
看不見的學運:對當前的臺灣學運史論述與相關議題的反省/李杰穎
社運與政治:總工會與左翼政黨/陳政亮
非政黨政治過程和社會雙向運動:回顧與展望/丘延亮
【先行者】
紀念陳映真:論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呂正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