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台灣風物第57卷第2期的圖書 |
$ 158 | 台灣風物第57卷第2期
作者:臺灣風物雜誌社 出版社:臺灣風物 出版日期:2007-06-30 語言:繁體/中文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外來統治者進入新領地,必然會強制推動文化改造政策。日
本領有台灣之後,立即實施日本語的教育政策,要求台灣人接受
日語教育,使之成為乖順的國民。同時為了安撫滿清遺老,行政
長官後籐新平創立「揚文會」,以示尊重傳統詩文和儒學之士。
台灣漢學者面對新統治者的政策,大致分成消極應對的保守派與
積極合作的調和派。謝崇耀的論文,是以1900年台南成立的「新
學會」和1906年台北成立的「新學會」為例,探討調和派的主張
與作為。調和派人士欲保有漢學,不得不與日本政府合作,取得
其信賴,以求發展。在思想上,則主張保存儒學之長,並吸收西
方新思維。在日本還需利用台人勢力的時候,這種作法受到日本
的鼓勵,但當日本勢力逐漸掌控台灣之後,漢學就逐漸衰微而被
淘汰。台灣歷史上每逢外來統治者殖民台灣時,都會發生台灣文
化被壓制的現象。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規定台灣人就讀公學校,日本人就讀小
學校。1922年新台灣教育令頒布之後,台日學生才可以共學。許
毓凌的論文探討小學校台灣人的就學情況。她以台灣人的回憶錄
或口述歷史,說明台灣人在小學校的遭遇,並以文獻資料解析小
學校行政資源遠比公學校優厚。台灣人能入小學校者,多屬當時
菁英家庭的子弟。這些特殊案例呈現台灣人的跨文化經驗,迄今
學界較少觸及。許文能以此做為研究對象,頗難能可貴,在行文
中穿插回憶錄和口述訪談記錄,令人讀之有味,而瞭解當時情境
。
林莊生之文章以典雅古樸著稱,常藉老照片、書信、文集和
口述訪談記錄等,寫出人與人之間心靈深處的感情、觀點以及與
社會之間的互動。葉榮鐘、施家本、洪炎秋和莊垂勝都是鹿港人
,莊垂勝還是作者的父親。作者以此四人說明日本統治台灣之後
,他們接受新式教育,受到西方式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卻仍保
有儒教式的文化觀。雖然不是激進的改革者,站在第一線對抗日
本,卻時時關懷台灣社會與政治的發展。有時挺身而出,撰文批
判時政,有時則沈潛而保持清醒。日本敗戰,他們面對新時代的
來臨,有過喜悅,但經歷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之後,對國民黨
的統治感到無奈和失望。這些跨時代、跨族群的錯綜複雜經驗,
存在他們文集與言談之中。經驗雖是痛苦的,但他們不願做當權
者的啦啦隊,有為有守的表現,反映出隱藏在骨子裡的反抗意識
。
賴麟徵〈台北三中末代學生記〉,敘述1945年4月進入台北
三中之後,至戰後國民黨接收,集中於建國中學上課,又轉學師
院附中的親身經驗。作者有幾項敘述很有意思:台灣人在戰爭末
期,過著空襲、疏開的生活,無法專心讀書;日本戰敗之後,有
日本軍人切腹自殺向天皇及人民謝罪道歉,反之當今中華民國的
將領,有的拿了退休金到中國享福,怎能向誓死反攻大陸而戰死
的下屬交代;戰後,才發覺許多會講日本話的人原來是台灣人;
就讀師院附中時,學生及老師大多來自中國,他們的生活習慣與
台灣人不同,而發覺台灣人在日本與國民黨統治時代,永遠被視
為外地人;中國人對日本人抱著仇恨之心,有的以踐踏日本人照
片、破壞日本人財物來洩恨。作者的經驗反映台灣人處於新舊政
權交替時的處境,任人擺佈的悲哀。
卓佳芬的論文與上述數篇性質不同。作者想以基隆八斗子的
漁業發展和漁村生活樣態,形構海洋文化的圖像。八斗子是個漁
港,其對外關係頻繁,展現出漁港文化的特色。由小而觀大,台
灣四面環海,易與外界接觸,自古以來即為西太平洋交通的樞紐
,孕育出多采多姿的多元文化。作者論文雖以八斗子漁港為例,
其實是企圖形塑台灣海洋國家的性格,這是當今重要的思考主題
。期待今後有更多這方面研究作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