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台灣風物第57卷第4期的圖書 |
![]() |
$ 158 | 台灣風物第57卷第4期
作者:張炎憲 出版社:臺灣風物 出版日期:2007-12-31 語言:繁體/中文 ![]()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自1990年代,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逐次整理、翻譯和出版之
後,日治時期台灣史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李若文卻認為只注
重總督府公文類纂是有所不足,而提出應認識街莊公文書,因其
資料包括統計、官制、民政、社會、教育、戰後動員等方面,具
有研究法治史、社會史、殖民統治史、文書檔案學等的價值。李
文更提出以街莊資料的多元性,如配合民間資料、口述紀錄和文
學作品等,加以整理分析,地方史研究能開啟新頁。
統治者領有台灣之後,必然想改造台灣,使台灣人成為乖順
的國民。日本佔有台灣,於1896年公告國語學校規則,1898年公
告「公學校規則」,兩者都規定學校內需要教唱忠君愛國的歌曲
。至1934年指定公學校與小學校的教科書,需要教唱「式日唱歌
」,計九曲,分別是日本國歌、?語奉答、一月一日、紀元節(
神武天皇即位日)、天長節(天皇生日)、明治節(明治天皇生
日)、始政紀念日(宣告開始統治台灣的日子)、畢業紀念歌等
。學校又有校歌的制定,加強學生對學校的向心力與親近感。日
本政府透過這些歌曲,教化台灣人,使之成為皇國的順民。賴美
鈴的論文,分析「式日唱歌」與校歌的曲調、歌詞以及詞曲作者
的背景,說明音樂教化的功能及其對國語學習的教育成果。
漢人常常以漢人觀點去瞭解或觀察異民族和異文化。這種觀
點常流於主觀,有時更會造成異民族的反感、困擾,無形中破壞
了異民族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謝世忠的論文指出蘭嶼雖是孤
懸的小島,但住在島上的達悟族卻有其獨特文化,「海洋、船與
魚」是其特色,也是達悟人與自然的對話,生存的哲學。飛魚祭
是達悟人的神話,也是其他外來者最喜歡捕捉的外景。謝世忠認
為沒有文字傳統的族群,學習到漢人的書寫工具,並以此表達族
群的生命歷史與時空體驗,是件不容易且令人驚嘆的大事。夏曼
‧藍波安的作品,以海洋、魚與人的關係,表達沒有海就沒有魚
,也就沒有達悟人的觀點。從達悟人的生活哲學與觀點去瞭解達
悟人,將促使漢人重新思考自我的存在和特色,以及對他族應有
的態度與胸懷。
黃慧雯探討長老教會在東部的傳教事業,雖然是宗教信仰的
問題,其實與族群文化有關。1865年馬雅各醫師到台南傳教,宣
教對像原本是說福佬話的漢人,受洗者卻多是平埔族人。十九世
紀,加禮宛人和南部馬卡道族遷到東部之後,傳教師也跟隨他們
到東部傳教,而受洗者也多是族內人。這種現象表示同族人感情
融洽,易於接受新教,但也因漢人強勢社會的建立,平埔族人逐
漸被邊緣化。長老教會的傳入乃成為他們追尋新的寄託與發展的
途徑,因此信教者以平埔族人居多。這些事實就是活生生的族群
互動的教材,值得我們重新檢視與探討。
謝佳珍論文指出1924年水產會法施行之後,台灣各地紛紛成
立水產會,1928年全台性的台灣水產會成立,而其成員很多是來
自於1916年成立的台灣水產協會。由於水產會會長由台灣殖產局
局長擔任,具有官方色彩,政府又給予經費補助,事務推動順暢
,因此水產協會隨之解散、消失。水產會成為水產業者與官方之
間的溝通橋樑,扮演重要的角色。謝文以水產團體,說明台灣漁
業的重要性,並以此強調台灣的海洋性格。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偷襲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之後
,正式揭開太平洋戰爭。由於兵員不足,台灣總督府實施募兵制
度,首次准許台灣人當兵。原住民在志願或被迫之下,參與大東
亞戰爭,組成高砂義勇隊,被派往東南亞作戰。因原住民善於叢
林作戰,又刻苦耐勞、鬥志高昂,乃屢創戰功,博得日本長官的
讚美。原住民奮勇作戰的行為,也許與部落精神有關,但在戰場
上爭取榮譽,則可跨越族群,與日本人享有同等待遇。潘繼道根
據原住民的參與,派遣與來信,說明族群與國家、統治者與被統
治者的互動關係,並申論1945年之後,原住民處於國民黨統治下
,不敢說出過去光榮戰役的時代悲劇。民主化的今日,討論大東
亞戰爭已無親日或反國民黨的禁忌。重新檢視這段歷史,具有追
求歷史真相的轉型正義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