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渴望利用火的破壞力,但直到19世紀60年代,人類才真正進入炸藥時代。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憑借非凡的直覺,通過炸藥的研發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炸藥,使許多改變地球面貌的大型工程成為現實,同時也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並對環境造成了無法估量和彌補的破壞。在這場社會劇變中,諾貝爾一躍成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這一切卻讓他心存不安。最終,他用全部財產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獎項——諾貝爾獎。
隨着炸藥消耗的急劇上升,世界各國圍繞硝石這種稀缺的自然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可以說,硝石在19世紀的價值不亞於21世紀的石油,兩者都是國際競爭和權力鬥爭的深層原因。為了擺脫資源的束縛,德國科學家弗里茨·哈伯解決了人工固氮這一技術難題。這一突破成為綠色革命的基礎,使人口大幅增長。哈伯在戰爭期間也研發了毒氣,被認為是毒氣戰之父。正因如此,當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國際社會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和譴責。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包含人類對科學的痴迷、對道德的踐踏,以及歷史內在的諷刺性。這個故事證明,人類在戰爭期間能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同時也警示我們,歷史具有周期性,過去的解決方案往往會造成新的亟須解決的問題。
史蒂芬·R.鮑恩(Stephen R.Bown),出生在加拿大渥太華,畢業於阿爾伯塔大學歷史系。他對科學探索史充滿興趣,已出版《博物學家:自然歷史黃金時代的科學旅行者》和備受國際認可的《白血病:外科醫生、水手和一名紳士解決的大航海時代醫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