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個問答的新穎形式 簡明通俗的易學文化普及讀物
● 簡明通俗
150問普及易學文化
● 易學基礎
構成卦序•像數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
● 易學應用
風水建築•中醫養生•現代科技•修身治國
《周易入門150問》分為上、下兩編,詳細介紹了《周易》的基本知識和現實致用。上編「易學基礎」概述了《周易》的作者、問世時代、構成與卦序、象數與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等;下編「易學致用」涉及《周易》在歷史文化、天文曆算、風水建築、中醫養生、修身治國、書畫藝術、詩詞樂舞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其中的150問包括:
《周易》作者是誰?其名稱是怎麼來的?又是何時出現的?
主要內容包括甚麼?為何被尊為「群經之首」?
在現實中有哪些應用?與其他文化領域有何關係?
全書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廣大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文化愛好者閱讀,可作為《周易》入門書。
作者簡介:
詹石窗
哲學博士、教育學名譽博士,先後師承道教學泰斗卿希泰先生、易學泰斗黃壽祺先生。現為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員會主席、中華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湯用彤國學院名譽院長、講座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中華續道藏》首席專家,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會長等職。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講》等三十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套學術叢書,在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六十多篇。先後主持多項國家重點課題,論著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部級獎15項。
章節試閱
1. 甚麼是「易學」?
《周易》是我國一部古老典籍,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周易》一直被先民們尊奉為神聖的
經典。
對於「易學」的概念界定,學界有種種說法。朱伯崑在《易學哲學史》前言中說:「《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書,可是後來隨着對它的解釋,演變為一部講哲理的書。從漢朝開始,由於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為儒家五經之首,人們對它的研究,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易學。」唐明邦認為:「所謂『易學』就是歷代學者對《周易》一書所作的種種解釋,這些千差萬別的解釋,形成了一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理論體系。」劉大鈞指出,易學以《周易》經傳、易學史、易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為研究對象。鄭萬耕說:「易學是對《周易》所作的種種解釋,並通過其解釋,逐漸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這些描述,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易學的內涵和特徵。
總結上述說法,我們認為,所謂「易學」乃是關於《易經》的解釋及應用之學。從狹義上看,易學即是《周易》的解釋學。它探討《周易》的起源、性質、內容、形式等問題。其主要方式是通過音韻、訓詁等手段對《周易》的卦爻辭進行注解、闡釋。從廣義上看,易學還包括《周易》基本原理應用、發揮,《周易》體系變通一類學問,延伸至風水、命相、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等術數學。
易學源遠流長。上古之時,先民們由於特殊際遇,發現了一種具有特殊靈性的植物,這就是蓍草。根據《史記》等資料的描述,蓍草長到五十條莖的時候,其根部伸展的地方就會有烏龜棲息於下。先民們特別重視這種植物,將其摘取下來,作為工具,力圖通過蓍草的自然分組排序,來預測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先民們漸漸有了體驗,也積累了大量知識,奠定了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易傳》,在預測基礎上,加強與深化了解釋的力度,形成了象數推演與義理闡發的基本方法與體系,這標誌着易學的誕生。而後的兩千年中,以《周易》為對象的研究代代傳承、蓄力發展,經歷古易、漢易、魏晉易、唐易、宋易、清易、現代易等不同階段,形成不同流派,易學也得到不斷豐富和衍生,其範圍不斷擴大。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為《易》,故《易》說至繁。」易學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一門具有東方獨特思維方式,集中國幾千年文明智慧於一體,以探索天道、人理、變易規律為目的的系統學術。它研究《周易》蘊藏的深刻義理及思維方式,聚焦《周易》經文內容之餘,更關注「易」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它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門類學科中的影響、滲透和作用。
2. 如何看待易學性質與學科歸屬?
談及易學的性質,首先我們需要釐清其研究對象—《周易》的本原。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分支都受到極大衝擊,尤其是道教與民間神明信仰、術數學的各種法度,都被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扣上「迷信」的帽子,《周易》這部中國古老的「聖經」當然也免不了慘遭厄運,進入了要掃除的「另冊」。這些具有傳教士背景的「學者」是伴隨着洋槍洋炮進入中國大門的,他們打擊中華傳統文化,其目的就是要拔中華民族的「根」,讓中華民族變成沒有靈魂、沒有主見、任人宰割的「羔羊」。而在中國的許多學者,不明真相,也跟着搖旗吶喊,全面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甚至有「漢字不除,中國必亡」的論調甚囂塵上。經過罹難之後,國人開始反思,漢字不僅沒有被除掉,而且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用漢字記載與傳承的中華古籍也陸續被解放出來,其中也包含了《周易》這部經典。在今天,如何重新認識《周易》的性質呢?我們以為:既不可以全盤否定,也不要全盤肯定,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予以審視。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這部書最初是應了占卜需要而產生的,是為預測服務的。從這個角度說,《周易》古經本來就是一部占卜的書。然而,我們承認它是一部占卜的書,卻不應該給它戴上「迷信」的帽子。所謂「迷信」指的是在癡迷狀態下盲目而不理解地相信。客觀地說,中國古人對《易經》雖景仰,卻不癡迷,而是有一套自身的理解,並遵循着一定的規則,其實是一種文化信仰。基於這種文化信仰,先民們對八卦、六十四卦以及相應的卦爻辭作出種種解說,其與先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體現了先民們對宇宙天地、社會人事的認知。易學體系中有關天文曆算、占星望氣等內容可謂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地質學等學科的源頭。在易學發展過程中,隨着「十翼」的注入,其哲學性意味增加,最終建立起的是一套以陰陽為本闡釋宇宙萬物變化的理論體系。隋唐以降,易學的理性成分更多向科學領域滲透,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概念體系、研究方法和易學史學觀。故而易學的性質,應歸納為側重於思辨的哲學屬性。
按照現在的學科分類標準,很難將傳統易學歸入某個專門知識之中。《易》之產生,仰觀俯察、取象於鳥獸、身物,廣大悉備,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囊括了人生、社會、自然各方面的知識、經驗。這樣一個結構系統反映出的是根植於華夏民族文化深層的「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從易學發展歷史看,易學與其他學科的發展有着明顯的互動關係。宋代易學數理派對象、數、理的討論,明代宋應星、方以智在光學方面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法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說過,易學是一門科學的科學,近年來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證明了易學揭示的世界觀: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和諧整體。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周易》與現代數學、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天文等學科都有着密切的關係。其中的太極思維、陰陽觀念、互補原理等對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易學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是古老的辯證法,有着豐富的內容和精緻的形式。從易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深邃睿智的哲學世界觀和技藝文化的特質,它是中國古代湮沒了的輝煌文化的一個神秘索引。
必須指出的是,認定易學有其合理性,並不意味着應該將易學歸類於自然科學的某個學科。需要說明的是,易學思維最典型的特徵是易象思維,它在根本上是不可進行分割的。就具體操作過程來看,卦爻的讀解往往具有較明顯的主體色彩,這是易象思維所體現的一種「境界」。而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特質乃是對觀察結果的邏輯分析,需要在一系列嚴格的規則引導下進行,應具有可驗證性。從本質上來說,易學不可歸入自然科學,而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哲學思辨性,應歸屬於宏觀大科學範疇。易學以《周易》為研究對象,重點從象、數、理、占四個方面解讀、探討、詮釋其各個部分的規律、義理,具有思想啟迪的特別意義。
3. 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易》本身。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只是最早的《易》書之一。如前所述,易產生於先民們的卜筮需要,故而夏、商、周三朝均有自己的《易》書。《周禮.大卜》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鄭玄《易贊》解釋說:《連山》以《艮》為首,象山之出,連連不絕;《歸藏》以《坤》為首,「萬物莫不藏於其中」;《周易》以《乾》為首,「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可見,三《易》在結構上相似,在卦序上有較大差異。遺憾的是,除了《周易》之外,其他兩部古《易》都沒有完本。故而,目前學界的易學研究文本主要依據《周易》。鄭玄在其《易論》中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變易、不易。而此三易,正是易學研究主體之大要。易學研究的內容,首先應是以宇宙事物存在狀態為對象,研究其如何順乎自然,又在時時變易之中保持着一種恆態。
其次,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各種詮釋《周易》的著述。易學歷史淵源流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即象數和義理;六宗,為占卜、禨祥、造化、老莊、儒理、史事。在此過程中,各類注疏可謂汗牛充棟。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易傳》,它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兩漢時期揚雄的《太玄》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運用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用月體納甲法比喻煉丹運火程序。此外,同時期還有《周易乾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是類謀》等書。魏晉王弼的《周易注》以老莊的觀點來解釋《易經》的卦爻辭。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兩部融會魏晉南北朝各派易學觀點的易學典範作品。宋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朱熹的《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分別從義理、象數兩方面注釋《易》之體用。張載的《橫渠易說》是氣學派的代表作。楊萬里著《誠齋易傳》,力圖將陰陽二氣說同程氏的天理說糅合起來。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易學啟蒙翼傳》二書,胡炳文著《周易本義通釋》,胡一桂的學生董真卿著《周易會通》,這些著作都對朱熹易學進行了闡發。明蔡清著《周易蒙引》,成為明代易學「氣本論」的倡導者。明清之際王夫之先後著《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書,完成了易學哲學「氣本論」的任務。清代惠棟著《周易述》《易漢學》《易例》《周易古義》等書,篤守漢易,淡化《周易》的哲學色彩。張惠言著《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書,體現了全面恢復虞氏易學的願景。焦循著《易學三書》,即《易章句》《易通釋》和《易圖略》,建立新的易學體系。近代代表著作有沈竹礽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學》、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郭沫若的《周易之製作時代》《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顧頡剛的《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及《易繫辭傳觀象製器的故事》、李鏡池的《周易探源》、胡樸安的《周易古史觀》、屈萬里的《周易卦爻辭中的習俗》等。這些著作都是易學的重要文獻。
最後,研究各種易學的變體,諸如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紫微斗數、風水等。在易學研究歷程中,漢代以來,以卦氣說、爻辰說、納甲說、干支紀年將天文曆法與《周易》象數融為一體,形成了諸多易學變體。如焦贛的《焦氏易林》,還有《京房易》、邵雍的《皇極經世》以及題署邵雍作的《梅花易數》等,均是此方面的代表作。自漢代以來,太乙、六壬、遁甲之學日趨完善。唐宋以來,又有四柱推命、堪輿、相術逐步流傳。其中,太乙統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和氣數、歷史變化規程的術數學。這種術數因涉及政治,為歷代統治者所忌,故而在社會上流傳甚少;六壬與文王課一樣是預測人事吉凶成敗的占卜之術,主要以五行生剋關係來斷吉凶;奇門遁甲是以隱遁為理趣的一種術數,與古代天文曆法聯繫緊密、綜合性很強,被稱為中國術數之王;紫微斗數與子平推命術、星平會海一樣,同屬推命的術數,其特點是斷語明確,可推出人一生之命運;堪輿又稱風水,原為漢代五行家推測天文地理的五行氣運之術,多用於選擇墓葬、修房、卜局諸事。由於歷史原因,以《周易》為本原的各種術數法度當然是夾雜許多糟粕,存在不合時宜的因素。不過,作為易學研究的變體,術數學本身也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對於民俗學、民間宗教乃至道教等文化人類學及社會歷史學科的研究而言有其特定價值,這點毋庸置疑。其中蘊含的陰陽互補、天地人三才相互對應、五行同構以及宇宙象數模型等合理內核,值得肯定。
4. 易學是怎樣形成與發展的?
易學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草創、詮釋、廣泛應用的過程。我們大致將其分為上古、中古、下古、近代四個階段。
上古易學,主要指從伏羲創八卦到公元前 221年秦統一六國的先秦易學。自《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先後於夏、商、周三代問世以後,易學的發展態勢呈現出兩條路徑:一是沿着宗教巫術的占筮道路發展,從《左傳》《國語》的記載中可以大略了解這種情況;二是擺脫宗教巫術束縛而向哲學發展,以《易傳》為代表。《易傳》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作為傳統文化的軸心時代,儒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均在易學上有所反映,構成了易學的早期內容。
中古易學,指從公元前 202 年西漢創立到公元 1840年鴉片戰爭這段時間的易學。具體來講,又可細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兩漢易學眾家紛起:以孟喜、京房為主的卦氣、納甲、飛伏說,開象數易學之先河,為今文易學;注重義理闡發,以費直為代表的古文易學;以嚴君平、揚雄為代表的黃老道家之易。其中,以孟、京象數派影響最大,代表了漢易主流。需要指出的是,西漢期間的《黃帝內經》是易學與具體學科結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學對具體學科的推動、指導作用。
魏晉王弼易學掃象言理,開《周易》義理派之先河。隋唐時期,孔穎達、李鼎祚是當時義理與象數的兩大代表人物,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兩派易學相互融通的傾向。
宋代易學發展達到高峰。以程頤、程顥、朱熹為代表,易學朝着義理派方向發展,展示了易學倫理化、儒學化的態勢。易學哲學中的宇宙生成論體系轉變為理本論體系。同時興起以邵雍為代表的先天象數學派,將陳摶河圖、洛書發揚光大,《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術數混雜在一起。南宋李光、楊萬里着重援引歷代史實,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義理相互印證,成為史易派代表。
元明清易學家們在前代學者成果基礎上繼續開拓。此期易學以考據學、訓詁學為特徵,重視實據,考訂文字,在《周易》經傳文字注釋、考據、輯錄、校讎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但沒有形成特有的哲學體系。
下古易學,指從 1840年清末至 1910年辛亥革命之前的易學。此期易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尚秉和,其易學著作頗豐,如《周易古筮考》《左傳國語易象釋》《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周易時訓卦氣圖易象考》《連山歸藏卦名卦象考》《周易尚氏學》等。其易學成就集中在易象學方面,提出「易辭從象生」的觀點,歸納出覆象、對象、互象、大象、半象之法。
近現代易學,時間上從 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此期易學代表人物頗多,包括黃壽祺、于省吾、聞一多、金景芳、張岱年、高亨、李鏡池、郭沫若、朱伯崑、潘雨廷、唐明邦、劉大鈞、曾仕強、張善文、張其成、詹石窗等。其易學發展特點表現為既探索《周易》之源,又研究歷代易學發展進程,出現新術數學派、新數理科學派、現代易學派、道家易學派等。除了遵循傳統的音韻、訓詁、考據的法度之外,當代易學最重要的特點是引入自然科學,形成了「科學易」一派,這與萊布尼兹、玻爾等著名科學家對《周易》象數的青睞有一定關係。沈仲濤的《易卦與代數之定律》《易卦與科學》成為「科學易」的拓荒之作。薛學潛的《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超相對論》將易學原理歸結為易卦方陣演變定律,認為相對論、物質波、量子力學諸定律都可同易方陣定律契合。鄔恩溥、董光璧、江國梁等人的著作着重論述了《周易》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天文、地震等方面的積極影響。至於道家易學,廣義上包括道教易學經典的考察與研究,其代表作有詹石窗的《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此二書以及相關的一批探討《道藏》中易學著作的論文,開創了「道家易」研究的先河,可謂獨樹一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易學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其根本未變,而詮釋卻發生了巨大變遷。易學作為經學,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領域。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黃壽祺先生指出:「所謂門庭者,便是從師講學如何下功夫,如何讀書。再申暢其說,便是凡治某一種學問,必須求師指導一了當之途徑,使不至迷惘眩惑,若不知要領,勞而無功也。」又曰:「原《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仁見智,非止一端。今欲辨其門庭,必須先論其源流宗派,知其源流宗派,然後知何者為本,何者為末,何者為主,何者為客,本末既析,主賓既分,而門庭斯立。」我們了解了易學發展歷史,才能更好地研究《易》學的思想內涵。
5. 學習與研究易學的價值何在?
首先,《易》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正如之前所講,《易》是華夏文明之源頭活水,是中國自然哲學與人文傳統的智慧根源。在發展過程中,易學更是與諸多學科發生了密切聯繫。某種程度上講,易學促進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全方位、多層面的發展,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故而,學習和研究易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
其次,《易》可為決策提供參考。《易》之為書,本是應預測之需而產生。在中國古代,國家大事,諸如出兵打仗、皇位繼承、祭祀典禮、婚喪嫁娶等都要由占筮最後決定。《史記》有云:「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左傳》記載:昭公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蠱》的下卦「巽」為長女、為風;上卦「艮」為少男、為山。根據傳統的解說,這一卦象徵長女誘惑少男,又象徵風將山木樹葉吹落的蕭瑟景象。又見《國語.晉語》載:十月,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納公子,董因迎公於河。公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謂天地配亨,小往大來。今濟之矣,何不濟之有!」這條資料中所謂「之八」,是古時占筮的一種規則:「之」是對應與變化的意思;「八」表示不動之爻。在古《易》中,「六」代表老陰,「九」代表老陽,「七」代表少陽,「八」代表少陰。凡是占得「九」與「六」,需變爻,即陰爻變為陽爻、陽爻變為陰爻;而占得「七」與「八」,則不變爻。「之八」就是在占卦過程中,「本卦」(現在卦)變為「之卦」(未來卦)時,陰爻沒有變化。此外,古《易》的「先天卦位」,每一卦有相應的數字為表徵: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故而,「《泰》之八」也就是《泰》卦變為《坤》卦,上三爻因為都是陰爻,沒有變化,但整體卦象實際上是發生變化的。至於「小往大來」,出自《泰》卦卦辭。所謂「小往」,指的是陰爻居外卦;所謂「大來」,指的是陽爻居內卦。《泰.彖》辭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這條資料表明:董因替重返家園的晉國公子重耳占卦,遇《泰》卦。他先分析卦象,接着又引述卦辭判斷重耳受排擠迫害的流亡時代已經結束,鼓勵重耳及時返歸家園。除了這兩個例子,《左傳》《國語》中還有近二十個筮例,都體現了古人按照占筮決策的過程。《易》之決策參考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時至今日,易學在預測中仍有廣泛運用,可以為人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一個參照系。
再次,《易》可為修身養性提供依憑。《繫辭上》謂:「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洗心先要退藏,關鍵在「密」。「藏密洗心」也是後來理學討論的格物工夫以及修養心性的重要途徑。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即由此出。道家發揮《易》中的陰陽對應思想,提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對於人之身心修養起到積極作用。儒家則發揮《易》之中正思想,例如《易傳.乾.文言》就通過對乾卦辭「元亨利貞」的解釋,提出四德說:「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文言》的解說以仁愛為諸德之首,強調既要利人利物,又要符合正義。《坤.文言》又謂「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當修德在先。《黃帝內經》中的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是易學與中醫相結合的典範,體現了大醫醫國、醫人、醫病的精神。
最後,《易》可為社會生活提供文化價值觀:中正、變通、積善、自強、太和。《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自下而上為初、二、三、四、五、上,其中二、五爻分處上下卦之中,是為「得中」。引申之,表示公平、公正,一個社會正氣、真氣流行。此所謂《易》之中正也。何謂變通?《繫辭上》云「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天地是最大的「象」,而四時更替則是最大的「變通」,人的活動的物理空間沒有超出天地,人事吉凶的變化也不會超越四時變化的規律。掌握這種時空觀,即可體味變通之神髓。《周易.坤》之《文言》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從這段陳述可知,《周易》持善德思想,乃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淵源之一。積善得福的傳統,延續至今。至於自強精神,乃源自《周易.乾》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處之自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體魄、能力、德行。孔子教育科目中有「六藝」,其中騎射乃是關乎體魄強健之要,可見體魄的自強很早就為古人所重視。能力和德行方面的自強自不必說,也是從古至今不斷強調的。最後是太和的價值觀。《周易.乾》之《彖》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而老子《道德經》有「沖氣以為和」之說法。和為貴的思想,貫穿於中國人的日常行為當中。當下我們倡導的「和諧」價值觀,正是對《易》之太和思想的最好詮釋。
6. 如何學習易學?
首先,了解掌握有關易學的基本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卜筮之法、閱讀古文的要領等。基本概念如太極、爻、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等。只有熟悉這些易學專用範疇,才能在之後的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易》的根本原理及主要旨歸。所謂「未學易,先學筮」,易學之初,以卜筮為要。故而,對占卜之各類應用,如六爻、梅花易數等應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太極陰陽之學、五行生剋之道、「天人合一」之論以及宇宙全息之理等。此外,需要強調的是,研習易學,應有過硬的古文閱讀能力,掌握閱讀古文的要領。《周易》經傳本身成書於春秋戰國之時,其文字晦澀難懂,而之後的易學著作也多由歷代古文寫就,因此古文功底是學易的基礎。除上述三要點之外,習《易》還應注意學習過程中的儒釋道互參共修,循序漸進。
其次,選擇一個好的讀本。《周易》的編次在古代就相對混亂,各種版本的編次存在很大差別。戰國楚簡《周易》是目前我們可見到的最早版本的《易》書。還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周易》通行本出自漢代費氏古文本。目前通行的編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正義》和朱熹的《周易本義》。此兩版均屬於經傳混合,將傳中的注釋放在經中的對應之處。另有宋代呂祖謙等人採取經傳分離的編次。發展至今,各種解說《易經》的書更是多如牛毛。讀書不當會誤入歧途,所以在選擇何種版本的問題上應當慎重。黃壽祺、金景芳、高亨等人的易著可供參考。
總而言之,易學研究應具有系統的、綜合的、聯繫的科學觀點,注意義理與象數相結合、易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以易經為核心,以易傳為基礎,適度吸收現代科學觀念,深刻體會《易》之宇宙觀、哲學思想與道德內涵。
1. 甚麼是「易學」?
《周易》是我國一部古老典籍,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周易》一直被先民們尊奉為神聖的
經典。
對於「易學」的概念界定,學界有種種說法。朱伯崑在《易學哲學史》前言中說:「《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書,可是後來隨着對它的解釋,演變為一部講哲理的書。從漢朝開始,由於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為儒家五經之首,人們對它的研究,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易學。」唐明邦認為:「所謂『易學』就是歷代學者對《周易》一書所作的種種解釋,這些千差萬別的解釋,形成了一...
目錄
目 錄
導言 001
1. 甚麼是「易學」? 001
2. 如何看待易學性質與學科歸屬? 003
3. 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006
4. 易學是怎樣形成與發展的? 009
5. 學習與研究易學的價值何在? 013
6. 如何學習易學? 017
上編 易學基礎
第一章 《周易》名實引說 021
第一節 《周易》名義與作者 021
7. 《周易》之「周」是甚麼意思? 021
8. 《周易》之「易」有甚麼深刻含義? 023
9. 《周易》作者是誰?是怎樣編纂的? 026
第二節 《周易》構成與卦序 032 10. 《周易》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 032 11. 《周易》的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存在甚麼關係? 035 12. 如何看待《周易》經文和傳文的關係? 037 第三節 《周易》性質與功能 039 13. 歷史上關於《周易》性質有哪些說法? 040 14. 為甚麼說《周易》本是占筮之書? 041 15. 如何看待《周易》的整體功能? 043 第二章 《周易》象數底蘊 047 第一節 觀物取象 047 16. 甚麼是「象」?易象與意象、法象之聯繫、
區別何在? 047
17. 先民是怎樣「觀物取象」的?如何理解
「易與天地準」? 049
18. 易學所說的「象」包括哪些層次?它們在易學中
佔據甚麼地位? 051 第二節 八卦與六十四卦象徵揭秘 056 19. 為甚麼說「乾坤」是《易》之門戶? 056 20. 八卦的取象依據與象徵意義是甚麼? 058 21. 如何理解六十四卦的象徵旨趣? 063 第三節 象數的基本概念與體例 083 22. 甚麼是「爻象」與「卦象」?二者關係如何? 083 23. 理解《周易》「象數」應該掌握哪些基本概念
與範疇? 086 24. 甚麼叫「參天兩地」「四營之數」? 088 第三章 《周易》圖式要略 093 第一節 易圖與象數學派 093 25. 易圖之學是怎樣興起與發展的? 093 26. 易圖之學與象數派關係如何? 098 27. 如何理解易圖的思維方式? 102 第二節 河圖、洛書 105 28. 甚麼是河圖、洛書?經典文獻最初的記載
是怎樣的? 105
29. 漢宋之間關於河圖、洛書有甚麼說法? 109
30. 河圖、洛書的奧妙何在?在文化史上影響如何? 115 第三節 先、後天圖及其他 122 31. 甚麼是先天圖、後天圖?其象數內涵如何? 122 32. 歷史上有幾種太極圖?其特徵與意義何在? 129 33. 甚麼是卦變圖?如何理解卦變圖的象數意蘊? 134 第四章 《周易》義理思想 147 第一節 《周易》義理範疇與基本命題 147 34. 如何理解《周易》義理的成因與背景? 147 35. 《周易》義理有哪些範疇? 149 36. 《周易》義理有哪些主要命題?如何理解其
思想價值? 151 第二節 《周易》義理的核心精神 154 37. 怎樣概括《周易》義理的核心精神? 154 38. 《周易》義理核心精神的歷史影響如何? 156 39. 怎樣領悟《周易》義理核心精神的現代價值? 158 第三節 《周易》經傳義理與易學義理派 161 40. 甚麼是易學義理派?它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 161 41. 易學義理派怎樣汲取《周易》義理來建構
思想體系? 163 42. 當代如何借鑑易學義理派的思想方法? 165 第五章 易學占筮法度 167 第一節 占筮淵源稽考 167 43. 甚麼叫「占卜」?其形成的原因何在?商代以前
存在占卜現象嗎? 167
44. 甚麼是「龜卜」?龜卜儀式是怎樣進行的?
其意義何在? 169 45. 「龜卜」對古代先民生活有甚麼影響? 171 第二節 《周易》筮法 172 46. 甚麼是「筮法」?先秦典籍對筮法有甚麼記載? 172 47. 先民是怎樣依卦推論的?今人從中可以獲得
甚麼啟示?如何理解揲蓍成卦的意蘊? 172
48. 甚麼是「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
二者關係如何? 174 第三節 《周易》筮法變通 177 49. 焦贛《易林》如何變通《周易》筮法? 177 50. 京房「納甲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何特點? 178 51. 揚雄《太玄經》與《周易》筮法有甚麼
聯繫和區別? 180 第六章 易學斷卦依憑 182 第一節 陰陽五行與干支 182 52. 甚麼是陰陽五行?「陰陽」與「五行」是怎樣
構成一個理論系統的?陰陽五行理論對於
斷卦有何作用?它是「偽科學」嗎?如何正確
認識其歷史與現實意義? 182
53. 甚麼是天干、地支?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有甚麼象徵意義? 186
54. 易學如何依憑干支起卦、斷卦?干支結合的
「六十甲子」對於易學象數推演的作用如何? 192 第二節 體用互變與神煞 197 55. 甚麼是主卦、變卦、日建、月建?如何從
內外因對卦象、爻象進行分析? 197
56. 甚麼是體用、生剋沖合?如何運用這些概念
來分析卦象? 199
57. 甚麼是神煞?有人說「神煞是迷信」,如何從
象徵角度認識神煞的符號語言意義與現代功能? 205 第三節 六親取用與生剋應期 211 58. 甚麼是六親?怎樣理解卦象與六親的配合?
易學中的「六親」與社會倫理中的「六親」
有何聯繫和區別? 211
59. 甚麼是生剋應期?怎樣掌握生剋應期要領? 214
60. 甚麼是旬空應期與逢合應期?其要領何在?
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認識古人這種預測模式? 216
目 錄
導言 001
1. 甚麼是「易學」? 001
2. 如何看待易學性質與學科歸屬? 003
3. 易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006
4. 易學是怎樣形成與發展的? 009
5. 學習與研究易學的價值何在? 013
6. 如何學習易學? 017
上編 易學基礎
第一章 《周易》名實引說 021
第一節 《周易》名義與作者 021
7. 《周易》之「周」是甚麼意思? 021
8. 《周易》之「易」有甚麼深刻含義? 023
9. 《周易》作者是誰?是怎樣編纂的? 026
第二節 《周易》構成與卦序 032 10. 《周易》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 032 11. 《周易》的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