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就像天氣,可以竭盡努力去預測,但結果往往出乎意料。
一幅畫作,將酒吧女郎的空虛眼神定格於瞬間;一場颶風,攪動海底泥沙,讓埋藏數萬年的杉木樹林意外現身;歷史英雄們,在名利場中掙扎彷徨。這些經典名畫,如魯本斯、高更、莫羅等大師之作, 都蘊含著深刻的命運意涵。
本書以「命運」為線索,帶領讀者深入了解三十二幅跨越世紀的精彩畫作。當我們深入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名畫背後的故事,便無法再對畫中人物的命運無動於衷。《膽小別看畫》系列暢銷作家中野京子,透過對於這些畫作的解析,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沒有人能逃脫命運的掌控」。
在那些關鍵時刻——不得不選擇、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承受的瞬間,無論是人或動物,在生命轉折或大自然威力面前的掙扎,既悲傷,卻又充滿力量。
畫中描繪的人物與事件,雖然年代久遠,但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是不斷重演。透過觀賞畫作中記錄靜靜消逝的命運,或許我們也能對自己人生中充滿遺憾的「如果」釋懷,並對未來的不確定,多一點坦然。
愛德華‧馬奈〈女神遊樂廳的吧台〉
在吧台當賣酒小姐是社會底層的工作,唯有被有錢人相中,才可能脫離貧窮,麻雀變鳳凰。女主角眼神空洞,表情呆滯,是剛剛和紳士客人的談話,讓她遭受了什麼打擊嗎?
奧拉斯‧韋爾內〈蕾諾兒敘事詩〉
少女與戰後返鄉的未婚夫,一起騎馬上路。但在途中,她目睹了亡靈,而且抵達的目的地竟然是墓地!難道她朝思慕想的戀人,已經變成亡者?
米哈伊‧蒙卡奇〈死囚牢房〉
因反抗暴政而被判死刑的政治犯,在衛兵的看管下,與前來看望他的親友們訣別。但狹小的牢房不可能出現那麼多來探訪的人,難道他們其實只是死囚的幻影?
精彩推薦
郭怡汝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王健安、戴郁文 「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節目主持人
高素寬 藝術開開門知名 Youtuber頻道、專職藝術家
Heng Hsiao 和你一起看畫的人_藝術YouTuber Heng Hsiao
張志龍 敦南藝術講堂 創辦人
Junie Wang 東西縱橫記藝
謝佩霓 國立清華大學美術館館長
Eli Lin 依萊 漫畫、插畫家
作者簡介:
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二〇一七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
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
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
部落格:「摘花者的房間」(花つむひとの部屋」
htpps://blog.goo.ne.jp/hanatumi2006
譯者簡介:
林巍翰
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現為全職日文譯者。目前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內容涵蓋歷史、政治、心理勵志、健康和科普等領域,期許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以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為目標。
章節試閱
年輕貌美是唯一的武器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是愛德華‧馬奈人生最後的大作。這幅畫最左邊的酒瓶標籤上有他的簽名「Manet」,以及繪製的年分「1882」。隔年五十一歲的馬奈就與世長辭了。
馬奈的父親是政府高官,他一輩子從沒有為了錢發愁過,也不須為了維持生計而兜售自己的畫作。馬奈既是道地的巴黎人,也是討人喜歡的時髦富家公子。然而在繪製這幅畫時,他於二十多歲就罹患的梅毒,病情已進入了末期,這使得他作畫時深受手腳麻痺和疼痛的折磨。雖然治療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壞死的其中一隻腳,然而卻已是回天乏術。馬奈到現場完成素描後就無法再外出了。為此他還特別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搭起一個吧台,作畫時就讓模特兒站在那兒。在這幅畫完成之前,馬奈只要握起筆在畫布上揮灑一會兒後,就得到沙發上稍作休息。
儘管如此,我們完全不會從這幅畫中感受到絲毫的軟弱,畫作中延續馬奈一貫強而有力的筆觸和鮮明的黑色,其構圖也充滿前所未有的緊張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忠實地描繪了現實,實則暗藏許多繪畫的巧思,同時充滿故事性,是一幅耐人尋味且引人入勝的作品。相信馬奈在繪製這幅畫時,也受到了維拉斯蓋茲的代表作〈侍女〉的影響吧(請參考《膽小別看畫Ⅱ》)。
這裡是巴黎的「女神遊樂廳」(Folies Bergères)。雖然這棟建築因距離Bergères街很近而得此名,但或許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法語中「Folies」有「狂熱、酩酊」、「Bergères」有「柔軟的安樂椅」的意思,因此取這個名字,也暗示著此處有提供性服務的女性。
女神遊樂廳成立於一八六九年(至今仍營業中),這裡提供了各階層的人至此尋求一夜的刺激,迅速獲得廣大的人氣。裡面有豪華的室內裝潢、璀璨的吊燈。演出節目包括歌劇、香頌等歌唱和演奏,以及默劇與輕鬆表演劇,還有馬戲雜技等各種表演,內容五花八門,琳瑯滿目。
和現代日本人印象中的劇院不同,並非所有觀眾席都面對舞台,觀眾的注意力也不總是集中在舞台上。在包廂裡可以享用美食佳餚,站票區的觀眾也可以在吧台購買酒水暢飲,人們想要隨意走動、串門子找人聊天也沒問題。這樣的劇院更像是個社交場合。
和馬奈生活在相同時代,同樣熟悉女神遊樂廳,並且和他一樣也因梅毒而早逝的莫泊桑,在馬奈過世兩年後,寫了一本名為《俊友》(Bel Ami)的長篇小說。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窮小子,是如何利用有錢的女性往上爬的故事。作為花都巴黎代表性場所的「女神遊樂廳」,當然也出現在小說中。
「先來看一樓的座位,都是中產階級的人。他們看上去一臉善良憨厚,帶著太太和孩子前來。包廂裡(中略)有藝術家,以及一些中上階層的妓女。而我們身後,是巴黎最奇特的組合,(中略)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但壞人最多。看,有銀行行員、店員和官員,以及新聞記者、騙女人的傢伙,還有便衣軍官。穿著燕尾服的紈褲青年(中略)和妓女也在這裡。(中略)這些人一年到頭都待在同樣的位置上,如果沒有出現,就是在聖拉扎爾的監獄裡坐牢,或是在盧爾辛的性病醫院接受治療。」
劇場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包廂坐的是更上流的客人。兩層都有環繞的迴廊。一樓的大迴廊設有三個吧台。莫泊桑對此進行了無情的揭露:「每個吧台都有濃妝豔抹但疲憊不堪的吧台小姐坐鎮,她們既賣酒水也賣身。她們的背影和來往人們的臉孔,都映照在身後高大的鏡子上。」
在吧台賣酒的女孩不只賣酒,她們其實和妓女並沒有什麼不同,被視為社會底層的人。馬奈這幅畫裡的女主角,當然也不例外。
女子把雙手撐在大理石的吧台上,一頭金髮的她直視前方,目光空洞。雖然她的五官精緻,有著性感的嘴唇,但表情卻毫無生氣。她眼中的孤獨,就像寒風吹過枯木一般,令人感到淒涼。
當時流行黑色,所以女孩的衣服和頸鍊都是黑色的,這更凸顯出白皙的肌膚、明亮的金髮,以及塗了腮紅的臉頰。襯有蕾絲花邊的低胸禮服在領口的設計,大膽地露出胸前的曲線,為了不讓春光外洩,以花朵做了遮擋。上衣一排筆直的鈕扣,凸顯了這位女主角的存在感。
吧台上擺放著裝滿橘子的玻璃器皿和插著兩朵玫瑰花的杯子。為了因應不同客群的需求,酒類備有賣給有錢人的高級香檳,也有賣給低收入人群的廉價英國啤酒(在三角形的標籤上隱約可見「Bass」的字樣)。
在女孩的手鐲下方,有一條金色厚鏡框一直延伸到盛裝橘子的玻璃器皿。這正是莫泊桑筆下「身後高大的鏡子」。也就是說,從這個位置往上描繪的景象都是鏡中的倒影,包括大理石吧台、酒瓶、二樓的露台、女孩身後的人群,以及從天花板垂吊而下的巨大水晶燈。
大廳裡瀰漫著紫色的煙霧。當時是不論男女(有時連小孩也是)都喜歡抽菸的年代,煙霧中還混合了香水、酒味、食物與汗水的味道,空氣混濁,讓人感覺快窒息了。再加上樂器的演奏聲、歌聲、舞者踩踏地板的聲響、不絕於耳的交談,以及玻璃杯與餐具碰撞的聲音,讓整個大廳一片嘈雜。
可以看到露台上的女性手持望遠鏡,不知道她是在看舞台上的表演,還是在找熟人。至少,她觀看的方向絕不是位於畫面左上方的空中飛人。鞦韆上有雙穿著綠色鞋子的小腳。空中盪鞦韆雖然是這裡的人氣節目,但似乎還沒有人注意到這事,或許是因為表演等一下才會開始吧。
空中飛人就像歌劇院裡的芭蕾女伶一樣,是貧窮少女所憧憬的職業。因為這個工作不但報酬豐厚,還可能被來劇場的有錢人相中,只要抓住機會,就可能麻雀變鳳凰。話雖如此,這種特技表演的風險不低,只要受傷了就無法繼續演出。
名畫家尤特里羅的母親蘇珊‧瓦拉東,也是位知名畫家,她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成為空中飛人。瓦拉東從十一歲起就開始不停工作,十五歲時終於圓夢,但幾年後她在一次空中表演中墜落受傷,因而改行當模特兒(羅特列克曾描繪她堅毅而獨特的個性,畫作見左頁)。雖然從日後的發展來看,被迫轉行對拉瓦東來說並非壞事,但當初受傷時她的震撼肯定不小,而且也沒有獲得任何補償。
讓我們把話題轉回吧台。
如前所述,這幅畫看似反映真實狀況,其實並非如此。首先,吧台上的酒瓶和鏡面的反射並不一致。想要在畫面左側看到酒瓶的倒影,掛著鏡子牆壁相對於櫃台必須是傾斜的角度,但現實中和鏡面裡的吧台卻是平行的。
更奇妙的,是出現在畫中右邊的女人背影。這個人肯定是映照在鏡子裡的,因為她被畫進了鏡框內,這代表她應該是站在中央的女主角的背影,但除非有兩面鏡子呈直角擺放,否則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效果。如果按照真實情況來畫,女主角的背影就會出現在她的正後方。然而馬奈卻故意設置這樣的場景,藉由調整空間以追求更美的構圖。
女主角的背影出現在不合理的地方,這就是幻象。正如富麗堂皇的女神遊樂廳也是一個壯麗的幻象。
鏡中的吧台小姐正和一位頭戴大禮帽、蓄著鬍子的男士面對面。按照常理,吧台的地面應該比大廳的地板高,因此應該是女人居高臨下,但這幅畫卻和實際情況相反,是男士俯視著女子,彷彿彰顯著嚴苛的的階級差異。
兩眼無神的吧台小姐,此時她的對面真的站著一位紳士嗎?還是這只不過是她想像中期待發生的情景?又或者他們已經交談過了,但結果讓她失望?也可能是他們已達成某種交易,只是內容沒能讓她感到高興。
話說,這個女孩是否真能讓男人癡迷、充滿幻想,而她也可以藉由這種能力在這殘酷的世上生存呢?
想像一下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巴黎,妳是出生在貧民窟的女孩,不知道父親是誰,母親體弱多病。妳沒有受過像樣的教育,為了養活自己和母親,只能努力賺錢。妳做過許多工作,例如賣花、幫人跑腿、傘廠女工、洗衣工、裁縫和模特兒等等。當時女性的就業機會很少,薪水也少得可憐。而妳又缺乏成為歌手或芭蕾舞者的天賦。妳唯一的武器就是年輕與美貌,而且必須依靠這兩樣資本,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一旦失敗,結果就是老後流落街頭淪為娼妓。
有一天妳看到女神遊樂廳在徵人的消息,並前去應徵。雖然過程中受到一些討厭的男人騷擾,但妳都忍了下來,最後終於得到這份工作。因為小費不少,收入還不錯,而且還會有很多男人想接近妳。妳曾賣過啤酒給一位英俊瀟灑的青年,卻從他身上嗅到他和妳是一樣貧窮,也有相同的野心。你們之間沒有交集,妳不需要他,他也不需要妳。
不久後,妳和表演空中飛人的女孩成了朋友,兩人偶爾會一起說說話。雖然妳們兩個人的境遇相似,但妳其實很羨慕她的表演總能贏得觀眾的喝采。然而不幸的是,少女有一次在練習時從鞦韆上摔了下來,因為腳傷而不得不離開這家店。
過了幾年後,妳開始感到焦慮。因為目前的工作勢必會被年輕新人搶走,所以你得趕緊找到長期飯票才行。正好這個時候,一個留著鬍子的男人來找妳搭話。雖然他不是妳喜歡的類型,但現在這種情況,妳是該妥協,還是繼續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呢?
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孤獨像冷冽的寒風迎面襲來……
不停轉動的命運之輪
自古以來,西方人對於無法控制的「命運」和「宿命」,就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詮釋方式,其中視覺藝術就是重要的一種。。
在西方,關於命運的象徵性圖像,最廣為人知的是長著翅膀的命運女神福爾圖娜(Fortuna,英語Fortune的詞源)會像馬戲團的雜技演員,踩在彩球上突然出現,然後又瞬間消失。當女神靠近時,必須立刻抓住她的瀏海,否則手會滑脫(因為她的後腦是禿的)而錯失良機。一旦錯過,機會下次何時會再出現,又是否會出現,無人知曉。甚至連命運女神自己都無法預知,因為她通常被描繪成眼盲或蒙著眼睛,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
貝利尼和杜勒等知名畫家,都曾經畫過命運女神福爾圖娜。
另一種對於「命運」的觀點,是將其視為三位女神(希臘神話稱她們為「摩伊賴」(Moirai),羅馬神話則為「帕耳開」(Parca))。
或許是因為她們總是在玩弄別人的命運,所以雖然貴為女神,但卻都是醜陋的老婦人。她們在天空的一隅,勤奮地工作著:一人紡織命運之線,一人測量線的長度,另一人則負責用剪刀剪斷線,工作效率極佳。無論是奧林匹斯諸神或是凡人,都無法改變她們的決定。
哥雅晚年時在其居所「聾啞人之家」(House of the Deaf Man)的牆壁上,畫過一幅讓人不寒而慄畫像:摩伊賴飄浮在空中,正注視著被三女神主宰命運的男子。這個男人宛如遭受異教徒審判的囚犯般,面容枯槁,滿臉絕望。
此外,中世紀還流傳另一種關於命運的形象:命運女神福爾圖娜和車輪一起出現。
車輪出現於西元前五千年前,是人類最古老且最重要的發明。其形狀和轉動方式,很容易將其視為與宇宙的循環、生命的興衰及命運的無常等緊密相連。
福爾圖娜的命運之輪轉動著,人類只能任由其擺佈(這種形象的版畫在過去相當常見),即使識不識字的人,也能感受到命運的無常。
那麼,音樂是否也能傳達出同樣的感受呢?
由卡爾‧奧福(Carl Orf)作曲,以舞台形式呈現的世俗清唱劇(聲樂的一種)《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一九三七年初演),深受觀眾喜愛,常被拿來作為電影或電視劇的背景音樂來使用,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作品以合唱「喔,命運女神啊,妳如月亮般變幻無常」為開場,充滿對女神的怨恨,指責她惡意轉動車輪,使曾經擁有幸福與榮華之人,陷入羞辱和痛苦,飽受折磨。整首曲子充滿對福爾圖娜的詛咒。
布蘭詩歌的歌詞起源非常古老,約在十一至十三世紀之間完成,是源自德國南方的本篤會班恩狄克波恩修道院(Benediktbeuern Abbey)中所發現的詩歌集(「Carmina Burana」的原意是「班恩狄克波恩之歌」)手抄本。詩歌多為世俗而非宗教題材,此外,因為詩歌用拉丁語、中世紀德語和古法語等多種文字書寫,所以可以推測這些詩歌的作者並非同一人,而應該是來訪的學生和年輕僧侶們的集體創作。奧福從三百多首內容涵蓋愛情、飲酒、舞蹈及人生等主題的詩歌中挑選出二十多首,為其譜曲,同時創作了以命運之神為主題的序曲和終曲的。
抄本的封面畫的是福爾圖娜。因為命運女神掌控所有人的愛情和人生,所以用車輪來貫穿整個畫面也很合理。目前這本珍貴的手抄本(成書於一二六〇年左右)收藏於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
讓我們來看手抄本封面的這幅畫。
命運之神福爾圖娜端坐在正中央。這幅由中世紀修道院的畫師所繪的福爾圖娜,相貌並不討喜,性別也難以分辨,但從垂到胸前的長髮可以看出女神的身份。車輪正以順時鐘方向轉動。女神手裡拿著一張紙,用來指示車輪轉動的方向。她右手指向上方,左手指向下方。隨著車輪的轉動,那些依附在輪子上的人們,有的向上攀升,有的往下墜落,象徵著命運的起伏。
國王坐在輪子上方的椅子上,頭戴王冠,手握權杖,嘴角向下撇,顯得相當傲慢。然而他看起來像是在虛張聲勢,流露出不安。這福畫面隱喻了命運的無情:不斷轉動的車輪終將推舉新國王,現任國王會失去權力,被碾壓在車輪下。這幅畫中出現的四個男人,就是呈現這樣的過程。
每個角色旁邊都標有拉丁語,對應著他們的命運軌跡。分別是畫面上方的Regno(我在統治)、右邊的Regnavi(我曾統治過)、左邊的Regnabo(我將統治),以及下方的「我和統治無緣(即滅亡、死亡)」。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日本的一則俗諺。
「箱根山上,有人坐轎,有人挑擔,有人編草鞋,有人撿舊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社會是由不同身份、地位和收入的人所組成的,就像有坐轎者、抬轎者,也有為抬轎者製作草鞋的人。但實際上也不僅如此,即使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固定的身分和階級。
即便現在身處卑微,只能去撿別人穿過的草鞋,但也渴望有一天能變成編草鞋、抬轎子,甚至有朝一日能坐上轎子。又或是看到那些趾高氣昂地坐在轎子上的人,會希望這樣沒有德行的人能馬上(或在來世)遭到懲罰,淪為轎夫、草鞋匠,甚至是乞丐。然後,再從谷底重新振作,再次奮發向上,朝晉升為坐上轎子的目標努力……。
這就是人生的起伏,亦即輪迴。
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知名畫家伯恩-瓊斯曾以「福爾圖娜和輪子」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創作。
因為畫作高達兩公尺,所以畫中的福爾圖娜也顯得異常巨大。然而,畫的寬度卻只有一公尺,人物和車輪子似乎都被擠壓在畫框內,幾乎沒有留白的空間,讓人很有壓迫感。
儘管畫面構圖表現出輪盤的動態,但傳遞給我們的卻是近乎靜止的緩慢感。福爾圖娜似乎並未用力推動輪盤,而只是輕輕扶著輪子的輻條。此幅畫也沒有中世紀手抄本中不斷有人墜落的場景,因而更增強了這種靜止感。
或許正是這種慢動作,才更凸顯了畫面的殘忍。在畫面下方即將被輪子輾壓的男子,好像已經預感到了即將到來的漫長痛苦,他絕望地看著福爾圖娜。
畫中的三個男人,從上而下分別是奴隸(手無寸鐵)、國王(頭戴王冠、手握權杖)、詩人(戴著月桂冠)。奴隸踩在國王的頭上,暗示他可能會篡位成為新統治者。國王向下滑落,失去寶座,淪為被統治者。而自由自在的詩人原本就超脫於權力鬥爭之外,他是唯一不被命運桎梏的人。
這些人物的形象以雕塑般的裸體呈現,顯示畫家受到義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影響。畫中人物的面貌和體態近似,代表這是同一個人物的命運轉變。男人和輪子是棕色調,福爾圖娜的衣袍則為灰色調。衣服上厚實的皺褶,看起來彷彿堅硬又冰冷的盔甲。
這位女神如同命運女神,雙眼失明。她對世間萬物的運轉漠不關心,無視正義與邪惡,她都一視同仁地推動命運的齒輪。
伯恩-瓊斯似乎對這個主題情有獨鍾,總共創作了七幅作品(收藏於奧賽美術館的這幅畫,是此系列最好、也是最大的一幅)。
前面提到,完成於中世紀的布蘭詩歌手抄本於一八〇三年在修道院被發現,但直到一八四七年才被翻譯出版。那一年伯恩-瓊斯大約十三歲…(未完)
年輕貌美是唯一的武器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是愛德華‧馬奈人生最後的大作。這幅畫最左邊的酒瓶標籤上有他的簽名「Manet」,以及繪製的年分「1882」。隔年五十一歲的馬奈就與世長辭了。
馬奈的父親是政府高官,他一輩子從沒有為了錢發愁過,也不須為了維持生計而兜售自己的畫作。馬奈既是道地的巴黎人,也是討人喜歡的時髦富家公子。然而在繪製這幅畫時,他於二十多歲就罹患的梅毒,病情已進入了末期,這使得他作畫時深受手腳麻痺和疼痛的折磨。雖然治療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壞死的其中一隻腳,然而卻已是回天乏術。馬奈到現場...
目錄
推薦序 破譯畫作語言 Junie Wang
推薦序 命運從不劇透,但總留下伏筆 郭怡汝
推薦序 從觀看藝術出發,走進歷史與命運的交會點 王健安、戴郁文
推薦序 讓畫說話,談命運的故事 高素寬
推薦序 站在畫前,我們與命運對視了一秒鐘 Heng Hsiao
1.年輕貌美是唯一的武器
馬奈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羅特列克〈宿醉/瓦拉東〉
2.不停轉動的命運之輪
伯恩-瓊斯 〈命運之輪〉
3.還有生還的機會嗎?
溫斯洛‧霍默 〈墨西哥灣流〉〈颶風過後〉/傑利柯 〈梅杜薩之筏〉
4.被狼養大的孩子
魯本斯 〈羅穆盧斯和瑞摩斯〉
5.我是隻沒用的狗……
布勒哲爾 〈雪中獵人〉
6.差點成為遺書的畫作
保羅‧高更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悲慘世界的自畫像〉、〈死亡的幽靈在注視〉
7.死人腳程快
奧拉斯‧韋爾內 〈蕾諾兒敘事詩〉/阿里‧謝弗 〈蕾諾兒--死人腳程快〉
8.安慰敗軍之將
維拉斯奎茲 〈布雷達之降〉/魯本斯〈布里吉達‧斯皮諾拉‧多利亞侯爵夫人〉
9.我是為表演而生
沃茨〈選擇〉/薩金特〈扮演馬克白夫人的艾倫‧特里〉
10.撕毀聖經
米哈伊‧蒙卡奇 〈死囚牢房〉、〈奧地利穿軍裝的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11.億萬富豪的垃圾屋
古斯塔夫‧莫羅 〈朱庇特和塞墨勒〉
12.英雄出少年
格羅〈阿爾科萊橋上的波拿巴〉、〈拿破崙視察賈法的黑死病人〉
13.老兵只是逐漸凋零
泰納〈戰艦無畏號〉
14.成仙得道也難抵誘惑
耶羅尼米斯‧波希〈聖安東尼的誘惑〉/大衛・特尼爾斯〈聖安東尼的誘惑〉
15.令人悲傷的神話故事
提香〈被剝皮的瑪耳緒阿斯〉/佩魯吉諾〈阿波羅和瑪耳緒阿斯〉
16.女神和神盾艦
克林姆〈女神雅典娜〉/魯本斯〈美杜莎之首〉
17.狂野的馬市
羅莎‧博納爾〈馬市〉、〈水牛比爾〉
後記
推薦序 破譯畫作語言 Junie Wang
推薦序 命運從不劇透,但總留下伏筆 郭怡汝
推薦序 從觀看藝術出發,走進歷史與命運的交會點 王健安、戴郁文
推薦序 讓畫說話,談命運的故事 高素寬
推薦序 站在畫前,我們與命運對視了一秒鐘 Heng Hsiao
1.年輕貌美是唯一的武器
馬奈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羅特列克〈宿醉/瓦拉東〉
2.不停轉動的命運之輪
伯恩-瓊斯 〈命運之輪〉
3.還有生還的機會嗎?
溫斯洛‧霍默 〈墨西哥灣流〉〈颶風過後〉/傑利柯 〈梅杜薩之筏〉
4.被狼養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