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神疾病的驚人之作,筆觸誠實到令人沉痛。
難能可貴的家族書寫回憶錄,重新完整了破碎的家庭與人生。「有史以來最動人、最權威、也最重要的精神疾病文字記錄。」—大衛‧義賽,StoryCorps創辦人
「集傳記、科學、史學、文學於一體,充滿教育與啟發意義,讀之令人忘我,不忍釋卷……」--《紐約時報》
奧斯卡贏家「B計畫」製片公司簽下,布萊德.彼特 親自主演
普立茲戲劇獎得主 東尼.庫許納 編劇
裴瑞.貝爾德是前景看好的天才醫師。二次大戰前,他以優異成績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卻因為罹患躁鬱症,領先業界的創新實驗遭到中斷、醫療生涯被迫停擺、婚姻關係更從此破碎。
由於世人對躁鬱症的誤解與刻板印象,瘋狂的天才醫師因此被幽禁在精神病院裡,經歷了各種令人不忍卒睹的精神病強制治療。他勇敢地寫下這段歷程,完整記錄病發及清醒的時期,更將自己在精神病院受到的殘酷對待、禁閉,以及脫逃的過程一一詳述,希望幫助外人洞悉他經歷的苦難。
這份珍貴的手稿,五十年後才在一連串巧合下被他的女兒咪咪.貝爾德發現。五十年前,她的父親始終「生病」或「不在」;如今她捧讀這份手稿,開始拼湊回憶以及父親的過往,直到手稿上的鉛墨染黑指尖。她沉痛地理解了父親遭受的一切剝奪和艱辛奮戰,也重新發現自己與父親的深深連結。
作者簡介:
咪咪‧貝爾德(Mimi Baird)
波士頓人,畢業於科比索亞學院,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院長室工作後,遷居佛蒙特州的胡士托,在達特茅斯-希契科克醫療中心擔任經理。她在那裡遇到一位認識其父親的外科醫生,那次見面促使她開始深入瞭解父親的人生和遺澤。她在柯立芝總統紀念基金會擔任理事時,促成在佛蒙特州興建卡爾文•柯立芝總統博物館和教育中心。咪咪‧貝爾德育有兩個孩子和四個孫子,這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意芙‧克萊斯頓(Eve Claxton)
生於倫敦,於一九九五年移居紐約,是六部非小說的共同作者或代筆作者,也是回憶錄文集《生命之書》的編輯。她曾為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節目StoryCorps的「全國口述歷史企劃」發掘及錄製故事,也曾參與相關書籍的撰寫,目前與先生和三個孩子住在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Siemens Telecom及Citibank,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作包括《恆毅力》《慢療》《怪咖心理學》等近八十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陳又津(作家)
張郅忻(作家)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廖梅璇(作家)
聯合推薦
「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彩回憶錄……集自傳、傳記、科學、史學、文學於一體,如教科書般充滿教育的啟發意義,讀之令人忘我,不忍釋卷……貝爾德醫生的手稿令人難以忘懷,縈繞心頭久久,那是連懸疑作家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筆觸。貝爾德雖然是最不可靠的敘述者,但是他很客觀、迷人、幽默,有時突然有點脫序,有時陷入全然的瘋狂,變成毫無理性的陌生人。讀者透過貝爾德醫生的自述,幾乎可以透視其腦內電流的暴起暴落,以及手稿字跡從工整清晰變得狂亂潦草,又恢復工整清晰的經過。」—《紐約時報》
「精采絕倫……生動描述了精神疾病的發病狀況,令人想起凱.傑米森的《躁鬱之心》,以及蘇珊娜‧凱森的《女生向前走》。貝爾德醫生時而思慮周詳,時而擔憂自己的病情,也擔心自己逃避不了症狀的糾纏或粗暴的療法……他的敘事讓一切彷如電影畫面般躍然紙上,例如書中有類似《飛越杜鵑窩》裡的護理人員,也有彷如《絕命追殺令》的脫逃情節……貝爾德醫生始終對女兒不太熟悉,也不知道她把這個故事描述得那麼精彩。」—《華盛頓郵報》
「貝爾德孤獨、憤怒、傷心欲絕地描述自己的病情,時而誇大虛幻。那驚心動魄的敘述,以及他為這個疾病所付出的驚人代價,是這本書令人難以釋卷的原因。他的細膩回憶,時而清醒,時而瘋狂,即使是思緒不清晰的時候文筆依然明晰。他的手稿彷彿是一種懇求,期盼大家能瞭解他的經歷,進而瞭解其他的同病患者。」—《波士頓環球報》
「這是近年來我讀過最令人惴惴不安、感人肺腑的好書,也是當代最動人的父女回憶錄。它將會與凱‧傑米森的《躁鬱之心》以及威廉‧史泰隆的《看得見的黑暗》,並列為精神崩潰文獻中的經典之作。貝爾德醫生的精彩回憶錄帶我們洞悉躁鬱症最狂躁的階段是什麼樣子──那是一場夢魘,但這本書的如實記錄令人驚嘆。咪咪‧貝爾德藉由這本回憶錄,終於讓她的父親獲得應得的肯定。」—派特‧康羅伊,《潮浪王子》和《桑蒂尼之死》作者
「震撼人心、引人入勝、絕無僅有。這本令人心碎的回憶錄是以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洞悉以藥物治療精神疾病前的世界。閱讀這本書有點像發現《死海古卷》──這是有史以來最動人、最權威、也最重要的精神疾病文字記錄。」—大衛‧義賽,StoryCorps的創辦人及《傾聽是一種愛》和《維繫人心的紐帶》作者
「多虧他女兒的勇敢堅持,持續尋找生命中長期缺席的父親,我們才得以一窺這個為疾病所苦的天才所做的卓越貢獻,使他的心血不至於永遠消失。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好書,它以誠實到令人沉痛的筆觸,描述精神疾病的狀態,讓我們得以一窺美國精神病護理界長期以來的怪誕現象。」—蘇珊娜‧卡哈蘭,《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
「裴瑞‧貝爾德醫生生動地描述其發瘋的經歷以及治療的始末,引人注目,也令人不安。咪咪‧貝爾德藉由公開家人的故事,不僅為父親留下了難能可貴的回憶錄,也為精神醫學的文獻做了重要的貢獻。這是一本令人動容的好書,也是相當重要的作品。」—雅麗山德拉‧史岱隆,《閱讀我的父親》作者
「這本書對精神醫學領域的貢獻,一如《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對癌症科學的貢獻,一舉揭開了疾病帶來的苦難,並透過知識加以療癒。咪咪‧貝爾德藉由揭開父親的過往種種,讓過去數十年因精神疾病而被迫沉默的美國人得以發聲。這本令人驚奇的回憶錄講述的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故事。」—雅米蒂‧薛蕾斯,《柯立芝》和《被遺忘的人》作者
「當你出現以下的反應時,你知道自己剛剛讀了一本好書:你馬上跟周遭認識的人宣傳這本書。我看完這本書時就是如此。」—羅伯特‧惠特克,《精神病大流行》和《瘋狂美國》作者
「這本書詳細記錄數十年前,大家還不知道如何處理躁鬱症的危險及自我毀滅行為時,時常對病人進行的可怕治療。這是一本引人入勝、豐富詳實的好書,我非常推薦。」—艾略特‧華倫斯丁醫生,《怪罪大腦》作者,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榮譽教授
「咪咪‧貝爾德這本書,記錄父親長期對抗精神疾病的歷程,這個故事中還包含了另一個故事。她渴望瞭解為什麼父親某天突然從她的人生中消失,結果發現父親鉅細靡遺地記錄了自己逐漸陷入瘋狂的過程。咪咪默默地完成了一個奇蹟,讓一個大家都想遺忘的人又重拾過往的人生。」—托馬斯‧鮑爾斯,普利茲獎得主及《戮殺瘋馬》作者
「敘述令人震撼……這個驚人又沉痛的家庭故事,使讀者都為深受這種殘酷病症所苦的人為之鼻酸,深感同情。」—《書單》雜誌
「透過這本令人動容的回憶錄,咪咪‧貝爾德使父親原本遭到遺忘的人生重見曙光,也揭開了精神疾病治療那段不堪的歷史。」—Bookpage書評網站
「裴瑞‧貝爾德是試圖瞭解躁鬱症詳情的先驅……咪咪‧貝爾德藉由揭開父親的悲慘經歷,肯定了父親的研究成果,也揭露了精神病患者過往及現今依然忍受的可怕苦難,並挑戰大眾對這種疾病的偏見和誤解。」—《出版人週刊》
「令人動容……這本書描述一位在大學及醫學院中表現傑出的精英,他甚至曾和著名的生理學家沃特‧坎農合寫過論文,但後來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這本書充分顯露出我們對精神疾病所知甚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尤其是這種疾病不該採用的治療方式。」—《科克斯書評》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陳又津(作家)
張郅忻(作家)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廖梅璇(作家)
聯合推薦
「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彩回憶錄……集自傳、傳記、科學、史學、文學於一體,如教科書般充滿教育的啟發意義,讀之令人忘我,不忍釋卷……貝爾德醫生的手稿令人難以忘懷,縈繞心頭久久,那是連懸疑作家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筆觸。貝爾德雖然是最不可靠的敘述者,但是他很客觀、迷人、幽默,有時突然有點脫序,有時陷入全然的瘋狂,變成毫無理性的陌生人。讀者透過貝爾德醫生的自述...
作者序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多年來收集及拼組家父裴瑞.科薩特.貝爾德醫師(為簡潔起見,本書以裴瑞.貝爾德醫師稱之)的相關資料後,所得到的成果。
這裡收錄了家父從一九四四年起撰寫的手稿,及其個人病歷與書信往返的摘錄。
為了改善文字的可讀性,我們編輯了他的手稿和原始文字。任何修改都是為了讓文本一致及力求清晰。有些地方改變了拼字、時態和用字,或是為了增加理解度而增補了一、兩個字。我們並未使用括號來顯示這些改變,尚請讀者明悉諒察。
家父的書寫一再因病情的干擾而中斷。他的原始手稿中,有些段落的草稿不止一版,還有一些無關於他在韋斯柏洛醫院的經歷。為了精簡起見,我們摘錄或編修了文字,但未使用刪節號顯示刪除的字句。
在成書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努力保留原始書寫的語氣和意義。有些文字因家父的精神狀態不佳而不甚明晰。文稿中涉及的名字均未更動,也沒有編造任何人物或事件,亦未增添任何完整的句子。
我們的目標都是為了完成家父的遺願:「以正確的方式完成任務。」
前 言 一只箱子,時隔五十年的音訊
那是一九九四年的春天,我下班回家,看到一只箱子擱在門口,裡面裝了家父的手稿。當時我五十六歲,大半輩子一直在等待他的相關訊息。
一九四四年,我六歲。父親從那時起不再回家,母親也拒絕透露他去了哪裡,只告訴我,他「病了」或「不在」。同年,母親提出離婚且迅速再婚,結束了那段有父親在內的人生篇章。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人帶我去見他,家裡也鮮少提起他的名字。從小,我只在偶然的對話中依稀聽到他得了躁鬱症。後來,在他一九五九年過世之前,我曾匆匆見了他最後一面。
夕陽的餘暉灑在門前,臺階上的那個箱子因而投射出長影。數十年來,家父的手稿一直收在一個老舊的公事包裡,存放在德州親戚的車庫內,早已被眾人遺忘,我直到最近才得知這些手稿的存在。
我捧起紙箱,小心翼翼地搬入屋內。我對父親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他是醫師,早年意氣風發時曾在波士頓執業。不過,我仍清楚記得童年時的父親身影:在診所內穿著亮潔的白袍,還有母親帶我去栗山車站與他碰面時的樣子,以及他下班回家的模樣。他從我的人生消失以後,我感覺到孩童失去至親的痛苦,那種悲苦從未完全消失。
我的雙手微微地顫抖,拿起一把刀劃開了紙箱頂部的封口膠帶。我掀開箱蓋,凝視著箱內,瞥見最上層的筆跡。彷彿父親的文字會咬我似的,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張紙,那是一張米白色、半透明的薄紙,以前使用打字機的時代用來謄印副本的那種描圖紙。我看到紙上以鉛筆寫滿了多行文字。
我迅速把那張紙放回箱內,關上箱蓋。過了五十年音訊全無的歲月,我需要一點時間鼓起勇氣,才能再聽聞他的訊息。
過了幾天,我再次打開箱子。這次我拿出一疊紙,接著又一疊。不久,廚房的流理檯上已經堆了超過三十公分高的紙張。我試著閱讀父親的文字,但無法連結不同頁面的字句。進一步細查後,我發現那些文稿的順序已經亂了。經過好一番搜尋,才找到看似標題的文字,那張紙上以粗體寫著:「來自囚室的迴聲。」
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把手稿理出一個大致的順序。在排列時間先後時,發現這是父親的回憶錄,也是自己首度得知那些年來他所經歷的一切。他不像我幼時懷疑的那樣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也沒有離棄我們,而是在違反他個人的意念下,被送進了波士頓郊外的精神病院:韋斯柏洛州立醫院。他在那裡寫下了我手中的手稿,記錄他在那裡的經歷。父親飽受精神疾病折磨。那個年代尚無有效的醫療方式,距離精神藥物的問世還要好幾年的時間。他就像那個年代成千上萬名精神病患一樣,是精神病及相關汙名的受害者。旁人閃避他,強制將他送醫,並勸他的家人遺忘他(我的母親對此醫囑深信不疑,並盡力遵循)。
這份手稿送達我手中時,也開啟了我認識父親的漫長歷程。連同我找到的其他蹤跡,包括信件、他發表的文章、病歷和照片等等,我不僅拼湊出父親的全貌,更發現他是一位作家兼科學家,擁有遠比同年代的人先進許多的見解。
儘管父親在世時,《來自囚室的迴聲》從未出版,但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將這份手稿公諸於世。他離開韋斯柏洛醫院時,在信中提到:
去年我生病時,遇到連串令人錯愕又痛苦的經歷。當時有人要我寫下一些奇怪的體驗,所以在陷入絕望之際,我寫下了這份手稿。這裡頭持續記錄了我經歷的種種苦難—從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日到七月八日。我詳細描述了事件進展的細節,藉由緩慢地書寫,也許我可以揭開及釐清事件的順序,以及相關環節和發作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我認為親友對躁鬱症的了解不足,會對患者造成沒必要的折騰。我廣泛閱讀了躁鬱症的相關文獻,也經歷過五次令人想要自殘的憂鬱低谷、四次嚴重的躁症病發,以及多次情緒亢奮的輕躁狂階段。我從親身的經歷知道各種治療是什麼感覺,舉凡拘束衣、腕帶、腳鏈、抗癲癇藥注射、冷熱包紮、連續浸泡法、關禁閉,以及大家為了對付嚴重精神紊亂的躁狂性精神病而想出的各種發明,我都很清楚那是什麼感覺。身為患者,我在四間精神病院裡(一間是市立醫院,一間是州立醫院)也研究了其他患者的狀況。
最近經歷的痛苦,促使我勇敢地寫下這段瘋狂的歷程,結果就是這本可讀性極高的書。我深信經過人生痛苦和折磨的形塑以後,最能彰顯藝術創意的極致,我知道你也會同意這種說法。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多年來收集及拼組家父裴瑞.科薩特.貝爾德醫師(為簡潔起見,本書以裴瑞.貝爾德醫師稱之)的相關資料後,所得到的成果。
這裡收錄了家父從一九四四年起撰寫的手稿,及其個人病歷與書信往返的摘錄。
為了改善文字的可讀性,我們編輯了他的手稿和原始文字。任何修改都是為了讓文本一致及力求清晰。有些地方改變了拼字、時態和用字,或是為了增加理解度而增補了一、兩個字。我們並未使用括號來顯示這些改變,尚請讀者明悉諒察。
家父的書寫一再因病情的干擾而中斷。他的原始手稿中,有些段落的草稿不止一版,還有一些...
目錄
〔推薦序〕幫父親找到回家的路 方格正
〔推薦序〕比登月更漫長的尋父之路 吳佳璇
〔推薦序〕一封痛苦與愛的長箋 張郅忻
〔推薦序〕命運相繫的印記,解開家族的秘密 黃宗潔
〔推薦序〕追尋月亮的人 廖梅璇
各界讚譽
作者的話
第一單元 來自囚室的迴聲
前 言 一只箱子,時隔五十年的音訊
第一章 絕望的開端
第二章 病歷裡的人生
第三章 又回到韋斯伯洛
第四章 殘暴的療程
第五章 幻夢‧現實‧孤獨
第六章 孤立無援
第七章 來來去去的病患
第八章 身陷譫妄
第九章 轉院
第十章 前進波德佩特
第十一章 重返韋斯伯洛
第十二章 脫逃大計
第十三章 自由的幸福浪潮
第十四章 依然遭到囚禁的心
第二單元 多年後的迴聲
第十五章 缺席的父親
第十六章 打開父親塵封已久的故事
第十七章 父親的手稿
第十八章 從故友口中了解父親
第十九章 躁鬱症和研究的賽跑
第二十章 前額葉切除術
第二十一章 家族的祕密重見曙光
後 記 父親的遺澤
謝辭
裴瑞‧貝爾德重要事件年表
圖片版權與資料來源
與咪咪‧貝爾德對談
想了解這本書,就不要錯過這些問題
〔推薦序〕幫父親找到回家的路 方格正
〔推薦序〕比登月更漫長的尋父之路 吳佳璇
〔推薦序〕一封痛苦與愛的長箋 張郅忻
〔推薦序〕命運相繫的印記,解開家族的秘密 黃宗潔
〔推薦序〕追尋月亮的人 廖梅璇
各界讚譽
作者的話
第一單元 來自囚室的迴聲
前 言 一只箱子,時隔五十年的音訊
第一章 絕望的開端 ...